人们为什么错恨化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们为什么错恨化学?
————————————————————————————————作者:————————————————————————————————日期:
人们为什么错恨化学?-工程论文
人们为什么错恨化学?
瑞健
最近,一则化妆品的电视广告引来大家的热议:广告里首先映入人们视野的画面是一些形状怪异、阴晦的化学分子,然后就是字体大大的“我们恨化学”“我们恨化学”
广告在多家电视台播放,影响范围很广。
“我们恨化学”的言论,迎合了当下一些仇视石油化工行业群体的心理,其大胆、直白的表述也赚足了社会大众的眼球。
但同时,它也引来很多专家的质疑和不满,如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周公度、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丁旵明等。
2015年11月24日,中国化学会致函中央电视台,要求其就不当商业广告公开致歉并弥补损失。
双方阵营各执一词、争执不下,但目前广告已被停播。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一些问题。
其实,“恨化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太难了。
以化妆品生产企业为例,它的产品就不可能脱离化学而单独存在,从原料到商品涉及到提纯、包装、运输等多个环节,几乎每一个步骤都要用到化学工业技术:产品中有效成分的发现,是化学试验的过程和结果,没有经过分析、提纯、加工和处理的自然物质,隐藏在植物或动物本身内,厂家不可能把这些东西拿来出售,人们也不可能用这样的产品护肤;产品从厂家运输到全国各地也离不开化学燃料的帮助,否则厂家只能用原始的车载马拉似的工具,这显然是不现实的;还有就是从事产品加工或销售的人员,他们每天的吃穿住行,也离不开化学工业产品,因为生活中约有80%的日用品和石油化工息息相关?
这家企业的初衷可能并不是针对所有的化学品,它更多地是想强调自己产品中没有化学添加剂的特点。
但是,对某类化学添加剂、某一种化工原料的质疑,是不能一味、单独地放大成为对所有化学品、化学技术的质疑,否则就会走向一个错误的极端。
广告企业宣称自己的品牌价值观就是“真正的美丽源自天然”。
这种观点本来也无可厚非,但却不能一味地放大其应用范围。
如果数千年来人类社会坚持恪守着这一信条,非天然的就不是真正的美丽,那人类也就没有必要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科学技术就不可能进步,也就不可能有现在丰富多彩的世界了。
虽然化学只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学科,但它已涉及人类社会的很多方面,和其他学科交织在一起,否定了它就相当于否定了整个科学体系。
企业敢于打出这样的广告语,也是迎合了社会上一些群体的心理。
近几年来,无论是石油还是化学,在一些人的印象中就是一些“不良”分子,什么苯、甲醇、甲醛等,什么致癌、爆炸等,好象都与石油化学工业如影相随。
所以很多不明就里的人视化学品如猛虎毒物,尽管其自身已被包围在化学品的世界之中。
就像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一样,大家都为我国出现了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而兴奋,但很多人对诺贝尔奖和诺贝尔本人不甚了解,更不会懂得诺贝尔与化学的关系。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奖励那些为人类共同利益而奋斗的科学家、医学家、文学家,以及为人类和平而努力的和平主义者。
诺贝尔奖金虽然不是世界上奖金数额最高的,但它是最权威的,从颁发首届诺贝尔奖迄今,已有600多位专家、学者和著名人士获得诺贝尔奖金,这
些获得者走过的道路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轨迹。
诺贝尔是热衷于科学技术和炸药研究家族中的一员。
在研制化学品硝化甘油的过程中,他多次死中逃生,甚至失去了他最小的弟弟,也经历过由于人们对炸药危险性一无所知而导致爆炸后饱受质疑、抵制和咒骂的阶段。
但诺贝尔坚信困难一定能够克服,新炸药的优越性一定能为工业发展带来极大的益处。
最终,诺贝尔想出了两种措施解决了炸药的安全性问题。
为解除人们的疑虑、挽回不良影响,他还亲自去各处表演,用铁的事实证明新炸药的威力和安全性能。
1867年7月14日,新炸药赢得了人们的信任,从此以后诺贝尔的炸药又广泛地应用到工业、矿业、交通业之中,当然也用到化学工业之中。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炸药技术取得了更多进展,安全性也大大提高,现在社会上人们对炸药安全性的质疑比其他化学品还要少一些,实际上炸药是化学品中比较危险的一种。
现在多数人对炸药的危险性清清楚楚,但由于炸药一般由专业人员操作,所以发生意外的事件相对少一些。
同样是化学品,一些产品则被披上“无良”的罪名,如被用错了地方的三聚氰胺。
2008年,三聚氰胺在“毒奶粉”事件中一“臭”成名。
三聚氰胺是一种用途很广的化工原料,但却不是食品添加剂,不过其含氮量高达66.7%的特点被一些不良企业加入食品中假冒蛋白质。
这样,三聚氰胺就以错误的身份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人们眼前,成为“毒奶粉”事件的“替罪羊”。
此后的三聚氰胺虽然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并未退出人们的生活。
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统计,2014年我国三聚氰胺产能达240万吨,产量104万吨。
目前,我国三聚氰胺产能约占世界产能的70%,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50%,是名副其实的世界上最大的三聚氰胺生产国和消费国,主要用于木材加工、涂料、造纸、模塑料等行
业。
而且,随着国民经济、生活质量、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三聚氰胺在国内还将有更广的消费空间,如高效水泥减水剂、阻燃剂、泡沫塑料、合成纤维等行业,渗透至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时,谁能说拒绝三聚氰胺?还能说人们恨三聚氰胺吗?
还有就是氰化物。
在2015年天津滨海新区的危化品爆炸事件中,让人们牢牢记住的一种化工原料就是氰化物。
其实,这种可以“见血封喉”“杀人于无形”的氰化物中,真正具有强烈毒性的只有氰化钠、氰化钾以及氢氰酸3种,其他的毒性较小。
而且,简单地认为它是化学工业制造,也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令人生畏的氰化物,并不是由化学家独创出来的。
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尤其是生物界,可由某些细菌、真菌或藻类制造,并存在于相当多的食物与植物中,如木薯、杏仁等。
而且,氰化物是有机合成中非常有用的试剂之一,最主要的工业用途是在金和银的开采上,还用于橡胶、制药等行业。
如何才能消除大众的误解呢?
诺贝尔与炸药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是向前发展的,通过一些宣传和演示、普及,人们对化学品的误解是可以解除的。
化工原料有其特殊性,爆炸、泄漏等事件之所以让人们产生如此恐慌情绪多缘于误解或不了解。
人们对化学工业原料产生误解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人们对化工原料非常陌生,化工原料出现在人们生活中往往是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比如衣服、化肥、建材等,很少有人能见到它的真实面目;其次,化学原料的品种繁多,陌生和拗口的名字让人记住已经不易,更不要说它的种种优劣和用途了;还有,现在社会的信息量非常大,人们不想把有限得时间花费在化学品上,干脆采取了一种简单自我保护方法——对一些有敏感字眼的产品直接拒绝。
当然,有一些企业也在积极地去化解人们的这种误解。
比如“巴斯夫小小化学家”活动,是由已经有150年发展历史的巴斯夫化工公司举办的,目前已在我国国内举办15届。
该活动是一个面向6~12岁儿童的免费互动化学教育项目,为孩子们提供安全有趣的化学实验,以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随着我国企业科普意识、国民素质的提高,相信人们会对石油和化工多一些了解和理解,少一些误解和忌讳,整个社会会更加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