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膝眼巨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眼睑闭合不全验案一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毒,川楝子、延胡索行气止痛,僵蚕、路路通活血通络以止痛,赤芍、当归、川芎行气活血以止痛。
因病位在季胁部,属肝经运行部位,以柴胡为引经药,引药入病所。
诸药合用,有疏风解表,清热解毒,行气活血之功效,使体表风热之邪得解,体内湿热之毒得消。
直径小于1cm的水疱切忌自行挑破,避免皮肤继发感染而坏死,外用复方炉甘石洗剂,清热解毒,收涩水疱,止痛止痒,加速皮肤红肿消退及疱疹结痂愈合。
初诊时疼痛剧烈,皮肤无法触碰,若单用清热解毒利湿之品,无法将蕴结于皮肤的风热毒邪散出,结合舌苔脉象,符合风毒蕴表辨证,故用疱疹1号方以疏风解表,清解热毒。
5 总 结
带状疱疹因其疱疹排列宛如蛇形为特征,故中医称“蛇串疮”,具有早期皮肤疼痛剧烈伴见簇集水疱,后期易遗留体表皮肤神经痛等特点。
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人体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后,产生的一种急性炎症性、神经性、自限性皮肤病,好发于任何年龄,尤以中老年多见,且此病常好发于春秋季节[2]。
粟春生[3]将早期(急性期)带状疱疹发病时间限定在1~7天内,此过程中皮损发展程度可达到顶峰,最后9%~34%可演变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即带状疱疹后遗症。
徐老师经过数十年的临床研究实践,认为本病发病早期大多是由于外感风热毒邪,引发体内湿热伏气,蕴结肌肤而发。
自拟疱疹1号方结合复方炉甘石洗剂予以祛风解表,清热解毒,行气活血治疗,获得满意疗效。
疱疹1号方方中以荆芥、紫苏叶、桑叶、炒葛根为君药,荆芥、紫苏叶具有疏风解表,透疹消疮之效。
《本草汇言》中记载“邪郁在表者,苏叶可以散邪而解表”,“荆芥,轻扬之剂,散风清血之药也。
……凡一切风毒之证,已出未出,欲散不散之际,以荆芥之生用,可以清之。
……大抵辛香可以散风,苦温可以清血,为血中风药也”。
桑叶祛风解表,清热凉血;葛根解肌透疹,《本草纲目》云:“散郁火。
”四药配合,清解郁结于体表的风热毒邪,使病邪从皮肤毛孔透出。
忍冬藤、蒲公英、板蓝根,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三味药都是治疗皮肤疮疡肿毒之良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三者都有抗菌杀病毒作用。
选用忍冬藤而非金银花,是因忍冬藤具有清热解毒、通经络之效,既可消除经络的风热之邪,又可疏通瘀阻的经络而起到止痛作用。
当归养血和血,《日华子本草》谓其“治一切风,一切血,补一切劳,破恶血,养新血及主癥癖。
”赤芍,行瘀止痛,凉血消肿,《别录》谓其“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川芎祛风行气、活血止痛,三者共为使药。
《本草正》云“川芎,其性善散,又走肝经,气中之血药也。
……芍归俱属血药,而芎之散动尤甚于归,故能散风寒,……通血脉,解结气,逐疼痛,排脓消肿,逐血通经”。
《本草汇言》云“川芎,……同苏叶,可以散风寒于表分,可以生血脉而贯通营阴,若产科、眼科、疮肿科,此为要药”。
全方既解外感风热毒邪,又清体内湿热之气;兼用行气活血药疏通瘀滞的皮肤经络,在疱疹治愈的同时,皮肤疼痛感也随之缓解,如此达到不留后遗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娟,索罗丹,赵丹,等.带状疱疹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5):781-784.[2] 王乙舟.火针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的临床观察及IL-6数据的分析[J].医学信息,2014,27(21):128-129.[3] 粟春生.壮医药线点灸配合火针治疗带状疱疹60例[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4,20(5):2-3.
[收稿日期]2019-03-11
面瘫多因气血不足,营卫失调,腠理疏松,脉络空虚,以致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上犯头面、少阳、阳明脉络,气血运行滞涩,经筋肌肉失于濡养,弛纵不收而发病。
《类证治裁》云:“口眼歪斜,血液衰涸,不能荣润筋脉也。
”《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门•偏风口歪候》云:“偏风口歪,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故令口僻也。
”《灵枢》称其为“口喎”、“僻”、“卒口僻”,《金匮要略》称“喎僻”,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始有“口眼喎斜”之称。
此后,多称为“面瘫”、“口眼喎斜”、“吊线风”、“歪嘴风”等。
临床表现为突然一侧口眼歪斜,不能皱眉、闭眼、鼓腮、蹙额伴有流泪、口角下垂、流涎,或伴见额面、耳后疼痛[1]。
笔者在针刺治疗面瘫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巨刺内膝眼对眼睑闭合不全有即刻和长期治疗效应,现举验案如下。
蒋某,男,32岁,2016年12月7日因“突发口眼歪斜2日”来诊。
症见右额纹消失,右眼闭合不全(露白1.5mm)伴不能皱眉,右眼干涩、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左侧,伸舌居中,鼓腮右侧口角漏气。
进食困难,食物停滞于右侧齿颊之间。
舌红苔薄白,脉浮紧。
肌电图检查示左侧面神经眶下支、口轮匝支波幅及潜伏期正常范围,右侧面神经眶下支、口轮匝支波幅下降,右侧眶下支较左侧波幅下降65%、口轮匝支较左侧波幅下降95%。
提示右侧面神经眶下支、口轮匝支周围性损害。
头颅CT检查无异常。
西医诊断为右侧周围性面神经炎。
中医诊断为面瘫(右侧)-风寒袭络证。
眼睑闭合情况评估为中度异常。
治以祛风通络,疏调经筋。
经络以手足阳明为主,手太阳、少阳为辅。
方法为局部近取与循经远取相结合。
考虑发病2日,处于面神经炎症水肿进展期,针刺治疗当局部少取穴,浅刺、弱刺激,配合循经远取穴为主,1周内面部慎用电针治疗。
治疗前嘱患者双侧眼睑开阖数次5次,闭眼并
内膝眼巨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眼睑闭合不全验案一则
赵玉华
(重庆市中医院脑病科,重庆 400021)
[中图分类号]R249.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19)08-1033-02
患者,男,53岁,2018年2月1日就诊。
于2017年11月27日因感寒受凉后,出现双眼左侧同向偏盲伴视物模糊,伴有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无意识障碍及肢体活动不利。
于2017年11月30日就诊于某综合医院查头CT示右枕叶梗死。
于2017年11月30日至2018年1月3日先后两次住院治疗,效果不显。
现双眼左侧同向偏盲伴视物模糊,无头痛偶有头晕,无恶心呕吐。
查采用对比视野检查法,测得双眼左侧视野缺损,仅为正常视野的1/2,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粗测视力可,未见眼震及复视,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舌红伴震颤、苔白,脉弦滑。
西医诊断为脑梗死,视野缺损。
中医诊断为中风,中经络,暴盲,风邪入络。
治以祛风通络。
主穴取球后(双侧),辅穴取攒竹(双侧)、上星、百会、风府、天柱(双侧)、风池(双侧)、颈夹脊(双侧)。
患者坐位,用0.35mm×40mm毫针,常规消毒后针刺球后穴时,嘱患者闭目,将眼球向上轻推,自眶下缘进针,缓慢由外下向内上刺入视神经方向约25mm,使眼球深部有酸胀感,不行针;上星、百会平刺15mm,行捻转补法;余穴常规针刺,行平补平泻手法。
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首次针刺结束后,双眼左侧视野仍从前但觉视物清晰。
1个疗程结束后左侧视野恢复至正常视野的2/3,3个疗程结束后视野基本与正常视野相符,随访1个月未复发。
按语:同向偏盲是卒中后临床中常见的视野缺损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和视野缺损,据统计其中70%是由后循环病变枕叶受损所致[1]。
正常视物的生理基础主要依赖于视路的健全,但是当视路的某一环节破坏,就会影响视物能力。
患者因右枕叶梗塞而导致视皮质功能异常。
取风府、天柱、风池、颈夹脊,是考虑这些穴位位于枕项部,能改善后循环的血液供应。
球后、攒竹,均有神经与眼睛相连,特别是球后穴,其下即有视神经通过,通过深刺球后穴,可以刺激视神经。
对视路的前后两端施以针刺,能够促进枕叶视皮质的恢复,从而使视路功能改善。
[参考文献]
[1] B RANDT T,THIE A,CAPLAN LR,et al.Infarcts in the brain areas supplied by the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Clinical aspects,pathogenesis and ognosis[J].
Nervenarzt,1995,66:267-274.
[收稿日期]2019-03-27
针刺球后穴治疗脑梗死后暴盲案
高连钰1,王伟志2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天津 300193;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天津 300193)
[中图分类号]R249.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19)08-1034-01
测量露白1.5mm。
取健侧(左侧)内膝眼,常规消毒后用0.25mm×25mm毫针与皮肤呈45°角进针得气后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
行针10s时观察眼睑闭合较针刺前好转,行针1min内眼睑自然闭合,留针。
取右侧太阳、颊车、地仓、迎香、颧髎、牵正、翳风,浅刺后留针。
取双侧风池、左侧合谷和左侧足三里,得气后风池(双)、足三里(左)、内膝眼(左)加电针治疗仪,选择连续波,共留针30min。
留针过程中患者眼睑自然闭合,共针刺内膝眼5次后眼睑完全闭合,达到长期效应,治疗7次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面部针刺加电针治疗仪予连续波治疗,共计3个疗程后面瘫治愈。
按:风寒侵袭头面,气血运行滞涩,经筋肌肉失于濡养,弛纵不收而发病,根据经络循行路线,与三阳经密切相关。
《灵枢•经脉》篇云:“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大肠手阳明之脉,……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治疗以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相伍,先取左侧内膝眼予巨刺法,待眼睑闭合后再配合远端足三里,因其为足阳明胃经之穴,从走向可知属循经远取穴,足三里又是扶正固本之要穴,起扶正祛邪之效。
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有“面口合谷收”之称,属循经远取,据以上经脉,左之右,右之左走向,故均取对侧。
再配合面部穴位,早期浅刺以透散表寒,治疗7次1个疗程后加电针以舒筋和疏经,最终得以痊愈。
膝眼位于膝盖下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属经外奇穴,因其形状似眼,又称为膝目,《备急千金要方》指出膝眼 “在膝骨头下,两旁陷者宛宛中”。
查古今文献记载,膝眼主治膝关节疼痛、鹤膝风、腿痛以及下肢痿痹,未曾记载膝眼的远治功效。
笔者在临床治疗时,根据中医“取象比类”的思维,以“眼”治“眼”。
巨刺一法,属于古代针灸九刺之一,《灵枢•官针》篇云:“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
”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针刺方式[2]。
巨刺内膝眼进针1min内有即刻效应,根据眼睑闭合情况评估,轻中度异常患者1周左右眼睑能达到完全闭合(长期效应),大部分患者治疗4个疗程可达长期效应,极少数眼睑闭合严重异常患者虽不能达到临床治愈,但较治疗前闭合程度明显好转。
传统治疗面瘫眼睑闭合不全常在眼周取穴,如攒竹、睛明、承泣、丝竹空,虽也能达到治疗效果,但是眼周穴位进针危险系数高,容易出现皮下血肿,严重者伤及眼球引起不良后果,而单取内膝眼巨刺法亦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24-225.
[2] 肖慧玲,郑禹,王娜,等.巨刺法的临床应用概况[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220-222.
[收稿日期]2019-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