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街舞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_刘晓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11月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Nov .,2008第17卷第6期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17No .6
收稿日期:2008-05-23
作者简介:刘晓丽(1973-),女,汉族,陕西汉中人,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

街舞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传入我国,并在短短的20年内快速地发展起来,对中国的青年人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街舞是一种自娱自乐,使由于各种压力造成的紧张、疲劳和紊乱的情绪得到缓解、调节的活动项目,可达到振奋精神、陶冶情操的目的,也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对培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而,如何通过开展具有休闲、交往、健身、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街舞,提高人们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满足大学生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的需要,是我们高校体育科研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街舞的特点及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一)街舞的特点
1.竞争性。

街舞是诞生在美国纽约市南布朗
克斯区,该区为黑人聚居区,当时是全纽约最贫穷落后的角落[2]。

在这样一个充满了竞争和对抗的环境中,贫穷、受歧视、为生活所迫的黑人青年为了生存,他们必须与众不同和出类拔萃,他们的舞蹈也是如此,因此竞争性成为街舞与生俱来的特性之一。

2.自由表达。

黑人舞蹈具有天生自由的传统,
他们没有一定的规则,随时随地,任何动作都可以舞蹈。

对自我身体的解放,使黑人积攒了丰富的肢体语言,乃至于创造出了一个庞大的舞蹈体
论街舞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刘晓丽
(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要:文章通过对街舞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只有建立高校街舞健身网络,加快培训专业指导员的步伐,积极采取措施创造条件、开发利用场所,同时努力营造街舞健身活动的文化氛围,才能有利于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关键词:街舞;体育文化;建设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63(2008)06-0118-04
On College Sports and Hip-Hop Culture
LIU Xiao-li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46,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hip-hop culture ’
s role in college sports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the problems it caused,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college sports culture construction work can be improved through
establishing colleges ’hip-hop fitness network,speeding up the pace of training professional instructors,taking active measures to build and make good use of dancing sites,and striving to create a cultural
atmosphere for hip-hop fitness activities.
Key words:hip-hop;sports culture;construction
·118·
系——
—街舞,所以自由表达是街舞的另一个特性。

3.创新。

斗舞是街舞者比舞的形式,在斗舞里面,大家通过创新的动作来赢得比赛。

对于舞者来说,思想越自由创造力越丰富,创造力越丰富越能赢得比赛,竞争与自由的特性在这里被统一起来了。

(二)街舞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街舞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体育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的兴起和发展深受广大群众的青睐,显示出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强大的生命力。

街舞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是娱乐、健身、审美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体育运动项目,具有很强的群众性、艺术性、娱乐性,已成为适应性极广并深受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艺术活动。

街舞既是一种极有效的健身休闲运动,又能培养学生的美感和乐感,有着其他体育项目不可替代的独特而多重的教育功能,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有效方式
专家们普遍认为街舞所具有的即兴、率真、轻松与激情活力的特征有助于身心的放松,这与街舞动感的节奏、尽兴的翻腾和宽松的着装有关。

它没有特别固定的风格和模式,每个人跳出来的感觉都不一样,容易释放自己。

首先在身体上,它所涉及的肢体动作夸张、爆发力强,在身体多部位动作的连贯组合的情境下,对小关节和小肌肉运动较多,可以增进平时一般的锻炼不容易活动的肌肉部位的弹性,起到减肥效果;街舞对身体协调性、灵活度的提高也有一定帮助,可以使人的身体比例更趋合理。

它对心理的调节和缓解作用,主要表现在舞者在对音乐内涵的诠释过程中,由于街舞不像体操那样有规定的动作,而是让舞者尽情发挥,在再创作中拓宽表现空间,充分展示自己的风格,让街舞的特质淋漓尽致地发挥。

街舞的趣味性、丰富性、随意性,在有氧运动中能提高心肺功能,使压抑的神经和身体同时放松[3]。

街舞对健身和健心的作用与其他项目是不能横向比较成效的,但适度的街舞运动首先对于身体健康来说是安全的,其次去追求锻炼的效果。

这个项目比较青春,比较有活力,强度相对来说比较大,所以尤其适合年轻人,它的健身效果比强度低的健身项目的效果更好一些。

2.是放松身心、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
目前,高校大学生一方面要面临大学生活和完成学业的压力,另一方面还要面临择业、就业的压力,这些事情叠加在一起使他们感到疲惫不堪,在高负荷的重压下他们往往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心理倾向。

街舞具有对心理的调节和缓解作用,主要表现在舞者在对音乐内涵的诠释过程中,由于街舞不像体操那样有规定的动作,而是让舞者尽情发挥,在再创作中拓宽表现空间,充分展示自己的风格,让街舞的特质淋漓尽致地发挥。

街舞的趣味性、丰富性、随意性,在有氧运动中能提高心肺功能,使压抑的神经和身体同时放松[4]。

因此,如果大学生能够利用余暇时间参加一些街舞运动,让他们忘掉学习和生活中的忧愁和烦恼,紧张的神经与疲劳身体得以放松,不良的心理能量得以宣泄,心灵得以陶冶,学习效率可以有效的得以提高。

3.塑造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校园体育文化是青年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当代大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使他们各自的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和创造能力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和发挥个人潜能[5]。

街舞由于不要求固定的风格和模式,每个人跳的感觉都不同,舞者容易释放自我、张扬个性。

在大学校园中、强劲音乐声中人们的注视下,跳跃、扭动、旋转、摇摆的大学生随处可见。

表演舞台就是车水马龙的都市,他们闭上眼睛就隔开了人群,他们挥舞双手就进入了天堂。

也许他们的舞蹈难登大雅之堂,却成为大学生中最“炫”的休闲方式。

街舞本身蕴涵的最突出的精神就是:创造力——
—这大概也是当代大学生身上最动人的东西。

4.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有效形式
高校体育要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对大学生实施个性培养,使大学生形成自己的优势项目,这是高校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街舞在我国高校中深受广大学生喜爱,它以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着大学生,使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因而街舞是最适宜于作为培养大学生体育兴趣和形成终身体育习惯的运动项目之一。

如果将街舞列入高校体育教学大纲,并同三大球、田径、体操等传统项目同等对待,使街
·119·
舞由社会和群众自发形式中开始,而在高校得到提高和完善,再回到群众中去,这必将促进街舞以及大众体育文化的升华,为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开辟一个新的途径。

二、街舞在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街舞锻炼的文化氛围
在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大学生的直接参与和管理,才能有效地整合与发挥各种体育文化资源。

所以,大学生的直接参与是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源泉,离开了在校大学生的参与,就没有真正和完整意义的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的大学生仅仅是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和积极地预防疾病。

有的大学生认为身体好,无疾病,无需从事体育锻炼。

因此,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和价值观将直接影响着街舞锻炼氛围的营造,导致街舞锻炼的文化氛围的缺乏。

(二)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
目前,高校街舞健身娱乐活动的组织管理大多依靠校团委、学生处以及各系的学生会等。

近几年来,我国部分高校相继出现了大量自发性的体育组织团体,如武术协会、健美操协会、羽毛球协会、街舞协会等,这对进一步合理利用活动场地,吸引不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人群参加锻炼,顺利开展校园健身运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不少高校没有健全的体育活动组织管理机构,尤其是缺乏街舞锻炼的组织管理机构,学校相关部门对各类大学生自发性的体育组织团体缺乏应有的组织领导,管理不力、放任自流、活动不规范、开展无计划等问题,使校园街舞健身活动显得相对贫乏和凌乱。

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街舞健身活动,如何建立和健全相关的组织管理机构,加强对街舞健身活动的领导和管理,将街舞的健身活动纳入正常、健康的轨道,应成为当前各高校领导部门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三)街舞的专业指导教师匮乏
随着终身体育思想在高校教育中进一步渗透,以及街舞自身潜在的锻炼价值,使得大学生积极投身于街舞锻炼的热情不断高涨,但因缺乏专业指导教师的有效指导,使之很难进行有效的开展,造成很多大学生只能成为观众,难以取得理想的锻炼效果。

即使有少数业余爱好者自发进行指导,由于他们未经过系统的专业理论和技术训练,其组织能力和技术指导能力难免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与大学生的实际的需求相差甚远。

我国现阶段的街舞教师或指导员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于蓬勃发展的街舞健身活动。

因此,应尽快建立一支面向校园、服务于学生,有一定组织能力和技术指导水平的街舞教师队伍。

(四)缺乏开展街舞活动的场所
街舞的健身场地相对要求的比较严格,固定的场所是进行街舞锻炼的最基本的条件,除少部分高校有固定场地外,绝大部分高校都没有固定场所,尤其是下雨天,场地更是难找,这给大学生开展街舞健身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也不利于进行管理和指导。

此外,由于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体育设施的规划重点放在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上,如篮球馆、体操馆、足球场、田径场等。

有的高校连一个像样的街舞锻炼场所都没有,这不利于大学生开展街舞健身活动,所以大学生开展街舞文化的需求与场地设施严重缺乏的矛盾,直接影响着街舞健身活动在高校的普及和健康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一)营造高校街舞健身的文化氛围
坚持对街舞锻炼的各种价值和作用,进行多种形式的文化宣传。

体育教师和街舞指导员应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在广泛开展街舞健身活动的同时,开展系列的街舞健身知识讲座、专题报告、学术沙龙、图片资料展览等,开阔大学生对街舞认识的视野,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从而激发大学生主动参与街舞健身的意识,树立街舞是一种“体育文化”的理念,依此来构建高校街舞文化环境的基础。

(二)建立高校街舞健身网络
充分发挥各院系学生会自身组织和高校团委的作用,同时,学校要积极扶持学校体育组织、体育协会及其他社会团体性质的群众体育组织,建立和完善学校体育指导中心和体育辅导站,发展课外体育,形成一个有组织、有领导的高校体育文化活动网络。

同时,学校领导部门对该网络要加强管理,这也是推行大学生“终身体育”,提高大学生健身意识的一种有效措施。

(三)培养高校专业街舞指导员
学校应制定长远规划,做好培养和完善街舞专业指导员的工作,优化专业(下转第137页)
·120·
(上接第120页)指导员的队伍结构,扩大校园街舞指导员队伍,在有计划增加数量的同时,也要保证提高街舞指导员的素质,可以采取定期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理论和技术水平。

此外,高校体育院系可以根据需要,开设街舞相关科目,专门培养街舞指导员,使之能够面向学生、服务于学生,科学系统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街舞健身文化活动。

(四)开发高校街舞活动场所
大部分高校都没有完善的街舞活动场所,要解决街舞健身活动场馆严重不足的问题,除了学校要加大投入进行场馆建设外,还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如体操房、健身房、食堂等空地。

另外,应提高各高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在不影响这些场馆正常使用和教学的情况下,利用其空闲和休息日,可适当收费或免费,面向学生开放,以提供充裕的场所,满足学生开展街舞健身活动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董颖.对普通高校体育课中推广街舞运动的可行性
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4):128-129.
[2]丁世聪,刘兴杰,等.街舞运动的起源与发展演变[J].体
育文化导刊,2004(9):58-60.
[3]吕玉萍.探析街舞对高校女生身心健康的影响[J].体育
科技文献通报,2007(1):96-97.
[4]李培静.街舞对学生体重及肺功能影响的研究[J].武汉
体育学院学报,2004(6):76-77.
[5]赵炜中.浅议校园文化建设在学生素质教育中面临的
问题及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4):143-146.
责任编辑:洪国武
但是人们的家族意识、血缘亲情仍然通过岁时节日表现出来。

家人讲究团圆,小孩子得到特别的关照和宠爱。

亲戚朋友之间互相邀请做客、互赠礼品。

这些都反映出岁时节日对家庭和社会的和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节俗中的重要组成活动尽管已经越来越少,但是很多项目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

比如春节放鞭炮,这是几千年的传统习俗,尽管地方政府通过立法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但是屡禁却不止,现在甚至有的地方又重新开禁。

这都说明燃放爆竹这种习俗深入民心。

它已经成为中国人春节习俗生活的组成部分。

它不仅点缀节日气氛,是普天同庆、举国欢腾的标志,而且反映了民众祈求吉祥平安的心理,是一种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喜庆的民间告知方式,有着深层的文化涵义。

另外,近年端午节龙舟竞渡的活动更是如火如荼地进行,体现了民众对这一活动的喜爱和对传统的怀念。

总而言之,民众对节俗活动的热情和喜爱是这些习俗不断发展和前进的动力,节俗活动的深层文化内涵给了它们发展的基础,它们将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不断发展变化,在积淀深厚、历史悠久的传统中不断衍生出新的活力和青春。

俗随时移。

节俗的变迁显示了民众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现在我们回头看岁时节俗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认识到正是它们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岁时节俗才能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才能始终伴随民众的生活。

尽管很多文化内涵已经消失或淡漠,但是新的内容和活动又在不断的充实和丰富着它们。

它们所包含的传统意识和共同社会价值,会使得它们永远存在于民众的生活中,成为社会基本机制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清)顾禄.清嘉金录[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12-14.
[2]殷登国.岁时佳节记趣[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7.2-4.
责任编辑:吴惠敏。

·1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