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跃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化学月考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德州市跃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化学月考试
卷含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


1. 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不能生成NaOH的是
A.Na和H2O B.Na2O2和H2O
C.Ca(OH)2溶液和Na2CO3溶液 D.Ca(OH)2溶液和NaCl溶液
参考答案:
D
2. 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 称量食盐时,称量物放在称量纸上置于托盘天平左盘,砝码放在称量纸上置于托盘天平右盘
B. 蒸馏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
C. 蒸发结晶时应将溶液蒸干后才可以移去酒精灯
D. 分液时,分液漏斗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参考答案:
C
【详解】A.称量固体,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则称量食盐时,称量物放在称量纸上,置于托盘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托盘天平的右盘中,A正确;
B.蒸馏测定馏分的温度,所以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烧瓶支管口,B正确;
C.蒸发结晶时不应将溶液蒸干后才可以移去酒精灯,当出现大量晶体时撤去酒精灯,利用余热蒸干,C错误;
D.分液时,先将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再将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D正确。

答案选C。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涉及称量操作、蒸馏、蒸发、分液以及仪器是使用等,侧重分离原理及实验操作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注意选项A中如果称量氢氧化钠时
不能放在称量纸上,而是要放在烧杯中。

3. 用玻棒蘸取新制氯水滴在pH试纸中部,观察到的现象是
参考答案:
D

4. 某强酸溶液pH=a,强碱溶液pH=b,已知a+b=12,酸碱溶液混合后pH=
7,则酸溶液体积V(酸)和碱溶液体积V(碱)的正确关系为
A. V(酸) = 102 V(碱)
B. V(碱) = 102 V(酸)
C. V(酸) = 2V(碱)
D. V(碱) = 2V(酸)参考答案:
B
5. X、Y、Z三种气体,取X和Y按1:1的物质的量之比混合,放入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X+2Y2Z ,达到平衡后,测得混合气体中反应物的总物质的量与生成物的总物质的量之比为3:2,则Y的转化率最接近于:
A、33%
B、65%
C、50%
D、40%
参考答案:
B

6. 固体混和物,可能有氯化钙、碳酸铵、烧碱、硫酸铵,将它溶解于水得到无色澄清溶液,且无其它明显现象,向溶液中加入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硝酸,沉淀部分消失,原混和物中肯定有
A.CaCl2和(NH4)2SO4
B. NaOH和(NH4)2SO4
C.NaOH和CaCl2
D.(NH4)2SO4和(NH4)2CO3
参考答案:
D
7. 从海水中提取溴有如下反应:5NaBr+ NaBrO3 +3H2SO4=3Br2+ Na2SO4 +3H2O,与此反应在氧化还原原理上最相似的是:()
A.AlCl3+ 3NaAlO2 +6H2O=4Al(OH)3↓ +3NaCl B.2H2S +SO2=2H2O+ 3S
C.2NaBr +Cl2=2NaCl+ Br2 D.2FeCl3 + H2S=2FeCl2 +S↓ +2HCl
参考答案:
B
8. 下列有关原电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内电路中,电子由正极流向负极
B.原电池的正、负极材料不一定都参与反应
C.原电池工作时,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D.原电池工作时,可能会伴随着热能变化
参考答案:
A
【考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分析】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放电时,负极上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子从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据此分析.
【解答】解:A、原电池中负极失电子,电子从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故A错误;
B、原电池一般负极本身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上为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所以正、负极材料不一定都参与反应,故B正确;
C、原电池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故C正确;
D、原电池工作时,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同时可能会伴随着热量变化,故D正确;
故选A.
9. 在盛放浓硫酸的试剂瓶的标签上应印有下列警示标记的是()
A.B.C.D.
参考答案:
A
考点:浓硫酸的性质..
专题:氧族元素.
分析:根据浓硫酸具有腐蚀性,无毒、不燃烧,在化学与生活中能够使用的化学物质.
解答:解:A、警示标记为腐蚀性液体的标志,浓硫酸具有腐蚀性,则使用该标志,故A 正确;
B、警示标记为剧毒标志,而浓硫酸无毒,不能使用该标志,故B错误;
C、警示标记为能燃烧的物质的标志,而浓硫酸不能燃烧,则不能使用该标志,故C错误;
D、警示标记为禁止使用的标志,而浓硫酸有重要的应用,则不能使用该标志,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浓硫酸的性质及警示标记,明确浓硫酸具有腐蚀性及相应的警示标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难点是分清每个警示标记代表的意义.
10. 已知a A n+、b B(n+1)+、c C n﹣、d D(n+1)﹣均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关于A、B、C、D四种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A>B>C>D B.原子序数:b>a>c>d
C.离子半径:D>C>B>A D.金属性:B>A,非金属性:D>C
参考答案:
B
【考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
【分析】已知a A n+、b B(n+1)+、c C n﹣、d D(n+1)﹣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有:a﹣n=b﹣(n+1)=c+n=d+(n+1),则有A、B在周期表中C、D的下一周期,并且原子序数:b>a>c>d,由离子所带电荷,可知A、B属于金属元素,C、D属于非金属性元素,结合元素周期律递变规律解答该题.
【解答】解:已知a A n+、b B(n+1)+、c C n﹣、d D(n+1)﹣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有:a﹣n=b﹣
(n+1)=c+n=d+(n+1),则有A、B在周期表中C、D的下一周期,并且原子序数:b>a>c>d,由离子所带电荷,可知A、B属于金属元素,C、D属于非金属性元素,则:A.A、B在周期表中C、D的下一周期,并且原子序数:b>a>c>d,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同周期元素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则有原子半径:A>B >D>C,故A错误;
B.已知a A n+、b B(n+1)+、c C n﹣、d D(n+1)﹣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有:a﹣n=b﹣(n+1)
=c+n=d+(n+1),则有原子序数:b>a>c>d,故B正确;
C.a A n+、b B(n+1)+、c C n﹣、d D(n+1)﹣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核电荷数b>a>c>d,故离子半径d D(n+1)﹣>c C n﹣>a A n+>b B(n+1),故C错误;
D.A、B在周期表中同周期,原子序数:b>a,则金属性:A>B,C、D在同一周期,且原子序数C>D,则非金属性:C>D,故D错误,
故选B.
11. 某溶液中可能含有H+、NH、Mg2+、Al3+、Fe3+、CO、SO、NO中的几种。

①若加入锌粒,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②若加入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且产生的沉淀量与加入NaOH的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中的阳离子有H+、NH、Mg2+、Al3+
B.溶液中n(NH)=0.2 mol
C.溶液中一定不含CO,可能含有SO和NO
D.n(H+)∶n(Al3+)∶n(Mg2+)=1∶1∶1
参考答案:
AB
12. 科学家已获得了极具理论研究意义的N4分子,其结构为正四面体,与白磷分子相似。

已知断裂1molN—N键吸收193kJ热量,断裂1mol氮氮叁键吸收941kJ热量,则()
A. N4的熔点比P4高
B.1molN4气体转化为N2时要吸收
748kJ能量
C .N4是N2的同素异形体 D.1molN4气体转化为N2时要放出724kJ能量
参考答案:
CD

13. 现有CO、CO2、O3(臭氧)三种气体,它们分别都含有6mol氧原子,则三种
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 1:1:1
B. 1:2:3
C. 3:2:1
D. 6:3:2
参考答案:
D
14. 为了除去酸性氯化铝溶液中的Cu2+,下列实验步骤顺序和所用试剂都正确的是
①通过CO2②加盐酸③加过量NaOH溶液
④加AlCl3⑤过滤
A.③⑤④⑤②
B.③⑤②
C.③⑤①②
D.③⑤①⑤②
参考答案:
B
1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HF的热稳定性很好,是因为HF分子间存在氢键
B.构成单质分子的粒子之间不一定存在共价键
C.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D.阴、阳离子间通过离子键一定能形成离子化合物
参考答案:
A
【考点】化学键.
【分析】A、稳定性是化学性质,而氢键是决定物理性质;
B、如稀气体之间不存任何化学键;
C、氯化铵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而氯化铵是共价化合物;
D、离子键是阴阳离子之间形成的化学键.
【解答】解:A、稳定性是化学性质,而氢键是决定物理性质,而氟化氢稳定是氢氟键的键能大,故A错误;
B、如稀气体之间不存任何化学键,所以构成单质分子的粒子之间不一定存在共价键,故B正确;
C、氯化铵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而氯化铵是共价化合物,所以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故C正确;
D、离子键是阴阳离子之间形成的化学键,故D正确;
故选A.
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6. 现有含N a Cl、N a2SO4和N a NO3的混合物,选择适当的试剂将其转化为相应的沉淀或固体,从而实现Cl-、SO42-、和NO3-的相互分离.相应的实验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流程中下列物质的化学式试剂X:______ 沉淀A:______ 沉淀B:
______
(2)上述实验流程中加入过量的N a2CO3的目的是______
(3)按此实验方案得到的溶液3中肯定含有______ 杂质(填化学式)
参考答案:
(1)B a Cl2[或B a(NO3)2]B a Cl2[或B a(NO3)2] B a SO4B a SO4 A g Cl A g Cl
(2)除去过量的B a2+、A g+除去过量的B a2+、A g+
(3)N a2CO3
解析:依据各离子的性质,将Cl-、SO42-、和NO3-中的Cl-、SO42-分别加入相应的试剂形成沉淀分离。

在分离过程中:所加试剂必须过量、不能引入杂质离子(如果引入也需要除去)
(1)根据过程②可知,沉淀B是氯化银,那么X必然是用来沉淀SO42-,得到硫酸钡沉
淀,为不引入新的杂质离子,X是氯化钡或硝酸钡
(2)由于溶液2中含有过量的Ba2+和Ag+,所以加入过量的Na2CO3的目的是使溶液中的Ag+、Ba2+完全沉淀。

(3)由于碳酸钠是过量的,所以溶液3中一定含有碳酸钠
三、综合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
17. 把下列离子方程式改写成化学方程式
(1)CO+2H+CO2↑+H2O
(2)Ag++Cl-AgCl↓
(3)Cu2++2OH-Cu(OH)2↓
(4)SO2十2OH-S0+H2O
参考答案:
(1)K2CO3+H2SO4K2SO4+H2O+CO2↑
(2)AgNO3十NaCl AgCl↓+NaNO3
(3)CuSO4+2NaOH Na2SO4+Cu(OH)2↓
(4)SO2+2NaOH Na2SO3十H2O(或其他合理答案)
18. 下图是N、O、F三种元素基态原子电子排布的轨道表示式(如有需要,可以利用本练习中出现过的信息)。

试回答下列问题:
⑴N、O、F形成氢化物的分子组成,与上述基态原子内的电子排布有什么关
系?
⑵画出C原子基态原子电子排布的轨道表示式。

⑶根据你发现的规律,对基态C原子形成CH4分子的微观过程提出合理的猜想。

参考答案:
⑴1个氢化物分子中的H原子数目等于其对应的基态原子中的未成对电子数

⑶基态C原子有1个2s电子激发到p轨道,形成4个未成对电子。

19. 将0.1mol的镁铝混合物溶于100ml 2mol/L的H2SO4中,然后滴加1mol/L的NaOH 溶液,请回答:
(1)若在滴加NaOH溶液的过程中,生成沉淀的质量m与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

请回答:当V1=160mL时,则金属粉末中n(Mg)=_____mol,V2=______mL。

(2)若在滴加NaOH溶液的过程中欲使Mg2+、Al3+刚好沉淀完全,则滴入NaOH溶液体积为________ml
(3)若混合物仍为0.1mol其中镁粉的物质的量的分数为a,用100ml2mol/L的硫酸溶解此混合物后再加入450ml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所得沉淀中无Al(OH)3。

满足此条件a的取值范围是__ ___。

参考答案:
(1)0.06 440 (2)400 (3)1/2 ≤a<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