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QC小组活动的激励——以QC小组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 /4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之间存在的问题和启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结构是否在不同环境中都能普遍适用,这个问题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广泛也很复杂,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系统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研究层次等都存
在很多差异性。
因此,要及时解决这个问题才不会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效应之间关系的研究进程。
对提出的契合效应的研究方法也要不断进步,几乎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外部契合探讨都只对组织竞争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组织绩效的关系
进行了探讨,而忽视了其他的组织特性。
在契合效应研究中,要求研究者要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内部和外部契合效应对组织绩
效的影响要同时进行探讨。
另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组织绩效的内部影响机制研究也要展开。
5结束语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中SHRM 已经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实践证明,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对组织绩效产生了很大的作
用。
对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我国尚处于初步阶段,研究者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结构系统和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分歧。
因此,这类研究将会是将来人力资源管理者主要的研究方向,为进一步挖掘人才资源,促进企业发展提供依据。
主要参考文献
[1]欧阳丽
,知识经济时代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J].物流与采购
研究,2008(9).[2]黄攸立
,等.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问题探析[J].中国人力资
源开发,2004(3).浅析QC 小组活动的激励
———以QC 小组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李源
(四川省烟草公司绵阳市公司,四川绵阳621100)
[摘要]QC 小组作为企业全体职工参与推进企业质量改进的有效形式,在中国众多企业的实际运行中却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实施。
本文以QC 小组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认为缺乏激励机制是QC 小组效能不佳的主要原因,并就此提出了几种针对QC 小组活动的激励措施,以期对实践有所裨益。
[关键词]
QC 小组;活动;问题;激励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2.16.048[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2)16-0081-02
[收稿日期]2012-06-041引言QC(Quality Control)自1962年由日本品质管理权威石川鑫博士创始以来,在日本、韩国以及欧美国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这种质量管理方式作为全面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小组活动解决技术和质量问题,提高质量和效益,促进了生产和经营的发展。
不仅如此,围绕着“质量改进”这一中心效益,QC 小组还对企业发展产生了许多“附加效益”:培养和锻炼了职工队伍素质,造就了企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问题的人才;使职工实行自主管理,联结了企业与职工的命运,增强了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可以说,QC 小组在解决自身问题和提高企业综合能力方面的巨大作用,是其为现代先进企业青睐的重要原因。
然而,通过观察近年来QC 小组在中国各企业的实施效果,我们发现,QC 小组的运行不甚理想,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亟待解决的问题:(1)QC 小组活动具有较强的形式主义色彩。
一方面体现在选题上,选题轻率马虎,不严格做好选题的调查讨论,背离QC 小组“小、实、活、新”的基本原则,常常选择容易使问题得到解决的选题,或者先解决该问题再作该选题;另一方面体现在PDCA 循环程序的开展上,活动计划是PDCA 的程序,活动实际执行却不完全按照PDCA 程序,对形式的重视超过对实际工作的重视,使得QC
小组的实际效果不大。
(2)部分QC 小组在成员构成上有单一化的趋向。
就QC 小组的本质而言,是期通过“群众性”的“头脑风暴”的发挥,而起到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有深度有广度地解决问题的作用。
但实践中的QC 小组成员构成却往往没有形成以生产一线工人、营销人员、管理人员为一体的小组结构;或者即使形成了这样的结构,在实际活动开展中,也总是将小组任务落在某几个成员身上,QC 小组本身的
“群众性”、“民主性”机制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3)职工参加QC 小组积极性不高,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
对于QC 小组活动,部分职工和领导往往都是避之不及,没有参加QC 活动的兴趣和意向;即使参加了QC 小组活动的成员,也常常相互推诿工作,在活动中应付了事,认为QC 活动是可有可无的。
我们不难发现,上述3种原因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形式主义色彩使员工对QC 小组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产生了怀疑,从而失去
了兴趣;员工对QC 小组兴趣低下也是引起QC 小组活动流于形
式和构成人员单一的重要原因。
因此,笔者认为,上述3种原因归结起来都是由于QC 小组活动的推进不当导致激励不足引起的,为从根本上改变目前QC 小组活动效果不理想的状况,有必要对企业职工参加QC 小组活动采取一系列的激励措施。
2摒弃QC 小组活动的形式主义
为了避免QC 小组活动流于形式,就应当完善QC 小组活动. All Rights Reserved.
/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 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目的的有效性,
以激励员工的参与兴
趣。
从PDCA 循环程序出发,在P(计划阶段),应对课题进行严
格仔细的审查,防止选题的相似性,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保证选
题的科学性、实用性和经济性;在D(执行阶段),企业应该为QC
小组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时间、场所、工具和经费,使其严格
按照程序进行,分工负责,协作推进,遇到措施和计划与实际情
况不符时应及时调整;在C(检查阶段),评审成员要严格依照制
定好的评价标准,实事求是地对结果进行效益评估,同时也要注
意不能挫败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在A(总结阶段),要将QC 小组
成果向各级各部门发表以采取照片呈现、实物对比等灵活方式,
让群众切实感受QC 小组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培养职
工的QC 参与意识。
3培养企业全体职工的质量意识QC 活动贯穿于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个环节,只有增强企业全体职工的质量意识,才能为QC 活动的有效开展打下坚实的基
础。
通过职工质量意识的培养,使其认识到与自身利益休戚相关
的企业发展的质量的重要性,才能激励其参与到QC 小组活动的
各个阶段。
为此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改善:(1)企业领导要公开倡导质量观念,向职工宣传以质量取胜的案例;支持QC 小组活动,对QC 成功案例实施精神鼓励和物
质奖励,使职工认识到领导对质量的重视和QC 小组活动带来的
切实的利益。
(2)通过设立质量管理公告栏和定期的质量管理培训活动,使员工从舆论上重视质量,从理论上提高对质量管理内涵的认
识;使职工了解开展QC 活动的科学程序,并能够结合实际灵活
运用,形成一种充满活力的QC 氛围。
只有员工的质量意识和QC
意识增强,才能在实际的QC 活动中保障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4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QC 小组活动应坚持以人为本,以职工为出发点,充分发挥职工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保障职工的权益,以此才能激发员工的QC 活动潜力。
(1)在PDCA 循环程序中,应该让参与活动的职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自由度,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避免仅凭领导意见做指导的方式。
在活动的实际执行过程中,应该使各个职工明确自己在活动中的任务和角色,给予其一定的压力,避免将任务落到少数职工身上,使各职工协调统一,共同参与完成课题任务。
(2)将QC 活动所产生的成功与职工绩效挂钩。
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并将QC 小组活动的良好参与作为晋职晋级的条件,使职工在QC 小组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得到精神和物质的认可,调动职工关心质量管理,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更有利于职工的参与意识和自主性的提高。
5结语质量是企业生存的生命线,而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则来自于员工。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激励员工的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群策群力的积极性,才能使QC 小组活动充分发挥其质量管理、企业文化氛围的培养和企业职工凝聚力增强的作用。
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从企业的具体问题出发,结合自身情况采取措施吸引更多的职工参与QC 活动小组。
主要参考文献[1]中国质量协会.QC 小组基础教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2]邢文英.QC 小组活动指南[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同质化竞争性中小企业联盟的效应分析
周跃锋1,景学青1,周辽东2,黄智慧1
(1.大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622;2.大连佳能公司,辽宁大连116600)[摘要]面对国外和国内严重的金融危机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我国中小企业可以建立同质化竞争性中小企业联盟来提高联盟整体和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
本文认为这一同质化竞争性中小企业联盟可以实现规模经济效应、速度经济效应以及协同效应,从理论上定性分析并证实同质化竞争性中小企业联盟对于弱势中小企业增强其竞争力是可行的。
[关键词]同质化竞争性;规模经济效应;速度经济效应;协同效应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2.16.049[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2)16-0082-02
[收稿日期]2012-06-200引言
在近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中小企业凭借其经
营方式灵活、组织成本较低、对技术服务要求不高以及能够在市
场中进退容易等自身优势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命脉中的重要成
员[1]。
目前,尽管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比例已经超过了注册企业总数的99%,可是大多数中小企业处于一种同质化竞争性的状
态,尽管它们大约占有国内生产总值的60%、税收的50%和城
镇就业岗位的75%,但是这些中小企业仍面临着巨大风险。
如何
提高这些企业抗风险的能力,本文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方法———同质化竞争性中小企业联盟,并对其效应进行了分析。
1同质化竞争性中小企业联盟1.1同质化的概念[2]对于企业同质化概念的理解,本文从狭义和广义的角度进行阐述:(1)狭义:指某些企业所在同一行业,并且其生产的产品性能、商业模式、技术引进与开发水平、管理体制等各方面都趋近相同的现象。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