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类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泵类基础知识
1. 泵的分类:
泵的种类很多,可按其工作原理、特征和用途加以分类,如下:
单吸泵、多吸泵
单级泵、多级泵
蜗壳式泵、分段式泵
立式泵、卧式泵
屏蔽泵、磁力泵
离心泵
高速泵、部分流泵
软轴泵
自吸泵
液下泵
潜水泵
单吸泵、多吸泵
漩涡泵 离心漩涡泵
叶片泵 自吸漩涡泵
蜗壳式
混流泵 固定叶片
导叶式 潜水混流式
可调叶片
贯流泵
固定叶片
轴流泵 潜水轴流泵
可调叶片
单作用泵
柱塞(活塞)泵、隔膜泵 双作用
电动泵 (单缸、双缸)
计量泵
泵 往复泵
单缸
容积泵 气动泵
双缸
转子泵 齿轮泵、螺杆泵,罗茨泵、滑片泵、凸轮泵、挠性叶泵
往复真空泵
旋片真空泵
真空泵
水环真空泵
喷射真空泵
其它类型泵 射流泵、空气升液泵、电磁泵、水轮泵
2. 泵的使用范围
各种类型的泵的使用范围是不同的,常用的泵的使用范围如图所示:
由图可以看出,离心泵所占区域最大。

在流量5m3/h~2000 m3/h,扬程8~2800的范围
内,使用离心泵是比较合适的。

如果要求大流量,低扬程,采用轴流泵更为合理;如果要求高扬程,流量要求不超过20 m3/h,采用电动往复泵是最为合适的。

3. 常用泵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3.1 离心泵的工作原理
一般情况下,离心泵起泵前要灌满液体(即灌泵),当原动机带动泵轴和叶轮旋转时,液体一方面随叶轮作圆周运动,一方面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自叶轮
中心向外周抛出,液体从叶轮处获得压力能和速度能。

当液体流经蜗壳到排液
口时,部分速度能将转变为静压力能。

液体被叶轮抛出时,叶轮中心部位造成
低压区,与吸入液面的压力形成压力差,于是液体不断地被吸入,并以一定的
压力排出。

特点:离心泵构造简单,能与电动机直接相连,不受转速限制,不易磨损、运行平稳、噪声小、介质排出均匀,调节方便、效率高、运行可靠。

适用
范围最广。

缺点:密封性能较差,机械密封易损坏。

气蚀现象较严重,大多数离心泵无自吸能力。

3.2 螺杆泵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螺杆泵依靠螺杆相互啮合(或螺杆与定子的啮合)空间的容积变化来输送液体。

当螺杆转动时吸入腔一端作轴向移动,使吸入腔的容积增大,压力降低,液体在压差作用下沿吸入管进入吸入腔。

随着螺杆的转动,密封腔内的液体连续而均匀地沿轴向移动到排出腔,由于排出腔一端逐渐缩小,使液体的压力增加,直至将液体强行排出.
特点:流量和压力的脉动很小,运转平稳,噪声小,寿命长;
有自吸能力而且结构简单紧凑;
效率高;
缺点:制作加工难度大,因此,费用较贵。

且一旦发生故障,维修难度大,必须到专用维修厂或返厂维修。

3.3 齿轮泵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如下图所示,齿轮沿箭头方向旋转时,在轮齿逐渐脱离啮合的左侧吸液腔中,齿间密闭容积增大,形成局部真空,液体在压差的作用下吸入吸液室,随着齿轮的旋转,液体分两路在齿轮与泵壳之间被齿轮推动前进送到右侧排液腔,在排液腔重量齿轮逐渐啮合容积减小,齿轮间的液体被挤到排液口。

特点:齿轮泵能输送无腐蚀性的油类等黏性介质,不适于输送含有固体颗粒的
液体及高挥发性、地闪点的液体。

齿轮泵结构简单,制造容易,能自吸,工作可靠,维护方便,但流量和压力脉动较大,噪音也较大。

齿轮泵一般自带安全阀,当压力过高时,安全阀开启,使高压液体返回吸入口。

3.4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当曲柄以角速度ω逆时针旋转时,活塞向右移动,液缸的容积增大,压力降低,被输送的液体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克服吸入
管路及吸入阀的阻力进入到液缸。

当曲柄与旋转1800时,活塞向左
移动,液体被挤压,液缸内的液体压力急剧增加,在这压力的作用
下,吸入阀关闭,排出阀打开,液缸内的液体在压力差的作用下被
排送到排出管线中。

当曲柄以角速度ω不停旋转时,往复泵就不断
地吸入和排出液体。

特点:往复泵的流量较小,但压力很高。

单缸双缸的往复泵的进出口流量脉动大,流速均匀性差,因此平台上多采用三缸往复泵且近出口增加蓄能器用以缓
冲流量脉动
2.平台上常见的泵的类型
A.离心泵:
1.水泵类有:注水泵,开排泵,淡水泵,闭式排放泵,冷却水循环泵,缸套
水循环泵,生产水传输泵等
2.油泵类有:原油传输泵,热介质油循环泵,热介质油补给泵等
3.液态烃泵:三甘醇补给泵等
4.污水泵:排污泵
5.液下泵:电动消防泵,柴油消防泵
6.潜水泵:海水提升泵
B.柱塞往复泵:压井泵,化学药剂注入泵(计量泵)
C.螺杆泵:闭式排放泵,柴油泵,润滑油泵
D.齿轮泵:柴油泵,润滑油泵
3. 泵的调试及调试时的注意事项
如何编写泵类调试程序
如何确定泵类调试方案
各类泵调试时注意事项
1.如何编写泵类调试程序
A.调试目的:
确认泵(或泵撬)在经过运输、吊装、安装后,各项性能指标是否达到相关标
准规定及设计要求
B.调试所依据的标准及资料、图纸:
GB3216-1989 《离心泵混流泵和漩涡泵实验方法》;
GB/T11705-1989《船用电动三螺杆泵实验方法》
GB7784-1987 《机动往复泵实验方法》;
GB/T2209-1989《船用电动齿轮泵实验方法》;
JB/T8098-1999 《泵的噪声测量与评价方法》
JB/T809…-1999 《泵的振动测量与评价方法》
规格书中规定的其它标准
与泵相关的P&I图,安装图,管线三维图、接线图
泵撬数据表,规格书
厂家操作维修手册
C.启机前的检查
1)安装状态检查:
z按安装图,确定泵(或泵撬)的安装与图纸是否相符
z检查泵撬的安装(包括调平对中、地脚螺栓预紧力)与无损检验报告,记录报告题目与编号,确认泵撬安装合格。

z依据接线图检查动力电缆及控制电缆的接线状态,检查电缆检查报告,记录报告题目与编号,确认电缆安装合格。

z依据管线三维图及P&I图,检查泵进出口管线/阀门/滤器的安装(包括临时管线)状态,检查管线的试压报告、无损检验报告,记录报
告题目与编号,确认管线安装合格。

z依据仪表布置图,检查所有仪表的安装;检查仪表安装报告,仪表标定报告及标定标示,记录报告题目与编号,确认仪表及其安装合
格。

2)绝缘状态检查
z检查电机、控制盘、泵撬的接地是否符合要求
z检查电机、控制盘冷态绝缘,绝缘值≥2MΩ
3)外观检查
z检查泵的外观有无缺陷,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z检查撬内及管线是否清洁,吸入、排出滤器的滤芯是否清洁,有无杂物;
z进出口阀门是否开关自如,有无报死现象
z盘车检查泵轴转动是否自如,有无报死现象;
z检查电缆有无破损;
z检查电机的IP等级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4)调试条件检查:
z确认调试介质:
确认调试准备的介质材质、黏度与技术要求是否一致。

(淡水,防冻
液,海水、柴油、润滑油,液压油,热介质油等)
z确认调试电制:
确认提供调试的供电电制是否与泵的驱动电机的要求一致;确认提
供调试的控制电制是否与控制泵动作的电器设施或仪表的要求一
致。

z确认润滑状态:
确认给泵加注的润滑油在要求的位置上
一般油标:1/2处, 油杯:1/2~2/3处
确认润滑脂已经从油嘴处加入
确认阀门润滑黄油已涂抹
z确认电机转向
确认电机转向与泵的转向指示一致,严禁泵反转。

z确认调试环境:
调试场地干净;
调试区域划分明确;
警示牌放置位置醒目;
紧急疏散通道标示明确且无障碍物;
调试区域无交叉作业
z确认调试工机具 :
一般泵类调试所用的工机具如下:
兆欧表(0~500MΩ)
万用表
钳型电流表
转速表
噪音仪
振动仪
流量计(1.5级)
标准压力表(1.5级)
远红外线测温仪
百分表(0.001mm)
对讲机
D. 启动试验
1)在启机前的检查工作做完以后,打开进出口阀门,让液体自然流入泵体,
排除泵体内的空气。

2)关闭进出口压力表表阀。

3)离心泵出口阀门关闭;容积泵(包括转子泵,往复泵)打开进出口阀门;
4)起动电机,记录启动电流。

开启进出口压力表表阀。

5)观察压力表读数。

对于离心泵在出口压力达到额定操作压力时,逐渐开
启出口阀,使压力稳定。

对于容积泵,逐渐关闭出口阀,使压力达到额
定操作压力。

E.运转试验
1)调整出口压力。

逐渐开启出口阀,使压力值降到额定压力的25%,然后
依次升压到50%,75%,在每个压力段,至少运转10~15min,使轴承温度
稳定,然后测量工作电流,电压,轴承温度,转速,泵的噪音,振动,
流量,进出口压力
2)将压力逐渐升高至额定操作压力,运转2h,每30min测量一次工作电流,
电压,轴承温度,转速,泵的噪音,振动,流量,进出口压力。

3)噪音标准:不同的泵的噪音标准是不同的,和泵的转速,排出压力 ,流
量,安装方式有关。

确定每一个泵的噪音标准,一是要查相应标准,二
要参考规格书的规定。

下面的表仅作为参考。

泵的噪音(包括原动机噪音)
噪音允许值
卧式泵(大型) A声级 80~95dB(4级以下)(电
机转速1500r/min以下)
卧式泵(大型) A声级 90~100dB(2级)(电机转
速3000r/min)
卧式泵(小型) A声级 75~90dB
立式泵 A声级 80~95dB
潜水泵 A声级 50~70dB
注意:测量泵的噪音前要先测量相应点的环境噪音。

泵的噪音与环境噪音的差值为6~10dB时,测量的噪音值应减去下表的修正值。

若差值小于6dB时,应停止测量噪音,待周围环境噪音低
于75dB再测量。

6 7 8 9 10 >10
泵的噪音与环境噪音的
声压级差(dB)
修正值(dB) 1 0.5 0
G.停机试验
1)现场盘停机,遥控停机(MCC泵控制盘停机),中控ESD停机
2)停机后,离心泵的出口阀门要慢慢关闭
3)测量电机热态绝缘
4)冬季施工要放掉泵内液体,以防泵体冻裂
H.调试机构
1)调试的管理工作由调试经理安排,包括:协调各部门调试准备;提交调
试通知;持调试准备会议及调试后总结会议。

2)现场调试由机械专业主调工程师负责,其他专业工程师配合
3)参加调试人员:业主、第三方代表、检验人员、操作方代表、厂商 2.如何确定泵类调试方案
调试方案是实现调试程序内容的具体措施,如何确定调试方案,应遵循以下原则:
a)明确管线,电缆、仪表、设备安装状态。

b)熟悉P&I图,确定所要调试的泵的工艺流程。

在方案中要明确工艺流程中
各阀门的初始开关状态及运转后的状态。

c)熟悉单线图及仪表位置图,在方案中要明确仪表的初始状态及运行状态;
d)若使用临时管线,要确定临时管线的起始位置,最终位置,连接方式。


具调试流程图。

若需要预制,必须提供预制三维图。

e)若使用临时电源,必须出具临时供电接线图,明确使用的临时电缆规格,
长度,临时空气开关的规格及用电保护措施。

f)描述操作步骤,按序执行调试过程;
g)出具调试用料单。

h)详细做出泵调试时的JSA分析及应急预案。

i)明确调试必备工机具。

j)明确调试负责人及机构,明确各人的职责及直属关系。

4.泵的常见故障分析及解决方法
离心泵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法


故障现象 故障分析 解决方法
1 泵不吸水 a.吸入阀有杂物或未打
开,或吸入管堵塞
b.管路系统密封性差
c.从轴封处吸入空气 a.打开吸入阀,排除杂物,疏通
吸入管。

b.检察管路,尤其分段试压连接
法兰处,堵漏。

d.灌泵系统故障 c.更换轴封,压紧填料密封
d.检查及维修灌泵系统
2 泵不能启动 a.原动机发生故障(包括
电源)。

b.泵卡住;
c.填料函压得太紧;
d.排出阀门未关. a.检查电源及原动机情况;
b.再次盘车确定联轴器情况;
c.放松填料;
d.管进出口阀门,再次启动
3 泵不排液 a.灌泵不足(或泵内气体
未排净;
b.泵转向不对;
c.泵转速太低;
d.滤网、吸入管堵塞;
e.吸入高度太高,或吸入
口液体供给不足,造成
吸入真空 a.重新灌泵;
b.再次确定泵的旋转方向;
c.检查电机空转转速,检查减速
器的减速比,确定泵转速是否
符合设计转速。

d.清洗滤网,疏通吸入管;
e.调整吸入口管线,高于泵的入
口,调整泵的上部供液系统,
保证介质供应充分。

4 泵排液后中
断 a.吸入管路漏气;
b.灌泵时吸入侧气体未
排尽;
c.吸入侧突然被异物堵
住;或吸入口滤器堵
塞。

d.吸入管脱水,大量气体
吸入
a.检查吸入侧连接处及填料函
的密封情况。

b.重新灌泵
c.停泵,清洗滤芯,疏通吸入管
路;
d.检查吸入管路是否破裂,并联
进口管线上的阀门是否打开
(不常用的管线)
5 流量不足 a.系统净扬程增加;
b.阻力损失增加;
c.口环及叶轮磨损过大;
d.其它地方漏液;
e.泵叶轮堵塞、磨损、腐a.检查液位高度和系统压力;
b.检察管路及止回阀等有无故
障;
c.更换口环及叶轮;
d.检查轴封等地方;
蚀; f.同3、4 e.清洗、检查、调换;
f.同3、4
6 扬程不够 a.叶轮装反(双吸泵);
b.液体密度、黏度与设计
条件不符;
c.操作流量太大;
d.同3 a.b.c.d; 4 f;5 e a.检查叶轮;
b.检查有关物理性质;
c.调解阀门、减少硫量;
d.同3 a.b.c.d; 4 f;5 e
7 运行超负荷 a.电动机质量差,定转子
摩擦;
b.叶轮与承磨环、叶轮与
泵壳有摩擦;
c.液体密度增加;
d.填料压得太紧或干摩
擦;
e.轴承损坏;
f.转速过高;
g.甭洲弯曲;
h.轴向力平衡装置失效;
i.联轴器对中不良或轴
向间隙太小;
j.输送液体黏度过高或
密度过大;
k.同6 c a.检查更换电动机;
b.检查泵内零件并加以修理;
c.检查密度;
d.放松填料、检查水封管;
e.检查与更换轴承;
f.检察原动机转速与电源;
g.校正泵轴;
h.检查平衡空、回水管是否堵
塞;
i.检查联轴节,调整对中; j.更换大功率电动机;
k.同6 c
8 泵振动或噪
音超标 a.地脚螺栓松动或底座
焊接不合格;
b.泵发生流蚀(流量过
大,吸入阻力增加或液
体操作温度过高);
c.泵发生喘振(系统净扬
a.拧紧地脚螺栓,对底座焊接重
新检查,如果必要,底座重新
焊接;
b.检查原因并排除制;
c.检查排出也为和压力是否过
高;
程压力高于泵关死压
力)
d.叶轮损坏或有异物;
e.同4d;7 f,g,i d.拆开泵体检查,更换、去除异
物;
e.同4d;7 f,g,i
9 轴承过热 a.轴承装配不合格;
b.润滑油不足,油质差或
老化;
c.冷却水量不足或断路;
d.同7e,g,i a.检查,调整;
b.加足油或换油;
c.检查后增加水量;
d.同7e,g,i
10 轴封过热 a.填料密封压得过紧;
b.机械密封有故障;
c.同9c
d.同7e a.调整密封压力;
b.检查、修理或更换机械密封;
e.同9c
c.同7e
电潜泵的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法


故障现象 故障分析 解决方法
1 泵无法启动 a.电源电压过低开;
b.电源断电;
c.叶轮卡死;
d.电缆断裂;
e.电泵被海生物或海里
杂物缠绕;
f.电缆两端接线松动;
g.定子绕组烧坏; a.调整电压在额定电压的±10%
之间;
b.查找电源断电原因;
c.拆泵,清除卡轮杂物;
d.检查防海生物装置是否启动
且有效,必要的话,放海底机
器人探测是否有异物缠绕;
e.检查,并重新镇却连线;
f.起泵,送厂家或维修单位更换
绕组;
2 泵出水少 a.扬程过高;
b.泵进口阻塞;
c.叶轮转向错误;
d.叶轮磨损;
e.口环磨损、泄露;
f.泵体泄漏. a.调节阀门。

若仍不能解决,要
核对泵的出口压力是否符合
设计要求;必要时换泵; b.清洗进口滤器,疏通进口管
线;
c.调整电动机相序;
d.更换新叶轮;
e.检查维修,使口环相套达到标

f.拧紧泵体连接螺栓,若仍不能
达到标准,只有返厂更换泵
体;
3 电动机定子
绕组烧毁 a.接地线错接或电源线
缺相;
b.机械密封泄漏,致使电
动机匝间或相间短路;
c.电泵脱水运行时间过
长;
d.电泵超负荷运转;
e.电缆线破损进水;
f.电泵开停频繁;
返厂或送维修单位,检查排出故
障,重新安装绕组,再使用,
4 绝缘电阻过
低(≤2MΩ)a.轴封(机械密封)损坏
漏水;
b.电缆线绝缘破损;
c.电缆线头掉入水中;
d.潜水电动机渗水;
a.烘干后,更换轴封,并经气压
试验后使用;
b.更换电缆线;
c.排除电缆线中的潮气;
d.检查电动机渗水处,采取必要
措施封渗。

定子烘干,去潮后
再使用。

螺杆泵和齿轮泵的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法


故障现象 故障分析 解决方法
1 泵不吸液 a.电动机不转动;
b.电动机反转;
c.吸入管路堵塞和漏气;
d.吸上高度超过允许吸
上真空高度;
e.介子黏度过大 a.检查电源、线路和电动机;
b.调整电机相序;
c.检查吸入管路及滤器;
d.降低吸上高度;
e.给介子适当加温;
2 流量不足 a.电动机转速不够;
b.同1c;
c.螺杆(或齿轮)与泵套
磨损;
d.安全阀损坏或标定过
低; a.确定电机额定转速是否符合
设计要求,检查电制电压是否
满足电机要求;
b.同1c;
c.更换相关部件;
d.重新标定安全阀,使之达到设
计要求。

若损坏,更换或维修

3 压力波动大 a.吸入管路漏气;
b.泵螺杆与泵套不同心;
c.安全阀没有标定好,或
工作压力过大,使安全
法时开时闭; a.检查管路并维修好;
b.检修调整或更换;
c.重新标定安全阀或降低工作
压力;
4 机械密封漏
油 a.机械密封损坏;
b.密封压盖未压平;
c.装配位置不对;
a.更换机械密封;
b.调整密封压盖;
c.重新按技术要求装配
5 泵过热 a.泵螺杆与泵套配合太 a.检查调整泵螺杆与泵套间隙,
紧;
b.机械密封回油孔堵塞;
c.介子温度过高;
必要的话,要更换部件;
b.疏通回油孔;
c.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介子温
度;
6 泵振动大 a.泵与电动机不同心;
b.泵内有空气;
c.螺杆与泵套不同心或
间隙大;
d.安装高度过高,泵内产
生气蚀。

a.调整位置,重新对中;
b.检查吸入管路,排除漏气部
位;
c.检修调整或更换;
d.降低安装高度。

7 运行超负荷 a.介子黏度过大;
b.排除管路堵塞;
c.螺杆与泵套产生严重
摩擦 a.将介子适当升温;
b.停泵,疏通排出管路;
c.检修或更换相关部件;
计量泵和电动往复泵的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法


故障现象 故障分析 解决方法
1 泵不排液或
泵排液后中
断 a.电动机不转动;
b.吸入管堵塞或吸入阀门未
开;
c.吸入管路漏气;
d.吸入阀或排出阀损坏或密
封不严;
e.补油系统的油有杂质,密
封不严;
f.电动机转速不足或不稳;
g.吸入液面太低
a.检查电源、线路及电动机;
b.检查吸入管、过滤器,打开吸
入阀;
c.检查吸入管路,封堵;
d.维修吸入阀或排出阀,必要时
更换;
e.环干净的油;
f.检查配电电制与电压,稳定电
动机转速;
g.调整吸入液面;
2 流量不足 a.吸入管太长,弯路太多;
b.隔膜腔内残存空气;
c.补液阀或隔膜腔等处漏气
漏液;
d.安全法、补偿阀动作不正
常;
e.柱塞填料处泄漏严重;
f.同1c、d、e a.加粗吸入管,减少弯路;
b.重新灌液,排除气体;
c.找出泄漏部件并检修封严;
d.重新调节安全阀和补偿阀;
e.调节填料压盖或更换新填料
函;
f.同1c、d、e
3 泵压力不够 a.吸入阀、排出阀损坏;
b.同2e
c.隔膜处或排出管接头密封
不严; a.更换新阀;
b.同2e
c.找出泄漏部件,检修、封严;
4 计量精度降
低 a.柱塞零点漂移;
b.同1b.
c.
d.
e.f;同
2a.b.c.d.e.f
a.重新调整柱塞零点;
b.1b.
c.
d.
e.f同2a.b.c.d.e.f
5 零件过热 a.各运动副润滑情况不好;
b.填料压得过紧;
c.传动机构油箱的油不足或
过多,油质不好 a.检查情系各油孔,加注润油
(脂)
b.调整填料压盖;
c.更换新入润滑油,油量适宜。

6 泵振动或有
冲击响声,噪
音大 a.各运动副磨损严重;
b.阀升程太高;
c.泵安装地基不稳,地脚螺
栓松动;
d.活塞螺母或活塞杆螺母松

e.活塞冲程过大或汽化抽空
a.调整相关运动副或更换相关
部件;
b.调整升程高度,避免阀的滞
后;
c.拧紧地脚螺栓。

必要时重新焊
接底座或在底座下增加结构
梁。

d.拧紧活塞螺母或活塞杆螺母;
e.调解活塞冲程和往复频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