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提升训练 都江堰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提升训练都江堰含解析
错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借我一生》中,余秋雨先生以“湿漉漉的落叶”为题讲述了自己辞职的经历。
主要讲他努力辞职的过程,有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味道。
关于为什么辞职,我不了解余先生,余先生只讲了是“胡伟民之死”以及“黄佐临的影响”之故,更不了解胡黄,只能非常八卦地说出自己的揣摩。
余先生是地道的农民出身,因此,从思想意识到行为习惯应该说总是倾向于“自然",与更加“社会”的城市是有距离的。
从他对家乡的________可以看出,从他与上海“某些人”的________也可以看出.
生活在农村,与左邻右舍打交道,主要靠天性、情感,很少涉及交际与策略,虽然也有个别的“嚼舌头”,但基本与谋略无关,如麻雀的叽叽喳喳,是天性.().从余先生书中得知,余先生的祖辈、父辈不精于谋略,余先生自然没有受过这方面的熏陶与感染。
因此,他做不了“城市蛟龙”,只能做乡村的“________”。
因此,他倾向于业务,胡伟民成了他的知己,黄佐临成了他的榜样。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举足轻重流连忘返水火不容斗鸡走狗
B.举足轻重眷眷之心格格不入闲云野鹤
C.举重若轻流连忘返水火不容斗鸡走狗
D.举重若轻眷眷之心格格不入闲云野鹤
D[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举足轻重:只要脚稍微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
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
举重若轻:举重东西就像举轻东西那样.形容做繁难的事或处理棘手的问题轻松而不费力。
眷眷之心:表示依恋不舍之心。
流连忘返:比喻喜欢、迷醉某种事物而不愿或忘记离开,常形容对美好景致或事物的留恋。
水火不容:水和火是两种性质相反的东西,根本不能相容。
后多用于比喻人与人之间有深仇大恨,不能在一起,又称“水火不相容”。
格格不入: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
斗鸡走狗:使公鸡相斗,使狗赛跑。
多用来指纨绔子弟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闲云野鹤:比喻闲散安逸不受尘事羁绊的人,用时多指隐士、道士等。
]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城市混,城市的上流社会则不同,不是靠情感和纯真,主要是交际、策略
B.在城市混,出入城市的上流社会则不同,主要是靠交际、策略,而不是情感和纯真
C.在城市混,城市的上流社会则不同,主要是交际、策略,而不是靠情感和纯真
D.在城市混,出入城市的上流社会则不同,不是靠情感和纯真,主要是交际、策略
B[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答题前先通读语段,整体理解把握语境。
文中括号前面语境是“生活在农村,与左邻右舍打交道,主要靠天性、情感,很少涉及交际与策略”,前后句式保持一致,更连贯.故选B项.]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不了解余先生,更不了解胡黄,关于为什么辞职,余先生只讲了是“胡伟民之死”以及“黄佐临的影响”之故,但是非常八卦地说出自己的揣摩。
B.关于为什么辞职,余先生只讲了是“胡伟民之死”以及“黄佐临的影响”之故,我不了解余先生,更不了解胡黄,但是非常八卦地说出自己的揣摩.
C.关于为什么辞职,余先生只讲了是“胡伟民之死”以及“黄佐临的影响”之故,我不了解余先生,更不了解胡黄,于是非常八卦地说出自己的揣摩。
D.我不了解余先生,更不了解胡黄,关于为什么辞职,余先生只讲了是“胡伟民之死”以及“黄佐临的影响”之故,于是非常八卦地说出自己的揣摩。
C[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以下几处语病:①语序不当,“我不了解余先生,更不了解胡黄”是因,后面是果。
②关联词错用。
据语境来看,“非常八卦地说出自己的揣摩”并不能和前面形成转折关系,应为顺承关系,用“于是"。
]
4.请以“都江堰水文化”为内容,拟一条都江堰的旅游主题口号。
要求主题突出,构思新颖,语言简明,有号召力。
(不超过3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答案](示例一)自流灌溉三千年,奥秘就在都江堰。
(示例二)翻卷咆哮夺人心魄,驯顺规整富有灵气——这就是都江堰的水。
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概括都江堰的构成核心部分及其作用。
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峡内用石块砌成石埂,叫都江鱼嘴,也叫分水鱼嘴。
鱼嘴是一个分水的建筑工程,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
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
又在灌县城附近的岷江南岸筑了离堆,夹在内外江之间。
离堆的东侧是内江的水口,称宝瓶口,具有节制水流的功用。
夏季岷江水涨,都江鱼嘴被淹没了,离堆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内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统,旱则引水浸润,雨则堵塞水门,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解析]题干要求概括都江堰的构成核心部分并分析其作用。
根据材料,可知都江堰是由鱼嘴、离堆、宝瓶口三个核心部分构成的。
由“鱼嘴是一个分水的建筑工程,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离堆,夹在内外江之间"“夏季岷江水涨,都江鱼嘴被淹没了,离堆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宝瓶口,具有节制水流的功用”概括各自的作用即可。
[答案]鱼嘴:是建于岷江之中的堤堰,使岷江之水分别流向内、外江两江,起分流作用。
离堆:在内外江之间,当岷江之水淹没鱼嘴时,分流岷江之水到外江,起抗洪的作用.
宝瓶口:内江之水流向良田的必经之路,起灌溉农田和节制水流的作用。
错误!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
长城到了八达岭一
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古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与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融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
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
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
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有了它,才有刘备、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
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
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它,就是都江堰.
6.文章中说“它(都江堰)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不超过3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解析]这句话的后面三句就解释了这句话的含意,概括一下即可。
[答案]它至今还在为无数的民众输送清流,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7.第二段首先概述长城的伟大,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不超过12个字)“站远了看”和“味道"分别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解析]从“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可概括出原因。
结合上下文理解“站远了看”和“味道"的含义。
[答案](1)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
(2)“站远了看”指从今天看历史;“味道”指保持自然古朴,给人浑厚的感觉.
8.第五段中,作者指出都江堰和长城的文明大不相同,请加以概括。
(各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解析]原文从三个方面对长城和都江堰进行了比较,概括出这三点即可。
[答案]长城:突兀在外,讲求排场,缺乏活力。
都江堰:浸润延伸,朴实真诚,充满活力。
9.节选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解析]写长城只是为了反衬都江堰,写出都江堰工程之造福后代、功在千秋的伟大。
[答案]文章从长城入手,做好铺垫,引出都江堰;文章对长城与都江堰及其文明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对比,以突出文章主旨,
从而表现了都江堰是一种灵动的文明,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旷野
余秋雨
街市和寺庙里拥挤着人群,书房里拥挤着书籍,为了摆脱拥挤,我们来到旷野。
拥挤是一种生命的奢侈,在奢侈中很难懂得珍惜.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也许他很少来到旷野。
不是田园别墅、远郊牧场,而是渺无人烟的真正旷野,一眼望去,平沙漠漠,地老天荒。
真正的旷野是生命的负面,连一根小草都吝啬着自己的踪影.对人群来说它是一种陌生,但对地球来说却是一种巨大的真实.被人类垦殖的地盘实在只是一种狭小的偶然,偶然之外的必然便是旷野.
这种漫无边际的旷野比之于茫茫大海也只是小土一片,再把土地和大海加在一起,放到宇宙间立即又变成一粒尘埃。
宇宙的无限空旷已经进入人们的想象,越想象越觉得即便是点滴生命也是最大的奇迹。
点点滴滴的生命居然能发育成长得像模像样,真不知该如何来欢呼,如何来呵护,如何来珍爱。
前年,我与贾平凹先生同去新疆,在沙漠会合以后,见面他就说:“我被震撼了。
”他说的是沙漠里的胡杨树。
“没有一滴水的,它居然能活上一千年,枯死后又挺挺站立一千年,倒下后不散架、
不腐朽又是一千年!”由此,我又想到历代的佛教旅行家。
他们长年累月跋涉于旷野,说是去取经,而最大的经典便是有关生命的证言。
我想,在茫茫旷野里,他们对惜生护生、善良慈悲的体验比哪儿都要强烈.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向另一个生命聚集地走去,把散落各地的生命联结起来,一起投向“同体大悲”。
无论是法显、玄奘还是鉴真,居然都以柔弱的躯体把生命群落之间的万水千山一一打通,这实在是一种至情至爱的精神实践.早年读谭嗣同的《仁学》,见他把“仁”的第一义定之为“通",通中外、通上下、通人我,不甚明了,而当我追寻了佛教旅行家的足迹,便大致有所领悟:只有通,才有一种博大的仁爱;仁爱而不博大,就算不得真正的仁爱.
但是,当旅行家们为了关爱生命而在旷野间跋涉的时候,又必须付出惨重的生命代价。
在生命最危急的关头还在祈祷生命,这种发生在旷野里的故事大多随风飘散、亘古不知,而偶有传闻则总会把忙于世俗的众生惊醒。
前些年上海旅行家余纯顺在独身徒步行走了整整八年之后葬身罗布泊,消息传来,一条长达数千公里的无形杠杆立即架设起来了,杠杆的一端是一个孤独的生命,另一端则是这个星球上最密集的生命聚合地之一—-上海。
冷漠的上海人被这条杠杆轻轻一撬竟然深切感应,一个小小的遗物展览成天人如潮涌。
当时我站在一边曾经困惑:按照这座城市历来极其讲究实利估算的思维逻辑,余纯顺没有做出任何实利贡献,展览中的零星物件也没有什么审美价值。
他们这是怎么了?一时间全都变得痴痴迷迷?我想这只能归因于生命信号的深层秘密。
敬畏生命必然慈悲.试想我们天天嫉妒和轻视的对象,也同样是天地间奇迹般的造化,居然与我们存活于同时同地,又同路同行,这实在是太大的缘分。
“百年修得同船渡”,这种说法不仅毫不夸张,在我看来还说得不够。
请看辽阔的旷野连一点生命的踪迹都找不到,等一只飞鸟都要等上多少年,而要在宇宙间寻找生命,一开口就是多少光年,以光的速度搜索千年万年还未曾搜索到一点依稀的痕迹,我们只修个区区百年竟然能遇到与我们精确对应的生灵同船共欢。
万般珍惜还来不及呢,怎舍得互相糟践!为了阻止糟践,我们有时也要高声断喝,甚至施行惩罚,但这全然是出于对生命群体的慈悲。
人类也就是宇宙间一群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宇宙是我们的旷野,我们是宇宙间的法显和玄奘,或者是个余纯顺,但我们的身影比蚊蝼还要细微万倍。
曾听到过《出埃及记》那悲怆的歌声,简薄的行囊,粗粝的衣履,苍凉的目光。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都不清楚。
在这样的长途中,我们除了互相扶持、互相援救、互相关爱,还能做什么呢?
人类,伟大而又无奈。
只要时时仰望太空,面对旷野,就会什么也不在乎了,最后只剩下两个字:善和爱.我们因此而还能跋涉,因此而还有喜乐,因此而还叫人类。
既叹行路难,又作逍遥游;身寄星云,爱及八荒;虽然微若蚁蝼,却也圆融安详—-能够如此,善的境界也就成了美的境界。
(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被人类垦殖的地盘只是一种机缘狭小的偶然,而旷野才是确定不移的必然.
B.与无限空旷的宇宙相比即便是漫无边际的旷野加上茫茫大海也好像一粒尘埃。
C.历代的佛教旅行家们长年累月跋涉于旷野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有关生命体验的探索。
D.在无限空旷的宇宙之中,我们能同活于此时此地,又同路同行,实在是一种很难得的缘分,所以我们彼此要慈悲珍惜.
C[本题考查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章内容的感知,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C项,“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有关生命体验的探索"不正确,“有关生命体验的探索"只是他们取经过程中跋涉旷野、遭遇危机时的行为和精神的表现以及感受,不能说是最终目的;目的应是“关爱生命”.(“旅行家们为了关爱生命而在旷野间跋涉”)。
] 11.文章由“旷野”联想到了哪几件事?作者将两者结合起来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解析]解答本题,可根据答题区间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
例如答题区间第5段,作者先是由眼前的“旷野"联想到了去新疆时,
沙漠里的胡杨树,然后“我又想到历代的佛教旅行家”;第7段的“前些年上海旅行家余纯顺在独身徒步行走了整整八年之后葬身罗布泊”。
前者描写旷野,自然是正面描写沙漠的宇宙旷野的浩瀚伟大与广博;而后者描写胡杨树、旅行家等,则是侧面描写,是从侧面衬托生命个体的渺小、孤独与顽强。
故答题时,要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回答其作用。
[答案]联想到了沙漠里的胡杨树,法显、玄奘等佛教旅行家,上海旅行家余纯顺。
作者之所以选用这些事例,一是为了渲染宇宙旷野的浩瀚伟大与广博,二是为了衬托生命个体的渺小、孤独与顽强.
12.结合全文,理解下面句子的含意。
(1) 只有通,才有一种博大的仁爱;仁爱而不博大,就算不得真正的仁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 为了阻止糟践,我们有时也要高声断喝,甚至施行惩罚,但这全然是出于对生命群体的慈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句子含意的能力。
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
(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3)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
第一题可联系上句“无论是法显、玄奘还是鉴真,居然都以柔弱的躯体把生命群落之间的万水千山一一打通,这实在是一种至情至爱的精神实践",分析作答;第二句可联系上句“我们只修个区区百年竟然能遇到与我们精确对应的生灵同船共欢。
万般珍惜还来不及呢,怎舍得互相糟践”分析作答。
[答案](1)只有把柔弱的躯体同与生命群落密切相关的社会与自然一一联系起来,通彻中外、上下以及人我之后,那才是一种至情、至爱、至理的仁爱。
(2)作为渺小生灵的人能“修得同船渡",的确不易,所以我们要努力维护人生百年的和平,和谐共处,惺惺相惜,对破坏人类和平、和谐的事情,要敢于阻止并与之斗
争。
攀上山峰,见识险峰,你的人生中,也许你就会有苍松不惧风吹和不惧雨打的大无畏精神,也许就会有腊梅的凌寒独自开的气魄,也许就会有春天的百花争艳的画卷,也许就会有钢铁般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