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广东省惠州市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新人教版 精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惠高附属实验学校2018-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科试卷
[ 时间:120分钟总分: 120分 ]
一、基础(25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0分)
(1) ,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1分)
(2)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1分)
(3)《望岳》中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的语
句:,。

(2分)
(4)晴川历历汉阳树,。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2分)
(5)默写刘禹锡的《秋词》。

(4分)
,。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4分)
(1)看见满院láng jí()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2)有一个信客,年纪不小了,已经cháng tú bá shè()了二三十年。

(3)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qǔ dì()了。

(4)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wéi miào wéi xiào()。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赵大爷种植的樱桃刚采摘完毕,就基本上全部被抢劫一空。

B.能否解决噪音过大问题是提高我国潜艇生存能力的关键。

C.奥运冠军叶诗文的游泳成绩不仅在全世界很突出,而且在亚洲也名列前茅。

D.从他爱上NBA的那天起,他就对篮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4.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描写大海景象的话。

(80字之内)(4分)
澎湃浩浩荡荡梦寐以求喧腾诱惑波光明灭高深莫测
5. (1)作为社区养老保障的一项重要内容,“老年餐桌”已经覆盖到北京市2600多个社区。

下面是对三
位老人的一段采访记录,请你从中概括出他们认可“老年餐桌”的三条理由。

(每空限用4个字作答)(3分)张爷爷:我和老伴都80多岁了,就想着能在小区里有个地方吃饭,那多省事啊。

现在有了“老年餐桌”,走路用不了几分钟,就能吃上饭。

真好!
李奶奶:“老年餐桌”价钱可便宜啦,花几块钱就能吃一顿饭,有荤,有素,还有汤,饭菜都不错,吃得特可口!赵爷爷:政府不但给补贴,还给指定餐馆挂牌呢,要是饭菜不好,不讲卫生,服务不好,就摘它的牌。

理由一:①理由二:②理由三:③
(2)在与居委会王主任交谈时,他说了下面一番话。

面对王主任的困难,请你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1分)
王主任说:“咱们的社区老年人多,需要助老服务的内容还多着呢。

除了为老年人开办‘老年餐桌’以外,好多老年人因行动不便,盼着有人能上门打扫卫生,代买物品,帮助到医院取药等等。

这些我们都想做,可是为老年人服务的就那么几个人,实在忙不过来。


答:
二、阅读(45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6—18题。

(一)(12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6.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
..的一项是()(3分)
A.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珠可.历历数也
B. 属.引凄异神情与苏黄不属.
C.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李唐来
D. 有时朝.发白帝朝.露待日晞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8.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寥寥几笔,便能将景物的神韵表现出来,如只用“,”8个字,便写出了春冬之时的江水澄澈,景色明媚,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3分)9.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二)(10分)
①航空母舰,简称“航母”,是一种以舰载机为主要作战武器,为海军飞机提供海上活动基地的大型水面舰艇。

航空母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广泛应用。

二战中后期,美国正是依靠强大的航母作战群最终赢得了制海权。

②现代航空母舰已成为高技术密集的军事系统工程,它在许多方面有着严格、精深的技术要求。

其中,航空母舰舰载机的起降技术就是它的核心技术之一。

③一般情况下,舰载机从航空母舰起飞的方式可分为三种。

④第一种是蒸汽弹射起飞。

起飞时,飞机的前轮被挂在起飞装置中,就好像将飞机放在拉满弦的弓箭上。

飞行员在得到起飞许可后加足马力,同时用刹车防止飞机移动。

在他得到起飞信号的同时要放开刹车,再借助弹射装置的启动,将飞机弹出跑道。

⑤第二种是拖索式弹射起飞。

起飞时,用钢质拖索牵引飞机加速起飞。

但这种弹射方式比较陈旧,使用这种方式的航母较少。

⑥第三种是斜板滑跳起飞,这种起飞方式不需要复杂的弹射装置。

采用这种方式的航空母舰甲板前端有一个“跳台”,飞机在起飞时以自己的动力经由跳台的协助“跳”上空中,升空的那一刻就好像滑板运动员冲出U 形赛道的瞬间。

⑦舰载机在航空母舰上降落比起飞所需的技术要求更高。

这不仅需要飞行员有高超的飞行技术,而且对甲板设施的技术含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舰载机的降落过程通常是这样的:归航的飞机要围绕母舰飞行,以降低飞
行高度和速度。

在降落时飞机的速度要降低到几乎
..失速的程度。

飞行员放下起落架、襟翼与空气减速板,并将
捕捉钩伸出,同时维持一定的速度和下滑速率。

甲板上的指挥员不断地告诉飞行员,飞机离最佳情况的偏差是多少;航空母舰上的灯光提示飞行员,下降时的角度是否正确。

⑧在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后部有四条拦截索。

拦截索是由液压系统制动的,它可以在两秒钟、50米内使飞机停下来。

飞行员必须让飞机的捕捉钩挂上其中一条,在最佳情况下捕捉钩应该挂上第三条。

假如挂上前两条,那么飞机的下降角度太平;假如挂上最后一条,那么飞机的下降角度太陡。

着陆时,飞行员必须将飞机完全压低,这样他可以保证捕捉钩钩住其中的一条拦截索。

同时他必须将发动机开到最大,这样假如飞机没有挂上拦截索,也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加速离开甲板,重新回到降落航线。

成功降落后,飞行员会依照甲板上地勤人员的指示将发动机的推力降低到慢挡并且离开降落区。

⑨航空母舰舰载机起降技术的解决,把舰艇与战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使得航空母舰在现代军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选自《海洋卫士——军用舰船》)
10.选文第⑦段中加点词语“几乎”为什么不能删去?(3分)
11.舰载机在航空母舰上降落,飞行员的操作非常重要。

请根据选文内容按顺序补全飞行员的操作过程。

(4分)①
②放下降落装置,伸出捕捉钩,维持一定的速度和下滑速率。

③接受甲板指挥员信息,不断调整偏差,确认角度。


⑤按指示,将发动机的推力降低到慢挡,并离开降落区。

12.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现代航空母舰已成为高技术密集的军事系统工程。

B.使用拖索式弹射方式起飞舰载机的航空母舰较少。

C.舰载机在航空母舰上起飞比降落所需的技术要求更高。

D.在舰载机降落的过程中,舰上指挥员的作用不容忽视。

(三)棉花被子(15分)
有些物品被我们珍藏着,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并不是因为它们多么稀奇贵重,而是因为其中融入了我们太多的情感。

比如一支钢笔,一本书,一枚发卡,等等。

马宁珍藏的是一床棉花被子。

马宁二十年前跟王薇结婚是在他的家乡马湾镇。

这是一个普通的南方小镇,南方有湿润的空气和缭绕的山雾,每年入冬之后,日子就阴冷得很了。

王薇是北京部队大院出生的女子,对南方阴冷的天气,难免有些不适应。

马宁说:“你别担心那边冷,我早就写信告诉我妈,让她缝做一床新棉花被子,冷不着你。


王薇知道这件事情对马宁的重要性,她就不再说什么了,跟随他走进了南方阴冷而灰暗的小镇。

马宁的母亲按照儿子来信的要求,选用了上等的新棉花,缝做了一床棉被。

白棉布的被里,大红的缎子被面,密密实实的针脚,看上去非常讲究。

她怕冻着了北京来的儿媳妇,被子里垫了厚厚的棉花。

王薇拥着被子,就闻到了新棉花的气息,还有白棉布的香气。

等到儿子儿媳离去后,母亲就很细心地收起棉被,把它保存在厚重的木箱里。

南方的屋子潮湿,遇到好天气,她总要把棉被放在阳光下晾晒,让棉花保持蓬松细软的状态。

马宁结婚的第二年,家乡发了一场洪水,环绕马湾镇的河流水位暴涨,淹没了屋前的石阶。

母亲屋内的水漫过了床铺。

她用塑料布缠裹着那床加厚棉被,抱在怀里,站在客厅的方桌上,整整站了六个小时。

马宁的哥哥试图帮她接过棉被,她却不肯松手。

屋前的柿子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一晃五六年过去了,北京的儿媳始终没有回来。

一个夏天的晚上,母亲突然主动把电话打到北京,说她想他们了。

马宁说:“这好办,你到北京来住些日子吧。


马宁就让哥哥把母亲送到了北京。

母亲住了二十几天,就再也住不下去了,吵着要回老家。

眼下南方正是梅雨季节,她老是担心木箱内存放的那床棉被潮湿生霉了。

母亲到家的当天,就把棉被从木箱内倒腾出来,果
然挨近木箱底部的棉被子,有些潮湿,她急忙把被子抱出去放在阳光下晾晒。

这样又过了两个春秋。

有一天母亲晾晒被子的时候,因为胸闷气喘,竟没有力气将被子搭在铁丝架上了。

母亲心里就恨自己不中用,知道自己活不太久了,禁不住抱着棉被子,蹲在地上哭了。

也就是这个冬季,母亲在一个阴冷的雨天走了。

在母亲生命最后的日子里,马宁的姐姐一直守候在病床前。

母亲对女儿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别忘了经常把木箱里的被子拿出来晾晒。


马宁赶回家处理了母亲的后事。

马宁的姐姐就把关于棉被子的一些细节,详细地告诉了马宁。

姐姐说:“妈说,要是以后王薇回来,让她放心地盖那被子,还软乎呢。

”马宁把棉被带回了北京。

尽管他居住的楼房一年四季都很干燥,但他还是经常在阳光充足的时候,把棉被子放在阳台上晾晒。

有时候他也陪伴着棉被,坐在温暖的阳光里,想一些很久远的事情。

想到愧疚处,他就把自己的脸埋在棉被里,静静地流泪。

棉被因为吃足了阳光,贴在他脸上的时候,就更加柔软而温暖了。

13.第二段的环境描写“这是一个普通的南方小镇,南方有湿润的空气和缭绕的山雾”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14.“想到愧疚处,他就把自己的脸埋在棉被里,静静地流泪。

”请联系全文,说说这“泪水”中包含着哪些信息。

(6分)
15.母亲临终时对女儿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别忘了经常把木箱里的被子拿出来晾晒。

”请你联系全文,结合人物性格特点,把母亲此时的心理活动写出来。

(3分)
1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以“棉花被子”作为行文抒情的线索,既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爱,也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的理解与怀念。

B.母亲在北京住了二十几天,就再也住不下去了,吵着要回老家的一个原因是眼下南方正是梅雨季节,她老是担心木箱内存放的那床棉被潮湿生霉了。

C.《棉花被子》这篇小说的婆婆为了城里的儿媳在她家住得舒心,特地做了一床精美的棉花被子,每年都拿出来晒,盼望着儿子媳妇回家。

D.本文的标题是《棉花被子》,而文章的第一段大谈有些物品被我们珍藏的原因,这实际是偏离了主题,可以删去。

(四)名著阅读
明天就要把书稿寄到列宁格勒,请州委文化宣传部审阅。

如果他们同意给这部小说开“出生证”,就会把它送交出版社,那么一来……
想到这里,他的心不安地跳动起来。

那么一来……新的生活就要开始,这是多年紧张而顽强的劳动换来的啊。

书的命运决定着保尔的命运。

如果书稿被彻底否定,那他的日子就到头了。

如果失败是局部的,通过进一步加工还可以挽救,他一定会发起新的进攻。

母亲把沉甸甸的包裹送到了邮局。

紧张的等待开始了。

保尔一生中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痛苦而焦急地等待过来信。

他从早班信盼到晚班信。

列宁格勒一直没有回音。

出版社的沉默逐渐成为一种威胁。

失败的预感一天比一天强烈,保尔意识到,一旦小说遭到无条件的拒绝,那也就是他的灭亡。

那时,他就没法再活下去了。

活下去也没有意义了。

此时此刻,郊区滨海公园的一幕又浮现在眼前,他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为了冲破铁环,重返战斗行列,使你的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你尽了一切努力了吗?”每次的回答都是:“是的,看来是尽了一切努力了。


好多天过去了,正当期待已经变得无法忍受的时候,同儿子一样焦虑的母亲一面往屋里跑,一面激动地喊
道:“列宁格勒来信了!!!”
这是州委打来的电报。

电报上只有简单几个字:小说备受赞赏,即将出版,祝贺成功。

他的心欢腾地跳动起来。

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铁环已经被砸碎,他拿起新的武器,重新回到战斗的行列,开始了新的生活。

17.划线句子中“铁环”“新武器”各指什么?这句话说明什么?(4分)
18.结合书中的其他情节,说说保尔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三、作文(5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50分)
有多少人,难以忘怀;有多少事,可以重来。

精彩的瞬间,美好的恒久,点亮了我们生命的星空。

还记得吗?曾经关爱你的那个人,温暖你的那件事情,感动你的那份情——那眼神、那微笑、那陪伴、那鼓励……都定格在你的心灵深处。

请以“那时,那”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四、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l~4题。

年羹尧①镇西安时,广求天下才士,厚养幕中。

蒋衡应聘而往,年甚爱其才……年征青海日,营次,忽传令云:“明日进兵,人各携板一片、草一束。

”军中不解其故。

比次日,遇塌子沟②,令各将束草掷入,上铺板片,师行无阻。

番③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

遂破贼巢。

又年征西藏时,一夜漏④三下,忽闻疾风西来,俄倾即寂。

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

人问其故,年曰:“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

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起也。


(节选自《啸亭杂录》和《郎潜纪闻》。

有删改)【注释】①年羹尧:人名,清朝名将。

②塌子沟:淤泥深坑。

③番: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

④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
(1)军中不解其故.故:(2)一霎而绝.绝: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番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

3、下面对年羹尧事迹的概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重视人才,广招天下才士。

B、预备板、草,越沟攻破贼巢。

C、闻风而起,苦练夜战本领。

D、派骑三百,密林搜歼敌人。

4、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