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解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欧阳卫(1970—),女,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酒店管理。

摘要随着就业竞争日益激烈,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时的各种心理问题,本文探讨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时的心理障碍,分析了造成其就业心理障碍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其心理障碍的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认知心理就业心理障碍
Analysis 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Employ 原ment Psychological Probl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Ouyang Wei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employment,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graduates are faced with all kinds of employ-ment psychological problem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sycho-logical barrier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graduates in their employment,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psychological barriers in employment,and puts forward th countermeasures to resolve their psychological barriers.
Key words cognitive psychology;employment psychological bar-riers
1高职学生就业认知心理调研分析
根据认知疗法的理论基础与认知心理测试模型笔者设计了相关针对高职学生就业认知心理的调查问卷。

于2011年与2012年两年,在江西省的部分高职院校共计发放32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412份(有效回收率为75%)。

并利用SPSS 软件对所回收的问卷进行了定量分析,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1.1就业心理准备
对于就业的准备情况的了解主要依据学生在就业开始之前是否有就业计划来判断的。

课题组调查显示:有17.37%的学生对就业做了充分的准备,有详细的计划并逐步实施;有66.47%的学生对就业有一些想法,但还不成熟;有13.78%的学生选择了“走一步算一步”的这种毫无计划准备的选项。

1.2对就业中压力的认知
在就业环节,毕业生面对的压力有:人际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

这些压力有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也有来自学生自己的。

调查数据显示,同学们的压力来自自己对自己未来的期望、父母的期望、恶劣的就业环境、就业选择太难等,其中55.09%的学生的就业压力主要来自自己对自己未来的期望。

从这个数据分布可以看出,要缓解就业压力,首先要降低过高的就业预期。

1.3职业选择心理
在就业的过程中,学生常常面临许多的选择:理想与现
实、职业与地域、经济实惠与发挥专长等方面,这些选择都
能反映学生在面对职业选择时的态度和倾向,我们也可以借此进一步的探究引发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

对学生们就业过程优先考虑的因素课题组也做了相关调查。

关注岗位发展的居第一,为34.14%,而关注工作条件舒适、工作待遇好作为首要因素考虑的也高达32.94%,和岗位发展因素所占比例相差无几。

在另一个问卷问题:“当你的职业兴趣与工作待遇发生矛盾的时候,你倾向于选择哪一个?”的调查中,选择工作待遇好的占53.3%,选自己感兴趣的占43.72%,选听父母的有2.4%。

在这两个问题的数据分析中,发现学生比较注重个人的发展和个人职业兴趣,但也非常追求好的工作待遇和条件。

1.4就业障碍因素
对于就业中存在的障碍我们从两个角度来进行问卷调查,一是学生自己判断自己的就业障碍,二是通过学生的视角来看其他学生可能存在的就业问题。

在学生对自己在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最大的就业障碍的选择中,有44.91%的学生认为是来源于自己的能力不足;有20.96%的学生认为是自己的专业与职业兴趣不一致;有16.17%的学生认为是获得的就业信息不够,还有7.79%的学生归因于自己无任何家庭背景。

对于引发周围同学心理问题的因素这个问题的选择上,56.29%的同学认为是同学的就业期待太高,16.17%的学生认为是外在的就业环境竞争太大,有22.17%的学生认为是同学的各方面能力不足,如心理承受能力差、专业水平低、综合素质低等。

1.5就业心理调适
对于就业心理调适的调查,从“当遇到就业心理问题时该如何处理”的角度进行了调查,对于这个问题所设置的多选题,因为学生可能存在多种调适的方式,调查显示:73.66%的学生选择自己调适;55.09%的学生选择了向同学、朋友或家长求助;13.78%的学生选择了与辅导员沟通咨询;11.98%的学生选择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还有7.19%的学生选择不做任何调适。

2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得出的高职学生就业不合
理理念
2.1多数学生对自己将来获得成功就业没有太大自信
针对部分江西省高职院校大三毕业生进行的认知心理模型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高职学生对将来的成功就业并没有太大的信心,主要体现在他们对成功就业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对职业的外在需求多于内在需求,追求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解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欧阳卫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江西·南昌330000)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14)32-0214-02
创业就业
214
. All Rights Reserved.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总第296期2014年11月(中)
Total.296
November 2014(B)
职业工作条件和待遇的动机高于对职业兴趣、职业的满意感的追求。

但对于刚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而言,获得满意的工作条件和待遇的概率偏低,这就使得大学生的这种需求或期待不能被满足或落空。

同时,这种在择业的过程中忽视职业兴趣等内在诉求,将为以后的职场倦怠埋下种子,不利于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

2.2在就业过程中,许多大学生都体验到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根据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在就业时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压力,但根据其就业时的不同准备程度,同时也对压力来源也有一定的认知,多数学生也能很好的认识到更多的压力来自个人的自我期待,包括对地域的期待、对工作条件的期待、对发展空间的期待等等。

因此,在就业指导环节,要多引导学生增加自我认知,并且更多的了解工作世界,做出合理的决策,帮助他们确定合理的就业期待,同时,教会学生学会就业压力管理,增强他们自身的抗压能力,帮助他们顺利与职场接轨。

2.3学生对将要面临的就业过程中可能要遇到的挫折准备不足
虽然多数学生对就业时的失败有所准备,也做好了接受多次面试的心理准备,但多数学生还未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和实际的行动来应对就业,缺乏有效的就业规划,对就业时所遇到的挫折仅限于表面了解或口头表现,并没有真正面对挫折的准备与对策,在调查中也发现有部分同学在遭遇挫折后将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听之任之或者自我贬低,这种消极的应对方式极容易导致就业困难,并进一步引发就业心理问题。

2.4对于产生就业障碍原因及障碍本身的认识不够
对于就业过程的各种影响因素,几乎半数学生认为来
自个人各方面的能力不足,这种内归因的方式有利于大学生寻找自身与职场需求之间的差异,并据此提高自身能力达到个人成长的目的。

但也有大多数学生同时认为就业障碍来自恶劣的就业竞争环境和缺乏家庭背景,使用这种外归因方式的学生忽略了自身的就业主体地位,同时外部就业环境和家庭背景都是个人无法改变的,这种归因将使学生对就业过程缺乏控制,并产生无力感,非常不利于保持健康的就业心理状态。

3高职院校毕业生自我心理调适方案
3.1就业压力心理管理
模型
学生在面临就业压力时,要想使得承受的压力变小,有两种方式:一是减少来自上方的压力;二是增加支撑物的承受力。

因此,我们在面对压力时就要探讨如何减少上方的压力和如何增加支持物的承受力。

现在我们来看看按这两种如何进行压力管理。

第一种方式:
学生在就业环节要承受的来自上方的压力有社会就业
竞争环境、家庭的预期、自我期待等。

首先,我们无法改变社会带来的压力,因为社会中的各种现实的竞争是我们无力改变的。

父母对我们的期待带来的压力可以通过与父母进行更多深层次的沟通,获得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可以从某种程度缓解或减轻他们给我们带来的压力。

其次,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给我们带来的压力都是通过我们对这些压力的认知来发生作用的,所以改变我们对这些压力的认知也是我们减轻压力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最后,降低个人对就业的较高期待。

这个可以通过更多的了解自我和了解工作世界来确定合理的就业预期。

第二种方式:
学生是就业过程中的主体,也是面对各种压力的直接承受者,因此,要加强学生个体的承受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努力:
1)积极的心态。

2)理性的思维(调整错误认知)3)增强就业综合素质4)社会支持系统5)自我调节能力3.2调整错误认知(转化不合理信念)
“我们没办法阻止事情发生,但我们可以决定这件事带给我们的意义”。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首创合理情绪疗法,这种理论强调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

例如,一个在校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面试失败,而成绩不如她的同学却被录取,很沮丧。

她的不合理信念为:“我成绩这么好,就是很优秀,一定会面试成功”。

这时就要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并对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思考、辩驳。

“成绩好就能说明能力强么?用人单位关注的仅仅是学习成绩么?”经过一系列自我质疑后,建立新的观念“不同岗位对人的需求不同,成绩好只是个人能力的一方面,要取得面试成功还要具备许多其他方面的能力”。

因此,在学生的就业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学会寻找自身存在的影响就业心理的不合理信念。

3.3建立、维护并利用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
一个完备的支持系统包括亲人、朋友、同学、同事、邻里、老师、上下级、合作伙伴等等,当然,还应当包括由陌生人组成的各种社会服务机构。

每一种系统都承担着不同功能:亲人给我们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朋友较多承担着情感支持,而同事及合作伙伴则与我们进行业务交流。

良好和谐的社会联系和支持令我们在就业过程中的交往和归属需要得到满足,使我们的内心不再感到孤独和无助,感觉活得比较充实和有意义。

有些心理学家则把社会支持比作一个缓冲器,它可以降低我们对就业压力严重性的感受性,减轻就业压力事件对身心健康所造成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岩松.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4).[2]王壮.“大众化”就业背景下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J].职教论坛,
2004(2).
[3]杨哲.影响高职生就业的因素调研[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4]岳昌君.高校毕业生求职效率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
(6).
[5]韩仁生.归因理论在教育中的运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
编辑李少华215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