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连一〇三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高二下学期历史阶段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
1、有学者认为,西周通过“封建”与各地存留的氏族势力分享政治权利、经济利益,通过怀柔政策实现与地缘的整合。

这反映出
A. 宗法观念使国家长盛不衰
B. 血缘政治的时代特点
C. 贵族特殊的政治地位
D. 分封制加强了对全国控制
2、春秋时期,五霸争长需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赐予“伯”的称号方可为诸侯之长。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样的重大事件也需要得到周天子的正式认可。

这说明
A. 分封制得到诸侯严格遵守
B. 周王室对地方控制加强
C. 天下一家的观念成为共识
D. 诸侯争霸强化了宗法制
3、秦汉以后“官”掌握行政权力,“爵”用来确定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历代帝王往往采取“官以任能,爵以酬功”的做法,其主要目的是
A. 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B. 提高官府行政效率
C. 维护君主统治权威
D. 削弱贵族政治势力
4、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

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 中央集权
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 独断性和随意性
D.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5、《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三安》:“故事: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己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这种做法
A. 使中书省地位超越尚书省
B. 有利于防范宰相的擅权
C. 明确划分了三省的职能
D. 说明监察机构日益完善
6、.宋太祖曾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是
A. 设“三衙”,收精兵
B.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C. 各州郡财赋大部分中央掌握
D. 派文臣做知州
7、元朝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陆续撤离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

这一变化A. 扩大了地方权力 B. 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导致地方政策变更频繁
8、“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

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责是()
A. 行使军权
B. 审核政令
C. 协理奏章
D. 跪受笔录
9、清朝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时许多古籍、著作被排除在外,甚至被销毁,特别是明末清初有关满人早期历史和明朝抵抗清军入侵的许多史料。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清朝统治者敌视、排斥汉族文化
B. 清朝乾隆统治时期民族矛盾尖锐
C. 《四库全书》的编纂完全是毁灭古籍
D. 清朝为巩固统治加强文化思想控制
10、秦代只设置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权力较大。

宋代设置路府州县四级机构,地方事权分化。

这种变化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君主专制的膨胀
C、监察制度的弱化
D、地方权力的扩大
11、雅典的民主让柏拉图无限悲愤了,因为它把自己的老师苏格拉底,以“败坏青年,鼓吹异邦信
仰”罪判了死刑。

法庭上的苏格拉底,一以贯之着“自认无知”的反讽智慧,足以令那些由皮革匠等组成的陪审团恼怒了。

对以上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 陶片放逐法存在弊端
B. 雅典公民充满了自律精神
C. 雅典处于民主最高峰
D. 雅典民主制度潜藏着危机
12、雅典民主“这种专政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

材料认为雅典民主
A. 是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B. 是一种直接民主
C. 易形成集体暴政
D. 是少数人的民主
13、雅典公职一般都规定任期,实行彻底的轮换制,并限制连任次数,这种做法实质上是为了
A. 有效防止个人腐败和滥用权力
B. 保证政治的稳定和连续
C. 保障民主政治的推行
D. 保护全体公民的权益
14、“在这种制度下,(古代雅典)彻底否定了政治上的特权,一个人无论官职多高,权力多大,都不可把太多的大权集中到自己手里。

”材料中所说的“制度”是
A. 陪审法庭制度
B. 陶片放逐法
C. 职务津贴制度
D. 轮番而治制
15、《新全球史》写道:“罗马人大约在公元前450年开始了成文法传统,他们颁布十二铜表法作为共和国早期公民的基本法律。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是法制的进步,它的颁布意味着
A. 主要司法程序有法可依
B. 罗马法已发展到完备阶段
C. 公民可以解释法律条文
D. 罗马法已适用于帝国全境
16、.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

”对“理性”的正确理解是
A. 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习惯法
B. 罗马法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
C. 罗马法主张消灭阶级压迫
D. 罗马法体现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
17、古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故意欺诈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

这说明古罗马法
A. 注重法律裁判的程序原则
B. 将是否诚信作为判断案情的唯一依据
C. 注重诚信而不讲究法律原则
D. 把诚信作为古罗马法的原则之一
18、罗马法规定当某个新施工是在公共场所进行的,每个市民都可以发出新施工警告,“但是,当新施工的实施是为了公共利益时,则新施工行为将被允许,即不得向施工工人发出禁止新施工的警告”。

这说明在古代罗马
A. 法律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B. 市民拥有对政府监督权
C. 注重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D. 建筑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19、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A. 整顿吏治
B. 与汉族通婚
C. 迁都洛阳
D. 推行均田制
20、陈寅恪先生指出:“从北魏前期崔浩与鲜卑贵族的冲突来看,似乎汉化与鲜卑不能相容。

因此,孝文帝推行汉化,目光落到了如何使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合而为一,不仅使鲜卑贵族有政治地位,而且使鲜卑贵族有社会地位。

”材料反映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 维护本民族本阶级的利益
B. 促进民族融合
C. 提高鲜卑族的地位
D. 推动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21、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

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A. 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
B. 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
C. 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D. 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22、对中国古代的某一举措争议颇多,有人认为此法发挥了类似于今天银行的作用,对人民有利;也有人认为,这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

此法可能是
A. 青苗法
B. 均输法
C. 盐铁专营
D. 市舶制度
23、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中,亚历山大二世认为“为了保护地主的利益,凡是能做的一切他都做到了”。

因此在改革后,俄国地主有权
A. 自由买卖领地内的农民
B. 保留原有土地的所有权
C. 没收农民的私有财产
D. 对领地上农民进行司法审判
24、.有人说,明治维新是自身条件未成熟,在外部因素催化下发生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其中“外部因素”指
A.中下级武士破产B.西南大名强大
C.民族危机加剧D.倒幕派的形成
25、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特点是
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还未形成
③对外以商品输出为主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26、美国总统威尔逊在一战爆发后的第四天发表讲话,申明美国中立是“显示出极为冷静的判断、高贵的自制和有效的公正的行动”。

美国采取这一立场的目的是
A. 希望英德两败俱伤,乘机扩大殖民地
B. 国土远离欧洲战场,抵制列强插足美洲
C. 远离战火,借与双方贸易之机获取最大的利益
D. 保持经济高速增长,避免战争破坏
27、对英国推行的“势力均衡”政策的最恰当的解释是
A. 英国与欧洲各国力量保持均衡
B. 英国与欧洲大陆强国保持均势
C. 欧洲大陆各国力量保持均势
D. 欧洲大陆强国之间力量保持均衡
28、1939年8月,希特勒私下宣称:“让我们把这一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看作是确保我们后
方的东西吧”,“目前苏联并不危险……只有当我们在西线的行动自由时,我们才能反对苏联。

在以后一两年中,目前的局面将继续存在。

”这表明德国签约的首要目的是
A. 在未来的战争中免于两线作战
B. 在德军突袭波兰时避免与苏军发生冲突
C. 首先攻占西欧,为将来进攻苏联作准备
D. 防止苏联与英法构筑集体安全体系
29、有学者在研究20世纪30年代欧洲某历史事件时说:“这是大国侵略性和防御性两种民族主义妥协的顶峰,它们的共同本质是民族利己主义。

”被这位学者称为“顶峰”的事件
A. 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B. 使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最终破产
C. 使德军摆脱了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困境
D. 承认了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现实
30、美国人布热津斯基在谈到美苏对抗时说:“苏联的军事力量,以及它在西方人中间引起的恐惧,长期地模糊了这两个争夺者之间根本的不对称性。

”这种“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
A. 意识形态的不同
B. 经济水平的差距
C. 军事力量的失衡
D. 国家利益的冲突
二、主观题(共3题40分)
31、(15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关注官员素质,内含治国理政的智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察举制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

——陈荣香、杨月坤《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
材料二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

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明初开科取士并无南北之分,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

中央会试首先是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察举制始行于哪一朝代?其选官的标准是什么?(2分)
(2)分别指出魏晋和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名称。

依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

(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中期以后“开科取士”的新规定及其作用。

(4分)
(4)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

据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

(3分)
32、(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6世纪初,他担任雅典第一执政官,创立了陪审法庭,规定司法案件须由一定数目的陪审员陪审,其能杜绝徇私舞弊,使法治趋于清平。

他还在贵族会议之外设四百人组成的议事会向公民大会准备提案,限制贵族的权利。

打一个不是十分恰当的比喻,这四百人类似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议会的议员。

材料二雅典的全体公民都要出席“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每月举行2-4次,解决城邦的一切重大事情,……每个公民在公民大会中都有选举权,每个公民都有可能被选为“议事会”成员,每个公
民都要轮流参加陪审法庭。

材料三古代罗马人相信,在人类之外客观上存在着一种必须服从的力量,这就是约束人类的自然法则。

法律的目的是保证人类“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

(1)材料一中的“他”是指谁?列举其改革中采取的两项措施?他的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

(3分)
(3)根据材料三,概述罗马人制定法律的依据、目的分别是什么?(3分)
33、(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巴黎和会上,美国主张吸收世界各国和战败的德国加入这一国际联盟组织,各会员国应相互保证“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如果发生领土争端,国联有权干预。

国联应负责处理战败国的殖民地问题。

材料二国联盟约规定,国联的主要机构是会员全体代表大会和行政院。

每个会员国,包括自治领都拥有一票。

材料三西方一评论家说:“威尔逊的原则征服了欧洲,国联盟约无疑是他努力的一座纪念碑。

但是,新大陆的政治是否与旧世界一样尚不可知。

威尔逊的理想征服了欧洲,他是否能征服美国呢?”
材料四威尔逊签署了和约后,带病去美国作了10000公里的旅行,到处演说兜售他的国联方案,直到1919年10月中风,半身瘫痪,但参议院就是不买账。

参议院共和党领袖洛奇说:“美国不能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而削弱自己。

不能使我们的主权从属于别的国家。

……我们必须首先考虑到美国。

”1920年3月最后表决中,参议院以53∶28的多数否决了参加国联的议案。

——上述材料均摘自《国际关系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主张建立国联的目的何在?(4分)
(2)材料二中的有关规定对哪国有利,为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四,你如何理解材料三的内容。

(5分)
(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围绕国联问题而产生的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什么?(2分)
2020高二下学期历史阶段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
1、有学者认为,西周通过“封建”与各地存留的氏族势力分享政治权利、经济利益,通过怀柔政策实现与地缘的整合。

这反映出
A. 宗法观念使国家长盛不衰
B. 血缘政治的时代特点
C. 贵族特殊的政治地位
D. 分封制加强了对全国控制
2、春秋时期,五霸争长需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赐予“伯”的称号方可为诸侯之长。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样的重大事件也需要得到周天子的正式认可。

这说明
A. 分封制得到诸侯严格遵守
B. 周王室对地方控制加强
C. 天下一家的观念成为共识
D. 诸侯争霸强化了宗法制
3、秦汉以后“官”掌握行政权力,“爵”用来确定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历代帝王往往采取“官以任能,爵以酬功”的做法,其主要目的是
A. 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B. 提高官府行政效率
C. 维护君主统治权威
D. 削弱贵族政治势力
4、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

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 中央集权
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 独断性和随意性
D.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5、《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三安》:“故事: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己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这种做法
A. 使中书省地位超越尚书省
B. 有利于防范宰相的擅权
C. 明确划分了三省的职能
D. 说明监察机构日益完善
6、.宋太祖曾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是
A. 设“三衙”,收精兵
B.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C. 各州郡财赋大部分中央掌握
D. 派文臣做知州
7、元朝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陆续撤离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

这一变化A. 扩大了地方权力 B. 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导致地方政策变更频繁
8、“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

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责是()
A. 行使军权
B. 审核政令
C. 协理奏章
D. 跪受笔录
9、清朝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时许多古籍、著作被排除在外,甚至被销毁,特别是明末清初有关满人早期历史和明朝抵抗清军入侵的许多史料。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清朝统治者敌视、排斥汉族文化
B. 清朝乾隆统治时期民族矛盾尖锐
C. 《四库全书》的编纂完全是毁灭古籍
D. 清朝为巩固统治加强文化思想控制
11、雅典的民主让柏拉图无限悲愤了,因为它把自己的老师苏格拉底,以“败坏青年,鼓吹异邦信仰”罪判了死刑。

法庭上的苏格拉底,一以贯之着“自认无知”的反讽智慧,足以令那些由皮革匠等组成的陪审团恼怒了。

对以上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 陶片放逐法存在弊端
B. 雅典公民充满了自律精神
C. 雅典处于民主最高峰
D. 雅典民主制度潜藏着危机
12、雅典民主“这种专政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

材料认为雅典民主
A. 是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B. 是一种直接民主
C. 易形成集体暴政
D. 是少数人的民主
13、雅典公职一般都规定任期,实行彻底的轮换制,并限制连任次数,这种做法实质上是为了
A. 有效防止个人腐败和滥用权力
B. 保证政治的稳定和连续
C. 保障民主政治的推行
D. 保护全体公民的权益
14、“在这种制度下,(古代雅典)彻底否定了政治上的特权,一个人无论官职多高,权力多大,都不可把太多的大权集中到自己手里。

”材料中所说的“制度”是
A. 陪审法庭制度
B. 陶片放逐法
C. 职务津贴制度
D. 轮番而治制
15、《新全球史》写道:“罗马人大约在公元前450年开始了成文法传统,他们颁布十二铜表法作为共和国早期公民的基本法律。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是法制的进步,它的颁布意味着
A. 主要司法程序有法可依
B. 罗马法已发展到完备阶段
C. 公民可以解释法律条文
D. 罗马法已适用于帝国全境
16、.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

”对“理性”的正确理解是
A. 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习惯法
B. 罗马法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
C. 罗马法主张消灭阶级压迫
D. 罗马法体现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
17、古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故意欺诈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

这说明古罗马法
A. 注重法律裁判的程序原则
B. 将是否诚信作为判断案情的唯一依据
C. 注重诚信而不讲究法律原则
D. 把诚信作为古罗马法的原则之一
18、罗马法规定当某个新施工是在公共场所进行的,每个市民都可以发出新施工警告,“但是,当新施工的实施是为了公共利益时,则新施工行为将被允许,即不得向施工工人发出禁止新施工的警告”。

这说明在古代罗马
A. 法律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B. 市民拥有对政府监督权
C. 注重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D. 建筑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19、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A. 整顿吏治
B. 与汉族通婚
C. 迁都洛阳
D. 推行均田制
20、陈寅恪先生指出:“从北魏前期崔浩与鲜卑贵族的冲突来看,似乎汉化与鲜卑不能相容。

因此,孝文帝推行汉化,目光落到了如何使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合而为一,不仅使鲜卑贵族有政治地位,而且使鲜卑贵族有社会地位。

”材料反映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 维护本民族本阶级的利益
B. 促进民族融合
C. 提高鲜卑族的地位
D. 推动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21、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

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A. 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
B. 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
C. 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D. 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22、对中国古代的某一举措争议颇多,有人认为此法发挥了类似于今天银行的作用,对人民有利;也有人认为,这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

此法可能是
A. 青苗法
B. 均输法
C. 盐铁专营
D. 市舶制度
23、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中,亚历山大二世认为“为了保护地主的利益,凡是能做的一切他都做到了”。

因此在改革后,俄国地主有权
A. 自由买卖领地内的农民
B. 保留原有土地的所有权
C. 没收农民的私有财产
D. 对领地上农民进行司法审判
24、.有人说,明治维新是自身条件未成熟,在外部因素催化下发生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其中“外部因素”指
A.中下级武士破产B.西南大名强大
C.民族危机加剧D.倒幕派的形成
25、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特点是
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还未形成
③对外以商品输出为主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26、美国总统威尔逊在一战爆发后的第四天发表讲话,申明美国中立是“显示出极为冷静的判断、高贵的自制和有效的公正的行动”。

美国采取这一立场的目的是
A. 希望英德两败俱伤,乘机扩大殖民地
B. 国土远离欧洲战场,抵制列强插足美洲
C. 远离战火,借与双方贸易之机获取最大的利益
D. 保持经济高速增长,避免战争破坏
27、对英国推行的“势力均衡”政策的最恰当的解释是
A. 英国与欧洲各国力量保持均衡
B. 英国与欧洲大陆强国保持均势
C. 欧洲大陆各国力量保持均势
D. 欧洲大陆强国之间力量保持均衡
28、1939年8月,希特勒私下宣称:“让我们把这一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看作是确保我们后方的东西吧”,“目前苏联并不危险……只有当我们在西线的行动自由时,我们才能反对苏联。

在以后一两年中,目前的局面将继续存在。

”这表明德国签约的首要目的是
A. 在未来的战争中免于两线作战
B. 在德军突袭波兰时避免与苏军发生冲突
C. 首先攻占西欧,为将来进攻苏联作准备
D. 防止苏联与英法构筑集体安全体系
29、有学者在研究20世纪30年代欧洲某历史事件时说:“这是大国侵略性和防御性两种民族主义妥协的顶峰,它们的共同本质是民族利己主义。

”被这位学者称为“顶峰”的事件
A. 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B. 使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最终破产
C. 使德军摆脱了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困境
D. 承认了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现实
30、美国人布热津斯基在谈到美苏对抗时说:“苏联的军事力量,以及它在西方人中间引起的恐惧,长期地模糊了这两个争夺者之间根本的不对称性。

”这种“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
A. 意识形态的不同
B. 经济水平的差距
C. 军事力量的失衡
D. 国家利益的冲突
二、主观题(共3题40分)
31、(15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关注官员素质,内含治国理政的智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察举制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

——陈荣香、杨月坤《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
材料二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

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