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区域稳定性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5.1 新构造运动 3.5.2 地震活动 3.5.3 区域稳定性分区
新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主要是指第四纪以来(200万年) 发生的地壳运动。(3大事件-人类、冰川、 新构造运动)
活断层的工程地质研究
活断层的基本特征
活断层的标志
返回
活断层的工程地质研究
活断层是指目前正在活动或在最近地质时期(全新世, 1万年)发生过活动的断层。
垂直岩层走向,地层对称重复,两翼地层不 能缺失; 确定地层新老组合关系,背斜新包老,向斜 老包新; 形态分析:轴面产状(直立、倾斜、倒转、 平卧),枢纽产状(水平、倾伏),平面形 态(穹隆、构造盆地); 一般向斜成山,背斜成谷-地形倒置现象。
褶皱形成时代
通过对区域的 角度不整合来确定: 褶皱构造运动发生 于不整合面下伏的 最新地层沉积之后, 上覆最老地层沉积 之前。
4:岩土工程(岩土工程勘察规范):1.1万年内有强烈地震活动 的Ft。
活断层重复活动周期:相邻两次发震的时间间隔即为 重复周期,一般通过古地震事件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年代数据获得。
活断层的基本特征
活动类型:以平移断层为主
活动方式:蠕动-缓慢滑动, <0.01mm/a,非弹性变形 错动-突然错开,能量突然释放,弹性变 形;常引发地震。 活动程度:活动强烈 1mm/a, M7
发震断层
全新世活动的断层中近期(过去500年左右)的地震活动中, 震级M5的震源所在断层,或在未来100年内可能发生M5级 的地震断层,称为发震断层。 鉴定要点:
1,第四纪Q以来,特别 是晚更新纪Q3(10万年)以 来活动过的Ft; 2,位于地球物理异常带 的地壳运动差异带;
3,历史上发生过地震。 震中 震源
地震时,地面与建筑物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受震级、 震源深度、震中距、场地地质条件等因素影响。 据我国浅源地震资料统计,地震震级M与震中烈度Io 关系为:
M = 0.66 Io + 0.98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0~70km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70~300km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300~700km 可用地面加速度赋予定量指标: lgam = 0.3010×I - 3.013
vp vs
2G
G
2 1 1 2
地表震动
纵 波 横 波
表面波
震中的确定 Locating the Epicenter
震中的确定 Locating the Epicenter
震害(Earthquake-Related Hazards)
地表破坏:由于震动和液化引起饱水砂土强度的丧失导致地表水平 (横向)运动。建筑规范要求对可液化土或土层采用深基础。 地表震动:由剪切波和表面波引起的破坏性地面运动。减灾措施- 抗震区划、建筑规范以及诸如剪力墙、抗震缝、基础锚固等建筑技 术。
地震成因 地震波 震级与烈度 地震活动性判断依据
返回
地震成因
力源:现代构造应力。
我国位于欧亚板块东南部,受东部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挤压, 西南印度洋板块向北东方向挤压,成为我国大陆邻近地区强震 活动的力源。
中国历次大地震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8.0级) 2007年6月3日云南普洱(6.4级) 2004年5月4日青海省德令哈地区发生(5.5级) 2001年11月14日青海昆仑山地区(8.1级) 1999年9月21日台湾花莲西南地震(7.6级) 1998年1月10日河北尚义地震(6.2级) 1996年5月3号内蒙古包头市地震(6.4级) 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地震(7.0级) 1976年8月16日四川松潘—平武地震(7.2级)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地震(7.8级)死亡24万人 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地震(7.4级) 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地震(7.3级) 1974年5月11日云南大关地震(7.1级) 1973年2月6日四川炉霍地震(7.6级) 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地震(7.7级) 1969年7月18日渤海湾地震(7.4级) 1966年年3月8日至29日河北邢台地震(7.2级) 1950年8月15日西藏墨脱地震(8.6级) 1920年12月1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海原县地震(8.5级)死亡23万人 1556年中国陕西华县地震(8.0级)死伤达83万人
地质构造类比-构造外推
地震构造类比原则:在与发生地震构造条件 类似的地区具有同样的发震可能性。
地震预报Earthquake Prediction
统计学方法:根据某一区域历 史地震资料,对发生破坏性地 震的时间间隔和概率进行预测。 用于长期规划。Statistical Methods 地球物理方法:对地球的物理 异常进行监测以确定地震的预 兆。可用于短期预报。 Geophysical Methods 地质学方法:对活断层进行研 究以确定震级和发生的间隔。 可用于长期预报。Geological Methods
一翼为倒转层序(上老下新) 直立褶皱
倒转褶皱
平卧褶皱
断层
按枢纽产状分类:
水平褶皱-枢纽水平 倾伏褶皱-枢纽倾斜
倾向 倾伏角
按平面形态分类:
Dome-穹隆;Basin-构造盆地
如果褶皱轴向不明显,形成长轴与短轴比 小于3:1时,若是背斜则称穹隆,向斜则称 构造盆地。
穹隆
构造盆地
褶皱构造的识别
通用地震烈度表
烈度 描述 1:无感。震动强度在人的感觉之下。 2:微有感。个别在室内休息的,特别是居住在楼上的人,有一定震动感觉。 3:少有感。少数在室内室外有利环境的人,感觉地震如轻型货车驶过;注意到 悬挂的人可见其有些摆动;楼上感觉较大。 4:多有感。室内多数,室外少数人有感,一些睡觉的人醒了,但不惊慌;震动 似有重型货车驶过;门窗、碗碟 震响,家具动摇,悬挂物轻摆,盆中水荡 漾。 5:惊醒。室内所有人,室外少数人有感,许多睡着的人惊醒,有些人往外奔; 动物显得不安;房屋普遍动摇,悬挂物摆幅很大,不稳定物翻到或移位,门 窗自行开闭,震动似有重物坠下。 6:惊慌。室内人人,室外多数人有感,许多人从室内往室外惊逃,有些人立脚 不稳;家禽奔出圈外;玻璃杯偶有碰撞,书从书架掉下;家具可能移动。 7:房屋破坏。大多数人惊逃户外,多数人行走不稳,驾驶员亦感觉地震。 8:建筑物破坏。惊惶失措,驾驶员受干扰。重家具推移,部分翻到,吊灯摇坏。 9:建筑物普遍破坏。普遍惊慌号哭;家具损坏很大;动物惊叫,来回乱跑。 10:建筑物普遍摧毁。 11:毁灭。建筑、桥梁、水坝、铁路等严重破坏。公路不能使用。 12:山川易景。
活动中等 0.1~1mm/a, 6M<7 活动微弱 <0.1mm/a, M<6
活断层标志
1、地层标志:第四系新地层被错断、第四系地层和老地层 成Ft接触。
2、地貌特征:Ft两侧地形差异很大,沟谷、河流转向,山谷、 山脊错开 3、沿Ft有地震分布:中强地震震中分布(常呈线状)。 4、水文地质标志:水系呈折线状、泉呈线状分布,地热异常。
工程烈度标准
1,基本烈度 一个地区在今后100年内可能普遍遭遇到的 最大地震烈度,也称区域烈度。 2,抗震设防烈度 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 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3,设防烈度与加速度间的关系 设防烈度 6 7 8 9 加速度/g 0.05 0.10(0.15) 0.20(0.30) 0.40
1:元古代后,震旦纪之前 2:奥陶纪之后,侏罗纪之前
5、Ft带内构造岩被错动的脉体尚未胶结
6、沿Ft有位移,>0.1mm/a 7、在构造上证实与已知活Ft有共生联系
Earthquake-地震
地震是构成地壳的一部分岩石,随着地应力的增大,达到岩 石的极限强度时,岩石急剧的剪切错动(走滑Ft),释放能量, 产生地震波,由此引起地表或地下的震动叫地震。其特点是 突发性和不确定性。 天然地震:构造地震、火山地震、水库诱发地震 人工地震:核爆炸、采矿活动
• 长江三峡:前震旦纪花岗闪长岩及变质岩,处于相对稳定的 地区,历史上无强震记录,无孕育中强地震的发震构造。
• 水库与地震活动:由于蓄水荷载过大引起地震,或孔隙压力 的增高和饱和会使岩体强度降低足以处使地壳应力的释放。震 源浅,震级小,常为群震型。
返回
地 震 的 破 裂 过 程 ( 地 球 所 提 供 )
第三章 地质构造
3.1 3.2 3.3 3.4 3.5 3.6
Geological Structures
地壳运动与地质年代 岩层产状与地层接触关系 褶皱 断裂构造 区域稳定性 地质图
3.5 区域稳定性 Stability of Earth Crust
工程区域的稳定性评价,主要是论证区域范围内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性问题,尤其是以地震活 动性为重点,是工程论证与规划选址阶段首先考 虑的问题。
我国的地震情况: 1、我国大陆地震次数约占全球大陆地震1/3; 2、20世纪我国因地震死亡人数占全球地震死亡人 数1/2; 3、我国41%的国土,一半以上城市位于地震基本 烈度7度或7度以上,6度及其以上地区则占国土 面积的79%;
抗震设防的重要性 1, 6级地震时,伤亡1:4,建筑损坏1:4.2,经济损 失1:5.1; 2,地震烈度从6度增至7度,增加造价1.5~2%,7度增 加到8度,增加造价2~3%,8度增加到9度,增加造 价4~5%。
地震波 Seismic Waves
体波(Body waves):自震源沿各个 方向在地球内部传播,与声波在空 气中的传播类似。纵波和横波。 面波(Surface waves):自震中沿地 球表面传播 纵波(P waves):压缩波,岩石质点 的震动与波传播方向平行,传播速 度快。 横波(S waves):剪切波,岩石质点 的震动与波传播方向垂直,传播速 度较纵波慢。
大连市
1861年在金州东北-瓦 房店附近发生6级地震, 金州断裂被NW向次 级断裂错开部位曾发 生两次5级地震。 大连地区:普兰店(8 度,0.2g)、金州(7 度,0.15g)、其它 (7度,0.10g)。
地震活动性的判断依据
历史地震重复性原则
历史上已发生过多大的地震,将来有可能发生 多大的地震,即历史上发生过地震的地方,同 样强度的地震还可能重现。
一次地震释放出能量大小,是地震大小和强度的一种度量 标志。
Richter 1935
lgE = a + bM(Ergs 尔格)
式中:M-里氏震级 E-释放能量,尔格 a、b-经验数据,一般a = 11.4, b = 1.5 分类 微震 弱震 中强震 强震
震级
1~2
3~4
5~6
7~8.9
烈度(Intensity)
褶皱构造;组成要素;基本类型;形态特征; 构造的识别;形成时代;工程地质评价
褶皱要素
一个弯曲称为褶 曲,是褶皱的基 本单位。 枢纽 翼部 翼部
核部与两翼 枢纽、轴面 与轴线
褶皱构造的 基本类型
背斜
向斜
核部
轴 面
褶皱的形态特征
按轴面产状分类:
直立褶皱和倾斜褶皱-正常层序(上新下老)
倒转褶皱和平卧褶皱-一翼为正常层序,
1:水工专业(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1991):晚更新世 以来Q3有过活动的断层,3.5万年; 三峡工程无10万年以来活动 过的断层。 2:发电厂(火力发电厂工程地质勘察规范):5万年 3:核电站(核电站地震地质工作大纲):中、晚更新世Q2~Q3 以来无活动的,8km内不允许有50万年多次活动的Ft,其中长度 大于300km的Ft视为可能发震Ft。
区域稳定性分区
地壳稳定性 稳定区 基本稳定区 不稳定区 活动断裂特征 地震活动 不存在活动断裂, 无M ≥ 5 或在 100~200 万年 地震活动 前断裂,长度﹤10km 100~6 万年的活动 5 ≤M ≤7 断裂,长度﹤30km 中强地震 6~1 万年以来活动 M ≥7 或 8 断裂,长度>10km, 地震活动 与深大断裂有关 地震烈度 无震区 或 I ≤6 中震区 I = 7 强震区 I ≥ 8
滑坡:地震触发有潜在滑坡区域的地区发生滑坡。适当的抗震区划。
地表断裂:断层位移导致断层进一步断裂、地面升高与沉陷。
火灾:通常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如日本3:11大地震。 海啸:由于海床断裂引起多向的海浪。 堰塞湖:大规模滑坡导致河道堵塞,水位雍高。汶川大地震。 核辐射:核电站核泄漏,如福岛核电站。
震级(Magnitu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