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宫腔粘连患者宫腔镜术后宫腔持续放置球囊导尿管的临床疗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度宫腔粘连患者宫腔镜术后宫腔持续放置球囊导尿管的临床疗效目的:分析应用宫腔镜手术治疗重度IUA患者后放置球囊导尿管的临床疗
效。

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5年8月治疗的84例IUA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其分为试验组、对照组,每组42例。

实施粘连分离手术后在试验组患者的宫腔内置入球囊导尿管,同时在对照组患者的宫腔中置入IUD。

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IUA患者术后的出血量情况及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对照组在术后的出血量为104~367 ml,平均(207.6±4.2)ml,试验组为87~296 ml,平均(168.9±4.5)ml,试验组术后出血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81%,试验组为92.76%,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宫腔镜术对重度IUA患者进行治疗后持续放置球囊导尿管可以有效预防疾病复发。

标签:宫腔粘连;重度;导尿管;球囊;宫腔镜
宫腔粘连(IUA)多因子宫内膜的基底层遭到破坏所引起,导致基底层被破坏的理化因素包括炎症、宫腔手术等。

由于近年来接受宫腔手术的女性数量不断增加,因此IUA的发病率也呈现出了上升趋势[1]。

利用宫腔镜行电切术在治疗IUA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实施宫腔镜术后仅能够帮助患者恢复正常宫腔形态,无法有效修复子宫内膜的损伤创面,因此创面愈合时形成的纤维瘢痕极易引起IUA再次发生,其中重度IUA在术后复发的概率可达到60%以上。

本文研究了治疗重度IUA患者后持续放置球囊导尿管的临床疗效,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5年8月治疗的84例IU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的84例患者均经宫腔镜检查,且在检查后确诊为重度IUA,重度IUA的判定依据为AFS标准,AFS评分为9~12分,粘连范围在宫腔总面积中所占的比例超过50%。

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

试验组患者的年龄为23~41岁,平均(32.7±2.5)岁;症状表现月经过少9例,继发闭经24例,原发闭经7例;继发不孕7例,原发不孕
10例,腹痛21例。

宫腔术后发生IUA35例,其中取环术7例,刮宫术4例,钳刮术10例,清宫术9例,人工流产术5例;其中35例患者接受宫腔术的次数为2~8次,平均(5.1±0.4)次;组内所有患者的孕次为1~5次,平均(2.2±0.4)次。

对照组的年龄为24~43岁,平均(32.9±2.2)岁;症状表现月经过少11例,继发闭经22例,原发闭经8例;继发不孕5例,原发不孕11例,腹痛23例。

宫腔术后发生IUA37例,其中取环术9例,刮宫术6例,钳刮术8例,清宫术10例,人工流产术4例;其中37例患者接受宫腔术的次数为1~8次,平均(5.3±0.1)次;组内所有患者的孕次为2~5次,平均(2.1±0.3)次。

两组IUA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84例患者确诊为重度IUA后立即实施宫腔镜术,术前检查凝血功能、白带常规、妇科常规,同时行生化检查、腹腔彩超检查,确认无宫腔术禁忌证。

在月经干净之后的2~7 d实施宫腔镜术,对于闭经患者可根据情况随时实施手术;术前3 d需要擦洗阴道,手术前晚给予清洁灌肠,并告知患者禁水、禁食6~8 h。

术前0.5 h肌内注射间苯三酚,以缓解宫颈水肿及痉挛症状,同时软化宫颈,以便于顺利置入宫腔镜。

在分离宫腔时采用了Olympus 27F灌流式电切镜,在B 超监护与硬膜外阻滞下完成手术操作。

在分离粘连部位的过程中需要尽量避免损伤正常的子宫内膜,确保内膜平整,分离后应尽量使输卵管的开口与子宫底充分暴露,以便可以使宫腔形态恢复正常;如患者有生育要求,则采用通液术对输卵管进行处理。

对照组患者在完成宫腔镜手术后,将3 ml玻璃酸钠溶液注入到宫腔中,随后置入宫内节育器(IUD),术后5 d常规应用抗菌药物,以预防感染。

同时行人工周期治疗,即服用甲羟孕酮及补佳乐,口服剂量分别为10 mg/d、3 mg/d;术后第1~21天服用补佳乐,术后第22~30天服用甲羟孕酮。

试验组患者在分离粘连后将球囊导尿管置入到宫腔中,置入后注入3 ml玻璃酸钠及4 ml 生理盐水,术后每隔1~2 d将1~2 ml水注入患者的宫腔中,注水量与注水次数视患者的耐受性而定,尿管留置的时间为7 d。

拔除尿管后利用宫腔镜复查粘连部位,如在复查中发现宫腔再次粘连,则将3 ml玻璃酸钠注入宫腔中,同时放置IUD。

术后服用甲羟孕酮及补佳乐,口服剂量、服用方法均与对照组相同,同时常规应用抗菌药物。

在两组IUA患者月经干净之后的3~7 d利用腹腔镜对宫腔形态进行评估,对于再次发生IUA的患者,则进行重复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IUA患者术后的出血量情况,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3个月,了解其月经量、宫颈形态、宫颈内膜的变化情况,以比较两组IUA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1.4 疗效判定标准
在判定对照组IUA患者、试验组IUA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时均采用以下标准:如治疗后月经量与月经周期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或月经由无到有、月经量由少到多,下腹痛等临床症状消失,经宫腔镜检查后可见宫腔形态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子宫内膜表面较为光滑,输卵管及双侧宫角均清晰可见,判定为显效。

如治疗后IUA患者的月经量明显增加,但少于正常月经量,月经周期基本恢复正常,腹痛等其他临床体征、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经宫腔镜检查后可见宫腔形态接近正常,但可见部分粘连,且仅可见输卵管,双侧宫角处于模糊状态,评估为有效。

如治疗后月经量未明显增加,月经周期紊乱,下腹痛等症状无有效缓解;经宫腔镜检查后发现宫腔形态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粘连症状无缓解,评估为无效[2-3]。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的出血量为104~367 ml,平均(207.6±4.2)ml,试验组为87~296 ml,平均(168.9±4.5)ml,试验组的出血量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临床疗效方面,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81%,试验组为92.86%,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治疗IUA的传统方法包括经腹切开子宫粘连、采用探针或扩宫器分离粘连等,在治疗IUA时如采用传统方法,不但无法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还可能对子宫造成较大的创伤[4]。

对此,可以在治疗时应用宫腔镜,利用宫腔镜分离处于粘连状态的宫腔,无需在腹部做手术切口,直接将阴道作为手术的自然通道,因此具有直观化操作、创伤小、安全性高及并发症少等特点。

另一方面,在宫腔镜的引导下实施分离手术能够保证子宫肌壁处于完整状态,这就有助于加快术后子宫形态的复原。

目前宫腔镜手术已经成为治疗IUA的首选术式,但在实施宫腔镜手术之后,复发IUA的概率较高,这就会严重影响治疗效果[5]。

对此,为了改善宫腔镜术对于IUA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中需要应用有效的术后辅助措施预防形成新的粘连,并在此基础上加快子宫内膜的修复、覆盖速度。

在术后置入IUD是预防术后发生IUA的常用方法,目前有研究指出IUD分离宫腔的面积有限,在置入宫腔后难以完全分隔IUA患者的子宫前壁、后壁,因此在术后可能造成子宫前壁与后壁之间再次发生IUA现象。

另一方面,在置入IUD与取出IUD 的过程中可对宫腔造成一定的创伤,这也会明显增加IUA的复发率。

对此,在临床中应重视寻找更为合理的措施预防术后复发IUA[6]。

本研究在应用宫腔镜术治疗84例IUA患者后,为对照组置入了IUD,同时为试验组患者置入了球囊导尿管,经过随访后发现试验组IUA患者的有效率达到了92.76%,对照组仅为73.81%,因此可以认为在宫腔镜手术后应用球囊导尿管可以有效预防IUA复发。

在实施宫腔镜手术之后将球囊导尿管置入宫腔中,能够使子宫前壁、后壁处于分离状态,且导尿管可以在宫腔中发挥支架作用,因此能有效加快子宫内膜创面的修复、增殖速度;球囊还能够确保子宫的各侧壁处于均匀受压状态,因此可以明显减少术后的出血量[7]。

本研究中试验组IUA患者的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再次证实了上述观点。

在出血量较少的情况下,可以预防宫腔大面积结痂及确保子宫内膜处于完整状态,因此可以有效预防术后再次发生IUA。

另一方面,在实施宫腔镜手术后置入导尿管,能够及时将宫腔中的炎性物质、积血等引流出体外,因此可以有效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本研究在治疗两组IUA患者的过程中还应用了雌激素,在雌激素的作用下,IUA患者的内膜修复速度可明显加快,这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IUA复发。

此外,有研究指出置入宫腔中的球囊容易引发上行感染问题,因此在术后要适当延长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一般以7~14 d为宜[8]。

综上,采用宫腔镜术对IUA患者进行治疗后,在患者的宫腔内置入球囊导尿管可以有效改善手术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曼萍,何援利,乔琳,等.转化生长因子-β1及Smad2/3在宫腔粘连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J].广东医学,2014,35(12):1844-1847.
[2]李超,尉敏龄,林小娜,等.中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复查期限对宫腔形态恢复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45):3617-3619.
[3]池余刚,雷丽,刘禄斌,等.小剂量阿司匹林对于重度宫腔粘连电切术后子宫内膜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5,44(28):3944-3946.
[4]黎成林,胡金甫.宫腔镜定期检查及大剂量戊酸雌二醇预防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再粘连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37(18):41-43.
[5]王利明,沈芳华,张蕾.B超监护下宫腔镜子宫粘连机械性分离术诊治宫腔粘连98例分析[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4,24(1):101-104.
[6]孙冬岩,郎雁,王燕,等.透明质酸钠宫腔注入及优思明口服对稽留流产患者术后宫腔粘连的预防效果[J].山东医药,2014,54(31):55-57.
[7]吴琼蔚,谢晖亮.辅助生殖患者宫腔粘连术后应用人工周期促内膜修复的疗效及对生育结局的影响[J].生殖医学杂志,2014,23(2):136-139.
[8]王瑛.宫腔镜术后放置不同介质联合左炔诺孕酮三相片预防宫腔再粘连疗效分析[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3,23(3):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