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山西省忻州市卫村学校高一化学月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山西省忻州市卫村学校高一化学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


1. 下列各组物质与其分类和用途的关系正确的是
A. 镁——单质——照明弹
B. 氧化钠——氧化物——供氧剂
C. 小苏打——碱——发酵粉主要成分
D. 水玻璃溶质——酸——防火材料
参考答案:
A
【详解】A. 镁属于单质,可用于照明弹,A正确;
B. 氧化钠属于氧化物,与二氧化碳或水反应不能产生氧气,不能作供氧剂,B错误;
C. 小苏打是碳酸氢钠,属于盐,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C错误;
D. 水玻璃中的溶质是硅酸钠,属于盐,常用于防火材料,D错误;
答案选A。

2. 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碳酸氢钠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HCO3﹣+OH﹣═H2O+CO32﹣
B.稀 H2SO4与铁粉反应:2Fe+6H+=2Fe3++3H2↑
C.氢氧化钡溶液与稀 H2SO4反应:Ba2++SO42﹣=BaSO4↓
D.碳酸钙与盐酸反应:CO32﹣+2H+=H2O+CO2↑
参考答案:
A
考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专题:离子反应专题.
分析:A.二者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B.不符合反应客观事实;
C.漏掉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的反应;
D.碳酸钙为沉淀,应保留化学式.
解答:解:A.碳酸氢钠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离子方程式:HCO3﹣+OH﹣═H2O+CO32﹣,故A正确;B.稀 H2SO4与铁粉反应,离子方程式:Fe+2H+=Fe2++H2↑,故B错误;
C.氢氧化钡溶液与稀 H2SO4反应,离子方程式:2H++2OH﹣+Ba2++SO42﹣=BaSO4↓+2H2O,故C错误;D.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离子方程式:CaCO3+2H+=H2O+CO2↑+Ca2+,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明确反应实质是解题关键,注意化学式的拆分、注意反应必须遵循客观事实,题目难度不大
3. 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在10﹣9~10﹣7m之间
B. 光线透过胶体时,胶体可发生丁达尔效应
C. 将氯化铁浓溶液与氢氧化钠浓溶液混合,能得到Fe(OH)3胶体
D. Fe(OH)3胶体能够使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沉降,达到净水目的
参考答案:
C
A、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在10﹣9~10﹣7m之间,即1nm~100nm,故A正确;
B、光线透过胶体时,胶体可发生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特有的性质,故B正确;
C、将氯化铁浓溶液与氢氧化钠浓溶液混合,得到的是Fe(OH)3沉淀,制备Fe(OH)3胶体的方法为:向沸水中滴加几滴饱和氯化铁溶液,继续加热,得到红褐色液体,即为Fe(OH)3胶体,故C错误;
D、Fe(OH)3胶体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悬浮的杂质,达到净水的目的,故D正确。

故选C。

4. A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1,B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8,A与B化合形成化合物Z,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A形成正一价阳离子
B.Z一定能与水反应
C.Z一定能与CO2反应
D.Z一定是M2O型离子化合物
参考答案:
D
解析A为Na,B为O,二者化合可以形成Na2O或Na2O2,Na2O、Na2O2均能与H2O或CO2反应。

5. 10g 10%的氢氧化钠溶液稀释成50 mL,所得氢氧化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 0.02 mol/L
B. 0.05 mol/L
C. 0.25 mol/L
D. 0.5 mol/L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10 g 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氢氧化钠质量1g,n=1/40=0.025mol,所以
C="0.025mol/0.05L=0.5" mol/L
6. 某兴趣小组为探究温度、压强对可逆反应A(g)+B(g) C(g)+D(s)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恒温条件下,往一个容积为10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A和1molB,反应达平衡时测得容器中各物质的浓度为[浓度1]。

然后改变外界条件又做了两组实验:①只改变体系压强;
②只升高温度;分别测得新平衡时容器中各成分的浓度为[浓度2]、[浓度3]。

A B C
请找出实验操作①②与实验数据[浓度2]、[浓度3]的对应关系,并分析下列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A.由[浓度3]与[浓度1]的比较,可判断出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B.由[浓度2]与[浓度1]的比较,可判断平衡移动的原因只是升高温度
C.[浓度1]中a=0.05mol·L-1
D.该组某学生在实验①过程中,测得各物质在某一时刻的浓度为[浓度4]。

与[浓度2]
比较,可发现该同学在测定[浓度4]这组数据时出现了很大的误差。

参考答案:
B

7. 制取水处理剂ClO2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H2C2O4+H2SO4===2ClO2↑+K2SO4+2CO2↑+2H2O。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KClO3在反应中得到电子
B.ClO2是还原产物C.H2C2O4在反应中被氧化
D.1 mol KClO3参加反应有2 mol电子转移
参考答案:
D
解析:A项,反应中氯元素由+5价降低为+4价,则KClO3为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电子,故A正确;B项,因KClO3为氧化剂,在反应中被还原,则ClO2是还原产物,故B正确;C项,反应中碳元素的化合价由+3价升高到+4价,则H2C2O4为还原剂,在反应中被氧化,故C正确;D项,反应中氯元素由+5价降低为+4价,1 mol KClO3参加反应有1 mol×(5-4)=1 mol电子转移,故D不正确。

8. 根据化学反应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过程,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白磷在260℃转化为红磷
B. 石墨在高温高压下转化为金刚石
C. 干冰转化为CO2气体
D. 固态S8加热到444.6℃转化为硫蒸气S2
参考答案:
C
干冰转化为CO2气体上物理变化,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而化学键不变,其余都是化学变化,答案选C。

9. 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中,分别加入足量氨水,观察到的现象相同的是
A. FeCl3, AlCl3
B. NaCl, BaCl2
C. MgCl2,
CuCl2 D. FeCl2, FeCl3
参考答案:
B
10. 金属氧化物在下列反应中不表现为碱性氧化物性质的是
A.
B.
C.
D.
参考答案:
A
11. 下列事实不能说明非金属性Cl>I的是()。

A. Cl2+2I-==2Cl-+I2
B. 稳定性:HCl>HI
C. 酸性:HClO4>HIO4
D. 酸性:HClO3>HIO3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非金属性越强氧化性越强,Cl2+2I-==2Cl-+I2,氯气氧化性大于碘,非金属性Cl>I,故A 增强;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稳定性:HCl>HI,非金属性Cl>I,故B增强;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含氧酸酸性越强,酸性:HClO4>HIO4,非金属性Cl>I,故C增强;HClO3、HIO3不是最高价含氧酸,不能说明非金属性Cl>I,故D错误。

12. 取下列各组物质中的两种组分各1 mol,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两者耗氧量不等的

A.乙烯和乙醇 B.乙炔(C2H2)和乙醛
C.乙烷和乙酸甲酯(CH3COOCH3) D.乙醇和乙酸
参考答案:
D

13. 下列反应转化关系(未配平)肯定不正确的是
A、S+KOH → K2SO3+K2S+H2O
B、FeO+HNO3→ Fe(NO3)3+H2O
C、Cu2O+H2SO4→ CuSO4+Cu+H2O
D、 Cu+2Ag+===Cu2++2Ag、
参考答案:
B

14. 根据下表信息,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部分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
A.
R与T形成的化合物RT3中,各原子均满足8电子的稳定结构
B.单质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剧烈程度为L<Q
C.M与T形成的化合物具有两性 D.L2+与R2-的核外电子数相等
参考答案:
C

15. 小红在纸叠的小船中加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纸船安然无恙。

纸船没有燃烧的主要原因是()
A、纸不是可燃物
B、没有与氧气接触
C、水能灭火
D、没有达到着火点
参考答案:
D

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6. 实验室里需要纯净的氯化钠固体,现有混有硫酸钠、碳酸氢铵的氯化钠。

某学生设计了如下方案:
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②能否改为加硝酸钡溶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进行操作②后,如何判断SO已除尽,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操作③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为什么不先过滤后加碳酸钠溶液
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先用盐酸调pH值再过滤,将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右图所示,过滤操作中的一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

(5)该实验方案缺少的最后一步操作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不能改用Ba(NO3)2溶液,这会使溶液中引入新的杂质离子NO,以后操作中无法除去。

(2)静置,取上层清液加入BaCl2溶液,若无沉淀说明SO已除尽。

(3)除去过量的Ba2+;减少一次过滤操作;在酸性条件下会有部分沉淀溶解。

(4)漏斗下方未紧靠烧杯内壁。

(5)蒸发(结晶)

三、综合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
17. (9分)用沉淀法测定NaHCO3和K2CO3混合物的组成。

实验过程是每次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
溶于水制成溶液,向其中滴加相同浓度的Ba(OH)2溶液50mL,每次实验均充分反应。

实验记录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第2次实验中产生沉淀质量是;
(2)Ba(OH)2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是;
(3)样品中NaHCO3和K2CO3的物质的量之比
是。

参考答案:
(1)8.274(3分)
(2)1.12mol/L (3分)
(3)2:5(3分)
18. 已知25℃时,的溶解度分别为9g、33 g和110 g。

现将NaOH溶于
一定量水中,再向溶液中通入,充分反应后,制得晶体。

若制取33 g 晶体,用水100 g,则需NaOH多少克?若用NaOH(固)17.86 g,则需用水多少克?
参考答案:
若用水100g ,则需NaOH 20g,若用NaOH(固)17.86g,则需用水50g。

5.6g铁与100mL的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求:
(1)生成的H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2)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3)取该盐酸10mL,加水稀释至100mL,求稀释后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参考答案:
(1) Fe + 2HCl=FeCl2+H2↑ks5u
1mol 1mol
5.6g/56g.mol-1 n1
n1=0.1mol-------------------------------------1分
V(H2)=22.4L/mo l×0.1mol=2.24L------------1分
(2) Fe + 2HCl=FeCl2+H2↑
1mol 2mol
0.1mol n2
n2=0.2mol-------------------------------------1分
C(HCl)=0.2mol/0.1L=2mol·L-1------------1分(3) 2mol·L-1×10×10-3L=C×100×10-3L ---1分
C=0.2mol·L-1 -----------------------------1分
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