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乳链球菌检测及其奶牛乳腺炎防治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奶牛无乳链球菌疫苗的研究进展

奶牛无乳链球菌疫苗的研究进展

乳房炎 占总发 病率 的 9 %以上 。 0 奶 牛乳 房 炎 的预 防和控 制 必 须 采取 持 之 以恒 的 综合性 防制 措施 才有效 , 强饲养 管理 和环 境卫 生是 加 控制奶 牛乳 房炎 的基本 措施 . 而利 用疫 苗来 控制奶 牛 乳房 炎是 防制 本病 的发 展趋 势 , 它有 很 多优 点: 首先 , 的严重 程度 , 控制 亚 临床型乳 房炎 。 目前 研究 较 多的
房炎 的链球 菌主要 有无 乳链球 菌 、 乳房链 球 菌和停 乳 2 保 守 性 抗 原
链球菌 , 中最 常见 的是无乳链 球 菌。 其
l 无 乳 链 球 菌
2 1 C a多 肽 酶 . 5
C a多 肽 酶是 发 现 于所 有 G S菌 株 的保 守表 面 5 B 蛋 白 . 近研究 证 明其能 诱导 实验 动物产 生调理 活性 最 的抗体 。 然用 C a 肽酶作 为载体 蛋 白或作 为免疫 虽 5多 原 还需 要做 很 多工 作 .但 C a 肽 酶和 Ⅲ型 G S结 5 多 B 合 苗在 动 物 中产 生 的抗 G S B m型 C a苗 的抗 体研 究 5 已经 获得 了可喜 的结果 , 是却 不能用 C a多肽 酶作 但 5
相称 。根据其 荚 膜多糖 抗原性 的不 同 , 又分 为 9种血
清 型( 、 、I Ⅷ 型)各 个 血清 型 之 间无 交 叉 保 Ia Ib I~ , 护力 ,用灭 活 的无乳 链球 菌做 疫 苗不 能产生 保 护性 , 而要产 生广 泛 的保 护力 . 候选 抗原 疫苗就 必须 选择在 各 个血 清型之 间都有 的保守性 抗原 。 近年来 在无乳链 面免疫 相 关蛋 白 (ufc u o ei po i,I1 S r ei n gnc rt n SP和 a mm e

奶牛乳房炎无乳链球菌培养基的筛选及影响因素研究

奶牛乳房炎无乳链球菌培养基的筛选及影响因素研究

T AN lyn e l ( a zo ntueo u b n r n nm lP amae t s hn s a e y o gi l rlS i c s a zo I Ha-a ta L nhu Istt fH sady ad A ia h r cui ,C ieeAcd m fA r ut a ce e ,L nhu, i c c u n G nu7 0 5 ) a s 30 0
m nigNa oajs p au ntelgrh go igpr do ecl r rcs o l ces h il f a t i b iul adp — e t OH t dut H v lei h ai m rwn e o fh ut epoescudi raeteyedo ce aovo s n r n o t i t u n b r y o
研 究为奶 牛乳房 炎多联 苗的深入研 究奠定 了基 础。 关键词 奶牛乳房 炎 ; 无乳链球 菌; 养基 培 中图分 类号 ¥2 . 文献 标识码 A 839 l 文章 编号 0 1 6 1 (0 9 0 — 3 4 一 2 5 7— 6 1 2 0 ) 8 0 5 8 o
S u is o c e n n e mn o te o o c sa al t fCo M a ft an t n I e fa c o s t d e n S r e i g M di f r Srptc c u g aci o w ae s  ̄ i d IsI fu n lFa t r i
mati bce n to T e cl rd S g lciew sio uae no tei rv dboh.o t zdme im n HB me im o . st atf .1 h dl h ut e .a aat a n c ltdit h mpoe rt pi e du a d T du cn is i Me u a mi tie lc s t iee t o c . a dN O w ssp lmetdt ajs p v u ntecl r r es tee et o iee tramet o andgu oea df rn n n , n a H a u pe ne dut H a ei h ut epo s ,h f cs f f rn et ns n i c o l u c f d t

奶牛乳腺炎防治研究进展

奶牛乳腺炎防治研究进展
IM. 性 因子 刺 激 几小 时后 显著 升 高 。IG g 在炎 g 2的含量
超 过 IG1 g 2和 IA具 有调 理 素活性 ; G1 调 理 g 。IG g I 无 g 素作 用 . 且抑 制 IG 、 M 的调 理 活性 ; M 只存 在 于免 g 2I g I g
疫后 的很 短一 段 时问 内 . 无调 理 活性 。乳腺泡 分泌 的上
中 . 菌所 引起 的乳 腺炎 症 导致乳 头 导管 的 阻塞 , 该 产奶 量 下 降 . 中体 细胞 增加 和最 终 的乳腺 退 化 , 产生 酶 乳 也 和毒素 . 对抗菌 素非常 敏感 。
1 . 3 支原体 是一 种多 形 的有 机 体 , 细 胞壁 , 从 .1 2. 无 可
乳 中 免疫 球 蛋 白的种 类 主要 是 IG 、 G 、g 和 g 1I 2IA g
体. 可在 吞噬细胞 内生 存 。某些菌株 由于基 因的突变 表
现 出对抗 菌素 的抗性 。在乳 腺组织 中可形成 脓肿 , 终 最 导致 纤维化 。最近 几年 的临床研 究表 明 , 该菌 已成 为首
生 抗体 和淋 巴 因子 。乳池含 有大 量 的免疫 细胞 , 中的 奶
细 胞 主要有 淋 巴细 胞 、 多形 嗜 %的葡 萄糖 酸钙 各 5 0 L 0 0 m ,此 法可 有效 降低 胎 衣 不 下发生率 。
( 5 葡 糖 和0 氯 钠 配 ) 0或 : 贵 用 0 萄 液 ・ 化 液 制 和l % 9 % % 主 等



J0)e殖术问 .… 健 春.技顾…。-, J0 岙 ]( q ., O 25 尊 池伊 P 0 2kJ 。-v 2: '、 ' ]
皮 细胞也 具有 一定 的吞 噬作用 。 4 预 防措施 41 搞好 挤 奶卫 生 .

奶牛乳房炎疫苗防治的研究进展

奶牛乳房炎疫苗防治的研究进展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第 2 5卷第 1 ,0 1年 3月 期 21
J u a o b iN r o r l fHe e o m ̄ U ies t o e e c n n v ri fS in e& T c n lg 12 . r h.0 , y e h o o y V0 . 5 No 1 Ma c 2 1 1
奶 牛 乳 房 炎 疫 苗 防治 的研 究 进 展
高 宇 , 冯 新 , 李林 溪, 红蕾, 赵 刁昱文 , 刘珊珊 , 顾敬敏 , 文瑜 , 韩 雷连成
( 吉林大学畜牧兽 医学院 , 吉林 长春 ,30 2 106 )
摘要 :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场 的常发病和难 以防治的疾 病, 危害奶牛业的发展 , 是造成奶 牛业 经济损失 的主要 因素 。现就奶牛乳房炎的疫 苗防治等进行综 述, 为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关键词 : 乳房炎; 疫苗 ; 病原

10 0 %有荚膜多糖, 荚膜 多糖具有抗吞噬活性且阻止中性粒细胞识别抗金 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 成分的抗体 。
11 现有 的金黄 色葡萄球 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目 , 前 研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苗或类毒素 已 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性乳房炎的防治 中, 试验结果表 明, 不论是灭活苗 , 还是活苗, 都能提高奶牛 自 发性治愈率 , 降低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生率 , 且活苗免疫后的血清抗体效价明显高于灭活苗 。 Pne 等 利用多种噬菌体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裂解物研制的疫苗 , a y k 发现可提高临床型乳房炎的 自 愈率, 但对降低乳
病率有上升的趋 势, 严重 影响奶 牛业 的发展 , 至今 尚未有彻底解决 的办法 。 在我 国每年用于治疗奶牛乳房炎 的费用近亿

奶牛乳房炎无乳链球菌的分离鉴定

奶牛乳房炎无乳链球菌的分离鉴定
型溶血 , 革 兰染色阳性 , 兰 氏分 群 为 B群 , 生化 鉴 定 和 巢 式 P C R鉴定结果为无乳链球菌 。
关键词 : 奶Βιβλιοθήκη 牛乳房炎 ; 无乳链球 菌 ; P C R 1 6 S r R NA
中图 分 类 号 : ¥ 8 5 8 . 2 3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5 2 9 — 6 0 0 5 ( 2 0 1 3 ) 0 6 — 0 0 2 3 — 0 3
I s o l a t i o n a n d I d e nt i ic f a t i o n o f Bo v i n e Ma s t i t i s S t r e t o c o c c u s Ag a l a c t i a e
Ch a n g l i 0 6 6 6 0 0,C h i n a ;2 .He b e i Xi n Hu a Ke J i An i ma l Me d i c i n e C o . Lt d , Lu a n e h e n g 0 5 1 4 3 0 ,Ch i a) n
c u l t u r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b i o c h e mi c a l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we r e e x a me d ,a n d t h e y we r e i d e n t i f i e d b y n e s t e d P C R a t t h e mo —
中 国兽 医 杂志 2 0 1 3年 ( 第4 9卷 ) 第 6期
2 3
奶 牛 乳 房 炎 无 乳 链 球 菌 的 分 离 鉴 定

《无乳链球菌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机制研究》范文

《无乳链球菌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机制研究》范文

《无乳链球菌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机制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奶牛乳腺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其中,无乳链球菌是导致奶牛乳腺炎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疗奶牛乳腺炎,研究无乳链球菌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无乳链球菌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机制,以期为防控奶牛乳腺炎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无乳链球菌是一种常见的奶牛乳腺炎病原菌,其入侵乳腺上皮细胞并引发炎症反应是导致乳腺炎发生的关键过程。

因此,研究无乳链球菌的入侵机制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致病机理,为防控奶牛乳腺炎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该研究对于提高奶牛养殖业的经济效益、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内容1.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采用无乳链球菌、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等材料,运用细胞培养、显微镜观察、基因敲除等技术手段,研究无乳链球菌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机制。

2. 实验方法与步骤(1)细胞培养:将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在体外培养,观察其生长状态。

(2)无乳链球菌处理:将无乳链球菌与乳腺上皮细胞共培养,观察其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3)显微镜观察:利用显微镜观察无乳链球菌入侵乳腺上皮细胞的过程,记录相关现象。

(4)基因敲除实验:通过基因敲除技术,研究无乳链球菌入侵过程中关键基因的作用。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无乳链球菌与乳腺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显示,无乳链球菌能够与乳腺上皮细胞紧密结合,并成功入侵细胞。

在共培养过程中,无乳链球菌通过其表面的特定结构与乳腺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启动入侵过程。

2. 无乳链球菌入侵机制的探讨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基因敲除实验,我们发现无乳链球菌的入侵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无乳链球菌表面的特定结构(如脂多糖、蛋白质等)与乳腺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相互作用,为入侵提供“钥匙”。

其次,细胞膜的通透性、细胞内环境的酸碱度等因素也影响无乳链球菌的入侵过程。

此外,某些关键基因的敲除能够显著降低无乳链球菌的入侵能力,说明这些基因在入侵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无乳链球菌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机制研究》范文

《无乳链球菌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机制研究》范文

《无乳链球菌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机制研究》篇一一、引言无乳链球菌是一种常见的奶牛乳腺感染病原菌,其能够引起奶牛乳腺炎,严重影响奶牛的产奶量和乳品质量。

研究无乳链球菌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奶牛乳腺炎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无乳链球菌如何成功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并导致感染的详细机制,以进一步推进相关的研究进展和实际的应用实践。

二、研究背景与目的近年来,无乳链球菌引起的奶牛乳腺炎已成为畜牧业的重要问题。

尽管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其如何成功入侵乳腺上皮细胞的过程仍不明确。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深入探究无乳链球菌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机制,为预防和治疗该病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策略。

三、研究方法1. 实验材料:选取健康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作为实验对象,并培养无乳链球菌。

2. 实验设计:采用细胞培养、显微镜观察、基因表达分析等方法,研究无乳链球菌与乳腺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过程。

3. 实验步骤:(1)培养无乳链球菌和乳腺上皮细胞;(2)通过显微镜观察无乳链球菌与乳腺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过程;(3)分析无乳链球菌入侵过程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4)比较不同菌株的入侵能力及基因表达差异。

四、研究结果1. 无乳链球菌与乳腺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过程:无乳链球菌通过接触和粘附等步骤,与乳腺上皮细胞发生相互作用,并通过一定方式穿过细胞膜或内吞等方式进入细胞内。

这一过程中,细菌的表面结构如鞭毛、黏附蛋白等起到了关键作用。

2. 基因表达分析:通过对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无乳链球菌在入侵过程中会激活宿主细胞的某些信号通路,如炎症反应等。

同时,细菌自身也会表达一些特定的基因以适应细胞内的环境并完成入侵过程。

3. 不同菌株的入侵能力及基因表达差异:研究发现不同菌株在入侵能力和基因表达上存在差异,这可能与菌株的遗传背景、环境适应能力等因素有关。

五、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无乳链球菌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成功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并在细胞内生存和繁殖,导致乳腺炎的发生。

《无乳链球菌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机制研究》范文

《无乳链球菌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机制研究》范文

《无乳链球菌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机制研究》篇一一、引言奶牛业在全球畜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产奶质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健康。

然而,由于乳腺疾病等问题导致奶产量下降和奶质变差,对奶牛业造成严重损失。

其中,无乳链球菌是一种常见的乳腺感染病原菌,其入侵乳腺上皮细胞是导致乳腺感染的关键过程。

因此,研究无乳链球菌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乳腺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二、无乳链球菌及其入侵过程无乳链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常寄生于奶牛的乳腺中。

当奶牛出现乳腺感染时,无乳链球菌会通过某种机制入侵乳腺上皮细胞,并在细胞内繁殖,导致乳腺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

三、研究方法为了研究无乳链球菌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机制,我们采用了多种实验方法。

首先,我们通过细胞培养技术,培养了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并利用无乳链球菌进行感染实验。

其次,我们运用显微镜技术,观察了无乳链球菌在细胞内的活动过程。

此外,我们还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构建了相关基因敲除菌株,以探究其在入侵过程中的作用。

最后,我们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了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及信号通路的激活情况。

四、无乳链球菌入侵机制的初步探索经过研究,我们发现无乳链球菌主要通过以下机制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1. 粘附作用:无乳链球菌表面存在多种粘附分子,能够与乳腺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实现细胞的粘附和入侵。

2. 细胞膜破坏:无乳链球菌能够分泌多种酶和毒素,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从而使得细菌能够进入细胞内部。

3. 信号转导:无乳链球菌能够激活细胞内的信号通路,使得细胞对外来病原菌的防御反应减弱,从而有利于细菌的入侵和繁殖。

五、基因在入侵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构建了相关基因敲除菌株,并发现某些基因的缺失会影响无乳链球菌的入侵能力。

例如,某些与粘附作用和酶分泌相关的基因的缺失会使得细菌的入侵能力降低。

这表明这些基因在无乳链球菌入侵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六、信号通路在入侵过程中的作用我们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了相关信号通路的激活情况。

《2024年无乳链球菌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机制研究》范文

《2024年无乳链球菌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机制研究》范文

《无乳链球菌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机制研究》篇一一、引言无乳链球菌是一种常见的奶牛乳腺感染病原菌,其感染会导致奶牛乳腺炎,严重影响奶牛的产奶量和牛奶质量。

因此,研究无乳链球菌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奶牛乳腺炎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无乳链球菌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机制,为乳腺炎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背景无乳链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较强的侵袭性,能够通过多种途径侵入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导致乳腺炎的发生。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关于无乳链球菌的基因组学、毒力因子和致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日益深入。

然而,关于无乳链球菌如何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具体机制仍不十分清楚。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等多种手段,以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为研究对象,探讨无乳链球菌的入侵机制。

具体方法如下:1. 细胞培养与菌株准备: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和无乳链球菌菌株。

2. 细胞感染实验:将无乳链球菌与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共培养,观察无乳链球菌的入侵过程。

3. 基因表达分析:通过PCR、Western blot等技术,分析感染前后细胞内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4. 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利用免疫共沉淀、质谱分析等技术,研究无乳链球菌与细胞表面受体等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5. 信号通路分析: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等方法,分析无乳链球菌感染后细胞内信号通路的激活情况。

四、实验结果1. 入侵过程观察:无乳链球菌通过与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表面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部。

这一过程涉及多种分子机制的协同作用。

2. 基因表达变化:在无乳链球菌感染后,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内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生显著变化,包括炎症反应、免疫应答等基因的表达上调。

3. 蛋白质相互作用:无乳链球菌表面的某些成分与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等蛋白质发生相互作用,促进了细菌的入侵。

4. 信号通路激活:无乳链球菌感染后,细胞内多种信号通路被激活,包括MAPK、NF-κB等信号通路。

《无乳链球菌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机制研究》范文

《无乳链球菌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机制研究》范文

《无乳链球菌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机制研究》篇一一、引言无乳链球菌是一种常见的病原菌,常引发奶牛乳腺炎,对奶牛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了解无乳链球菌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奶牛乳腺炎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无乳链球菌如何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其相关机制。

二、研究背景无乳链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其致病性主要表现在能够引发奶牛乳腺炎。

然而,关于无乳链球菌如何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过程及其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因此,研究无乳链球菌的入侵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奶牛乳腺炎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等多种方法,对无乳链球菌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机制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构建无乳链球菌的基因表达谱;其次,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并观察无乳链球菌的入侵过程;最后,通过基因敲除和突变体分析等方法,研究无乳链球菌入侵过程中的关键基因和分子机制。

四、实验结果(一)无乳链球菌基因表达谱分析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构建无乳链球菌的基因表达谱,发现无乳链球菌在入侵过程中涉及多个基因的表达和调控。

这些基因主要涉及细菌的黏附、侵袭、逃避宿主免疫等方面。

(二)无乳链球菌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观察利用细胞培养技术观察无乳链球菌的入侵过程,发现无乳链球菌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包括黏附、侵袭等过程。

在侵袭过程中,细菌能够通过细胞膜上的受体进入细胞内部。

(三)关键基因和分子机制的研究通过基因敲除和突变体分析等方法,研究发现某些基因在无乳链球菌入侵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例如,某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能够促进细菌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促进细菌的入侵。

此外,还发现某些分子机制在无乳链球菌的入侵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如细菌的黏附素等。

五、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无乳链球菌通过多种方式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其中涉及多个基因的表达和调控;某些基因和分子机制在细菌的入侵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2024年无乳链球菌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机制研究》范文

《2024年无乳链球菌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机制研究》范文

《无乳链球菌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机制研究》篇一摘要:本文着重研究了无乳链球菌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机制,通过对细菌入侵路径、宿主细胞反应以及相关基因表达的深入研究,旨在为奶牛乳腺炎的防控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一、引言奶牛乳腺炎是一种常见的奶牛疾病,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

其中,无乳链球菌是导致奶牛乳腺炎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了解无乳链球菌如何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对于预防和治疗奶牛乳腺炎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探讨无乳链球菌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机制,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无乳链球菌概述无乳链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该菌具有较强的侵袭力和生存能力,能够通过多种途径侵入宿主细胞,引发感染。

在奶牛乳腺炎的发病过程中,无乳链球菌的入侵和繁殖起着关键作用。

三、无乳链球菌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机制1. 入侵路径无乳链球菌主要通过乳腺导管侵入奶牛乳腺上皮细胞。

在侵入过程中,细菌利用其表面的特殊结构,如鞭毛、粘附素等,与乳腺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实现细胞的黏附和侵入。

此外,细菌还可能通过细胞间隙或破损的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

2. 宿主细胞反应当无乳链球菌侵入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后,会引发一系列的宿主细胞反应。

首先,细胞会通过分泌炎性因子、趋化因子等物质来抵抗细菌的入侵和繁殖。

同时,细胞还会启动一系列的信号转导途径,如MAPK、NF-κB等,以应对细菌感染。

这些反应有助于激活免疫系统,清除入侵的细菌。

3. 相关基因表达无乳链球菌的入侵和繁殖过程中,涉及多种基因的表达和调控。

通过对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可以深入了解细菌的致病机制和宿主细胞的反应机制。

例如,某些基因的表达可能与细菌的黏附、侵袭、抗药性等特性有关;而另一些基因的表达则可能与宿主细胞的炎症反应、免疫应答等有关。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等多种方法,对无乳链球菌的入侵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的侵入过程和细胞反应;其次,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最后,通过构建基因敲除株和过表达株等方法,研究特定基因对细菌侵袭力的影响。

《2024年无乳链球菌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机制研究》范文

《2024年无乳链球菌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机制研究》范文

《无乳链球菌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机制研究》篇一摘要:本文重点研究无乳链球菌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机制,探讨其在疾病传播中的角色,以及针对此机制的防控策略。

研究采用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无乳链球菌的感染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为预防和治疗奶牛乳腺炎提供理论依据。

一、引言奶牛乳腺炎是影响全球奶牛产业的重要疾病之一,而无乳链球菌作为该病的常见病原之一,其感染乳腺上皮细胞的能力与其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本文通过对无乳链球菌的入侵机制进行研究,为疾病的防控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视角。

二、研究背景与目的无乳链球菌是一种常见的奶牛乳腺炎病原菌,其感染乳腺上皮细胞的过程涉及多种生物学机制。

研究其入侵机制,不仅有助于了解乳腺炎的发病原理,也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防控策略和治疗方法。

因此,本研究旨在揭示无乳链球菌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机制,以期望为相关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包括基因克隆、蛋白质表达、细胞培养和显微镜观察等方法。

首先,通过基因克隆技术获取无乳链球菌的特定基因序列;其次,在体外细胞培养中模拟无乳链球菌与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最后,通过显微镜观察记录细胞内外的变化情况。

四、无乳链球菌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机制1. 黏附作用:无乳链球菌通过其表面的特定受体与乳腺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或糖脂等分子进行黏附,从而在细胞表面形成附着点。

2. 跨膜转运:一旦黏附到乳腺上皮细胞表面,无乳链球菌通过某种尚未明确的跨膜转运机制侵入细胞内部。

在这一过程中,其涉及的相关蛋白酶、分子信号等都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3. 宿主细胞内生存与繁殖:在成功侵入细胞后,无乳链球菌在宿主细胞内进行生存和繁殖,进一步导致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

五、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我们发现无乳链球菌通过多种生物分子作用及复杂生物学过程来成功侵入奶牛乳腺上皮细胞。

这不仅与细菌自身的生理结构和分子特性有关,也与奶牛的免疫防御系统及其乳腺组织特点紧密相连。

奶牛乳房炎的研究进展及防控措施

奶牛乳房炎的研究进展及防控措施

奶牛乳房炎的研究进展及防控措施奶牛乳房炎是奶牛养殖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严重影响了奶牛的产奶量和品质,给养殖户带来了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防控奶牛乳房炎,科研人员一直在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本文将对奶牛乳房炎的研究进展及防控措施进行梳理和总结,希望对奶牛养殖户有所帮助。

一、奶牛乳房炎的研究进展1. 病因研究奶牛乳房炎的病因主要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等,其中细菌感染是最为常见的病因。

科研人员通过对奶牛乳房炎样本的病原菌分离和鉴定,对奶牛乳房炎的病原菌类型和分布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奶牛乳房炎的防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奶牛乳房炎的病理过程是导致乳汁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科研人员通过对乳房组织的病理学变化进行深入观察和分析,揭示了奶牛乳房炎发病机制及发展规律,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3. 治疗方法研究针对奶牛乳房炎的治疗方法,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包括抗生素治疗、中药治疗、物理疗法等。

通过对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对比和评估,为奶牛乳房炎的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4. 遗传研究奶牛乳房炎的遗传倾向是影响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科研人员通过对不同奶牛品种的遗传背景进行研究,发现了一些与奶牛乳房炎易感性相关的遗传标记,为选育抗病力强的奶牛品种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奶牛乳房炎的防控措施1. 保持乳房卫生保持奶牛乳房的卫生是预防乳房炎的关键措施之一,养殖户应定期对奶牛乳房进行清洁和消毒,减少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

2. 合理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奶牛乳房炎的发生率,包括合理的饲料配方、合理的喂养量和喂养次数等,都能减少奶牛乳房受到损伤的机会。

一旦发现奶牛出现乳房炎症状,养殖户应及时进行治疗,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保证奶牛的健康。

4. 防止交叉感染在对奶牛进行治疗时,要注意防止交叉感染,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以免疾病传播。

5. 定期监测定期对奶牛进行乳房炎疾病的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控制,对于减少疾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无乳链球菌致病性研究进展

无乳链球菌致病性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兽医 2024,51(3):1277-1285C h i n aA n i m a lH u s b a nd r y &Ve t e r i n a r y Me d i c i n e 无乳链球菌致病性研究进展陈 晶,马 骏,范钊玮,刘慧婷,崔玉东(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大庆163319)摘 要:无乳链球菌(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a g a l a c t i a e )是一种分布广泛的人兽共患性致病菌,通过形成生物膜可在奶牛乳腺中黏附㊁定植并长期存活,同时增强对宿主免疫防御的抵抗,引起奶牛乳腺感染而发生亚临床型乳腺炎,是全球范围内引起奶牛乳腺炎的最常见病原体之一,给奶牛养殖业和奶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㊂此外,其还可感染骆驼与罗非鱼等多种动物,造成严重的动物福利恶化,且存在人与动物间接传播的可能㊂无乳链球菌是一种革兰阳性机会致病菌,可在健康成年人的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中无症状定植,感染新生儿可导致危及生命的败血症及脑膜炎的发生,并常伴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㊂近年来,成人无乳链球菌感染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对孕妇㊁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具有更高的易感率,可引起皮肤和软组织感染以及更为严重的败血症㊁脑膜炎和心内膜炎等疾病的发生㊂尽管使用抗生素治疗可部分缓解症状,但耐药菌株的出现和传播使得抗生素的治疗效果逐步下降,对无乳链球菌感染的控制愈发困难㊂笔者就无乳链球菌对多种动物及不同人群的致病性进行综述,以期为无乳链球菌的综合防控提供参考㊂关键词:无乳链球菌;感染;致病性中图分类号:S 852.61文献标识码:AD o i :10.16431/j .c n k i .1671-7236.2024.03.040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S I D ):收稿日期:2023-08-21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Z D 2016004);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三横三纵 团队项目(T D J H 201810);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博士启动基金(X D B 202209);黑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G Z 20210101)联系方式:陈晶,E -m a i l :c h e n j i n g _531@163.c o m ㊂通信作者崔玉东,E -m a i l :1658261305@q q.c o m R e s e a r c hP r o g r e s s o nP a t h o g e n i c i t y of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ag a l a c t i a e C H E NJ i n g ,MAJ u n ,F A NZh a o w ei ,L I U H u i t i n g ,C U IY u d o n g(C o l l e g e o f L i f e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H e i l o n g j i a n g B a y iA g r i c u l t u r a lU n i v e r s i t y ,D a q i n g 163319,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a g a l a c t i a e (S .a ga l a c t i a e )i saw i d e l y d i s t r ib u t e dz o o n o t ic p a t h o g e n .I t c a n s u r v i v e i ndef i n i t e l y i n m a m m a r yg l a n d so fc o w s ,b y f o r m i n g ab i o f i l mth a ta l l o w st h e mt o a d h e r e a n d p e r si s t i nt h e m a m m a r yg l a n d ,c o n c o m i t a n t l y e n h a n c i n g re s i s t a n c et oh o s t i m m u n e d ef e n s e .S .a ga l a c t i a e c a u s e ss ub -c l i n i c a lm a s t i t i s ,w h i c hi so n eo f t h e m o s tc o m m o n p a t h o g e n s l e ad i n g t om a s t i t i s i n d a i r y he r d sw o r l d w i d e ,w h i c h c a u s e s h u g e e c o n o m i c l o s s e s t o d a i r y i n d u s t r y.I na d d i t i o n ,S .a g a l a c t i a e c a n a l s oi n f e c tv a r i o u sa n i m a l ss u c h a s C a m e l u s a n d O r e o c h r o m i s n i l o t i c u s ,c a u s i n g s e r i o u sd e t e r i o r a t i o ni na n i m a lw e l f a r e ,a n dt h e r ei sa p o s s i b i l i t y of i n d i r e c t t r a n s m i s s i o nb e t w e e n h u m a n sa n d a n i m a l s .S .ag a l a c t i a e i sa G r a m p o s i t i v e o p p o r t u n i s t i c p a th o g e nt h a tc a na s y m p t o ti c a l l y c o l o n i z et h e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a n du r o g e n i t a l t r a c t so fh e a l t h ya d u l t s .I n f e c t i o no f n e wb o r n sc a n l e ad t o l i fe -t h r e a t e n i n g s e p s i s a n dm e n i n g i t i s ,of t e n a c c o m p a n i e d b y s e v e r en e u r o l og i c a l s e q u e l a e .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 ,th ei n c i d e n c e r a t e o f a d u l t S .a ga l a c t i a e i n f e c t i o n i s o n t h er i s e ,e s p e c i a l l y f o r p r e g n a n tw o m e n ,t h ee l d e r l y a n d p e o p l ew i t hl o wi m m u n i t y.I tc a n c a u s e s k i na n ds o f tt i s s u ei n f e c t i o n sa n d m o r es e r i o u ss e p t i c e m i a ,m e n i n gi t i s ,e n d o c a r d i t i sa n d o t h e r d i s e a s e s .A l t h o u g h t h e s y m p t o m s c a nb e p a r t i a l l y a l l e v i a t e db y tr e a t m e n tw i t ha n t i b i o t i c s ,中国畜牧兽医51卷t h e e m e r g e n c ea n ds p r e a do fd r u g-r e s i s t a n ts t r a i n sh a v e g r a d u a l l y r e d u c e dt h e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o f t r e a t m e n t,a n dt h ec o n t r o lo f S.a g a l a c t i a e i n f e c t i o nb e c o m e s m o r ea n d m o r ed i f f i c u l t.I nt h i s p a p e r,t h e a u t h o r s u m m a r i z e d t h e p a t h o g e n i c i t y o f S.a g a l a c t i a e t oh u m a n s a n dd i f f e r e n t a n i m a l s, i no r d e r t o p r o v i d e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t h e p r e v e n t i o na n d c o n t r o l o f S.a g a l a c t i a e.K e y w o r d s: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a g a l a c t i a e;i n f e c t i o n;p a t h o g e n i c i t y无乳链球菌(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a g a l a c t i a e)也称为B族链球菌(g r o u p B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G B S),是一种革兰阳性致病菌,通常以双球状或不同长度的链状形式存在,依据荚膜多糖(c a p s u l a r p o l y s a c c h a r i d e, C P S)的不同,目前被划分为10个血清型(Ⅰa㊁Ⅰb㊁Ⅱ~Ⅸ)[1-3]㊂无乳链球菌可在反刍动物的乳腺中定植并长期存活,从而引起乳腺的慢性持续性感染,严重降低产乳量,自愈率低,传染性强,给奶牛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4-6]㊂该病原菌也是引起新生儿败血症和脑膜炎的重要原因[7-9],孕妇体内的无乳链球菌定植被认为是新生儿和婴儿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㊂近年来,成人发病率也逐年增加,严重危害人类健康[10-12]㊂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青霉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为治疗无乳链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㊂尽管抗生素治疗可部分缓解症状,但对青霉素㊁红霉素㊁四环素及克林霉素等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菌株已大量出现,使得抗生素治疗的有效性逐步下降㊂此外,抗生素的频繁使用必然会导致机体的菌群失调以及随之而来的多种疾病的易感性增加[13-14]㊂笔者针对无乳链球菌对多种动物及不同人群的致病性进行总结,并简要介绍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以期为更好地防治无乳链球菌感染性疾病提供参考㊂1无乳链球菌对动物的致病性1.1无乳链球菌对奶牛的致病性无乳链球菌最初从乳腺炎患牛中分离而得㊂1887年,N o c a r d等[15]首次提出这种病原体是引起奶牛乳腺炎的重要原因,感染该病原菌后会导致牛奶产量的显著减少,因此得名a g a l a c t i a e(源自希腊语:a,没有;g a l a c t i a e,牛奶)㊂无乳链球菌通过形成生物膜可在奶牛乳腺中黏附㊁定植并存活,同时增强对宿主免疫防御以及营养缺乏的抵抗[16]㊂无乳链球菌感染奶牛乳腺后通常不诱发显著的纤维化或脓肿,但能引起乳腺的慢性持续性感染,导致乳腺萎缩及间质增生等后遗症,自愈率较低,传染性较强,严重降低产奶量及牛奶质量,且由于亚临床型乳腺炎通常只改变牛奶产量及牛奶中的体细胞数,而无乳腺以及牛奶外观的明显异常,通常在不被注意的情况下错过最佳治疗期,并因其具有的传染性而造成牛群的大面积感染㊂除了由于牛奶产量和质量下降㊁兽医治疗㊁药物治疗和人员费用增加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之外,乳腺炎也是重要的动物福利问题,是淘汰奶牛的主要原因[17]㊂以每头奶牛每年124欧元计算,奶牛乳腺炎在德国㊁欧盟以及全球每年分别导致5亿㊁30亿和1250亿欧元的经济损失[18]㊂在丹麦,无乳链球菌的监测和控制计划已实施了几十年,这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令人担忧的无乳链球菌感染大流行的背景下发起的㊂根除策略是基于通过四分之一牛奶样本的检测及对感染奶牛的治疗或扑杀,结合改进的挤奶程序㊁挤奶设备及卫生措施来控制无乳链球菌感染在牛群中的传播㊂在这些举措的实施下,无乳链球菌的流行率急剧下降到1992年的2%左右,年发病率为1%~2%,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19]㊂然而,自2000年以来牛群无乳链球菌感染的比例稳步上升,一些奶牛场乳腺炎患牛的无乳链球菌检出率已高达34.4%和60.0%[4,20]㊂时至今日,无乳链球菌仍是引起奶牛亚临床型乳腺炎的常见病原菌之一㊂1.2无乳链球菌对其他动物的致病性无乳链球菌是一种宿主广泛的病原菌,除感染牛以外,在其他多种哺乳动物体内也发现了无乳链球菌的存在㊂E d e l s t e i n等[21]发现,索马里骆驼(S o m a l i c a m e l s)的传染性皮肤坏死与感染无乳链球菌相关㊂在肯尼亚的6个牧群中对207头单峰驼(C a m e l u s d r o m e d a r i u s)的研究发现,无乳链球菌的感染率达12%[22]㊂Y o u n a n等[23]将无乳链球菌确定为可引起东非单峰驼(C a m e l u s d r o m e d a r i u s)乳腺炎的常见机会致病菌,并认为骆驼源菌株不同于牛源菌株,而与人源菌株更为相似㊂2018年在意大利一只雌性美洲驼(L a m a g l a m a)尸体的下颌间脓肿以及肺内检测到无乳链球菌的存在[24]㊂S e l i g s o h n等[25]研究结果指出,无乳链球菌是引起骆驼乳腺炎最重要的病原体之一,常导致慢性感染,在肯尼亚6个牧群的88头成年骆驼的奶样以及鼻拭子中,无乳链球菌的检出率高达20%,且在3个87213期陈晶等:无乳链球菌致病性研究进展畜群的牛奶和鼻拭子样本中检测到相同的S T序列类型,表明无乳链球菌的乳腺外来源可能有助于无乳链球菌在骆驼群中的传播㊂K o r n b l a t t等[26]曾在2窝死亡的幼犬内脏中分离到无乳链球菌,且这种无乳链球菌也存在于母犬的阴道内,提示垂直传播的可能㊂M e s s i e r等[27]在一例心内膜炎病犬中发现了无乳链球菌,认为感染无乳链球菌可能与幼犬死亡直接相关㊂F o r t i n等[28]在一只9岁牧羊犬背部皮肤内发现了无乳链球菌与中间葡萄球菌(S t a p h y l o c o c c u s i n t e r m e d i u s)的混合感染㊂另外,在猫㊁鼠及猴体内也曾分离到无乳链球菌菌株[29]㊂甚至在患有溃疡性足皮炎的雄性非洲象(L o x o d o n t a a f r i c a n a)足内也发现了无乳链球菌的存在[30]㊂无论是圈养的还是野生的宽吻海豚(T u r s i o p s t r u n c a t u s)体内都曾发现过无乳链球菌的存在,其感染病症表现为呕吐㊁肾功能衰竭和肝功能不全等[31-32]㊂无乳链球菌感染灰色海豹(H a l l i c h o e r u s g r y p u s)和南极毛海豹(A r c t o c e p h a l u s g a z e l l e s)的情况也有报道[33]㊂除哺乳动物以外,鱼㊁两栖及爬行类变温脊椎动物也可被无乳链球菌感染㊂研究显示,德国3只亚成体翡翠巨蜥(V a r a n u s p r a s i n u s)因感染无乳链球菌而死亡[34]㊂澳大利亚的达尔文鳄鱼农场的一群6~11月的幼年雄性湾鳄(C r o c o d y l u s p o r o s u s)患有严重的坏死性筋膜炎,在所有尸体的皮肤㊁肌肉及肝脏㊁脾脏㊁肺脏内均分离到S T-23型无乳链球菌,且对四环素和苯唑西林耐药[35]㊂巴西养殖牛蛙(R a n a c a t e s b e i a n a)患坏死性脾肝炎合并肝肾出血的原因被认为与感染无乳链球菌相关[36]㊂近年来,有关鱼类感染无乳链球菌的报道逐年增加,在搁浅的野生阔口真鲨(C a r c h a r h i n u s p l u m b e u s)尸体内曾检测到S T-7型无乳链球菌菌株[37],在养殖的多种淡水以及海水鱼体内均发现过无乳链球菌的存在[38-39]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无乳链球菌可引起罗非鱼(O r e o c h r o m i s n i l o t i c u s)的严重感染[40-41],患鱼通常表现出游泳不稳定㊁眼球突出㊁皮肤变黑㊁内脏肿大出血以及腹水等症状[42],是造成全球罗非鱼高死亡率的重要病原之一,对水产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43]㊂有间接证据表明,无乳链球菌可在人和奶牛以及其他动物之间传播,有过牛接触史的人无乳链球菌定植率显著高于未接触者,在牛与饲养者的粪便内检测到了同型无乳链球菌菌株(S T-1),并表现出相同的耐药性[44]㊂另有研究发现,人或牛源的无乳链球菌在试验条件下均能感染罗非鱼并诱发临床症状[45]㊂新加坡曾暴发人群大规模的食源性无乳链球菌感染[46]㊂对无乳链球菌感染性疾病的防控越来越被重视㊂2无乳链球菌对人的致病性2.1无乳链球菌对妊娠及产后妇女的致病性1935年,首次在孕妇体内分离出无乳链球菌定植菌株[47],随后将无乳链球菌确定为引起致命性产后脓毒症的人类病原体[48]㊂妊娠及产后妇女患无乳链球菌侵袭性疾病的风险更高,菌血症是最常见的表现,其次是绒毛膜羊膜炎和产后子宫内膜炎,肺炎㊁产褥期脓毒症㊁产妇乳腺炎和乳房脓肿也有报道[49-50]㊂阴道无乳链球菌定植被认为是孕妇绒毛膜羊膜炎和产后子宫内膜炎发生的重要因素,阴道内的无乳链球菌还可上行感染羊水和胎膜,进而黏附于胎儿体表或进入胎儿体内,分娩期间胎儿接触或吸入受污染的羊水或阴道液也可发生感染[51-52]㊂研究显示,全球孕产妇无乳链球菌的平均定植率约为18%,其所生的新生儿约有50%被无乳链球菌定植,其中1%~2%可发生侵入性感染[53-56]㊂2.2无乳链球菌对新生儿的致病性无乳链球菌感染新生儿可发生致命性的败血症和脑膜炎,其全球平均发病率约为0.49ɢ,其中非洲南部最高(2.00ɢ),东南亚最低(0.21ɢ)[57]㊂根据临床表现的年龄不同,新生儿无乳链球菌感染通常被分为早发性疾病(e a r l y-o n s e t d i s e a s e,E O D)与晚发性疾病(l a t e-o n s e t d i s e a s e,L O D)㊂出生后0~ 6d内发生的新生儿无乳链球菌感染被定义为E O D,其发病率约为0.57ɢ,占所有新生儿无乳链球菌感染性疾病的60%~70%,L O D则发生于出生后第7~90天之间,发病率约为0.37ɢ[58]㊂大多数E O D发生在出生后的24~48h内,母体垂直传播㊁胎膜早破㊁早产㊁出生低体重是E O D发生的主要原因,羊水中的无乳链球菌可黏附于胎儿皮肤或黏膜上,或被吸入胎儿肺部,导致侵入性感染[59]㊂L O D的发生与接触受污染的母乳以及医院环境也存在相关性[60-61]㊂败血症㊁脑膜炎和肺炎为E O D 和L O D的主要表现,呼吸窘迫㊁嗜睡㊁黄疸㊁心动过速和低血压等也有发生,且L O D患者常伴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57,62]㊂E O D和L O D的全球平均死亡率分别为10.0%和7.0%[57]㊂2.3无乳链球菌对非妊娠成年人的致病性虽然无乳链球菌感染被认为主要是一种新生儿9721中国畜牧兽医51卷及孕妇疾病,但对非妊娠的成年人来说,无乳链球菌也是一种重要的机会致病菌,既可在健康女性的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无症状定植,也可入侵宿主细胞,引发侵入性感染㊂在过去的20年中,非妊娠成年人无乳链球菌的发病率增加了2~4倍,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加[10]㊂皮肤和软组织感染是成年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占无乳链球菌感染总数的70%以上,其他临床症状包括菌血症㊁肺炎㊁骨和关节感染㊁泌尿系统败血症和静脉导管感染等,较为严重的心内膜炎与脑膜炎也偶有发生㊂约5%的无乳链球菌感染患者平均间隔13周就会复发[63-64]㊂大多数无乳链球菌感染性疾病发生在具有潜在疾病的人身上,肥胖和糖尿病是增加非妊娠成年人侵袭性无乳链球菌感染发生率的常见危险因素之一[11]㊂老年人侵袭性无乳链球菌感染的发病率普遍较高,通常表现为菌血症㊁尿路感染㊁皮肤感染和肺炎,超过50%的致命性无乳链球菌感染发生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且死亡率显著高于新生儿[65-66]㊂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㊁癌症㊁肝硬化㊁脑卒中㊁心力衰竭及肾脏疾病也是增加侵袭性无乳链球菌疾病风险的重要因素[67]㊂粪便-口腔传播以及性接触已被证明是无乳链球菌在人群中传播的重要途径,夫妇具有更高的同型无乳链球菌菌株的感染率[44]㊂3无乳链球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抗生素疗法是目前治疗人和各种动物无乳链球菌感染性疾病的主要手段㊂干奶期疗法(D C T)是控制奶牛无乳链球菌性乳腺炎的措施之一㊂然而,无乳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乳房炎多为亚临床型,因无明显的外观改变难以及时发现,往往错过抗生素的最佳治疗期[18]㊂目前,奶牛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已造成四环素㊁红霉素以及克林霉素等抗生素的耐药性日趋严重[68],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进行治疗的奶牛有20%在用药后仍保持无乳链球菌阳性,提示在牛体内无乳链球菌已出现了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69]㊂对5种抗生素(四环素㊁红霉素㊁卡那霉素㊁克林霉素和吡利霉素)均具有耐药性的菌株也已大量出现[70]㊂此外,哺乳期奶牛无乳链球菌感染的治疗还伴随着牛奶中抗生素残留的严重问题[17]㊂抗生素治疗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无乳链球菌感染,但并不能保护乳腺免受不可逆的损害,进而造成牛奶产量的终生下降,致使奶牛养殖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18]㊂最初,无乳链球菌被确认为牛乳腺的一种专性病原菌[71-72],并基于这一前提制定相应的防控计划㊂然而,无乳链球菌的传播并非都通过乳腺进行,在奶牛的胃肠道㊁直肠及其生存环境中也检测到无乳链球菌的存在[73],这表明挤奶器传染性传播并不是唯一途径,这也解释了仅关注乳腺和挤奶卫生的传统防控措施不足以控制无乳链球菌感染的原因[74]㊂对于人类而言,妊娠相关的无乳链球菌感染对新生儿造成巨大威胁,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制定的产前抗生素预防(i n t r a p a r t u m a n t i b i o t i c p r o p h y l a x i s,I A P)策略降低了E O D的发病率,但并不能预防L O D的发生[75]㊂I A P的实施造成大比例的孕妇使用抗生素,目前已观察到实施I A P的孕妇所生新生儿的肠道菌群遭到破坏,并在部分新生儿体内分离到具有耐药性的无乳链球菌菌株[76-77]㊂青霉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治疗无乳链球菌感染性疾病的首选药物,但已发现青霉素耐药菌株的大量出现[13,78-79]㊂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的情况下,大环内酯类与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重要的替代品,临床发现无乳链球菌对这类药品的耐药性也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对红霉素或克林霉素[80-82]㊂除此之外,对阿奇霉素㊁四环素㊁喹诺酮类㊁利奈唑胺㊁泰利霉素㊁左氧氟沙星具有耐药性的无乳链球菌菌株也已出现并迅速扩散,抗生素治疗的有效性正逐步下降[83-87]㊂4展望作为一种人兽共患性致病菌,无乳链球菌引发的感染严重威胁着奶牛等多种动物以及人类的健康㊂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控制无乳链球菌感染,但随着耐药菌株的出现与传播,治疗的有效性正逐步下降㊂无乳链球菌对动物及人类的致病性研究对于该病原菌的防控具有关键作用,进一步深入探索无乳链球菌致病的分子机制,开发预防无乳链球菌感染的免疫制剂,将有助于无乳链球菌感染的防治㊂参考文献(R e f e r e n c e s):[1] K O N G F,G OWA N S,MA R T I N D,e t a l.S e r o t y p e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o f g r o u p B s t r e p t o c o c c ib y P C R a n ds e q u e n c i n g[J].J o u r n a lo f C l i n i c a l M i c r o b i o l o g y,2002,40(1):216-226.[2] K O N G F,MA L,G I L B E R T G L.S i m u l t a n e o u sd e t e c t i o na n ds e r o t y p e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o f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a g a l a c t i a e u s i n g m u l t i p l e xP C Ra n dr e v e r s e l i n eb l o th y b r i d i z a t i o n[J].J o u r n a l o f M e d i c a l M i c r o b i o l o g y,2005,54(12):1133-1138.08213期陈晶等:无乳链球菌致病性研究进展[3] S L O T V E D H C,K O N G F,L AM B E R T S E N L,e t a l.S e r o t y p eⅨ,a p r o p o s e dn e w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a g a l a c t i a es e r o t y p e[J].J o u r n a l o f C l i n i c a lM i c r o b i o l o g y,2007,45(9):2929-2936.[4] C A R V A L H O-C A S T R OG A,S I L V A JR,P A I V A L V,e t a l.M o l e c u l a r e p i d e m i o l o g y of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a g a l a c t i a e i s o l a t e df r o m m a s t i t i si n B r a z i l i a n d a i r yh e r d s[J].B r a z i l i a nJ o u r n a lo f M i c r o b i o l o g y,2017,48(3):551-559.[5] P A N G M,S U N L,H E T,e t a l.M o l e c u l a r a n dv i r u l e n c e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o f h i g h l y p r e v a l e n t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a g a l a c t i a e c i r c u l a t e di n b o v i n e d a i r yh e r d s[J].V e t e r i n a r y R e s e a r c h,2017,48(1):65.[6] MO R A L E S-U B A L D O A L,R I V E R O-P E R E Z N,V A L L A D A R E S-C A R R A N Z A B,e t a l.B o v i n em a s t i t i s,a w o r l d w i d e i m p a c t d i s e a s e:P r e v a l e n c e,a n t i m i c r ob i a l r e s i s t a nc e,a nd v i a b le a l t e r n a t i v ea p p r o a c h e s[J].V e t e r i n a r y a n d A n i m a l S c i e n c e,2023,21:100306.[7] T A V A R E ST,P I N H OL,B O N I F A C I O AE.G r o u p Bs t r e p t o c o c c a l n e o n a t a l m e n i n g i t i s[J].C l i n i c a lM i c r o b i o l o g y R e v i e w s,2022,35(2):e7921. [8] D O N G Y,B A S MA C I R,T I T OMA N L I O L,e t a l.N e o n a t a l s e p s i s:W i t h i n a n db e y o n dC h i n a[J].C h i n e s eM e d i c a l J o u r n a l,2020,133(18):2219-2228.[9] D A V I E S H G,C A R R E R A S-A B A D C,L E D O A R E K,e t a l.G r o u p B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T r i a l s a n dt r i b u l a t i o n s[J].P e d i a t r i c I n f e c t i o u s D i s e a s eJ o u r n a l,2019,38(6SS u p p l1):S72-S76.[10] F R A N C O I SW A T K I N S L K,M C G E EL,S C H R A GSJ,e t a l.E p i d e m i o l o g y of i n v a s i v eg r o u p Bs t r e p t o c o c c a li n f e c t i o n sa m o n g n o n p r e g n a n ta d u l t si nt h e U n i t e dS t a t e s,2008-2016[J].J AM A I n t e r n a l M e d i c i n e,2019,179(4):479-488.[11] P I T T SSI,MA R U T HU R N M,L A N G L E Y G E,e t a l.O b e s i t y,d i a b e t e s,a n d t h e r i s kof i n v a s i v eg r o u pBs t r e p t o c o c c a ld i s e a s ei nn o n p r e g n a n ta d u l t si nt h eU n i t e dS t a t e s[J].O p e nF o r u m I n f e c t i o u s D i s e a s e s,2018,5(6):y30.[12] S E A L E A C,B I A N C H I-J A S S I R F,R U S S E L L N J,e t a l.E s t i m a t e s of t h e b u r d e n o fg r o u p B s t r e p t o c o c c a ld i se a s e w o r l d w i d ef o r p r eg n a n t w o m e n,s t i l l b i r th s,a n dc h i l d r e n[J].C l i n i c a l I n f e c t i o u s D i s e a s e s,2017,65(S u p p l2):S200-S219.[13] L IC,S A P U G A HAWA T T E D N,Y A N G Y,e t a l.M u l t i d r u g-r e s i s t a n t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a g a l a c t i a e s t r a i n sf o u n di n h u m a n a n d f i s h w i t h h igh p e ni c i l l i n a n dc e f o t a x i m en o n-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i e s[J].M i c r o o r g a n i s m s,2020,8(7):1055.[14]范雪,邵伟,赵艳坤,等.无乳链球菌毒力基因与耐药性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21,48(1):375-384.F A N X,S HA O W,Z HA O Y K,e t a l.R e s e a r c hp r o g r e s so nt h ec o r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v i r u l e n c e g e n e sa n dd r u g r e s i s t a n c eo f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a g a l a c t i a e[J].C h i n aA n i m a l H u s b a n d r y&V e t e r i n a r y M e d i c i n e,2021,48(1):375-384.(i nC h i n e s e)[15] N O C A R D E,MO L L A R E A U A.S u r u n e m a m m i t ec o n t a g i e u s ede sv a c h e sl a i t ièr e s[J].A n n a l e sd elI n s t i t u t P a s t e u r,1887,1:109-126.[16] R O S I N I R,MA R G A R I T I.B i o f i l m f o r m a t i o n b y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a g a l a c t i a e:I n f l u e n c e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c o nd i t i o n s a n d i m p l i c a te d v i r u l e n c ef a c t o r s[J].F r o n t i e r s i n C e l l u l a ra n d I n f e c t i o n M i c r o b i o l o g y,2015,5:6.[17] K A B E L I T Z T,A U B R Y E,V A N V O R S T K,e t a l.T h e r o l eo f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s p p.i nb o v i n em a s t i t i s[J].M i c r o o r g a n i s m s,2021,9(7):1497.[18] C H E N G W N,HA N S G.B o v i n e m a s t i t i s:R i s kf a c t o r s,t h e r a p e u t i c s t r a t eg i e s,a n d a l t e r n a t i v et r e a t m e n t s A r e v i e w[J].A s i a n-A u s t r a l a s i a n J o u r n a lo f A n i m a lS c i e n c e s,2020,33(11):1699-1713.[19] MW E U M M,N I E L S E N S S,HA L A S A T,e t a l.A n n u a l i n c i d e n c e,p r e v a l e n c e a n d t r a n s m i s s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a g a l a c t i a e i n D a n i s hd a i r y he r d s[J].P r e v e n t i v e V e t e r i n a r y M e d i c i n e,2012,106(3-4):244-250.[20] R AM I R E Z N F,K E E F E G,D O H O OI,e t a l.H e r d-a n dc o w-l e v e l r i s kf a c t o r s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s ubc l i n i c a lm a s t i t i si nd a i r y f a r m sf r o m t h eh i g h p l a i n so ft h en o r t h e r n A n t i o q u i a,C o l o m b i a[J].J o u r n a lo f D a i r yS c i e n c e,2014,97(7):4141-4150.[21] E D E L S T E I N R M,P E G R AM R G.C o n t a g i o u ss k i nn e c r o s i s o f S o m a l i c a m e l s 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a g a l a c t i a e[J].T r o p i c a l A n i m a lH e a l t ha n dP r o d u c t i o n,1974,6(4):255-256.[22] Y O U N A N M,A L I Z,B O R N S T E I N S,e t a l.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t h e C a l i f o r n i a m a s t i t i s t e s t i ni n t r a m a m m a r y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a g a l a c t i a e a n dS t a p h y l o c o c c u s a u r e u s i n f e c t i o n so f c a m e l s(C a m e l u sd r o me d a r i u s)i n K e n y a[J].P r e v e n t i v e V e t e r i n a r yM e d i c i n e,2001,51(3-4):307-316.[23] Y O U N A N M,B O R N S T E I N S.L a n c e f i e l d g r o u p Ba n dCs t r e p t o c o c c i i nE a s tA f r i c a nc a m e l s(C a m e l u sd r o me d a r i u s)[J].V e t e r i n a r y R e c o r d,2007,160(10):330-335.1821中国畜牧兽医51卷[24] T A V E L L A A,B E T T I N I A,C O C C H I M,e t a l.I s o l a t i o n o f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a g a l a c t i a e i n a f e m a l e l l a m a(L a m a g l a m a)i n S o u t h T y r o l(I t a l y)[J].B M CV e t e r i n a r y R e s e a r c h,2018,14(1):343.[25] S E L I G S O HN D,C R E S T A N I C,G I T A H I N,e t a l.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fe x t r a m a m m a r y s o u r c e so f g r o u p B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r e v e a l s i t s u n u s u a l e c o l o g y a n de p i d e m i o l o g y i nc a m e l s[J].P L o SO n e,2021,16(12):e252973.[26] K O R N B L A T T A N,A D A M S R L,B A R T H O L D S W,e t a l.C a n i n en e o n a t a l d e a t h s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 g r o u p Bs t r e p t o c o c c a ls e p t i c e m i a[J].J a v m a-J o u r n a l o f t h eA m e r i c a n V e t e r i n a r y M e d i c a l A s s o c i a t i o n,1983,183(6):700-701.[27] M E S S I E R S,D AM I N E T S,L E MA R C HA N D T.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a g a l a c t i a e e n d o c a r d i t i s w i t he m b o l i z a t i o n i n a d o g[J].C a n a d i a n V e t e r i n a r yJ o u r n a l-R e v u e V e t e r i n a i r e C a n a d i e n n e,1995,36(11):703-704.[28] F O R T I N M,H I G G I N SR.M i x e d i n f e c t i o n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a g r o u p B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i nad o g[J].C a n a d i a nV e t e r i n a r y J o u r n a l-R e v u e V e t e r i n a i r e C a n a d i e n n e,2001,42(9):730.[29] Y I L D I R I M A O,L AMM L E R C,W E I S S R,e t a l.P h e n o-a n d g e n o t y p i c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s t r e p t o c o c c i o fs e r o l o g i c a l g r o u p B o fc a n i n ea n df e l i n eo r i g i n[J].F E M SM i c r o b i o l o g y L e t t e r s,2002,212(2):187-192.[30] K E E T D F,G R O B L E R D G,R A A T H J P,e t a l.U l c e r a t i v e p o d o d e r m a t i t i s i n f r e e-r a n g i n g A f r i c a ne l e p h a n t(L o x o d o n t a af r i c a n a)i n t h e K r ug e rN a t i o n a l P a r k[J].O n d e r s t e p o o r t J o u r n a l o fV e t e r i n a r y R e s e a r c h,1997,64(1):25-32.[31] Z A P P U L L IV,MA Z Z A R I O L S,C A V I C C H I O L IL,e t a l.F a t a l n e c r o t i z i n gf a s c i i t i s a n dm y o s i t i s i nac a p t i v ec o m m o n b o t t l e n o s ed o l p h i n(T u r s i o p s t r u n c a t u s)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a g a l a c t i a e[J].J o u r n a l o fV e t e r i n a r y D i a g n o s t i c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2005,17(6):617-622.[32] E V A N SJ J,P A S N I K DJ,K L E S I U SP H,e t a l.F i r s tr e p o r to f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a g a l a c t i a e a n d L a c t o c o c c u sg a r v i e a e f r o m a w i l d b o t t l e n o s ed o l p h i n(T u r s i o p st r u n c a t u s)[J].J o u r n a l o f W i l d l i f eD i s e a s e s,2006,42(3):561-569.[33] D E L A N N O YC M,C R UM L I S H M,F O N T A I N E M C,e t a l.H u m a n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a g a l a c t i a e s t r a i n s i na q u a t i c m a m m a l sa n df i s h[J].B M C M i c r ob i o l o g y,2013,13:41.[34] H E T Z E L U,K O N I G A,Y I L D I R I M A O,e t a l.S e p t i c a e m i a i ne m e r a l d m o n i t o r s(V a r a n u s p r a s i n u sS c h l e g e l1839)c a u s e d b y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a g a l a c t i a ea c q u i r e d f r o m m i c e[J].V e t e r i n a r y M i c r ob i o l o g y,2003,95(4):283-293.[35] B I S H O P E J,S H I L T O N C,B E N E D I C T S,e t a l.N e c r o t i z i n g f a s c i i t i si n c a p t i v e j u v e n i l e C r o c o d y l u sp o r o s u s c a u s e d b y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a g a l a c t i a e:A no u t b r e a k a n d r e v i e w o f t h e a n i m a l a n d h u m a nl i t e r a t u r e[J].E p i d e m i o l o g y a n d I n f e c t i o n,2007,135(8):1248-1255.[36] AM B O R S K IRL,S N I D E RT R,T HU N ERL,e t a l.A n o n-h e m o l y t i c,g r o u pB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i n f e c t i o no fc u l t u r ed b u l l f r o g s,R a n ac a te s b e i a n a,i n B r a z i l[J].J o u r n a l o f W i l d l i f eD i s e a s e s,1983,19(3):180-184.[37] MO R I C K D,D A V I D O V I C H N,B I G A LE,e t a l.F a t a li n f e c t i o n i n a w i l d s a n d b a r s h a r k(C a r c h a r h i n u sp l u m b e u s),c a u s e db y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a g a l a c t i a e,t y p eⅠa-S T7[J].A n i m a l s,2020,10(2):284. [38]姚学良,徐晓丽,李贺密,等.红尾皇冠鱼(A e q u i d e n sr i v u l a t u s)病原无乳链球菌的分离㊁鉴定与特性分析[J].渔业科学进展,2015,36(2):106-112.Y A O X L,X U X L,L I H M,e t a l.B i o l o g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p a t h o g e n i c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a g a l a c t i a ei s o l a t e df r o m A e q u i d e n sr i v u l a t u s[J].P r o g r e s si nF i s h e r y S c i e n c e s,2015,36(2):106-112.(i nC h i n e s e)[39] E L D A R A,B E J E R A N O Y,L I V O F F A,e t a l.E x p e r i m e n t a l s t r e p t o c o c c a l m e n i n g o-e n c e p h a l i t i s i nc u l t u r ed f i s h[J].Ve t e r i n a r y M i c r o b i o l o g y,1995,43(1):33-40.[40]陈怀君,郭长明,朱善元,等.海南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21,48(8):3058-3068.C H E N H J,G U O C M,Z HU S Y,e t a l.I s o l a t i o n,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a n d b i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a g a l a c t i a e f r o m t i l a p i ai n H a i n a n[J].C h i n aA n i m a l H u s b a n d r y&V e t e r i n a r y M e d i c i n e,2021,48(8):3058-3068.(i nC h i n e s e) [41]袁橙,陈怀君,袁圣,等.福建省漳州市罗非鱼无乳链球菌分离鉴定及毒力基因和耐药性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22,49(9):3655-3664.Y U A N C,C H E N H J,Y U A N S,e t a l.I s o l a t i o n,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a n ds t u d y o nv i r u l e n c e g e n ea n dd r u gr e s i s t a n c e o f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a g a l a c t i a e f r o mt i l a p i a i nZ h a n g z h o uc i t y,F u j i a n p r o v i n c e[J].C h i n a A n i m a lH u s b a n d r y&V e t e r i n a r y M e d i c i n e,2022,49(9):3655-3664.(i nC h i n e s e)[42] L A I T H A A,AM B A K M A,HA S S A N M,e t a l.M o l e c u l a r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a n dh i s t o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s t u d y o f28213期陈晶等:无乳链球菌致病性研究进展n a t u r a l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a g a l a c t i a e i n f e c t i o ni n h y b r i dt i l a p i a(O r e o c h r o m i s n i l o t i c u s)[J].V e t e r i n a r yW o r l d,2017,10(1):101-111.[43] C H E NSL.G e n o m i c i n s i g h t s i n t o t 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a n de v o l u t i o nofg r o u p B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J].F r o n t i e r s i nM i c r o b i o l o g y,2019,10:1447.[44] MA N N I N GSD,S P R I N GMA N AC,M I L L I O N AD,e t a l.A s s o c i a t i o n ofg r o u p B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c o l o n i z a t i o n a nd b o v i ne e x p o s u r e:A p r o s p e c t i v e c r o s s-s e c t i o n a lc o h o r ts t u d y[J].P L o S O n e,2010,5(1):e8795.[45] C H E N M,WA N G R,L U O F G,e t a l.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a g a l a c t i a e i s o l a t e so fs e r o t y p e sⅠa,Ⅲa n dⅤf r o mh u m a n a n d c o w a r e a b l e t o i n f e c t t i l a p i a[J].V e t e r i n a r y M i c r o b i o l o g y,2015,180(1-2):129-135.[46] B A R K HAM T,Z A D O K SR N,A Z MA IM,e t a l.O n eh y p e r v i r u l e n t c l o n e,s e q u e n c e t y p e283,a c c o u n t s f o r al a r g e p r o p o r t i o no f i n v a s i v e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a g a l a c t i a ei s o l a t e d f r o mh u m a n s a n d d i s e a s e d t i l a p i a i nS o u t h e a s tA s i a[J].P L o S N e g l e c t e d T r o p i c a l D i s e a s e s,2019,13(6):e7421.[47] L A N C E F I E L D R C,HA R E R.T h e s e r o l o g i c a ld i f fe r e n t i a t i o n of p a t h og e n i c a n d n o n-p a th o g e ni cs t r a i n s o f h e m o l y t i c s t r e p t o c o c c i f r o m p a r t u r i e n tw o m e n[J].J o u r n a l o f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M e d i c i n e,1935,61(3):335-349.[48] F R YR M.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c o n t r o l o f p u e r p e r a l s e p s i s:B a c t e r i o l o g i c a l a s p e c t s[J].B r i t i s h M e d i c a lJ o u r n a l,1938,2(4049):340-342.[49] D E U T S C H E R M,L E W I S M,Z E L L E R,e t a l.I n c i d e n c e a n d s e v e r i t y o f i n v a s i v e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p n e u m o n i a e,g r o u p A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a n d g r o u p B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i n f e c t i o n s a m o n g p r e g n a n t a n dp o s t p a r t u m w o m e n[J].C l i n i c a l I n f e c t i o u sD i s e a s e s,2011,53(2):114-123.[50] K E S S O U SR,W E I N T R A U B A Y,S E R G I E N K O R,e t a l.B a c t e r u r i a w i t h g r o u p-B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I si tar i s k f a c t o rf o r a d v e r s e p r e g n a n c y o u t c o m e s[J].J o u r n a l o f M a t e r n a l-F e t a l&N e o n a t a l M e d i c i n e,2012,25(10):1983-1986.[51] N A N C,D A N G O R Z,C U T L A N D C L,e t a l.M a t e r n a l g r o u p B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r e l a t e ds t i l l b i r t h:A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J].B J O G-A n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J o u r n a l o f O b s t e t r i c s a n d G y n a e c o l o g y,2015,122(11):1437-1445.[52] S E A L E A C,B L E N C OW E H,B I A N C H I-J A S S I R F,e t a l.S t i l l b i r t h w i t h g r o u p B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d i s e a s ew o r l d w i d e: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a n d M e t a-a n a l y s e s[J].C l i n i c a lI n f e c t i o u sD i s e a s e s,2017,65(S u p p l2):S125-S132.[53] R U S S E L L NJ,S E A L EAC,O D R I S C O L L M,e t a l.M a t e r n a l c o l o n i z a t i o nw i t h g r o u p B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a n ds e r o t y p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w o r l d w i d e: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a n d M e t a-a n a l y s e s[J].C l i n i c a l I n f e c t i o u sD i s e a s e s,2017,65(S u p p l2):S100-S111.[54] HU A N GJ,L I N XZ,Z HU Y,e t a l.E p i d e m i o l o g y o fg r o u p B s t r e p t o c o c c a li n f e c t i o ni n p r e g n a n t w o m e na n dd i s e a s e d i n f a n t s i nm a i n l a n dC h i n a[J].P e d i a t r i c sa n d N e o n a t o l o g y,2019,60(5):487-495.[55] L ED O A R EK,H E A T H P T.A no v e r v i e wo f g l o b a lG B Se p i d e m i o l o g y[J].V a c c i n e,2013,31(S u p p l4):S7-S12.[56] C U T L A N D C L,MA D H IS A,Z E L L E R,e t a l.C h l o r h e x i d i n e m a t e r n a l-v a g i n a l a n d n e o n a t e b o d yw i p e s i n s e p s i s a n d v e r t i c a l t r a n s m i s s i o n o f p a t h o g e n i cb ac t e r i ai n S o u t h A f r i c a:A r a nd o m i se d,c o n t r o l l e dt r i a l[J].L a n c e t,2009,374(9705):1909-1916.[57] MA D R I DL,S E A L E AC,K O H L I-L Y N C H M,e t a l.I n f a n t g r o u p B s t r e p t o c o c c a ld i s e a s ei n c i d e n c e a n ds e r o t y p e s w o r l d w i d e: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 a n d M e t a-a n a l y s e s[J].C l i n i c a lI n f e c t i o u s D i s e a s e s,2017,65(S2):160-172.[58] O S U L L I V A N CP,L AMA G N IT,P A T E LD,e t a l.G r o u p Bs t r e p t o c o c c a l d i s e a s e i nU Ka n d I r i s h i n f a n t sy o u n g e r t h a n90d a y s,2014-15:A p r o s p e c t i v es u r v e i l l a n c e s t u d y[J].L a n c e tI n f e c t i o u s D i s e a s e s,2019,19(1):83-90.[59] L AWNJ E,B I A N C H I-J A S S I R F,R U S S E L L N J,e t a l.G r o u p B s t r e p t o c o c c a ld i s e a s e w o r l d w i d ef o rp r e g n a n tw o m e n,s t i l l b i r t h s,a n d c h i l d r e n:W h y,w h a t,a n d h o w t o u n d e r t a k e e s t i m a t e s[J].C l i n i c a lI n f e c t i o u sD i s e a s e s,2017,65(S u p p l2):S89-S99.[60] Z I MM E R MA N N P,GW E E A,C U R T I S N.T h ec o n t r o v e r s i a lr o l eo fb r e a s t m i l ki n G B Sl a t e-o n s e td i se a s e[J].J o u r n a l of I n f e c t i o n,2017,74(S u p p l1):S34-S40.[61] B E R A R D I A,R O S S I C,L U G L I L,e t a l.G r o u p B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l a t e-o n s e t d i s e a s e:2003-2010[J].P e d i a t r i c s,2013,131(2):e361-e368.[62] K O H L I-L Y N C H M,R U S S E L L N J,S E A L E A C,e t a l.N e u r o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 i m p a i r m e n t i n c h i l d r e na f t e r g r o u p B s t r e p t o c o c c a l d i s e a s e w o r l d w i d e:S y s t e m a t i cr e v i e w a n d M e t a-a n a l y s e s[J].C l i n i c a lI n f e c t i o u sD i s e a s e s,2017,65(S u p p l2):S190-S199.[63] S E N D IP,J O H A N S S O N L,N O R R B Y-T E G L U N D A.I n v a s i v e g r o u p B s t r e p t o c o c c a l d i s e a s e i n n o n-3821。

无乳链球菌特性及毒力相关因子研究进展

无乳链球菌特性及毒力相关因子研究进展

无乳链球菌特性及毒力相关因子研究进展王宗海山东省沂水县夏蔚畜牧兽医工作站,山东沂水 276400摘 要:乳腺炎是造成奶牛淘汰,给牧场带来较大经济损失的一种常见疾病。

无乳链球菌是引发该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可引起奶牛较高的乳腺炎发病率。

因此了解无乳链球菌生物学性状及毒力作用机制十分重要。

本文对无乳链球菌的特性和对奶牛养殖业的危害进行了介绍,对无乳链球菌的血清型和基因型进行了阐述,对无乳链球菌的黏附因子、侵袭因子和免疫逃避因子等毒力因子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

期望通过以上概述能够促进无乳链球菌的防治工作,降低奶牛乳腺炎发病率,促进奶牛养殖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乳腺炎;无乳链球菌;生物学特性;毒力因子文章编号:1671-4393(2023)08-0063-06 DOI:10.12377/1671-4393.23.08.110 引言乳腺炎通常是指乳腺组织受外界因素影响后发生的炎症,是奶牛养殖业常见疾病,会导致奶牛产奶量下降,弃乳率上升,养殖成本增加,甚至淘汰,给牧场带来严重经济损失[1]。

全球由于奶牛乳腺炎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350 亿美元[2]。

引发奶牛乳腺炎的原因较多,主要有营养摄入不足、遗传基因、饲养管理不科学和病原微生物侵入等。

其中导致乳腺炎的病原微生物数量高达200 多种,包含细菌、真菌、支原体和病毒四种。

细菌是引起奶牛乳腺炎的主要病原微生物[3],其中无乳链球菌是主要致病菌之一,广泛存在于人、鱼类和两栖动物体内,易通过接触在奶牛之间传播[4]。

Sztachańska等[5]对波兰9 个奶牛场的387 头奶牛进行细菌学检测,其中无乳链球菌感染率高达15.6%。

郝景锋[6]对吉林省奶牛乳腺炎的主要病原菌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无乳链球菌引发乳腺炎的发病率占到了总发病率的24.34%。

因此防控无乳链球菌是降低奶牛乳腺炎发病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增加无乳链球菌生物学特性、基因组特征和相关毒力因子的了解,对防控该菌具有重要意义。

奶牛乳房炎的研究进展及防控措施

奶牛乳房炎的研究进展及防控措施

奶牛乳房炎的研究进展及防控措施
奶牛乳房炎是田间实践中常见的疾病,严重影响了乳牛的健康和产奶量,同时也降低
了乳制品的质量和商业价值。

因此,对奶牛乳房炎的研究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研究表明奶牛乳房炎的形成与乳房内部的菌群失衡密切相关。

试验结果证实,牛乳中常见的细菌中,以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革兰阳性菌为主,还有少量的革兰阴性菌和
酵母菌等,其中葡萄球菌是导致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诱因。

乳牛在乳房微生物进入的情况下
通常会迅速作出抵抗反应,但在长期压力下,这种抵抗力就会下降。

大量细菌进入乳房时,机体的消化防御就会被攻破,从而导致炎症的发生。

为了防止奶牛乳房炎的发生,农场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 确保牛舍的卫生。

对于奶牛舍的清洁卫生要注重。

定期进行干湿分离和通风消
毒。

2. 建立良好的乳房卫生管理制度。

定期观察乳房和乳头的状态,保持乳房和乳头的
清洁卫生。

3. 扎实做好乳牛保健工作。

每只乳牛都要定期体检,及早发现疾病。

饲料和环境要
保持卫生,避免大量繁殖有害细菌。

4. 采用科学的防疫策略。

预防奶牛传染病,加强疾病监测和防控。

5. 使用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

对于已经发生乳房炎的奶牛,应该及时采取相应的药
物治疗措施。

总之,对于奶牛乳房炎的防治,科学的防疫策略和管理模式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在这
个基础上,多方面和多手段地预防和治疗,才能大幅减少乳牛发生乳房炎的几率,提高其
生产力和健康水平。

奶牛无乳链球菌性乳房炎的诊治与探讨

奶牛无乳链球菌性乳房炎的诊治与探讨

奶牛无乳链球菌性乳房炎的诊治与探讨作者:林晓峰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5年第7期林晓峰(黑龙江省通河县祥顺镇畜牧发展中心 150912)在兽医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奶牛乳房炎,该疾病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非常大,而导致乳房炎的因素比较多,无乳链球菌是最常见因素。

1 病因无乳链球菌为小球菌,常能形成很长的菌链(由50~75个细菌相连),不形成荚膜,革兰氏染色阳性。

该细菌对热敏感,60℃、30min即可致死亡,常用消毒剂能在15min内将其杀死。

无乳链球菌的传染性比较高,特别是在规模化的养牛场容易引起大范围的发病,而部分养殖场采取的不规范榨乳方式会给病原的扩散增加机会。

乳房炎多数都是亚临床感染,间或急性暴发。

所以,无乳链球菌导致的乳房炎疾病给奶牛带来了很大的产奶影响,生产的牛乳不能出售,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该病原菌虽然不会直接导致脓肿和纤维化,但是会引起慢性感染,降低产奶量。

研究表明,如果牛犊期饲喂的乳汁含有无乳链球菌,犊牛的发病机率就会增加。

奶牛患轻度和中度范围的无乳链球菌性乳房炎会使乳汁体细胞增加,并对大桶乳的体细胞水平产生影响。

2 症状奶牛无乳链球菌性乳房炎的症状不是非常明显,很少出现全身症状,会有体温上升和发热的症状存在,在感染初期奶牛可能会出现发热,发热也可能是间歇性的出现。

3 诊断①奶盘试验。

通过美国加州乳房炎试验估价乳汁,找到异常现象后可以怀疑感染的发生。

因为奶盘试验或CMT中的验证为非特异性的,所以还要通过细菌学培养来最后确诊。

②微生物学诊断。

可用溴甲酚紫试验:取9.5mL乳汁盛于灭菌试管中,再加入0.5mL灭菌的0.5%溴甲酚紫水溶液,混合均匀后(乳汁呈紫色)置37℃24h观察。

如由紫色变为绿色或黄色,沿管壁或在管底有黄色团块出现,则表示存在无乳链球菌。

4 治疗青霉素、红霉素、头孢菌素均是比较常用的治疗药物,根据说明来进行使用,混合10%葡萄糖水或生理盐水注射即可。

奶牛接受青霉素和邻氯青霉素治疗的时候,应该要采取局部用药和全身用药相结合的方式,超过90%的奶牛均能够被治愈。

MTT法检测奶牛乳房炎无乳链球菌活菌数的研究

MTT法检测奶牛乳房炎无乳链球菌活菌数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9-05-06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760556,31360084);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平台人才[2018]5779-55);贵州省科技合作计划(黔科合LH 字[2015]7318);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黔科合基础[2016]1118);贵阳市科技计划项目(筑科合同[20161001]40,筑科合同[2017]5-27号);贵州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1510660015)作者简介:马林玉,女,本科生,生物技术专业通信作者:·简报·MTT 法检测奶牛乳房炎无乳链球菌活菌数的研究摘 要:为建立一种准确、快速反映无乳链球菌活菌数的计数方法,以奶牛乳房炎致病菌中的无乳链球菌为研究对象,对MTT 计数法中的最大吸收波长、MTT 和DMSO 最佳用量、无乳链球菌与MTT 最适反应时间等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并对MTT 法与平板菌落计数法定量检测结果进行了比较。

结果显示:MTT 法测定无乳链球菌活菌数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70 nm ,0.5 mg/mL MTT 与100 µL 无乳链球菌菌液反应的最佳反应量为45 µL ,最适反应时间为3 h ,溶解产物的DMSO 最佳用量为125 µL ;无乳链球菌活菌数在1.5×107~ 4.73×108 CFU/mL 范围内时,MTT 法与平板菌落计数法定量结果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 2>0.99)。

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MTT 法可用于无乳链球菌活菌计数。

关键词:奶牛乳房炎;无乳链球菌;MTT ;活菌计数中图分类号:S852.616文献标志码: B文章编号:1674-6422(2021)06-0100-05Development of MTT Method for Viable Count of Streptococcus agalactia CausingBovine MastitisMA Linyu, HU Jiayin, LIN Xuan, CHEN Hedan, XIE Ying, FU Wenli, Y ANG Junyi, LIU Lina(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Medical Biotechnology, Immune Cells and Antibody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Guizhou Province,Key Laboratory of Biology and Medical Engineering, School of Biology & Engineering, Guizhou Medical University,Guiyang 550025, China)马林玉,胡家银,林 煊,陈鹤丹,谢颖,付文莉,杨君仪,刘丽娜(贵州医科大学生物与工程学院 生物与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 贵州省免疫细胞与抗体工程研究中心 医药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贵阳550025)Abstract: In order to develop a rapid, accurate method for counting viable bacteria, Streptococcus agalactia causing bovine mastitis, the MTT [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 counting method was investigated for its optimal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such as the detection wavelength, doses of MTT and DMSO and reaction time. In addition, MTT method was compared with the plate colony counting metho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aximum absorption wavelength was 570 nm and the optimal condition was that 45 μL of 0.5 mg/mL. MTT was added to 100 μL of Streptococcus agalactia for 3 hours of incubation, and then the produced formazan was dissolved with 125 μL of DMSO. When the number of bacteria was at the range of 1.5×107-4.73×108 CFU/mL, the result showed good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TT method and the plate colony counting method (R 2>0.99). Taken together, the MTT method developed here was feasible to count Streptococcus agalactia .Key words: Streptococcus agalactia ; mastitis; MTT; viable countChinese Journal of Animal Infectious Diseases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2021,29(6): 100-104· 101 ·第29卷第6期马林玉等:MTT法检测奶牛乳房炎无乳链球菌活菌数的研究奶牛乳房炎(bovine mastitis)是造成乳品工业和奶牛生产巨大经济损失的重要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是病原细菌感染[1]。

《2024年无乳链球菌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机制研究》范文

《2024年无乳链球菌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机制研究》范文

《无乳链球菌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机制研究》篇一一、引言奶牛作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畜牧资源,其乳腺健康状况对乳品生产至关重要。

无乳链球菌是一种常见且极具危害性的病原体,常引起奶牛乳腺炎等严重问题,严重影响了乳品的品质与生产效益。

对无乳链球菌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机制进行研究,对防治乳腺炎疾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无乳链球菌简介无乳链球菌为革兰氏阳性菌,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可以侵袭奶牛的乳腺组织并导致其功能异常。

由于这种病原菌的特性,其在环境中可以长期存活,并对乳制品造成潜在危害。

三、无乳链球菌入侵机制(一)粘附过程无乳链球菌首先通过表面的黏附蛋白与乳腺上皮细胞进行接触并粘附。

这种粘附是入侵的第一步,它依赖于病原菌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表明,这些受体包括但不限于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和糖脂等。

(二)细胞内信号转导在粘附后,无乳链球菌会通过一系列的信号转导过程,如激活细胞内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等,来影响宿主细胞的生理功能。

这些信号转导过程有利于无乳链球菌进一步在乳腺上皮细胞中存活和复制。

(三)内化作用随后,无乳链球菌可能会被宿主的胞饮机制摄入或以其他方式侵入到乳腺上皮细胞的内部。

在此过程中,无乳链球菌需要借助一些自身分泌的酶或蛋白质来帮助其穿过细胞膜或细胞间隙。

四、研究方法与结果为了研究无乳链球菌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机制,我们采用了多种实验方法,包括细胞培养、基因敲除、免疫荧光等技术。

我们发现,在特定的环境下,如酸碱度改变、免疫防御系统功能下降等情况下,无乳链球菌更易入侵乳腺上皮细胞。

通过基因敲除技术敲除了特定基因后,无乳链球菌的致病能力显著降低,说明这些基因在无乳链球菌的致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关键的蛋白质和酶在无乳链球菌的入侵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五、讨论与展望通过我们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无乳链球菌如何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并导致乳腺炎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摘 要 ] 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在无乳链球菌的鉴定 、 检测方法、 防御等方 面的研究进展进行 了 系统 性 的综述 , 为控 制该 病 原微 生物 的传 播 、 蔓延 和 由无 乳链 球 菌 引起 的奶 牛乳 腺 炎 的 防治提 供
参 考 。无乳 链球 菌 (tpoocsaaat e 属 于 B群 链球 菌 , 影 响 人 畜健 康 的 重 要病 原微 生物 Sr t cu g l i ) e c ca 是 之 一 。 它可 以引起 新 生儿脑膜 炎 、 炎、 血 病等 , 是 奶 牛乳 腺 炎 的 主要 病 原 体 之 一 , 肺 败 又 给奶 牛 业
mo i s p i a mi b tas s t e m an p t o e fbo i e m a ttswhih h sr s he n h g c n m y l se . n a, e tc e a, u lo i h i a h g n o v n sii c a e u d i u e e o o o s s
C C I a l ci e. e i o tn h o y a d p a tc a e we e r v e d frc n r l n h c o r a im p e — OC  ̄ ga a ta Th mp ra tt e r r ci e b s r e iwe o o to l g t e mir o g n s s r a n i dng a d c rn h o i e ma t s i u i g t e b v n si .Ste o o c sa a a ta eo g o Gr u te o o c s,r c o d a n i n f r pt c c u g l c ie b ln st o p B S rptc c u e k ne sa m— p ra tmir o g n s t fe th at n a i l d ma k n o n c o r a im o af c e h i n mas a n i d.I o n y c n c u e n o a M n n ii t l n tn to l a a s e n t me i g t s,p u— ne
H U i— p n LI Le , AN n —qi Ru i g, U i BI Ya ng, ZHAO o — h a Ba u ( oeeo i c ne Hee N ra nvrt,h i h a g0 0 1 ) C lg f Si c, bi om l i sy S ia u n ,50 6 l fL e e U ei jz
收入 。 目前 奶 牛 乳 腺 炎 已经 成 为 世 界性 的传 染性 疾病 , 给规模 化 的奶 牛养 殖 业 造成 严 重 危 害 。各 国 学者 都 对该 病 作 了深 入 研 究 。本 文 主要 从 无 乳 链
为 B群 , 故无 乳链 球 菌通 常被 称 为 B群链 球菌 。2 O 世纪 7 O年代 以后 , 由无 乳 链 球 菌 引 起 的感 染 逐 年
Absr c : i a e n r d e he d v lp e fi e tfc t n, e e t n m eh d,r a me t d f n e o te o t a t Th s p p ri to uc d t e e o m nto d n i a i i o d tc i t o te t n , ee s fS rpt — o
原 菌 。奶 牛乳 腺 炎 的 主要 危 害 是 造 成 奶 牛产 奶 量
维普资讯 ht国兽药杂志
2 0 ,2 6 : 5 / 0 8 4 ( )5 4~ 7 胡瑞萍 , 等
无 乳 链 球 菌 检 测 及 其 奶 牛 乳 腺 炎 防 治 的研 究 进展
胡瑞 萍 , 磊 , 艳青 , 宝华 刘 边 赵
( 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 院, 石家庄 00 1) 5 0 6 [ 收稿 日期]20 — 3 8 [ 0 8 0 —1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 号]10 —18 (0 8 0 — 0 4 0 [ 0 2 2 0 20 ) 6 05 — 4 中图分类 号]¥5 . 1 82 6 1
造 成 了巨大 的损 失 。
[ 关键 词 ] 无乳链 球 菌 ; 奶牛 乳腺 炎 ;C P R检 测
Re e r h Pr g e s o he De e to e ho f S r pt c c us a al c i e a d s a c o r s ft t c n M t d o te o o c g a ta n i Co r lo v ne M a tfs nt o f Bo i s i
增多 , 已经成 为引起 新 生儿 呼吸道 和妇 女生 殖 系 统
球 菌 的 特征 、 力 基 因、 测 方 法 以及 由其 感 染 引 毒 检 起 的奶 牛乳腺 炎 病 的防 治等方 面 进行 综述 。
1 无 乳 链球 菌特 征
感染 的重 要病 原菌 。 无 乳链 球 菌 也 是 奶 牛 乳 腺 炎 的高 度 传 染 性 病
Ke r s:Ste t c c u ga a t y wo d rp o o c a l ci s ae;b v n si s o i e ma tf ;PCR ee to d t ci n
无 乳链 球 菌 是 引 起 新 生 儿 败 血 症 和 脑 膜 炎 的 常见病 原 菌 。按 L n e—f l a c i d氏血 清 学 分 类 , 归 e 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