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创新实验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实验装置的创新性改进
观音滩镇一中周碧群
(注:本实验在七年级上册教材第101页)
一、本实验课题在的目的:
通过实验验证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
二、本实验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是地球上动植物的食物来源,它的重要生理功能光合作用不但能产有机物,还能产生氧气,转化二氧化碳,维持的自然界中的碳氧平衡。
本实验正是基于此基础上的一个重要实验,是前一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延伸,同时也是对植物光合作用知识认识的深入和提高。
三、原实验装置与改进后的装置对比如下:
原实验装置改进实验装置
通过实践发现原装置在实践中有很多不足之处:
1、原装置结构比较松散,稳定性差。
携带不方便。
2、反应慢,植物被漏斗挤压,减少光照面积,减慢气体产生的速度。
3、操作麻烦。
试管在水中进出,稍不小心便会漏气。
4、不能重复使用。
一小试管不能重复利用,对于多个平班行班的老师来说是个有点麻烦的事情。
改进之后的实验装置的优点是:
1、装置结构变得紧凑,增加了稳定性,易于携带。
2、反应速率大大加快,植物枝叶能在水中较充分的舒展,增大了光照面积,增加了光合作用强度。
能较快的得到大量的气体。
3、气体易于收集和检验。
通过止水夹来调整气体的收集,使气体的产生和收集具有了可控制性。
(这个装置让实验可以在天气晴好上课时,课前先在教室外光照,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4、本实验中还用1%的碳酸氢钠代替了原来的清水,可以大大提高气体产生的速度。
5、可以实现多班使用和重复使用。
四、实验器材:
1000ml广口瓶或细口瓶、双孔橡皮塞、长颈漏斗、小试管、导气管、
止水夹、细木条、火柴、1%碳酸氢钠溶液、金鱼藻
五、实验效果及自我评价:
通过改进装置能在较短的时间里产生课堂所需的氧气,而且现象明显,便于携带,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己实验、观察,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不过准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时,尽可能选择晴天的中午准备,如果遇到阴雨天,不得不用灯照代替日照时,我曾选用功率在200W以的灯泡。
不过效果远远地比不上日光的照射。
此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的实验改进装置器材易得,安全简便,实验操作容易,适用范围广。
学生人人可行。
在不改变生物学原理和要求的前提下,综合运用了物理学和化学的相关知识,针对课本实验装置的不足进行分析、讨论,结合自身实践经验进行的创新改进,为广大的一线生物教师解决了一点实际问题。
实验过程严谨、现象明显,注重安全环保和材料的充分利用。
在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生物科学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