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3》精品教案 2022年部编版七上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课文中具有对称美的句子及含义丰富的语句。
3、感受文本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与生活责任感,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人〞。
4、学习课文“以小见大〞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悟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2、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教学难点】
1、在朗读中发现美、品评美,逐步提高赏读美文的能力。
2、理解“我〞对生活的使命感。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设想】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伴随着轻悠的钢琴曲《爱的协奏曲》〔理查德·克莱德曼演奏〕〔背景音乐〕,在春光烂漫的田野上,一家人在快乐地散步〔背景画面〕。
教师朗诵:诗歌《散步》〔多媒体显示〕
“散步的时候 /我走直路 /儿子却成心 /把路走弯
我说 /把路走直 /就是捷径
儿子说 /把路走弯 /路就延长〞
请学生看画面,回忆与家人散步的情景,并说说留在自己记忆深处的散步时的精彩瞬间。
〔2—3名学生答复〕
“今天,我们一起跟着莫怀戚一家人去《散步》,去感受他这个四口之家的浓浓的亲情。
〞〔板书课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用心感受:“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听读后,请几位学生谈谈个人的感受〕如幸福、温馨、和谐、和美等。
2、学生有选择地朗读课文语句,教师指导。
试一试,将文中最能表达亲情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你能读出其中浓浓的亲情吗?
3、复述内容
请一二名学生以小男孩的身份来复述课文内容,其他学生点评。
4、师生共同理清文章的根本线索。
〔以小男孩的身份〕
爸爸劝奶奶散步→全家人一块散步→走大路与走小路的分歧→奶奶依从了“我〞→在不好走的地方,爸爸背起奶奶,妈妈背起“我〞。
三、探讨质疑,感受亲情
1、“在散步的时候,小男孩一家发生了什么事儿?〞学生默读第六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合作探究问题。
〔1〕在解决分歧的过程中,谁做得最好?你可以看出谁的权力最大?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来,画出来,读一读,品一品。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可以说每个人都做得好,因为爸爸孝顺奶奶,奶奶慈祥亲切,妈妈温柔贤惠,“我〞聪明乖巧。
〕
〔“我〞家成员之间不存在权力的大小,“我〞听爸爸的,爸爸听奶奶的,奶奶听“我〞的,妈妈听爸爸的,大家之间好似构成了一个循环的关系链,那是因为有亲情——互亲互爱。
〕21教育网
“那么究竟听谁的呢?〞——由“爱〞决定,这个“爱〞,对晚辈来说,是“尊老〞;对长辈来说,是“爱幼〞。
〔2〕在面对分歧时,爸爸为什么“一霎时〞“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爸爸是家庭的顶梁柱,现在“我〞与奶奶发生了“歧路之争〞,大家都听爸爸的,处理好了,全家高快乐兴,处理不好,别别扭扭,还会影响家庭的和谐,所以爸爸会“一霎时〞“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
〔3〕文中说“我决定委屈儿子〞,是不是爸爸不在乎“我〞的意见?
〔“我决定委屈儿子〞并非说明爸爸不爱儿子,只是拿奶奶和“我〞比拟来看,奶奶年事已高。
可见,爸爸十分孝敬奶奶,想尽最大的努力满足奶奶的愿望,这种孝心是难能可贵的。
〕〔4〕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假设爸爸毫不犹豫地依从了“我〞走小路,那么,奶奶会怎样想?
〔5〕第七段描写奶奶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有什么作用?
〔它写出了春的气息,是春天在召唤我们,生命在呼唤我们,说明了“我〞走小路的原因。
〕
2、学生集体朗读第八段,思考:作者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文章最后说“好似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
〔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惟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
它实际含蓄地写出了在一个家庭中我们父母的责任,他们特有的心理感受,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起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
一个“世界〞,很有象征和比喻意义,突出了我们父母那种深沉、庄严的感觉,生活的使命感,表现了一家的和谐。
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3、教师小结
这家人有良好的家风,对孩子疼爱但不溺爱。
我们说典范的力量是无穷的,父亲就作出了很好的典范。
儿子看到爸爸孝敬奶奶,长大后他也一定会像爸爸一样孝敬自己的父母,这种“尊老爱幼〞的传统伦理道德就会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播放公益广告视频《妈妈洗脚》〕:一位年轻的母亲端着一盆热水去为年迈的婆婆洗脚,年幼的儿子看在眼里,也端来一盆水,说:“妈妈,我也为您洗脚……〞
四、品赏语言,学习写法
1、你喜欢课文中哪些精彩优美的语言?为什么?〔学生分小组学习、自由讨论,教师从旁指导〕
〔教师特别提示〕课文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它的对称美。
〔多媒体显示〕学生齐读:
有的浓,有的淡。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
师生共同品赏“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2、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儿,作者却能反映出一个重大的主题,这样的写法就是“以小见大〞。
你能找出文中有预示性的句子吗?
〔学生交流、答复〕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似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
〔教师阐释〕
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真的很平常,老人和小孩在选择道路时有了分歧,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可作者却有一双慧眼,从这平凡的小事中看到了一家三代人和谐美好的感情,并由此推及尊老爱幼的中华美德,文中处处流露着浓浓的亲情:它是一幅温馨的亲情图,是一首欢快的亲情曲,是一篇美妙的亲情诗。
3、为了反映这样一个主题,用“散步〞为题好不好?你还可以用其他的题目吗?
学生交流、讨论,相互评判,鼓励创意。
如责任、深沉的爱、和美的一家等。
教师小结:
同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拟定标题。
只要标题符合文章内容,都是值得肯定的。
不过,本文用“散步〞作标题很好,一是朴实,二是题目不太大,三是不过于直白地点明中心。
五、联系实际,提升亲情
1、生活中亲情的表达,不是轰轰烈烈、惊天憾地,而是点点滴滴,如春雨般悄悄滋润着我们的生命。
请大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发生在自家的充满亲情的故事〔某个细节〕。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交谈。
2、假设有这样的分歧也同样出现在你的家里,想一想,你该怎么办?
吃完晚饭,全家人聚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想看戏剧,父亲想看新闻,母亲想看连续剧,而你想看动画片,此时,如果遥控器掌握在你的手中,而全家人都听你的。
六、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播放背景歌曲《人间第一情》〕
1、教师总结
世间有爱,家中有情。
亲情是人间第一情。
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成为避风的港湾;家,因为有了浓浓的情而成为幸福的摇篮。
今天,我们一起用心灵陪同莫怀戚先生一家三代做了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散步,他们一家使我们懂得了,一个和谐与温馨的家庭,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共同用爱心来营造,当彼此的利益和愿望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学会理解和体谅,学会忍让和宽容,要有一种保护幼小,善待老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多媒体显示〕一幅对联: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牵手相依偎
横批:互亲互爱
2、课外作业〔任选2~3题〕〔多媒体显示〕
〔1〕比拟阅读
A、本文与《羚羊木雕》有相似性,又有区别,试比拟阅读。
B、读《三代》这篇短文,与课文比拟,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2〕美文推荐:《牵着母亲过马路》
〔3〕搜集2021年全国道德模范“孝老爱亲模范〞人物事迹材料。
〔5〕请以“感恩父母〞为主题,拟写一段60字以内的温馨语句,通过短信发送给你的父母。
第二课时
课题论教养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应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
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
〔重点〕
2.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比照论证的作用。
〔难点〕
3.明确作者的观点,学会做一个真正有教养和优雅风度的人。
〔重点〕
课前作者
简介
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1906—1999〕,是20世纪前苏联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
他生于圣彼得
预习
堡,目睹了十月革命。
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
1938年,入
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
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
从1946
年至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
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俄罗斯文化之根。
苏联
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为文化大师,他把
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写作
背景
本文选自《世界文学》2021年第三期。
谷羽译。
有删改。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是当代最卓越的学者,俄
罗斯文化基金会主席,他的著作《善与美书简》中“书简〞没有具体的
收信人,而是面向所有读者。
首先是写给年轻人,学习怎么样生活,是
他们所面临的课题。
读完这本书,读者就知道他的劝告涉及生活的各个
方面,让人从中受益。
这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信集,是高尚导师的倾心
话语。
读准
字音
恪.守〔kè〕允诺.〔nuò〕汲.取〔jí〕矫.揉造作〔jiǎo〕
扭捏.〔niē〕箴.言〔zhēn〕嚼.〔jué〕絮.絮叨叨〔xù〕
疲惫不堪.〔kān〕为难
..〔ɡān〕大发雷霆.〔tínɡ〕
修养
..〔hán〕恕.我直言〔shù〕自吹自擂.〔léi〕
辨清
字形
理解
词语
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典范:在某方面的表现和根本特征是最正规,符合标准的被认为是值得
仿效的人或物。
修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
贤达:有才能、德行和声望的人。
恪守:严格遵守。
自持:控制自己的欲望或情绪。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
后形容文雅。
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漠:冷淡。
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随,任凭;欲,想
要。
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
比喻自我吹嘘。
擂,打鼓。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矫,把弯的弄直。
揉,把直的弄
弯。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交结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唠叨。
徒有其表:空有其外表,不实在。
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机,时机,形势。
扭捏作态:具有矫揉造作或夸张的性格;不是天然或自然的。
箴言:劝诫的话。
箴,劝告,劝诫。
新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任何东西能比人类的爱更富有智慧、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怎样理解本文的题目?
“论教养〞中,“论〞一字,确定了文章的议论性质;“教养〞是本文的论题,也隐含着文章的论点,“有教养〞“真正的教养〞等。
2.作者认为教养首先应该表达在哪里?
作者认为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
3. 第⑤~⑩段主要论述了什么?这几段的论述有什么共同点?
第⑤~⑩段主要论述了没有教养的表现。
这几段的论述都是先假设一个人在外面的表现彬彬有礼,但是在家里却表现得不尊重家人。
在比照中反映了一个人怎样才算有教养。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局部〔①、②〕: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第二局部〔③~〕: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论说什么是“有教养〞。
第一层〔③~⑩〕:通过假设、比照,列举了没有教养的事例。
第二层〔○11、○12〕:从正面论说什么是真正的有教养。
第三局部〔○13~○18〕:通过列举事例和现象,论证什么是“优雅风度〞。
【品味亮点词语】
1. 品味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切记不要互相阻碍。
〞
“切记〞是切实要记住的意思。
这里既是一种警告,又是说明自己的观点。
2.“假设一个人已经进入成年,仍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与此同时却看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那么同样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
〞这一句中的关联词语起着怎样的作用?
“假设……那么……〞构成了一组假设复句。
这里说明这种现象是假设的,不一定真实存在,也通过假设起因,推理得出假设的结论,符合人们的思维,同时也映射某种社会现象,让个别有类似现象的人觉醒。
3.理解“如果你懂得了这一点,再加上几分随机应变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这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如果……再加上……那么……〞这一组关联词语说明了句子前后的推理关系,也恰当地论说了“风度〞怎样才会得来。
【感悟精彩句子】
1.“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
此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处方〞为比喻修辞,形象生动。
2.分析以下语句的论证方法。
一个男人,假设他在街道能为陌生的妇女让路,让她先行,乘坐公共汽车时,能让妇女首先上车,甚至亲手为她把车门翻开,可是他在家里,却懒得帮助疲惫不堪的妻子刷洗餐具——那么,我们可以断定这个男人还存在着教养上的缺陷。
列举“一个男人〞在外献殷勤,而在家里却懒得不做家务。
这是典型的比照,通过比照,论述了这个男人在教养方面的缺陷。
3.理解“问题的关键究竟何在呢?要养成优雅风度应该遵循哪些准那么?——搜集那些难以逐一熟记的行为举止的‘道德箴言’,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呢?〞这一句话的主要内容。
提出优雅风度应遵循哪些准那么的问题,引出下面关于优雅风度标准的论述。
【把握文章主旨】
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对众多事例进行了比拟、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
让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指导我们在做人和处世方面有所改良。
写作方【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行文活泼、灵动,思路清晰。
本文从讨论教养本身,到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其中贯穿
法运用着作者的根本见解:教养的本质是尊重。
作为一篇写给青少年的“书简〞,文中有探讨问题的逻辑和推论,又有大量生动的事例,加上精辟的观点和格言式的句子,引人深思,值得反复咀嚼、品味。
2.方法多样,论证有力。
举例论证:本文的第⑤~段,第段都进行了集中举例论述。
第⑤~段集中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第段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
这些例子都鲜活地证明了怎样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
比照论证:本文多处使用了比照论证方法。
⑤~段每一段都是通过假设、比照,列举了没有教养的表现,表达了没有教养的具体指向。
第二局部的两层也是前一层为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比照起来,更能表达真正的教养。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学习本文比照论证的方法,写一段论述的文字,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
学
板
书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本钱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本文是一篇针对一个人的修养品德方面的议论文。
教读此文,教师采用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