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与陶瓷茶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文化与陶瓷茶具
我国古代文人对茶具十分讲究,在品茶时,不仅重视茶叶的形、色、香、味,而且还要讲究茶具的不同质体和造型的艺术美。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都是赞美茶具的。
下面以馆藏文物,将历代茶具作个比较。
两晋南北朝时代的茶具:
从古到今,陶瓷茶具都以陶、瓷为主,由此历代的茶具的演变,与陶瓷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晋朝已开始生产青瓷茶具,晋朝最流行的是鸡首壶。
以壶嘴作成鸡首状而得名。
一般是在小盘口壶的肩部一面贴鸡头,另一面贴鸡尾,头尾前后对称,鸡首有空心、实心之分,前者多为实用,后者是冥器。
西晋时的鸡头壶,鸡头短小无颈,中空可通水流。
也有不通而只作装饰的。
壶肩部有系,鼓腹,小底。
东晋时的鸡头壶,鸡头有颈,口由尖而改圆,冠加高,并首次出现壶柄。
柄作鸡尾形,上端与外口沿相连,而稍高于外口沿;下部连于肩。
壶身较于西晋时高,肩上为桥形方系,是当时流行的一种形式。
(图1)
六朝时成熟的青瓷渗入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茶具中也有了瓷质的器皿。
许多青瓷茶具都有莲花纹。
南朝时,江南地区风行饮茶,青釉盏与盏托大量出现,盏托是由托盘发展而来的。
盘壁也由斜直变成内弧,有的内底下凹,有的有一个凸起的圆形托杈,使盏在盘里放得稳定,纹饰以莲瓣纹为主。
饮茶的历史变迁
史料记载,在西汉已经开始喝茶了。
西汉的官宦人家喝茶有专门的茶具,有王褒《僮约》为证,长安宫廷亦以饮茶为习,说明汉代已流行喝茶了。
三国时,茶已为王宫贵族所饮用,据《三国·吴志·韦曜传》:“孙皓饮群臣酒,率以七升为限。
曜饮不过二升,或为裁减,或赐茶茗以当酒。
—可看出以茶代酒用作朱门的高档饮物。
六朝时江南各地广种茶树,茶叶遍及南方各地,两晋时“坐客竟下饮”已成为时尚。
一些文人雅±、士大夫视饮茶为高雅的享受。
如《晋中兴书》记,达官贵人更以备茶果款待宾客,来显示自己的高洁与俭朴。
南齐武帝,亦效仿一些官僚之法,下诏死后以茶饭代替牲祭,以示自己廉洁。
南北朝时,因为茶叶产地的关系,饮茶更加普及,文人相聚,则把茶当作吟诗作赋之题,僧人、道士更是把茶作为修身养性之物。
到了唐代,茶叶已经十分普及,几近日常茶饭事。
这时茶叶因其味更加甘而香,又可振精神,清头脑,因而受到欢迎,茶叶生意、长安开茶馆等,种类繁多。
茶税也是从唐代开始:至宋代则将茶税改称茶课,《宋史·食货志》云:“自唐建中时,始有茶禁,上下规利垂二百年。
”又《宋史》记载,“程之邵主管茶马,市马至万匹得茶课四百万纸。
”
宋朝的茶,朝廷已想国营,并且用茶来控制敌人,实施茶叶专卖。
在宋元之后,国人所饮用的茶,固形茶是最通行的;到了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代以后,认为固形茶是奢侈浪费,已经失去茶的味道,同时要人民节省劳力,于是废止末茶(使固形茶成为粉末),鼓励百姓喝一种连茶叶的煎茶。
明代设有茶政,管理以茶易马的互市,这种机构称为“茶马司”,是政府管理茶政的机构。
可见茶在明朝占据军事对外贸易的重要地位。
清代,废除一切禁令,允许自由种植茶树,或设捐统收,或遇卡抽厘,以讫于民国的茶政。
唐代的茶具:
唐朝饮茶风大盛,唐朝的茶具有茶碾、碾轮、茶臼、杵、茶铛、钵、熟盂、盏、盏托等。
其中以茶碗为主,唐人品茶,很讲品味、色泽。
文人笔下有不少赞美茶水的生“华”的诗句。
《茶荮》日“明亮如冬天积雪,光彩似春日百花”。
陆羽在《茶经》又说:“碗,越州上……,若邢瓷类银,则越瓷类玉;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
”唐代的茶碗在传世品中,有越窑青釉碗和邢白釉碗,它们的釉色有别,但形状大致相同,浅身、敞口,碗壁斜至足根,器高在4厘米,口径在15厘米,底径在5至6厘米左右。
盛唐时,越窑碗与盏托造型多种多样,有荷花式、海棠式、葵花式等。
(图2、图3)
宋代的茶具:
宋代的饮茶风内容更加丰富,点茶、斗茶也时尚兴起,宋徽宗皇帝在《大观茶论》写道“天下之士励志青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
较筐医之精,争鉴裁之别”。
“斗茶”先斗色,再斗汤。
斗法是先把半发酵的茶膏以净纸密裹捶碎,而后碾成白色细末,放入烤热的茶盏内,分四次点注初沸之汤水,至水面浮起一层白色茶末,即可斗试。
《大观茶论》云:“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之,黄白又次之。
”蔡襄《茶录》:“茶色贵白……”斗茶之汤水则以“著盏无水痕为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
看来斗茶能否取胜,茶盏极为重要。
在宋朝,福建斗茶的风气流行。
斗茶家认为建安窑所生产的天色目釉茶盏、兔毫盏、鹧鸪斑茶盏,用来斗茶最好,其中黑釉兔毫盏,在黑釉器上透出黄棕色或铁锈色条纹,状如兔毫,兔毫是黑釉的名贵品种,在高温下,釉层流动,含铁质的部分流成条纹,冷却后便从中析出赤铁矿小晶体,形成绚丽的兔毫斑。
(图4)黑釉剪纸贴花为吉州窑所独创,剪纸贴花茶盏,更是吉州窑一绝,深受茶客的喜爱。
(图5)
此外,江西景德镇窑的青白釉盏,官、哥、汝、龙泉、钧窑、耀州窑、湘阴、余姚、同安、泉州、广州等瓷窑烧造的青釉盏都是上等的好茶具。
(图6、7、8)
元朝茶具:
元初,饮茶风,沿袭宋俗,耶律楚材有“建郡深瓯吴地远”诗句,据考古的发掘,在内蒙、华北带出土许多景德镇的青白釉盏和浙江龙泉青釉盏。
内蒙古赤峰元宝山元墓壁画上也反映进茶图,画着侍者手持臼、杵在研茶,桌面放着茶具。
图为元代龙泉窑粉青釉莲瓣纹茶盏。
(图9)
明代茶具:
明代饮茶之风深入家家户户,饮茶的习俗和唐宋时有不同。
明洪武朱元璋下诏禁止饼茶,改芽茶。
从制茶方法到品饮方式及用的茶具都有了变化。
明·孙大授《茶谱外集》云:“茶品,与《茶经》稍异,今烹制法亦与蔡、陆诸前人不同。
”明人制茶,将新采茶去老叶及梗,入广锅炒,焙干制成芽茶。
明代人饮茶重茶品、重水品、重茶具。
茶具以白瓷为上,以小盏为佳,使茶汤的色、味更为突出。
其中以宣德景德镇窑烧造的白釉鸡心小盏最著名,小口,敞
口、弧形壁,小足圈,底心突出一个小尖尖,俗称鸡心碗。
还有青花、斗彩、五彩。
万历年制的青花小杯,造型小巧玲珑,胎质光润细腻,青花色彩淡雅。
(图10)
明代,用紫砂做茶具渐成风尚。
由于紫砂陶土质朴腻实,又无土气,所制砂壶经久耐用,茶昧香淳,宜贮存,以本色泥为饰,久经涤拭,则“发黯然之光,入手可鉴,此书房雅供”。
值得一提的是,宜兴的紫砂茶壶,用特产的紫泥、红泥、团山泥三者合称紫砂。
制壶大师供春、时大彬等发挥了紫砂壶的艺术风采,于是紫砂壶名噪天下。
清代茶具:
清代的饮茶风与明代无异。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日:“古时之茶,日煮、日烹、日煎……,今之茶,惟用沸汤投之,稍着火,即色黄而味涩,不中饮矣。
”清代的饮茶用具有盏、壶、盖碗,江西景德镇、宜兴为陶瓷茶具的主要产地。
清史也记载,康熙二十四年宫中建茶库、瓷库,足见清宫茶事之盛。
康熙、雍正时,烧造的青花、珐琅、粉彩、五彩各种茶具胎质洁白,薄如蛋壳,彩绘山水、花草、鸟兽、虫鱼的纹饰,笔法工细,形态生动,意境高雅,制作工艺相当高。
如清康熙·五彩十二月花诗杯,杯口微敞,深腹,圈足。
足内有青花双圈“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款。
色彩淡雅。
杯上绘代表十二个月的花卉,依次是一月水仙花、二月玉兰花,三月桃花,四月牡丹花,五月石榴花,六月荷花,七月兰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芙蓉花、十一月月季花、十二月梅花。
每件杯的纹饰配以诗句,十二月花诗杯,是清宫名品,胎薄体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谓图文并茂。
(图11)
雍正黄釉薄胎小盏,高3.8厘米,口径9厘米,敞口,弧形腹,小圈足。
外施淡黄釉,内施白釉。
胎薄如蛋壳,小而精巧,透光可隐见外壁黄色。
足底青花单圈双行直书“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
(图12)
粉彩过墙花果盖碗,通高6厘米、口径4.8厘米。
器物内壁与外壁与器盖的花木,枝干相连,花叶相属,浑然一体,圈足内青花书写“大清道光年制”篆书款。
(图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