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耕地面积与人口分布时空变化研究本科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雄师范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楚雄州耕地面积与人口分布时空变化研究
系(院):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学院
专业:地理科学
学号:20101061135
学生姓名:赛立
指导教师:韦宇职称:讲师
论文字数:
完成日期:年月
教务处印
目录
摘要: (I)
关键字: (I)
Abstract: (II)
Key words: (II)
1 . 前言 0
0
1 . 2 研究的实践意义 (1)
(1)
国外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2)
1.4 研究楚雄州耕地面积与人口分布的意义 (3)
2. 研究区概况 (4)
(4)
3.1 数据来源 (4)
3.2 研究方法 (4)
区域相对变化率 (5)
3.2.2 重心拟合模型 (5)
4. 结果与分析 (5)
4 . 1 楚雄州耕地时空变化趋势分析 (5)
(5)
(7)
(8)
楚雄州人口变化概况 (8)
楚雄州人口分布重心及其动态演化 (10)
(11)
(13)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5)
楚雄州耕地面积与人口分布时空变化研究摘要:,分析楚雄州近十年来的耕地面积与人口分布的相对变化率,并利用重心模型理论,计算得出2003—2012年这十年的耕地面积重心和人口分布重心的坐标。

结果表明楚雄州耕地面积以及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变化明显,变化最大的为楚雄市;近十年来,楚雄州的耕地面积重心向西略偏南移动了37.03 km,而人口分布重心只略向西南方向移动了约1.68 km,总的来看,楚雄州耕地面积重心与人口分布重心在近10年是逐渐靠拢的,由2003年的37.941 km到2012年的3.478 km,10年来推近了34.462 km。

关键字:楚雄州、耕地面积、人口分布、时空变化
Chuxiong area of farmland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change
Abstract:Basic application ArcViewGIS3. 3 and ArcGIS9.0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software,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relative rate of change in the area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Chuxiong farmland over the past decade, and use gravity model theory, calculated the ten years 2003-2012 arable land an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center coordinates of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the year. The results show that arable land as well as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changed significantly Chuxiong, the greatest change was Chuxiong; over the past decade, the focus of Chuxiong area of arable land to the west a bit south moved 37.03 km, an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center only slightly southwestward direction by about 1.68 km, whole, area distribution center and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the population Chuxiong farmland in the past 10 years is gradually close by 2003 to 2012 of 37.941 km of 3.478 km, 10 years pushed closer 34.462 km .
Key words:Chuxiong 、Arable lan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1 . 前言
耕地是一种稀缺资源,同时也是人类发展与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 1 ]。

并且随着经济的不断迅速发展,这就使得耕地的大量流失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将不可能消失的。

中国的耕地资源稀缺性越来越严重,已成为中国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2];而人口分布在人文地理学里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情况。

人口密度是表现为人口分布最要紧的形式,而且是衡量人口分布的区域变化的关键指标。

人口又是人类社会经济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也是最具有活力的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之一。

研究耕地及人口的变化过程和趋势,无疑将对保护耕地政策法规的制定及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积极的作用[3]。

耕地的两个量的特征,也就是其质量和数量在一定情况下折射出了国家的最初国情,大体决定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承载量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区域在一定时期之间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资源不仅是为了粮食安全的需要 , 也是维持区城生态平衡的要求,因此,耕地变化也一直是土地利用/植被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我国耕地变化研究提出了不同形式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定量研究的手段,可是耕地面积的不断改变的情况突出了地区不平衡性,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缺乏的中部地区耕地资源变化的系统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4]。

楚雄州的地势走向是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趋势,南北最大纵距为2 4 7 . 5 公里,同时东西的最大横距约 1 7 5 公里。

楚雄州的境内山较多,山地面积占了总面积约9 0 % 以上,其间有山峦叠嶂、谷地错落,以及纵横的溪河,有“九分山水一分坝”的著称。

目前,对于楚雄州的人口,至2 0 1 1 年末,楚雄州的常住人口2 7 0 . 4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 1 . 1 万人,占总人口的3 3 . 7 % ;乡村人口1 7 9 . 3 万人,占总人口的6 6 .
3 % ;至2 0 1 2 年末,楚雄州常住人口2 7 1 . 9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 8 . 5 1 万人,占总人口的3 6 . 2 % ;乡村人口1 7 3 . 3 9 万人,占总人口的6 3 . 8 % ;而对于楚雄州的耕地,坝区优质耕地已被建设用地占用22.54%,并呈加速发展趋势,导致耕地面积发生不断变化;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目前楚雄州国土面积为284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48.22万亩,占国土面积的12.9%;在土地利用方面,据国土部门统计,1999年至2011年全州上报审批建设用地7.8万亩,其中坝区优质耕地面积5.7万亩,约占75%[5]。

从中可以得出楚雄州的人口在增加,建设用地在增加,这务必将影响耕地。

目前楚雄州的人口基数大,人均耕地少,耕地压力大,通过对楚雄州耕地面积的时空变化分析,有助于认识楚雄州近十年的耕地变化,为耕地研究做出基础贡献。

人口分布是特定的时空背景下人地关系的一种反映[6]。

楚雄州人口分布近年来不断变化,主要向城镇靠拢,人口对楚雄州经济具有重大的影响,用人口重心计算的方法可以表现出来不同历史时期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的人口重心在空间上变化的轨迹, 而通过较长时间序列的区域人口数的统计资料, 将人口变化的空间过程和它的时间差异结合在一起, 对于揭示楚雄州人口分布的时空变化特征、变化规律及其背景 , 这样的研究具有探索的理论意义[6]。

1 .
2 研究的实践意义
耕地作为人类得以生活,是无法替换的珍贵的资源, 其动态的变化将是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同时人口的迅速增长成为耕地面积减少的关键原因之一[ 7 ]。

所以, 研究楚雄州耕地面积与人口的动态变化将对适量利用和保护耕地具有关键的意义。

同时研究楚雄州耕地面积和人口分布的变化程序和趋势 ,这些都将对保护楚雄州耕地政策法规的制定及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楚雄州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积极的作用。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耕地面积与人口分布的研究,国外有大量报道。

例如Tommy Firman 教授,在研究印尼爪哇省北部区域后得到结论,因为经济的不断发展,外来的投资在上升,使得许多的农业用地转向了工业用地及其它的城市用地,建议有需要去完善土地许可制度,还有是保护农业用地[8]。

除了这些,人口的上升,和城市化的加快对耕地的占用也成为了耕地非农业化的研究重点。

又如Maxim Shoshany教授通过对以色列土地利用及人口密度变化的研究后得出结论,由于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集中于城乡结合部,得出人口的上升、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其土地利用规划、资源的规划等成为了以色列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9-11]。

欧洲的Adam Wasilewski教授通过研究20 世纪90 年代波兰的华沙和奥尔什丁城市边缘区里的城市化使得居民住宅用地对农用地的大量占据后得出结论,由于农业收益率的减少,使得土地私有控制权不断扩展,人们对农业用地转化为居民住宅用地使得农业用地不断减少[11]。

而人口和耕地的综合研究在国外也比较多,其主要是对人口与耕地的定量与定性进行研究,列如Wolman教授分析历史资料与数据, 结果表明出在过去6000 年时间里,全球的土地利用模式是随着人口的不断上升发生变化的。

Bilsborrow and G e o r e s 的研究表明,人口密度及农业用地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

Panayotou的研究表明泰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到九十年代里的时间序列里,人口的上升及土地利用的变化之间具有一
定的相关性。

Evanson教授的研究则表明人口的增长使得人们耕作占用更多的土地,但也更集约化地利用现有土地。

Mink教授的研究也表明人口的年上升率与农业土地面积之间具有着一定的相关性[12]。

对耕地保护外部性的研究,首次出现在英国剑桥学派的奠基者西奇威克的《政治经济学原理》里。

但其外部性的概念的提出则是在剑桥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所写的《经济学原理》里,在后来,“福利经济学之父”庇古深入并完善了外部性概念,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发表的《福利经济学》里表述到市场机制自身不能使外部性减少,但可通过政府干预将外部性内部化。

[12-13]。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耕地面积与人口分布也做了相关研究。

列如曲福田教授研究了中国主要的6 个典型区域,并分析了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耕地面积消失的分析,结果表明经济上升和耕地面积之间呈类似库兹涅茨曲线型的关系。

还有就是杨桂山教授研究了长江三角洲耕地数量的变化,及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研究表明了耕地面积是随着经济的上升而不断下降的趋势。

还有就是张正栋采用统计学的研究方法,通过研究海南岛耕地面积的变化和人口上升、社会经济之间的动态变化,研究表明了人口上升、社会经济和耕地面积之间的变化呈类似库兹涅茨曲线倒 " U " 型的关系[1]。

从中可以看出耕地在减少,所以要加强对耕地的进一步保护。

耕地保护是个什么概念,中国国内的学者们的见解不一,如指加强土地的利用力。

林培教授认为,耕地保护是指保护农业的生产力,;还有刘维新教授指出,耕地保护是指保护耕地的生产能力,让生产能力避免遭到外来破坏。

又如,耕地保护就是实现代际公平。

毕宝德指出耕地保护是首先进行对土地的合理规划,使人们得到较好的不断收益,使土地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14-16]。

对于人口与耕地的认识,王建、熊伟、胡单等对近 2 0 年来西藏耕地与人口变化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李秀彬对中国近2 0 年来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进行了研究[2]。

封志明等利用GIS技术分析了中国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张善余从人口学特征值方面对山区人口垂直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17]。

通过国内外耕地保护客体的比较分析,国外对耕地保护客体的理解意义较多,并呈现出比较明确的农业用地划分标准规定特定的保护对象;而在中国,对描述耕地保护客体的理解意义相对国外较少,耕地保护的对象只是基本的农田,同时农业用地的划分并不太规范。

对于国内外对耕地面积和人口进行研究的理论方法主要
有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空间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法、战略管理研究方法、多种模型算术平均法、回归分析法、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等[18]。

在近现代的研究过程里, 国外的研究人员对特定地区的人口分布基本使用该地区的小一级区域单元之间的人口密度变化来呈现出。

其表现主要是静态的 , 它体现出在一定的历史时段的人口分布特征。

虽有不少学者对同一区域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口分布进行比较和分析,这种研究具有一定的动态性, 然而从严格的概念上来讲还是对若干静态时段的研究 , 并没有把人口分布作为一个持续变化的历史过程来分析[6]。

这些年来中国的学者对人口、经济、产业等重心和地方发展变化的研究较多,樊杰、徐建华、许月卿等从国家层面,毕其格、沈续雷、秦振霞、徐艳艳等从省域层面,钟业喜等从流域的层面上,通过使用区域重心分析研究的办法探寻人口分布和经济的空间相关关系[19]。

1.4 研究楚雄州耕地面积与人口分布的意义
对于楚雄州耕地面积与人口分布的变化在目前还未见相关的报道,只有单一对楚雄州耕地或对楚雄州人口分布做出过研究,在其研究中对于耕地与人口结合的研究较少。

近年来的楚雄州耕地面积在变化,人口分布特征也在变化,所以通过将两者结合起来,可研究楚雄州的耕地与人口变化趋势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 探求楚雄州耕地面积变化与人口因素之间的内在规律。

近年来,随着楚雄州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建设用地需求量剧增,占用耕地进行非农建设的问题日益突出,坝区优质耕地呈逐年减少趋势,保护压力越来越大。

虽然楚雄州土地资源较为丰富,但山地多,平地少,亩产低于400公斤的中低产田地比重大,占耕地总面积的60.2%。

另外,一些地方保护耕地的责任意识仍然不强,坝区优质耕地减少的严峻形势与用地热情形成强烈反差。

楚雄州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匮乏。

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是转用耕地、征收土地的基本前提。

近年来随着楚雄州可供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越来越少,加之林地(主要是宜林地)管理政策越来越严格,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绝对数量逐年下降、即将面临枯竭。

如无新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入库,楚雄州即将面临即使有用地指标也无法报批用地的局面。

而对于楚雄州的人口,楚雄以州城为中心的城市人口总量大,增长幅度较快,人口城镇化对人口分布变化有着较大影响,近年来楚雄州的城镇化在不断加大。

楚雄州人口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低龄人口减少、老龄化进程加快,楚雄州人口的时空变化也表现在了其中,对于研究楚雄州耕地面积与人口的动态变化对合理规划及保护耕地起到关键的
作用。

同时研究楚雄州耕地与人口的变化过程和趋势,将对保护耕地政策法规的制定及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积极的作用。

2. 研究区概况
楚雄州地处北半球低纬地区康滇地轴南段的偏西一方,跨东经1 0 0 ゜4 3 ′~1 0 2 ゜3 0 ′,北纬2 4 ゜ 1 3 ′~ 2 6 ゜ 3 0 ′之间,属云贵高原的西部地区,是滇中高原的主要地区。

楚雄州包括了十个县市,其中有九个县和一个市,分别为牟定县、大姚县、武定县、南华县、元谋县、双柏县、永仁县、禄丰县、姚安县和楚雄市。

楚雄州人民政府位于楚雄市,距昆明市160KM。

东边接近昆明市,西边则接近大理白族自治州,南边接近普洱市与玉溪市,北边接近四川省的攀枝花市。

楚雄州东部有乌蒙山,西南部有哀牢山,西北部则有百草岭,形成了一个三山盘绕的独特区域;而在楚雄州南北拥有独特的两个大水系,分别为金沙江与元江,构成了二水分流之势。

楚雄州的最高点位于帽台山,海拔高达3 6 5 7 米;而最低点位于三江口, 海拔只有5 5 6 米。

楚雄州各个县市具有各自的特色,不同的区域特色构成了一个具有独特规模的楚雄州。

楚雄州地处低纬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可是楚雄州的山较高谷较深,使得气候在垂直方向的变化较为显著。

楚雄州常年气候的特征主要是夏冬季短、秋春季长;日温差较大、年温差较小;干湿分明、雨热同季;同时常年的日照丰沛,降水则是较少的,最近几年干旱严重。

由于不同地区的地形还有海拔是不一的,这就构成了气象因素的时空分布不一,立体、小气候特征显著的环境特征。

由于楚雄州位于云南省的日照丰沛区,其年均日照高达2 4 6 0 小时,呈现出从西北向东南逐渐下降的趋势。

日照的分布在楚雄州以永仁县最高,其年日照率高达6 5 %以上。

日照最少的地区为禄丰县也可达2 1 9 8 小时左右。

楚雄州的年蒸发量为2 4 3 2 mm 左右,其值达楚雄州年降水量的3 倍以上。

其最高值地区为元谋县,可达年降水量的6 倍以上,由此可见,楚雄州是水资源较为短缺的地区,节约用水刻不容缓。

3.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
楚雄州各个县市的耕地面积与人口数据来源于2011-2013年《云南统计年鉴》[23]、2004-2013年《楚雄州统计年鉴》[24]。

3.2 研究方法
使 用 A r c G I S 9 . 0 和 A r c V i e w G I S 3 . 3 地 理 信 息 系 统 软 件 , 以 楚 雄 州 各 个 县 ( 市 ) 为 研 究 区 域 , 计 算 分 析 楚 雄 州 2 0 0 3 — 2 0 1 2 年 这 1 0 年 的 耕 地 面 积 变 化 以 及 人 口 的 时 空 变 化 特 征 。

3 . 2 . 1 区 域 相 对 变 化 率
构 建 资 源 数 据 库 , 存 储 楚雄州2003—2012年统计数据的10个 年 份 的 耕 地 面 积 以 及 人 口 的 数 据 , 通 过 G I S 的 技 术 手 段 , 应 算 得 出 每 个 楚 雄 州 地 区 的 耕 地 面 积 与 人 口 的 相 对 变 化 率 , 然 后 制 作 出 人 口 与 耕 地 面 积 的 空 间 分 布 图 ; 相对变化率公式为:
某 一 区 域 的 某 一 特 定 得 土 地 利 用 类 型 的 相 对 变 化 率
)//()/(1212c c k k Rid = (1)
在 上 式 里 , 1k 、 2k 表 示 为 某 一 区 域 的 某 一 特 定 的 土 地 利 用 类 型 研究 期 初 和 研 究 期 末 的 面 积 ; 1c 、 2c 则 表 示 为 研 究 的 全 区 区 域 的 某 一 特 定 土 地 利 用 类 型 的 研 究 期 初 和 研 究 期 末 的 面 积 。

3.2.2 重心拟合模型
根据重心拟合模型理论, 应 用 区 域 重 心 模 型 运 算 出 不 同 年 份 的 耕 地 面 积 以 及 人 口 重 心 的 坐 标 , 以 楚 雄 州 2 0 0 3 - 2 0 1 2 年 人 口 与 耕 地 面 积 数 量 作 为 基 础 数 据 , 制 作 出 人 口 与 耕 地 面 积 的 移 动 散 点 图 以 及 重 心 的 迁 移 图 。

其重心坐标一般以地图经纬度表示,其公式为:
(2)
在 上 式 里 , t X 、 t Y 分 别 作 为 楚 雄 州 第 t 年 的 耕 地 面 积 重 心 的 经 度 与 纬 度 的 坐 标 ; n C 则 作 为 楚 雄 州 第 i 县 或 市 的 耕 地 面 积 ; i X 、 i Y 则 作 为 第 i 县 或 市 所 在 区 域 的 经 度 与 纬 度 的 坐 标 。

4. 结 果 与 分 析
4 . 1 楚雄州耕地时空变化趋势分析
.1楚雄州耕地变化概况
根据近10年的楚雄州耕地面积的数据,可以得出楚雄州近10年的耕地面积变化图(图4-1)。

∑∑===n i n i n i n t C X C X 11/∑
∑===n i n n i n t C Y C Y i 11/
图4-1 楚雄州近10年耕地面积变化
从图4-1中可以得出:楚雄州的耕地面积在2003—2006年之间是呈波动型的,变化起伏较大,从2003年的238.36万亩下降到2004年的231.37万亩,再上升到2005年的237.49万亩,然后又下降到2006年的230.56万亩。

在之后的2006—2012年,其耕地面积在逐渐上升,首先是2006至2011年楚雄州的耕地面积是呈缓慢上升的趋势,而2011至2012年突然加速上升,由2011年的234.65万亩上升到2012年的251.04万亩,说明楚雄州的耕地面积在2011至2012年之间增加了16.39万亩。

楚雄州的耕地面积是呈增长的趋势,增长的原因主要是:楚雄州政府有序推进未利用地集中成片开发,加大土地开发整理、中低产田地及中低产林改造力度,同时通过认真贯彻执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楚雄州结合实际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加强耕地保护的措施。

这就使得楚雄州耕地呈缓步上升的趋势。

随着楚雄州各个县市的经济的不断增长、人口的不断城市化,这就导致了建设用地的需求不断在增加,耕地的不断占用就愈演愈烈。

楚雄州各个市县因为发展情况不一样,其被建设用地所占用的就不一样,这样就似的楚雄州各个市县的耕地面积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耕地区域的差异性。

而耕地变化的区域差异性, 可以通过不同区域耕地面积的相对变化率来进行定量的研究[ 2 2 ]。

应用公式 1 计算,如果是某一地方的某一特定的土地利用类型(本文研究耕地)的相对变化率(Rid)> 1 ,这就说明此地区的这一土地利用类型比起全区来说比全区的变化还要大,也就是说它的区域差异较大。

研究中,在对楚雄州的9县一市的耕地面积动态变化的数量应算指标的基础上 , 用县市作为基本的研究单位 , 并使用 A r c V i e w G I S 3 . 3 软件 , 使其生成楚雄州各县市近10年来耕地面积相对变化率空间分布图(图4-2)。

图4-2 楚雄州各个县市近10年来耕地面积相对变化率空间分布图
从图4-2可以看出,楚雄州各个县市的耕地面积相对变化率分布的大致时空分布格局为,经过计算的到楚雄市耕地面积相对变化率为0.978,永仁县耕地面积的相对变化率为
0.977,所以楚雄市和永仁县的相对变化率最大;其次为武定县、南华县、姚安县,分别为
0.963、0.959、0.955;然后为大姚县、牟定县、双柏县、元谋县,分别为0.948、0.948、0.947、
0.900;禄丰县的耕地面积的相对变化率最小为0.809。

由此说明楚雄市和永仁县的耕地面积
变化大,其主要原因是其发展速度较其它县快,影响耕地的因素较多。

4.1.2楚雄州耕地分布重心及其动态演化
重心模型作为去研究某区域发展过程中要素空间变动的一个重要的分析工具。

某个区域的发展是各要素的聚集与扩散的过程,要素的重心位置是处于一个不断的变化之中的,一
个要素重心的移动客观的反映了某个区域发展的要素的空间集聚以及位置移动规律[23]。

而耕
地面积的重心变化是研究耕地空间变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本文依据重心模型理论来构建楚
雄州区域耕地面积要素的重心拟合模型,以此来计算楚雄州的耕地重心及变化。

利用楚雄州及其9县1市的2003-2012年的耕地面积,建立楚雄州各县市的经纬度坐标。

通过计算得到2003到2012年这近十年的楚雄州的耕地面积重心移动情况表(表4-1)和楚雄州耕地重心移动散点图(图4-3)。

项目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经度(゜
E)
纬度(゜
N)
图4-3 楚雄州耕地重心移动散点图
根据表4-1和图4-3,图°°N周围比较密集,就不一一表示。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楚雄州近十年来的耕地面积的重心基本处于°°°°°°°°N;楚雄州耕地面积重心在楚雄州内移动了37.03 km,年均移动3.703 km。

在近十年之内,各年之间的移动幅度大小不一样;如°°°°°°km。

°°°°°°;
移动距离为22.91 km。

其它年份之间变化较小。

楚雄州耕地面积重心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近年来的土地利用整治,使得楚雄州不同地区的耕地面积发生变化,虽然建设用地也占据了部分耕地,但同时通过土地的合理开发与治理,使得每年都有新增的耕地,这就使得楚雄州近年来的耕地面积有所上升。

楚雄州人口分布时空变化趋势分析
.1楚雄州人口变化概况
根据近10年的楚雄州人口的数据,可以得出楚雄州近10年的人口变化图(图4-4)。

图4-4 楚雄州近10年的人口变化图
根据图4-4可以看出,楚雄州的人口整体是逐年上升的,从上升速度来看,2004年至2005年上升最快,由256.20万人增加到265.69万人,增加了9.49万人(3.7个百分点),在2009年到2010年间人口数量有所下降,呈现负增长,但下降程度小,从270.10万人下降到268.71万人,减少了1.39万人,下降了0.5个百分点。

对于分析楚雄州人口分布的变化的研究,和上面的耕地面积变化的研究方法一样,首先是计算人口变化的区域差异,也用公式1来计算其变化率。

但此时,公式里的K1、K2分别改为楚雄州各个县市各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的人口数量;C1、C2分别改为为楚雄州全区域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的人口数量。

同样,如果说Rid > 1,则说明该研究区域内的人口数量变化较楚雄州全区大。

并以楚雄州各个县市为基本单位,在ArcViewGIS3. 3软件的支持下,使其生成楚雄州各县市近10年来的楚雄州人口数量相对变化率空间分布图(图4-5)。

图4-5 近10年来的楚雄州人口数量相对变化率空间分布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