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大学英语精读教学设计与学生“设计学习”能力的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语翻译
摘要本文介绍了多模态大学英语精读教学设计的概念以及“设计学习”的概念和具体实施步骤。

通过对大学英语精读课程的多模态设计案例分析,证明以上两种理论可以有效地运用到大学英语精读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语言学习和能力培养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值得推崇。

关键词大学英语精读多模态教学设计设计学习Multimodal Teaching Design for College English Intensive Reading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Ability of "Learning by Design"//Dong Bing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multimodal teaching design for college English intensive reading classes as well as the concept of"learning by design".It makes a case study of an English class,showing that English intensive reading class-es designed on the theory of multimodal teaching are helpful in enhancing the linguistic and integrative abilities of students. Key words college English intensive reading;multimodal teach-ing design;learning by design
1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设计
1.1多模态与外语教学
多模态是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各个研究领域讨论的重点话题,吸引了国内外学者强烈的研究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当前多模态教学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

多模态话语指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片、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

新伦敦小组(New London Group)(1996)最早开启了多模态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他们认为语言教学最主要的任务是开发多模态意义和培养学生的多模态识读能力。

之后,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语言教学中的研究广泛发展。

国内对多模态教学的研究相对较晚,研究多模态教学的学者主要有胡壮麟、顾曰国、朱永生、张德禄等。

胡壮麟(2007)指出人类进入社会符号学多模态化的新世纪,对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应引起重视。

张德禄(2009)探讨了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多模态话语分析和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并据此对外语教学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

1.2多模态与大学英语精读教学设计
在整个教学设计阶段,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需要整合
不同的媒介,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以及各种网络资源,授课时再将教师自身的语言声音、表情、动作、肢体语言等纳入教学过程,给学生以全方位的体验,促进学生感知新知识的过程,以此来大大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和理解。

2多模态大学英语设计教学与“设计学习”
张德禄(2016)认为,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意义潜势”,即能够掌握目标语的所有意义系统,能够在一定的语境中选择合适的意义进行社会交际。

具体到每个人则是能够发展个体的意义系统或意义潜势,即每一个体所特有的意义潜势。

整体的人是由具体的能力来体现的,所以从英语学习者应该发展的能力来看,张德禄、陈一希(2015)提出了英语学习者应该具备的八种能力,其中之一就是新媒体多模态操作能力:能够适应新科技、网络化、多模态化的时代特点,一方面能够运用现代新媒体技术进行有效交际,同时,要掌握各种模态的表意优势和特点,有效运用多模态进行交流和交际。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吸收、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除了关注教师的教学设计,还应培养学生自主的“设计学习”能力。

“设计学习”是“通过设计学习”(learning by design)的简称,是新伦敦小组(1996)提出和倡导的,后来成为多元读写能力培养的主要理论依据(Kress et al.2001:169)。

新伦敦小组把设计理论分为三个部分,已有设计、设计过程和再设计。

已有设计指已有的意义资源,包括各种符号系统的“语法”和话语的文体、话语的体裁、方言、话语声音以及互文语境;在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以前经历的语言和话语。

设计过程是在符号过程中利用已有资源所做的工作。

再设计是通过设计过程再生的和转换的资源。

设计过程涉及重新表现和重新语境化,而所谓再设计是意义制造者对意义的重新制造,是一种新意义。

虽然,它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已有设计的资源,但从来就不是对已有设计简单的重新实例化,而是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性和新产性。

最后,再设计又成为已有设计,成为新的意义制造资源(张德禄、刘睿,2014)。

3多模态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设计和“设计学习”的实际应用
笔者现以多模态教学设计理论、“设计学习”理论框架
多模态大学英语精读教学设计与学生“设计学习”
能力的培养
董冰[1][2]
([1]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上海200080;
[2]同济大学上海200092)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71/ki.kjwhb.2017.12.077
作者简介:董冰(1984—),女,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外语教学。

182
. All Rights Reserved.
Total.407
December 2017(B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总第407期2017年12月(中)
为基础,结合具体实例,从大学英语精读教学各个环节进行
分析,以期探索精读教学新模式。

3.1课堂导入
在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多模态话语的优势,根据实际课文内容并按照多模态教学设计原则,灵活地展示和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如观看影片或纪录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目的是使学生关注文章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

在讲授《综合英语教程》第三册第一单元“We ’ve been Hit!”时,笔者首先给学生播放了“911”恐怖袭击事件相关视频,接着展示了灾难现场照片以及受难者家属得知消息后的照片,以及当时有关该事件的文字报道。

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形式的有效结合,让学生对“911”事件有了一个全方位的了解。

虽然该事件发生在十几年前,但是通过多模态资料的视觉、听觉上的冲击,学生还是可以非常震撼地感受到灾难的恐怖和对人们带来的伤害,这为他们下一阶段对文章的理解和文章中人物心理的体会做了很好的铺垫,当然,也为他们在关于该话题的表达词汇和形式上做了一定的语言储备,可在后期成为学生“设计学习”中的“已有设计”环节的资料。

3.2文章讲解
该单元文章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人物话语和内心活动的描写,词汇量不大并且语法结构也不复杂。

在这种实际情况下,笔者选择在学生预习文章后相互提问进行竞赛的方式,具体做法如下:课前要求学生预习文章并找出问题
(问题可以涉及文章内容理解、词汇使用、长难句翻译、语法
结构解释等必须与本文内容相关的问题);课上将学生5-6人一组进行随机分组(全班共31人)并按组编号;每组学生有20分钟时间将小组成员在课下找出的问题汇总并选出认为最难的6-7个问题,将问题整理好后交给教师;教师将所有小组问题全部收集好后,按照小组编号的顺序组织答题竞赛,由B 组回答A 组的问题,C 组回答B 的问题,D 组回答C 组的问题,以此类推;一道问题结束后,答题正确的小组加1分,如果答题错误,则出题的小组得1分。

通过这种小组互动,提高了学生预习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很多文章中的问题都在同学们的一问一答中解决了,也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成就感和小组荣誉感,他们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学习动力大增。

在此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调整语音语调、使用面部表情和手势等多模态方式,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进行引导,并对整个小组活动进行把控。

而学生也在问答的过程中完成了“设计学习”中的“已有知识”和“设计过程”部分。

3.3实践应用
实践应用也是设计教学和设计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在这一单元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在文章讲解结束后加入了学生口头报告实践的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口头报告,主题是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对“恐怖主义”的看法。

在此过程中,学生要遵循“设计学习”的步骤,操作如下:
(1)整理新旧知识。

让学生课前以小组形式进行准备,把已有知识和新知识(课堂上下新收集到的关于恐怖主义的背景知识、词汇语
法形式等)联系在一起。

(2)设计过程。

运用各模态的优势和特点,通过多模态调用配合的原则,进行口头报告设计安排:在语言模态(叙述文本、PPT 等展示文本)、听觉模态(人物声音高低、语音语调、语速、背景音乐等)、视觉模态(视频、图片、展示软件的字体、颜色、道具服装等)、手势语模态(动作、表情等)和空间模态(展示软件排版布局、小组成员布局及出场顺序等)方面进行设计、商讨和修改。

(3)再设计。

在接下来的多模态语篇构建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设计过程”和“再设计”,把整合后的资料在屏幕上呈现出来,其中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批判性评价,比如,他们通过背景音乐的选择和音量控制,来烘托恐怖主义给全世界带来灾难的严重性,并激起学生们内心对受难者的同情。

有的同学从自己生活的角度出发,表达了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和安定繁荣祖国的骄傲和自豪之情,再一次激发了全班同学爱国的热情。

学生们不仅在知识和技能上有了积累,精神上也是收获满满。

3.4设计实践小结
通过多模态大学英语精读教学设计的实践,教师在相关教育教学和设计理论的指导下,对于教学有了更多手段和方法上的选择,教学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加强,更能有效地实施教学和课堂互动。

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设计学习”,将新旧知识整合,并利用现代教育教学媒体的优势,批判地设计、展示并与外界沟通自己的想法。

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多媒体技术能力和交际能力都会得到一定的锻炼和提高。

4结语
多模态设计教学和设计学习是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实践证明,优秀的多模态大学英语精读教学设计可以通过有效的教学和学习途径,成功地整合丰富的网络和实际学习资源,调动各模态的优势,转换课堂上的师生角色,使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发挥出最大的主动性,对于学生的语言学习和能力培养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Kress.G.,C.Jewitt,J.Ogborn,C.Tsatsarelis.Multimodal
Teaching and Learning:The Rhetorics of the Science Classroom[M].London:Continuum,2001.
[2]
New London Group.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De-signing social futures [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96,6(1).
[3]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
[4]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9(7).
[5]
张德禄.中国英语教育的发展与未来[J].当代外语研究,2016
(1).
[6]张德禄,陈一希.我国外语专业本科生多元能力结构探索[J].
外语界,2015(6).
[7]张德禄,刘睿.外语多元读写能力培养教学设计研究———以学
生口头报告设计为例[J].中国外语,2014(5).
编辑李前锋183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