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利量表原理与应用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页/共72页
神经系统 淋巴系统 运动系统 生殖系统
个体差异的发展模式 • 模式Ⅰ:同一起点,不同发展速度,在不同时期达到同一水平:如运动系统、动作的发展。
• 模式Ⅱ:同一起点,不同的发展速度,最后在同一时期达到不同的发展水平。如智力的发展。 • 模式Ⅲ:同一发展速度,最后达到的水平有所不同。如早期语言发展、学习、受教育程度等。 • 模式Ⅳ:随年龄增长而表现出不同的速率和水平,如智力结构中的“液体智力”()发展的情况。
(改变自身以适应环境)实现平衡化。
第18页/共72页
(四)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1. 图式建构─认识发展的结构方面,指动作结构组织的形成、发展变化。如注视—抓握动作的联合,组成新 的动作模式;
• 2. 调节作用─自动调节、பைடு நூலகம்变不符合客体关系的现有图式(反应模式),实现同化──顺应的动态平衡与图 式过渡;
(二)各机能区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基本机能联合区 ─调节紧张度与觉醒状态 • 结构:脑干、网状结构、间脑、大脑皮层内 侧部。 •功 能 : 按 “ 非 特 异 性 ” 神 经 网 形 式 构 成 , 分 阶 段 逐 步 改 变 兴 奋 水 平 , 调 节 整 个 神 经 系 统 活 动 状 态 ( 睡 眠 、 觉醒、警觉、注意、兴奋等);
神经生物学研究发现,这一先天的本能与视知觉通路和颞叶下部皮质的功 能有关。 •(2)对触觉刺激的要求:Harlow 罗猴的剥夺实验表明:这种依恋行为与 “皮肤饥饿”的本能需求有关,温暖、舒适的皮肤刺激是神经系统发育的 内在要求。 •(3)饥饿、吸允反射、拥抱等先天反射,一起构成了早期婴儿依恋行为 最原始的动机。 • (4)婴幼儿的气质特点、表现得是否可爱、养育是否麻烦也是重要的影 响因素。
理 • 4. 额叶:躯体运动、行为控制、综合分析、计划行动、言语书写;
第25页/共72页
(三) 皮层结构
1. 分子层──邻近表层联系; 2. 外颗粒层──接受皮层其它区信息; 3. 外锥体细胞层──信息传出到其它皮层; 4. 内粒层──接受下位中枢、丘脑的感觉传入; 5. 内锥体细胞层──传出命令到下位中枢; 6. 多形细胞层──通过联合纤维,作半球间的联系;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命题假 设、抽象思维,进入成熟阶段。
第22页/共72页
认知发展理论的要点
• 1.本能是由遗传固定的行为动作模式,从遗传图式 ──感知运动图式──表象图式──运算思维图式, 各行为图式出现的次序固定不变,所有儿童都遵 循这种发展阶段顺序,只是出现的年龄可因环境 的影响提前或推迟;
第33页/共72页
• 结构:前半第脑三区基额叶本,机分能层工联作合次区序相─反─规:划3─、─2调─节─1、─控─行制为活;
动 • 功能:三级皮质:前额区,与丘脑、网状结构及皮质所有部分反馈联系,
将各叶三级皮层区信息第二次加工,形成活动计划、程序、有意识、有目
的、言语参与调节行为;

二级皮质:接受三级皮质信息,将行为指令进行具体组织,使效应器

感知─运动─情绪─动机─社会能力(语言交往)—抽象思维。
第5页/共72页
心理发展的概念与性质
• 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差异性:组织系统、机能的发展速度、 起止与到达成熟的时间、不同时期的发展速率等,均存 在不同的发展模式(图):
第6页/共72页
系统发展的四种模式
250 200 150 100
50 0 出生 2 4 8 12 16 20
第19页/共72页
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分为6个反应期: • (1) 反射练习期(0~1月):基本反射与吸允动作; • (2) 初级循环反应(1~4月)吸允手指:包含先前两种单独的身体动作图式
联合 • (3) 二级循环反应(4~8月):有目的的动作形成期,注意身体之外由自己
引起的有趣的事:设法控制、摆弄物体和重复操作、视觉追踪;
第20页/共72页
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 (4)二级图式的协调(8~12月):手段与目的分化、协调期,协调两 个分离的图式取得一个结果,因果关系、对离开感觉的刺激物“简单守恒” 与寻找;
• (5)三级循环反应(12~18月):环境探索,试验观察用不同的动作去 获得不同的结果;假设形成与检验,——A─B,—B
内容
•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与神经学基础 • 贝利量表的理论依据与编制修订过程 • 贝利量表的内容结构和特点 • 贝利量表的应用与成果
第1页/共72页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与性质 (一)概念 发展是指从胚胎到死亡的生命变化全过程(心
理过程的变化及变因)。从出生到成熟这一时 期对个体心理发展具有决定意义。 成熟是指身心发育过程的完成。生物种系进化 等级越高,神经系统越复杂,成熟所需时间越 长,环境作用与适应性越强,最后成就越高。
性、阶段性; • 发展的基本法则不可逾越 第17页/共72页 和逆转。
(四)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J. Piaget(瑞士1896~1980)生物学与心理学家。50年代提出认知发展 理论。
• 基本观点: • 图式—应付环境的某些行为(动作)模式 • 适应──认识发展的功能方面,通过同化(整合外界刺激)──顺应作用
第2页/共72页
心理发展的概念与性质
心理发展的三个主要问题(W): 1 What(发展过程的共同模式或特征): 2 When(这些模式或特征发展变化的时间程序): 3 Why(什么原因引起):
第3页/共72页
心理发展的概念与性质
• (二)发展的基本性质: •1. 人类发展是一个连续与积累的阶段性变化过程:
第14页/共72页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学派
• (二)行为学习理论 • 环境决定论 • 操作性条件反射 • C.Bandura(1925~):社会学习理论
第15页/共72页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学派
• (三) 自然成熟理论 • Gesell(1880~1961): • 主持耶鲁大学儿童发展诊室50年,通过对儿童早期运动
作行动准备,指令下达运动区;

一级皮质: 运动区锥体细胞──动作。
第23页/共72页
认知发展理论的要点
• 2. 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图式), 决定儿童行为的一般特征和从事相应水平的各种运动;
• 3. 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的过程,在新的水平 改组前一认识阶段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识结构,逐 渐摆脱对客体的直接依赖。
第24页/共72页
儿童行为发展的神经学基础 • 一、大脑的基本结构 • 成人:脑重=1350克 脑表面积=2.2M2 • 神经细胞数= 140亿 • (一)脑区及功能分化 • 1. 枕叶:视觉各成分感受; • 2. 颞叶:听觉、语言感受、视知觉分辨、运动、平衡觉; • 3. 顶叶:躯体感觉、空间知觉、运动平衡觉;分布:倒立人形,等势原
第32页/共72页
•结 构 : 后 半第存脑二区 ,基视本觉机( 枕能叶联) 、合听区觉─(─颞信叶息)接、受躯与体加感工觉储与 空 间 定 向
(顶叶)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语言文字感受。 •功 能 : 一 级 皮 质 ─ ─ 对 各 种 感 觉 信 息 以 高 度 模 式 特 异 性 接 受 ─ ─ 感 觉 。 •二 级 皮 质 ─ ─ 对 相 关 感 觉 信 息 加 工 、 编 码 ─ ─ 知 觉 ; •三 级 皮 质 ─ ─ 不 同 感 觉 通 道 信 息 整 合 , 将 知 觉 变 为 以 内 部 图 式 为 中 介 的 抽 象 思维,行为经验储存。 •规 则 : 按 模 式 特 异 性 递 减 和 渐 进 性 偏 侧 化 原 则 , 分 层 次 工 作 。
发展的长期观察和研究,于1943年提出自然成熟理论 (著作《发育诊断学》),编制Gesell婴幼儿发展诊断 量表,制定0~5岁行为发育常模。
第16页/共72页
(三) Gesell自然成熟理论
• 基本观点: • 成熟是基因指导行为发展的过程; • 内部成熟时间表规定行为技能发展的里程
碑,形成有组织的行为过程—行为模式; • 发育成熟与行为发展具有:定向性、序列
• 依恋是指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尤其指亲子之间形成的强烈的感情联系。 依恋可以为儿童提供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要,如安全与照料。这不仅有重 要的生物学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心理学意义。
第11页/共72页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学派
• 按照依恋的基本性质,主要分为安全依恋和不安全依恋(回避或反抗)。 • 安全依恋可有效地促进和改善养育的环境质量。扩大儿童认识活动范围,获得社会交往经验和形成应付各
种刺激的行为反应模式。 • 缺乏安全依恋的婴儿将产生焦虑不安、对人疏远、不信任感和敌意,容易激惹、出现攻击行为、社交退缩
等不良的个性倾向和行为表现。这无疑为以后的神经症和适应不良行为留下了隐患。
第12页/共72页
依恋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1. 在婴幼儿方面: •(1)视知觉的选择性:对人的面孔表现出明显的视觉选择偏好和亲近。
颇有争议、广受批判的观点。实际上,这一理论正是从精神动力学派的观点出发,而采用行为学派实验与 客观观察描述的研究方法才得以提出,并且成为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可信依据的。
第10页/共72页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学派
• 依恋理论的创立者是英国精神病学家John Bowlby。从四十年代以来,他 对母子关系和“母亲剥夺”进行了长达三十余年的系列研究,直到1970年 才正式出版第一部专著。其后又有许多学者加入了研究行列。目前已有大 量证据可从临床、心理、神经生物学等不同层面来阐释这一理论,在此仅 作择要介绍。

(一)人脑三个基本机能联合区的构造: • 每一机能区都有分层次结构,由彼此重叠的三种类型
的皮质组成: • 1. 一级皮质(投射)区:感觉信息传入或运动冲动传
出; • 2. 二级皮质(投射—联络)区:信息加工、编码,或
准备运动执行程序; • 3. 三级皮质(联络或重叠)区:综合二级区的协调活
动,实现心理活动最复杂的形式,经验模式概括与保 第31页/共72页
第26页/共72页
脑回与主要机能定位
1. 中央前回:躯体运动(倒置) 2. 中央后回:躯体感觉(倒置) 3. 颞横回:听觉、语言感受 4. 额下回:言语、眼运动
第27页/共72页
大脑结构与功能分化
第28页/共72页
脑回与主要机能定位图
第29页/共72页
大脑半球的机能定位
第30页/共72页
大脑的结构与机能区系统
• (6)思维的开始(18~24月):延缓模仿已消失的、当前不存在的动作 模式。
第21页/共72页
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2.前运算阶段(2~7岁):表象思维, 象征性游戏,延缓模仿,自我中心, 缺乏一般意义概括能力。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开始摆脱 具体对象,进行可逆的心理运算, 维度变化与体积守恒。
第13页/共72页
依恋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 2. 在母亲方面:依恋关系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养育的特征和质
量。 • (1)母爱和哺乳带来的快感属于生物性的本能,直接影响依恋关系的建
立和质量; • (2)养育者对孩子的需要和行为活动所表达的信号是否敏感、能否正确
的理解和作出及时的反应、并根据发育的不同阶段和需要提供适宜的刺激, 对养育质量和亲子依恋关系有着重要影响。 • 因此,由于母亲的素质不同,养育质量和依恋关系及其对孩子心理发展的 影响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
可以预言与预测。 •2. 人类发展是一个整体协调的变化过程:感觉与
运动、认知、情绪、个性与社会行为发展互相关 联影响。
第4页/共72页
心理发展的概念与性质
• 3. 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方向与先后顺序不可逆、不可逾越:
• 身体与运动机能发展法则:

头—尾法则;

近—远法则;

粗—细法则
• 心理机能发展顺序性:
第8页/共72页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学派
(一)精神动力学理论
S.Frued(1856~1939) 早期发育三个阶段,5岁以前的经验有深远影响; 个性心理(人格)发展三个关键期及其临床意义: 口恋期: 肛恋期: 性蕾期:
第9页/共72页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学派
• 新精神动力学派:依恋理论 • 对于依恋理论,从字面上看,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弗洛伊德提出的口恋期、肛恋期、性器期以及恋母情结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