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_为了_的词性_蒋瑾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为了”的词性
蒋瑾媛
(宜宾学院中文系 四川宜宾 644000)
摘 要:有的语法书认为“为了”兼介词和连词两种词性,把名词性成分前的“为了”看成介词,把动宾、主谓短语等谓词性成分前的“为了”看成连词。
另外的语法书却认为无论“为了”用在名词性成分或谓词性成分前都是介词。
文章认为后一种看法更合理,因为介词并非只与名词性成分组合。
关键词:为了;词性;介词;连词;名词性;谓词性
中图分类号:H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757(2002)03-0043-03
“为了”一词是介词,这是没有争议的,但是是否也是连词,各种语法书的看法却完全不同。
高等教育自学用书《现代汉语》下册(语法部分周靖)认为:“表示目的关系的`为了',兼属连词和介词两类”。
廖定文《现代汉语语法入门》在“常用连词表”里把“为了”列为表示目的的连词。
冯志纯《现代汉语》下册虽然没有明确说“为了”也有连词的词性,但它讲目的复句时把“为了”列为关联词语,并把“为了A,必须B”作为“积极目的式”的一种典型格式,“为了A”成为一个独立的分句,这显然是把“为了”当成了连词,因为“为了A”中的“为了”如果是介词的话,“为了A”就不能成为分句。
与此相同,马真《简明实用汉语语法》(修订本)、李扶乾《现代汉语语法》讲目的复句时也把“为了”列为从句的常用关联词语,把“为了……”作为一个独立的分句,其实也是把“为了”作为连词来使用。
另外一些语法书却认为“为了”只是介词,不具有连词的词性。
邢福义《现代汉语》在讲目的句时特别指出:“应该注意:由介词`为了、为着'构成的介词短语,经常用在句子的主语前边,充当状语,表示目的。
”并在举例后说:“`为了培养……人才'尽管表示目的,但它是介词短语,充当状语,不成为分句,因而整个句子不成为复句。
”《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一书中由陆俭明执笔的《汉语中表示主从关系的连词》一文也明确指出:“`为、为了'是介词,不是连词”。
李临定《汉语比较变换语法》一书中《“为”格的类型、比较及变换》一文(归在“介词格类”)论述了“为”格的介词“为”(为了、为着),把“为了”完全看成介词。
为什么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看法?它们分歧的焦点何在?我们先从本文开头所列举的五本语法书中去寻找认为“为了”具有连词的词性的答案。
高等教育自学用书《现代汉语》明确指出:“`为了'后边用的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时,它是介词”,“`为了'后边用上了动宾词组或主谓词组,就成为复句的一个分句,这时的`为了'是连词”。
并举例道:
①为了将来的幸福,我们不能不暂时忍受一些生活上的困难。
②为了共产主义事业,我们奋斗终身。
③为了他,我化了不少心血,你也吃了不少苦。
④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材必须重编。
⑤为了职工能安心工作,机关办起了托儿所。
例①、②、③中的“为了”因为同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组合被看成介词,例④、⑤中的“为了”因为与动宾短语“提高教学质量”和主谓短语“职工能安心工作”组合而被看成连词。
这本书在讲介词的语法特点时还说:“介词只介绍名词给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等关系”,“介词同后边的名词或代词等构成一种语言单位,叫做`介词结构'。
”我们由此知道,这本书之所以把用在动宾词组或主谓词组前的“为了”看成连词,是因为认为介词只能用在名词性成分前,不能用在谓词性成分前,而动宾短语或主谓短语就是谓词性短语。
廖定文《现代汉语语法入门》讲目的复句时举了下面这个例子:
为了争取新的胜利,要在党的干部中间提倡放下包袱和开动机器。
(毛泽东《学习和时局》)
在这里我们看到,“争取新的胜利”是个动宾短语,用在动宾短语前的“为了”被看成连词,“为了争取新的胜利”构
43
第18卷 第3期 Vol.18No.3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J OURNAL OF SICHUAN COLLEGE OF EDUCATION
2002年3月
Mar.2002
收稿日期:2001-11-21
成复句的一个分句。
这本书在介绍介词的特点时又说:“介词主要跟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组合成介宾短语”。
虽然措辞上用了“主要”二字,似乎为非名词性成分留有一席之地,但并没有真正认为介词能与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以外的成分组合成介宾短语,以致把动宾短语前的“为了”看成连词。
同样,其他三本语法书讲目的复句时举例也类似。
冯志纯《现代汉语》:
①为了保卫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必须加强法制。
②为了判断正确的东西和错误的东西,常常需要有考验的时间。
③外祖母为了减少她的寂寞起见,把我接到了她家。
这里的“保卫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判断正确的东西和错误的东西”、“减少她的寂寞”都是动宾短语。
马真《简明实用汉语语法》:
①为了方便顾客,延长了营业时间。
②为了下一代能健康地成长,我们必须做好妇幼保健工作。
这里的“方便顾客”、“下一代能健康地成长”分别是动宾短语与主谓短语。
李扶乾《现代汉语语法》:
为了打听一下这儿有没有游击队,我又走进了一家小饭铺。
这里,“打听一下这儿有没有游击队”是动宾短语。
总之,凡是认为“为了”除了具有介词的词性外还具有连词的词性的,都是把放在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前面的“为了”看成连词。
下面我们再到另外几本书中去寻找认为“为了”只具有介词的词性的答案。
邢福义《现代汉语》不把下面的句子看成复句,“为了……”不作为分句:
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邓小平文选》)
这里的“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是个动宾短语,而在它前面的“为了”仍作为介词。
这本书在讲介词的语法特点时还指出:“尽管介词不一定跟名词组合(如`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动宾短语),但所有的介词都能够跟名词组合(如`为了理想'———`理想'是名词)。
”可见,这本书是把名词性成分前和非名词性成分(如动宾短语)前的“为了”都一律看成介词。
李临定《“为”格的类型、比较及变换》一文中作为介词的“为了”的例句我们选取几例如下:
①为了避开亮光,他把眼睛略略埋下(巴金)
②为了汉匈和好,我把你当成好朋友,亲兄弟(曹禺)
③为了全胡同的事,大家也常常到一块儿商议(老舍)
以上三例中,“避开亮光”、“汉匈和好”、“全胡同的事”分别是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名词性偏正短语,所以这篇文章同样是把名词性成分前和非名词性成分前的“为了”一律处理成介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看法分歧的焦点是:“为了”后面跟动宾短语或主谓短语时,“为了”是介词还是连词?而对“为了”词性的界定就决定了“为了”与后面的动宾短语或主谓短语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分句,从而也就决定了整个句子是单句还是复句。
认为“为了”还具有连词的词性的,都是把用在动宾短语、主谓短语等谓词性成分前的“为了”看成连词,而把用在名词性成分前的“为了”才看成介词。
认为“为了”只具有介词词性的,则无论“为了”用在名词性成分前还是动宾短语、主谓短语这些谓词性成分前,都把“为了”看成介词。
我以为把“为了”看成介词更合理,因为认为介词只能与名词性成分组合而不能与非名词性成分组合的观点是片面的。
笔者对常用的一些介词进行了考察,发现很多介词都可以放在非名词性成分即谓词性成分前。
例如:通过学习,我们的认识提高了。
通过锻炼身体,小王的体质增强了。
通过张欢不懈地刻苦学习,他的英语成绩有
了很大的进步。
介词“通过”分别与动词“学习”、动宾短语“锻炼身体”、主谓短语“张欢不懈地刻苦学习”组合。
经过了解小王的实际情况,领导决定暂缓处理这件
事。
经过我们热烈讨论,大会最后确定小王为工会主席。
介词“经过”分别同动宾短语“了解小王的实际情况”、主谓短语“我们热烈讨论”组合。
自从来了共产党,工农翻身得解放。
自从水库开始动工,他就搬到工地住去了。
介词“自从”分别与动宾短语“来了共产党”、主谓短语“水库开始动工”组合。
关于兴修水利,公社正在全面规划。
关于学校增加招生名额,你们准备采取什么
具体措施?
介词“关于”分别与动宾短语“兴修水利”、主谓短语“学校增加招生名额”组合。
我们以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
安徽祁门县以盛产红茶著名。
介词“以”分别与主谓短语“祖国有这样的英雄”、动宾短语“盛产红茶”组合。
我们从改良品种谈到加强田间管理。
张老师今天从李自成攻克洛阳讲起。
介词“从”分别同动宾短语“改良品种”、主谓短语“李自成攻克洛阳”组合。
44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3月
自解放军进入我们村,我们就过上了好日子。
小刘自出学校门,一直在部队里生活。
介词“自”分别同主谓短语“解放军进入我们村”、动宾短语“出学校门”组合。
老王把萧洁到舞厅唱歌看成不光彩的事。
单位领导把落实政策当作首要工作来抓。
介词“把”分别与主谓短语“萧洁到舞厅唱歌”、动宾短语“落实政策”组合。
学外语比学电脑更困难。
我们劳动比他们学习更辛苦。
介词“比”分别同动宾短语“学电脑”、主谓短语“他们学习”组合。
这样做,对于解决问题起不了多大作用。
这样讲,对于同学们分清调类与调值的概念
有很大帮助。
介词“对于”分别与动宾短语“解决问题”、主谓短语“同学们分清调类与调值的概念”组合。
综上所述,所有的介词都能与名词性成分组合,但介词并不只与名词性成分组合,它可以与谓词性成分组合,我们不能把用在谓词性成分前面的介词看成别的词性(比如连词)。
所以“为了”无论用在名词性成分前面还是用在动宾短语或主谓短语等谓词性成分前面都是介词。
至于“为了”在句中充当谓语中心时是动词(如“一切为了我们”),不在本文论述的范围。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自学用书·现代汉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2〕廖定文.现代汉语语法入门[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
〔3〕冯志纯.全国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统编教材·现代汉语.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4〕马真.简明实用汉语语法(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5〕李扶乾.现代汉语语法[M].求实出版社,1987.
〔6〕邢福义.现代汉语(修订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7〕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汉语中表示主从关系的连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8〕李临定.汉语比较变换语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戴为华 责任校对:郝丹立)
(上接第42页)度,也不是立足点的问题,而是体现着作者、读者与作品中涉及的人物保持什么样的时空关系问题”(《写的智慧》马正平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持此观点较为客观。
我们知道,人称代词(我,我们,你,你们,他,他们)是人与人之间的称呼,不同的称呼体现着人与人之间不同的时空关系。
在文章叙述中,选择不同的人称代词,就标志着作者和作品中涉及的人物、事件是一种什么样的时空关系。
如果在文章中用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进行叙述,那么就表明作者和作品中所写的其他人物是处于同一时间的直接的面对面的时空关系。
当然作品中的“我”不一定是指作者,而是作品的一个人物,他是以作者的身份、口气出现在文章中。
体现这种时空关系的叙述就是第一人称的叙述。
如果在文章中选用第三人称代词来称呼所写的人,那么表明作者与所写的人物、事件、环境不是同时的直接的时空关系,而是异时的间接的时空关系,体现这种时空关系的叙述则是第三人称的叙述。
那么文章中出现第二人称代词时,又属于什么时空关系呢?不难看出,当文章中出现了第二人称代词时,即是叙述者正在和涉及的人物交谈,如书信式的记叙文,作者总是称受信者为“你”,“你们”,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把读者———祖国人民称为“你”,“你们”,和读者直接谈话。
在一些悼亡文章、抒情散文和诗歌中第二人称叙述屡见不鲜,而此时的叙述者和作品中所涉及的人物必须在同一时空关系之内,也就是面对面的时空关系,只不过未直接称“我”对“你”怎么样,也可以这样说,因为“你”总是针对“我”而言,“你”总是“我”喊出的称呼,既然如此“我”就不在场了或未直接与对方交谈。
如同一时空的A、B、C三人,A称B、C为你们,尽管A未标示出来,实际是在场的。
无论如何,只要一出现你,就意味着我的存在,虽然“我”未用字标出来,但无法否认我的客观存在。
这样的文章就正是这个潜在而客观存在的我写出来的,这样的文章实际上是第一人称的叙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说,文章中出现了“你”“你们”的叙述口气,则是隐蔽的第一人称的写法,即第二人称就是第一人称。
因为人称本质是体现作者、读者和作品中人物所处的时空关系,而这种关系只有两种:同时的直接的关系和异时的间接的关系,前者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后者为第三人称。
(责任编辑:戴为华 责任校对:戴为华)
45
第18卷(总第96期) 蒋瑾瑗:关于“为了”的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