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全国新课标卷化学二轮复习-选择题能力点训练:高考能力点5物质的分离与除杂 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能力点5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
物质的检验与推断
【考向一】物质的分离与除杂
1.B 解析乙酸乙酯是不溶于水的物质,乙醇和乙酸均是易溶于水的,所以步骤①是互不相溶液体的分离,采用分液的方法;乙酸钠和乙醇是互溶的,其中乙醇的沸点很低,可以采用蒸馏的方法将乙醇分离出来;乙酸钠和硫酸反应生成乙酸,碳酸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再蒸馏可以获得乙酸。

B正确。

2.A 解析氧化铁溶于盐酸,A正确;B中会引入氧气杂质,应把混合气体通入热的氧化铜即可,B错;C 中加入铜粉会引入铜离子,应该加入铁粉,C错;钠和乙醇反应,应该加入生石灰后蒸馏,D错。

3.C 解析应该用饱和碳酸氢钠洗气,A错;二氧化氮和水反应,B错;C正确;铜和稀硝酸也反应,D错。

4.C 解析除去KNO3溶液中混有的少量Ba(NO3)2杂质,可加入K2CO3,注意不能加入Na2CO3溶液,否则引入新杂质,过滤,再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稀硝酸,过量的碳酸钾和与硝酸反应生成KNO3,不能用盐酸,否则引入新杂质。

5.D 解析使Fe3+、Fe2+、Zn2+较完全的形成氢氧化物沉淀,溶液的pH应分别为3.7、8.8、8.9左右,所以要除去硫酸锌酸性溶液中含有的少量Fe3+、Fe2+,应该先把Fe2+氧化为Fe3+,H2O2是绿色氧化剂不会引入杂质,所以用H2O2把Fe2+氧化为Fe3+,再加入氧化锌调节溶液的pH,使Fe3+转化为沉淀除去,D正确。

6.B 解析加入溴水生成三溴苯酚,三溴苯酚溶于苯,应加入NaOH溶液,然后分液分离,故A错误;CaO 和水反应,可起到吸收水的作用,然后蒸馏分离,故B正确;乙醇、乙酸都溶于水,应加入氢氧化钠固体,然后蒸馏分离,故C错误;乙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应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故D错误。

7.D 解析用饱和Na2CO3溶液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分离方法是分液,A错误;氢氧化钠和乙烷、乙烯均不反应,B错误;溴可以和碘化钾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碘单质,碘单质在溴苯中的溶解度较大,萃取分液获得的是溶有碘单质的溴苯,C错误;乙酸可以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乙酸钠和水,对于乙醇和乙酸钠的水溶液的分离可以采用蒸馏法,D正确。

【考向二】物质的检验与推断
8.B 解析Fe3+遇KSCN会使溶液呈现红色,Fe2+遇KSCN不反应无现象,滴加KSCN溶液,溶液呈红色,则证明存在Fe3+,并不能证明无Fe2+,A错误;气体通过无水硫酸铜,粉末变蓝,发生反应CuSO 4+5H2O CuSO4·5H2O,可证明原气体中含有水蒸气,B正确;灼烧白色粉末,火焰呈黄色,证明原粉末中有Na+,并不能证明无K+,C错误;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有CO2、SO2等,D错误。

9.C 解析含亚硫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银离子等的溶液中滴加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都生成白色沉淀,A错误;火焰呈黄色,说明原溶液中含Na+,并不能说明无K+,B错误;氯水中的Cl2和碘离子反应生成碘单质,四氯化碳把碘从水溶液中萃取出来,四氯化碳密度比水大,下层溶液显紫色,C正确;氨气极易溶于水,滴加稀NaOH溶液不加热时不会逸出NH3,D错误。

10.D 解析向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白色沉淀可能是硫酸钡或氯化银。

11.C 解析还可能有Ag+或S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A错误;钾元素焰色反应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进行观察,B错误;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遇碱性物质变蓝,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一定有N,C正确;能使银离子产生白色沉淀的离子有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等,所以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原溶液中不一定有氯离子,D错误。

12. A 解析液溴易挥发,密度比水大,实验室常用水封的方法保存,A正确;能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成蓝色的物质具有氧化性,可能为NO2、O3、Cl2等,B错误;CCl4层显紫色,证明原溶液中存在I2,C错误;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可能为AgCl或BaSO4,不一定含有Ag+,D错误。

13.B 解析溶液中加入盐酸产生无色气体,溶液中可能含有C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或S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或HS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或HC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A错误;Fe(OH)2为白色沉淀,Fe(OH)3为红褐色沉淀,颜色变化说明Fe(OH)2被氧化了,B正确;实验室检验K+的存在用焰色反应,可以观察到紫色火焰,但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C错误;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不能说明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还可能含Ag+或S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D错误。

14.D 解析若混合物中含Al3+和C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加足量水,也会有氢氧化铝沉淀和二氧化碳气体生成,A错误;红棕色气体一定含二氧化氮,可能含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B错误;原混合物中一定含N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溶液甲中加入盐酸,H+、N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可以将S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氧化成S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不能说明原混合物含有S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C错误;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颜色判断是否含有K+,D正确。

15.C 解析甲、乙、丙、丁是由H+、Na+、Al3+、Ba2+、OH-、Cl-、HC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中的两种组成,由离子共存可知,H+只能与Cl-组成HCl,Al3+只能与Cl-组成AlCl3,甲溶液能和乙溶液生成白色沉淀A、无色气体B和氯化钠,应是铝离子与碳酸氢根发生的水解互促反应,A为Al(OH)3,B为CO2,甲、乙分别为AlCl3、NaHCO3中的一种;甲与丙反应得到氯化钠与二氧化碳,则甲为NaHCO3,乙为AlCl3,丙为HCl;甲与丁反应得到白色沉淀C与无色溶液D,则丁为Ba(OH)2,由于物质的用量不确定,则D为NaOH或碳酸钠。

A为Al(OH)3,D可能为NaOH或碳酸钠,氢氧化铝可以溶于氢氧化钠溶液,A正确;甲为NaHCO3,丁为Ba(OH)2,在甲中滴加丁,若氢氧化钡过量,发生反应HC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Ba2++OH-BaCO3↓+H2O,B 正确;丙为HCl,含有H+,故I-、N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不能与其大量共存,C错误;甲为NaHCO3,c(H2CO3)+c(H+)=c(OH-)+c(C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是质子守恒式,D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