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一高中历史期末考试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高一高中历史期末考试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唐朝诗人陆龟蒙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诗句赞美了下图中的
A.青瓷莲花碗B.青花缠枝牡丹纹瓶C.白瓷花瓶D.印纹陶罍
2.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
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
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
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B.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富裕劳动力
C.劳动力的商品化开始出现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
3.1975年冬,农业学大寨的农民们在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西北偶然挖到了妇好墓。
墓葬中“海贝成堆”,共6800多枚。
据鉴定, 此种贝分布于我国的台湾、南海以及更远的地域,可谓来之不易而甲骨文中也有如下图所示的带“贝”
的文字。
这说明
A.贝用于占卜B.贝用于祭祀
C.贝是装饰品,深受人们喜爱D.贝是货币,是财富的象征
4.明清时期,特别是明中叶(15世纪中叶)以后,广东商人十分活跃,人数大增,形成中国十大商帮之一的广东
商帮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有
①广东是海洋大省,河网密布,交通便利②明清时期,广东的手工业生产有了长足发展③乾隆二十二年,清政
府宣布只留粤海关对外通商④明清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
5.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
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
伸入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
据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唐宋时期对外贸易比较发达B.明清时期商业繁荣
C.明清时期统治者重视发展商业D.唐宋时期中国商品远销南亚、西亚等地
6.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这主要是因为
A.工业结构不合理B.地区分布不平衡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D.军阀统治
7.下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图中横坐标表示其阶段特征。
下面是四名同学分别在2、3、5、6处填写的文字说明,正确的一组是
A.进一步发展、黄金时期、形势逆转、下降
B.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较快发展、萎缩
C.进一步发展、迅猛发展、再创辉煌、下滑
D.艰难起步、进一步发展、萎缩、陷入绝境
8.1876中国宁波海关税务司李圭参观该年世博会机器院时,发现美国展品“约居十之八”,而中国“竟无一物于此”,
造成中国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是
A.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突出B.中国的洋务运动受到顽固派阻挠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才刚刚起步D.中国腐朽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9.“信谊化学制药厂股份有限公司”1948年发行的股票。
在股票的背面盖有“1955年度股息红利”和“1956年一、二季度定息发讫”的印章。
造成印章中“股息红利”到“定息”变化有关的是
A.没收官僚资本B.三大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D.大跃进
10.下列哪一组事物和现象表明当时中国尚未进入改革开放时期
A.身份证、个体户、移动电话、豪华住宅区
B.银行卡、私人轿车、互联网、出国旅游
C.肉票、粮票、上山下乡、样板戏
D.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装修热、流行服饰
11.农村的经济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田单干”“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其中“离土不离乡”指的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撤消人民公社,建立乡镇企业
C.发展乡镇企业D.进城打工
12.下图是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古代水利工程。
它是
A.都江堰B.郑国渠C.芍陂D.大运河
13.中国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多来自
A.家庭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
C.私营手工业D.官营手工业
14.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中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是
A.奖励军功B.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度
C.废除奴隶主的特权D.鼓励耕田织帛,生产多的,免除徭役
15.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
A.输华货物总值显著增加B.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C.商品经济有所发展D.劳动力市场不断扩大
16.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近代”的含义,最重要的一点是
A.产生于中国近代史时期B.被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
C.由私人投资兴建D.采用机器从事生产
17.从甲午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下图就是在此时期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它的创办者是
A.陈启沅B.方举赞C.张謇D.周学熙
18.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特点是
A.实现国家工业化B.自力更生与争取苏联援助相结合
C.加强民族与加强法制相结合D.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19.1953年开始实行的三大改造,其实质是
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B.个体手工业者互助合作
C.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剥削加以限制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20.读下图:“大麦穗、大玉米,运到北京去见毛主席”,它反映的是
A.土地改革运动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D.“文化大革命”运动
21.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犯过“左”的或右的错误,“左”是主要的,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左”的错误是
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B.“大跃进”运动
C.农村人民公社化D.“文化大革命”
22.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是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
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23.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近现代民族服饰有
①长袍马褂②中山装③列宁装④旗袍⑤西装
A.①③④B.②③④C.②④D.③④
24.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
A.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
C.北洋军阀统治时期D.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25.为新航路的开辟作出重大贡献的航海家中,发现美洲新大陆的是
A.哥伦布B.麦哲伦C.迪亚士D.达伽马
26.早期的殖民掠夺对欧洲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增强了殖民国家的军事实力B.满足了封建主的奢侈生活
C.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D.掠夺了大量财富,转化为资本,加速了资本主义发展
27.英国的工业革命首先从
A.机器制造业B.造纸业C.棉纺织业D.交通业28.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垄断组织的出现实质上是
A.经济走向全球化B.经济区域的一体化
C.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的变革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9.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股票投机活动异常活跃B.商品市场的萎缩
C.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D.分期付款的消费方式
30.下列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评价,正确的是
A.罗斯福实行的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政策实质上是社会主义
B.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矛盾
C.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就不可能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
D.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二、综合题
1.中国古代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自然经济,长期领先世界,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历史悠久的中华农业文明。
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1)生产工具变化导致生产方式的改变,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根据上面材料一分析,小农经济的产生
有哪些条件?(4分)
材料二:如图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近代经济结构有何特点。
其形成原因是什么? (5分)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3)据材料三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1分)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
关?(2分)
材料四:如图是张德元、潘林《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4)从材料四图一看安徽省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评价,有58%的人认为:总体来看是好的。
结合你的理解,说
明这一评价的理由。
(2分)
(5)在传统的农村社区,农民们比较重视亲缘、地缘关系,看重生活快乐、平安是福几乎是大家的共识。
然而,此
次调查结果表明,农民的传统价值观似乎已经被颠覆。
从材料四图二中可以看出,安徽农民价值观念最突出的变化体现在哪里?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
(4分)
2.(20分)尽管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相应的经济发展模式,但融入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
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
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
我们正为挽救一种伟大而珍贵的政府形式而战;既为我们自己,也是为全世界。
——罗斯福(1936年)
(1)材料一中罗斯福所说的“伟大而成功的战争”是指什么?(1分)这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对“我们自己”和“全世界”有何影响?(4分)
材料二我们必须做前辈从未做过的事情……让我们决心把政府变成如同富兰克林·罗斯福所说的一个‘大胆、持久试验’的场所,一个为我们的明天,而不是我们的昨天服务的政府。
——1993年1月克林顿总统就职演说
(2)克林顿执政期间,在经济政策上做了大胆的“试验”,具体指什么经济政策?(1分)在此期间,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什么?(2分)
材料三在现有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
在这个意义上,国家的主动性就是而且应该是无可辩驳的。
但是进而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须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
——(德国)路德维希·艾哈德
(3)材料反映三战后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
(4分)
材料四:图片
(4)请将材料四图片加以分类,并填在下表中(2分)
1986
年7月10日中国正式向WTO前身——关贸总协定(GATT)递交复关申请起,直到2001年12月11日,中国才正式成为WTO的成员。
……中国的“入世”是改革开放 20多年来的第一等大喜事。
我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将促
进我国经济发展,加速我国社会转型,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入世”也有令人担忧之处,在同新自由主义的较量中,社会主义还处于弱势地位,中国有丧失独立的工业体系之虞;“三农问题”可能火上浇油,可能带来失业人口增加;
为腐败增添土壤。
——摘编自《中国人的WTO心灵史》、《入世的喜与忧》
(5)依据材料四指出入世历程如此艰难,中国为什么还要加入?就材料四作者对入世的担忧,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
(5分)
山东高一高中历史期末考试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唐朝诗人陆龟蒙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诗句赞美了下图中的
A.青瓷莲花碗B.青花缠枝牡丹纹瓶C.白瓷花瓶D.印纹陶罍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唐代诗人的描述是赞美青瓷,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
2.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
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
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
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B.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富裕劳动力
C.劳动力的商品化开始出现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
【答案】D
【解析】略
3.1975年冬,农业学大寨的农民们在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西北偶然挖到了妇好墓。
墓葬中“海贝成堆”,共6800
多枚。
据鉴定, 此种贝分布于我国的台湾、南海以及更远的地域,可谓来之不易而甲骨文中也有如下图所示的带“贝”
的文字。
这说明
A.贝用于占卜B.贝用于祭祀
C.贝是装饰品,深受人们喜爱D.贝是货币,是财富的象征
【答案】D
【解析】略
4.明清时期,特别是明中叶(15世纪中叶)以后,广东商人十分活跃,人数大增,形成中国十大商帮之一的广东
商帮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有
①广东是海洋大省,河网密布,交通便利②明清时期,广东的手工业生产有了长足发展③乾隆二十二年,清政
府宣布只留粤海关对外通商④明清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叙述的是明朝时期广东商帮的发展,这和其地理位置、国家政策、本地区的手工业发展有关系,但是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是不利于其发展的,所以④排除,选①②③。
5.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
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
据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唐宋时期对外贸易比较发达B.明清时期商业繁荣
C.明清时期统治者重视发展商业D.唐宋时期中国商品远销南亚、西亚等地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叙述的是茶马古道所代表的唐宋、明清时期商业繁荣,但是政府一直推行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C
错误BDA正确。
6.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这主要是因为
A.工业结构不合理B.地区分布不平衡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D.军阀统治
【答案】C
【解析】略
7.下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图中横坐标表示其阶段特征。
下面是四名同学分别在2、3、5、6处填写的文字说明,正确的一组是
A.进一步发展、黄金时期、形势逆转、下降
B.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较快发展、萎缩
C.进一步发展、迅猛发展、再创辉煌、下滑
D.艰难起步、进一步发展、萎缩、陷入绝境
【答案】B
【解析】略
8.1876中国宁波海关税务司李圭参观该年世博会机器院时,发现美国展品“约居十之八”,而中国“竟无一物于此”,
造成中国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是
A.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突出B.中国的洋务运动受到顽固派阻挠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才刚刚起步D.中国腐朽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D
【解析】略
9.“信谊化学制药厂股份有限公司”1948年发行的股票。
在股票的背面盖有“1955年度股息红利”和“1956年一、二季
度定息发讫”的印章。
造成印章中“股息红利”到“定息”变化有关的是
A.没收官僚资本B.三大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D.大跃进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时间可以看出这种变化是在三大改造期间,A在建国初期C是在1958年时期D1958年达到高潮。
10.下列哪一组事物和现象表明当时中国尚未进入改革开放时期
A.身份证、个体户、移动电话、豪华住宅区
B.银行卡、私人轿车、互联网、出国旅游
C.肉票、粮票、上山下乡、样板戏
D.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装修热、流行服饰
【答案】C
【解析】略
11.农村的经济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田单干”“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其中“离土不离乡”指的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撤消人民公社,建立乡镇企业
C.发展乡镇企业D.进城打工
【答案】C
【解析】略
12.下图是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古代水利工程。
它是
A.都江堰B.郑国渠C.芍陂D.大运河
【答案】A
【解析】略
13.中国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多来自
A.家庭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
C.私营手工业D.官营手工业
【答案】D
【解析】略
14.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中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是
A.奖励军功B.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度
C.废除奴隶主的特权D.鼓励耕田织帛,生产多的,免除徭役
【答案】D
【解析】略
15.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
A.输华货物总值显著增加B.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C.商品经济有所发展D.劳动力市场不断扩大
【答案】B
【解析】略
16.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近代”的含义,最重要的一点是
A.产生于中国近代史时期B.被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
C.由私人投资兴建D.采用机器从事生产
17.从甲午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下图就是在此时期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它的创办者是
A.陈启沅B.方举赞C.张謇D.周学熙
【答案】C
【解析】略
18.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特点是
A.实现国家工业化B.自力更生与争取苏联援助相结合
C.加强民族与加强法制相结合D.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答案】D
【解析】略
19.1953年开始实行的三大改造,其实质是
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B.个体手工业者互助合作
C.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剥削加以限制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D
【解析】略
20.读下图:“大麦穗、大玉米,运到北京去见毛主席”,它反映的是
A.土地改革运动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D.“文化大革命”运动
【答案】C
【解析】略
21.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犯过“左”的或右的错误,“左”是主要的,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左”的错误是
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B.“大跃进”运动
C.农村人民公社化D.“文化大革命”
【答案】D
【解析】略
22.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是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
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答案】D
【解析】略
23.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近现代民族服饰有
①长袍马褂②中山装③列宁装④旗袍⑤西装
A.①③④B.②③④C.②④D.③④
24.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
A.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
C.北洋军阀统治时期D.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答案】B
【解析】略
25.为新航路的开辟作出重大贡献的航海家中,发现美洲新大陆的是
A.哥伦布B.麦哲伦C.迪亚士D.达伽马
【答案】A
【解析】略
26.早期的殖民掠夺对欧洲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增强了殖民国家的军事实力B.满足了封建主的奢侈生活
C.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D.掠夺了大量财富,转化为资本,加速了资本主义发展
【答案】D
【解析】略
27.英国的工业革命首先从
A.机器制造业B.造纸业C.棉纺织业D.交通业
【答案】C
【解析】略
28.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垄断组织的出现实质上是
A.经济走向全球化B.经济区域的一体化
C.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的变革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答案】D
【解析】略
29.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股票投机活动异常活跃B.商品市场的萎缩
C.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D.分期付款的消费方式
【答案】C
【解析】略
30.下列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评价,正确的是
A.罗斯福实行的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政策实质上是社会主义
B.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矛盾
C.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就不可能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
D.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答案】D
【解析】略
二、综合题
1.中国古代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自然经济,长期领先世界,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历史悠久的中华农业文明。
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1)生产工具变化导致生产方式的改变,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根据上面材料一分析,小农经济的产生
有哪些条件?(4分)
材料二:如图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近代经济结构有何特点。
其形成原因是什么? (5分)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3)据材料三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1分)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
关?(2分)
材料四:如图是张德元、潘林《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4)从材料四图一看安徽省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评价,有58%的人认为:总体来看是好的。
结合你的理解,说
明这一评价的理由。
(2分)
(5)在传统的农村社区,农民们比较重视亲缘、地缘关系,看重生活快乐、平安是福几乎是大家的共识。
然而,此
次调查结果表明,农民的传统价值观似乎已经被颠覆。
从材料四图二中可以看出,安徽农民价值观念最突出的变化体现在哪里?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
(4分)
【答案】⑴①铁犁牛耕的推广(或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2分)②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分)
(2)特点:小农经济逐渐解体,近代工业出现,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3分)
原因:工业文明冲击。
(2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3)农业不断发展;(1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分)
(4)理由: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提高了生活水平。
(2分)
(5)变化:农民认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是金钱。
(2分)
原因: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市场经济意识增强。
(2分)
【解析】本题以图表结合的方式考查了我国从古代到现代农村经济的变化。
其中,第(1)问考查学生对三幅图的
概括能力,要求学生能够从“铁犁牛耕”、“所有制”方面概括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第(2)问要求学生能够从四幅图中概括中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第(3)问要求学生从表中数据变化归纳我国农业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第(4)问在学生对饼状图中数据进行分析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对相关内容的评价;第(5)问考查学生阅
读图表能力,并要求和所学知识结合回答。
2.(20分)尽管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相应的经济发展模式,但融入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
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
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
我们正为挽救一种伟大而珍贵的政府形式而战;既为我们自己,也是为全世界。
——罗斯福(1936年)
(1)材料一中罗斯福所说的“伟大而成功的战争”是指什么?(1分)这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对“我们自己”和“全世界”有何影响?(4分)
材料二我们必须做前辈从未做过的事情……让我们决心把政府变成如同富兰克林·罗斯福所说的一个‘大胆、持久试验’的场所,一个为我们的明天,而不是我们的昨天服务的政府。
——1993年1月克林顿总统就职演说
(2)克林顿执政期间,在经济政策上做了大胆的“试验”,具体指什么经济政策?(1分)在此期间,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什么?(2分)
材料三在现有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
在这个意义上,国家的主动性就是而且应该是无可辩驳的。
但是进而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须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
——(德国)路德维希·艾哈德
(3)材料反映三战后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
(4分)
材料四: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