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动的蒙古包(四年级环境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蒙古族的饮食特点: 蒙古族传统的饮食习惯为一日三餐。 常用主食各异,大致分为茶食、奶食、肉食、粮食。 蒙古人的早餐 以茶食为主,辅以烙饼、油果子、吃炒米等。清晨 起来,妇女们烧火熬茶并洒茶敬神,男子做些出牧前的准备工作。 然后进房子冲酥油奶茶,全家人团坐共进早餐。夏秋季节,一般多 饮茶,少吃饭。 茶食主要分为盐茶、奶茶、酥油茶和油茶。 蒙古人的午餐一般比较简单,放牧归来大量饮茶,然后进食炒面、 烙饼、馅儿饼、烧壳子、油果子、油饼子等。 青稞炒面为蒙古族 传统的粮食食品。 蒙古人的晚餐做得丰盛。牧群归场后,牧人先喝茶少进食,接着男 人们忙碌牧活,女人们挤奶子, 活毕再做饭。晚餐多为肉食,面 条或水饺等。
蒙古族的祭祀,最隆重的是祭敖包。敖包是 土堆子的意思,即用人工堆积起来的石堆、 土堆,形状多为圆锥形,高低不等早先蒙古 族以为天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源泉,特别加 以崇拜。由于天地神没有偶像,人们就堆敖 包以象征,从而敖包就成了人们的崇拜物。 人们通过祭敖包祈求天地神保佑人间风调雨 顺,牛羊兴旺,国泰民安。
1、火忌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 火神或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所以进入 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 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 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 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 用刀子从锅中取肉
2、水忌蒙古族认为水是纯 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 洗手或沐浴,更不许洗女人 的脏衣物,或者将不干净的 东西投入河中。草原干旱 缺水,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 法生存。所以牧民习惯节 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 并视水为生命之源。
包顶是用七尺左 右的木棍,绑在 包的顶部交叉架 上,成为伞形支 架。包顶和侧壁 都覆以羊毛毡。 包顶有天窗。包 门向南或东。
勒勒车是和蒙古包、游牧生活同在的一 种交通运输工具,也是"家车"的重要组 成部分。
对蒙古族来说,勒勒车就是家车(有车 就有家,有家就有车),蒙古人逐水草 而居,频繁搬迁,家车一走家便连根拔 了。游牧人坛坛罐罐不多,有些东西平 时装在衣箱里,衣箱放在车上,从来都 不卸下来,这就是平时的库房。
5.蒙古族礼仪:
5.蒙古族礼仪:
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种传统礼节。。哈达以丝绸为料,一般为白色、浅 蓝色和黄色。长度通常为五尺左右,宽度不等。有的绣有"云林"、"八宝"等民 间花纹图案。对长辈献哈达时,献者略弯腰向前倾,双手捧过头,哈达对折 起来,折缝向着长者;对平辈,双手平举送给对方;对小辈,一般将哈达搭在脖 子上。
5.蒙古族礼仪:
6.蒙古人的祭祀活动
一、祭天。自古以来,祭天是蒙古族的主要祭祀活动。每岁年三十晚 为祭天日。 二、祭火。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年火日,年火日这天祭灶王,蒙 古人把灶王称为火神,用牛羊肉做供品,将灶王一火焚之,意在送火 神上天,于是全家开始吃团圆饭,喝团圆酒。 三、祭山。蒙古人把自己部落内险竣的山称为神山。 四、祭千佛灯。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为千佛灯节。 五、祭敖包。敖包就是土堆或土包的意思 六、祭尚西。尚西是独棵大树,也称神树。 七、祭成陵。也就是祭祀成吉思汗陵 八、祭星。农历正月初七为祭星日。 九、祭保牧乐。将一块牛骨头用一根皮条缠好,这就是保牧乐神。 十、祭吉雅其。吉雅其是牲畜的保护神
在熬好的茶水内放入酪旦子、 奶皮子和酥油少许,有条件 时还加上几块冰糖或方糖、 几颗枣儿、葡萄干之类,称 之为酥油茶。
烧壳子
油果子
烤全羊
炒米是蒙古族人的主食 用糜子[méi zi]经过蒸、炒、碾等工序 加工而成。在日常生活中,牧民们不 可一日无茶,也不可一日无米
3."那达慕",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 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 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篮球等体育项目。
3、病忌牧民家有重病号或 病危的人时,一般在蒙古包 左侧挂一根绳子,并将绳子 的一端埋在东侧,说明家里 有重患者,不待客。
4、产忌蒙古族妇女生孩子 时的忌讳。各地习俗大同 小异。蒙古族妇女生孩子 不让外人进产房。一般要 在屋檐下挂一个明显的标 志。生男孩子挂弓箭,生女 孩则挂红布条。客人见标 志即不再进入产房。
蒙古族礼仪:
敬鼻烟壶是蒙古族牧民的一种日常见面礼。鼻烟壶用玉石、象牙、水晶、 玛瑙、翡翠、琥珀和陶瓷等制成。晚辈同长辈相见时,晚辈曲身鞠躬, 双手捧着鼻烟壶,敬献长辈,长辈用左手接受,闻后归还。同辈相见时 用右手相互交换鼻烟壶,双方闻后归还。
5.蒙古族礼仪:
在草原上遇见畜群,汽车与行人要绕道走,不要从畜群中穿过, 否则会被认为是对畜群主人的不尊重。
7、忌打狗到牧民家作客时, 要在蒙古包附近勒马慢行, 待主人出包迎接,并看住狗 后再下马,以免狗扑过来咬 伤人。千万不能打狗、骂 狗,在蒙古族中认为狗是人 类的朋友。
8、作客忌讳牧民虽好客,但作客 的忌讳也比较多。客人进蒙古 包时,要注意整装,切勿挽着袖子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也不可提 着马鞭子进去,要把鞭子放在蒙 古包门的右方,并且要立着放。 进蒙古包后,忌坐佛龛前面。否 则主人就会冷待客人,并认为客 人不懂礼俗,不尊重民族习惯。
5、忌蹬门槛到牧民家作客,出 入蒙古包时,绝不许踩蹬门槛。 农区、半牧区的蒙古人也有此 禁 忌。在古代,如果有人误踏蒙 古可汗宫帐的门槛,即被处死。 这种禁忌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6、忌摸头蒙古族忌讳生 人用手摸小孩的头部。旧 观念认为生人的手不清洁, 如果摸孩子的头,会对孩子 的健康发育不利。
蒙古包“游动”是指游牧民族不断更换放牧 地点,可以有计划地利用草场资源,保证 每一块草场都有一定的间歇恢复时间,以 避免过度放牧和减轻牲畜对草场的践踏和 破坏,保证牲畜在整个放牧期内获得足够 的牧草,以促进其正常发育和生长。
1.蒙古包的结构特点:
普通的蒙古包,高约十尺 至十五尺之间。包的周围 用柳条交叉编成五尺高、 七尺长的菱形网眼的内壁, 蒙古语把它叫作"哈那"。 蒙古包的大小,主要根据 主人的经济状况和地位而 定。普通小包只有四扇" 哈那",适于游牧,通称 四合包。大包可达十二扇 "哈那"。 容易拆装,便于放牧式搬 迁移动。
4.蒙古族服饰也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蒙古族 居住于蒙古高原,气候寒冷又加之以游牧为主,马上活动的时间比较长,因 此,其服饰必须有较强的防寒作用而且又便于骑乘,长袍、坎肩、皮帽皮靴 自然就成了他们的首选服饰。
5.蒙古族礼仪:
敬酒礼仪:右手无名指,(一定要无名指,因为蒙古族认为无名指是最不常 用的手指,所以最“干净”)蘸酒,向天上弹一下, 向地面弹一下,沾自 己的额头,或对面预备敬酒的朋友额头一个。 含义:敬天(朝天)、敬地(朝地)、敬祖宗(沾一下自己的前额),或者 敬朋友(沾朋友的额头)。
环保在行动 开垦荒地、过度放牧会引起草原荒漠化,破坏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