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撬出智慧,探究引发创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新语・處疑撬岀智慧,探究哥发创新
◎蔺伟/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依安县依龙镇小学
摘要:学贵疑,疑则进。

但质疑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要求人们在相同的东西里边找到不同,在没有疑问的地方提出疑问。

同时在质疑中要想办法撬.出学生的科技智慧。

所以,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可贵。

因为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方法一个技巧,而提出有价值的疑问则必须雯破旧的东西,必须具备创新的能,力,这样才有可能产生智慧的火花,从而在不断地探究中引发创新的能力。

正如巴尔扎克所说:“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创匙毫无疑义的是问号”。

关键词:质疑;科学;创新
科学知识的发现,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来源于建立在原有创造基础上的创新。

作为小学阶段向学生较为系统的进行科学知识教育的主要肩负者,必须承担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责任。

新课改呼唤创新,课堂教学趋于创新,我们更应该启动所有的智慧,把课堂插上创新的翅膀。

实押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适应于时代发展和培养新一代的需要,这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也是课堂教育的首要任务。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兴趣的科学实验活动培养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
过去教师的科学课堂教学单边性、模式性活动较多,多边性、主动性较少,课堂活动总是受到传统教学的束缚,气氛沉闷、封闭、机械,随着新课程的呼唤,课堂不再是教师主宰着学生的活动,而是创设兴趣的实验活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共同培养探究能力。

在平时,我设计了一系列学生主动动手操作的实验活动,增强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领悟了学习科学的乐趣,能尽情地探究,从而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儿童提问表明儿童在对事物进行探索、思考,在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正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也是儿童创新思维的开端。

质疑问题难本身就蕴含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

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疑才能提高,有疑才能思考,有疑才能进步。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向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大胆提出问题。

三、创设有助于创新思维的新型师生关系
现代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作是有独立人格的人,尊重爱护他们,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于发表独到见解,敢于标新立异。

倡导教师要有民主的教学作风创设情感交融的课堂气氛。

教师要给学生参与表达创新的机会,不要把个人意见强加学生,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唤起学生创新的兴趣,要给每个学生评价的权利,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无错原则”O
注重课堂师生的交往。

教师要多鼓励在师生之间、
同学之间的广泛交流,放下教师的架子,与学生共同参与观察探究活动,在交往中提倡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支持、合作、帮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要多运用鼓励性评价。

在齐学课上,对事物的观察过程中,有的可能教师自己都没有想到,或是自己也从未看到过的角度,因此,教师也是一个初学者,与学生是完全一样的。

再者,在科学世界中,无处不有,没有一个人敢说什么都懂,什么都会。

所以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是学生的朋友。

四、参与过程、学会探索
学生的科学学习不应该是被动的吸收过程,即使学习的科学知识是前人的思维结果,学生也必须经过自己的思维,正如著名的弗赖登塔尔指出:学生学习科学彻底唯一的正确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自己把要学的东西发现或创造出来。

因此,显性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他们未来参加社会实践工作中是否具有创造性。

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
学习。

k科学课教学探究中,运用创新思维和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对拓展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智慧、激活学生的独立思维、发展学生的求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创新能力等方面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为教师不要一味地灌输书本上的知识,应该运用新课程理念、以一种科学发展观的态度,换一种全新的思维,来指导教学实践,去大胆地挖掘、探究。

把课堂作为论坛,充分发挥学生的才智和潜能,竭尽全力为培养新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人才而努力,勇敢地面对不断变化的新挑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袁优红.小学科学有效性教学策略探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3]郑发富.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用策略探析[J].新课程(小学),2015(11).
[4]张静.新课程标准下小学科学教学研究[J],科技信息,2013(06).
[5]钱海华.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探析□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05).
2019年第7期
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