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与资本深化的就业效应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进步与资本深化的就业效应分析^p
内容【摘要】:^p :关于技术进步、资本深化与就业的总量效应研究,本文将依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计算出全要素生产率(TFP)和劳动者人均资本,作为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的指标,建立向量误差纠正模型(VECM),深入探讨技术进步、资本深化与就业总量的长期均衡关系,借助脉冲反应函数(IRF),深刻揭示技术进步、资本深化冲击对于就业总量的动态影响。
【关键词】:^p :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向量误差纠正模型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就业问题成为事关国计民生的一个重要问题。
近年来,科技进步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成为理论界与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经济的发展必然会有效带动就业的增长。
也就是说,技术进步必将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提升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增长,但是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就业之间的关系却一直存在争论。
一般来说,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存在以下观点:首先是技术进步可以促进就业,即技术进步对就业有积极的影响,其次是技术进步对就业有抑制作用,原因是技术进步会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进而使企业降低对员工的需求,造成一些企业员工下岗,同时一些旧的产业部门在技术革命中衰退,而新兴出现的部门对技术有更高的要求,原有产业部门中的员工不能适应新产业部门的要求,只能失业,所以,这两方面的原因直接导致了失业率的上升。
再次是两难的观点,有观点认为技术进步和就业问题之间存在一个两难的选择,技术进步就意味着要发展高科技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往往是以自动化、高劳动生产率为特征的,而传统的解决就业的办法,就是利用劳动力较为廉价的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发展这样的产业势必会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
最后的观点认为不应该只是孤立的看劳动就业和技术进步的问题,因为技术进步引发的结构性失业不仅和产业发展有关,还和大的宏观环境相关,与包括国家政治制度、产业政策体制、社会的整
体文化氛围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在考察技术进步与就业关系的问题上,就必须多种因素综合起来考虑,这样才能达到全面、综合考察的目的。
国内关于技术进步与就业关系的研究,主要有袁志刚(1997)、龚玉泉、袁志刚(20__2)、李红松(20__3)、李正友、毕先萍(20__4)、姚战琪、夏杰长(20__5)、何颖媛(20__6)等人的工作。
这方面经验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在计算出索洛剩余的基础上,对边际就业弹性以及部分地区技术进步导致的就业总量进行简单计算;另一类则通过向量误差纠正模型(VECM),深入探讨技术进步与就业长期均衡关系,这方面主要代表是何颖媛(20__6)等。
何颖媛发现,技术进步、平均工资与就业总量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但其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一是技术进步的指标选取。
何颖媛采取人均产出率和单位能耗产值的算术平均数作为反映技术进步的指标,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这个指标只能反映劳动投入和能产出效率,不能准确反映资本投入的产出效率,也与新古典经济学所指的技术进步存在差异,因而其结论无法令人信服;
二是没有涉及技术进步、资本深化的冲击对就业总量的影响,没能反映出三者间的中短期动态关系。
本文首先通过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获得表示历年技术进步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和资本深化的劳动者人均资本指标;其次对各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再次通过向量误差纠正模型(VECM)和脉冲反应函数(IRF),分析^p 技术进步、资本深化与就业就业总量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利用预测误差方差分解技术(FEVD)比较技术进步与资本深化对就业影响的重要程度;最后文章提出政策建议。
全要素生产率(TFP)和资本深化
关于利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计算技术进步,现有的文献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
其中,主要代表有李京文等(1992)、王小鲁(20_)、张军(20__2)等。
其中,张军使用了规模报酬不变的总量生产函数,建立了D1、D2、D3、D4四个虚拟变量分别控制四个比较特殊的时期,从总体上观察改革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张军的模型如下:
Ln(Yt / Lt)=l nA0+αTt+αKln(Kt / Lt)
+β1D1+β2D2+β3D3+β4D4+εt
张军对上述方程进行OLS回归,估算出来的资本的产出弹性αK=0.499,相应的劳动的产出弹性为αL=1-αK=0.501。
在张军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去掉了四个虚拟变量,重新建立了以下计量模型:
Ln(Yt / Lt)=lnA0+αTt+αKln(Kt / Lt)+εt
在复旦大学社会市场经济研究中心提供的各省的资本存量数据基础上,本文汇总全国1952-20__5年的资本存量数据(1952年不变价格),并根据《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历年的《统计年鉴》,最后得到按照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的1952-20__5年GDP和就业者人数。
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简约模型进行了OLS估计,得到资本的产出弹性αK=0.28,相应的劳动的产出弹性为αL=0.72,这一时期的技术进步增长率为3.8。
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性检验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是进行OLS回归的前提,为此必须先对时间序列的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如果拒绝原假设,即时间序列是平稳的,则可以通过OLS回归,分析^p 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如果不能拒绝原假设,则必须进行协整检验,看能否找到协整向量β,使得β`Yt成为一个I(0)过程。
根据上述计量经济学原则,首先需要对相关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
本文采取的单位根检验方法是ADF(Augment Dikey-Fuller)检验法,检验过程是从不带截距和趋势的模型、带截距项的模型、带截距和趋势项模型三种模型逐步进行检验。
结果如表1所示。
为深入研究变量间的长期关系,在其非平稳的条件下,还必须进行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的方法主要有:一是恩格尔-格兰杰两步法,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一个较大的缺陷:把不同的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时,可能检验得出不同的协整向量。
二是Johansen检验,Johansen检验法不仅克服了EG两步法的缺陷,而且做多变量检验时还可以精确的检验出协整向量的数目,因此Johansen检验更为普遍。
本文采用Johansen检验,分析^p 技术进步(tfp)与就业总量
(k_inten)的长期关系。
可以看出,统计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接受最大值为
1的原假设,即是说存在1个协整向量,使得技术进步和就业总量组成的系统成为一个I(0)过程,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关于资本深化与就业总量的关系,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迹统计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接受最大值为1的原假设,即是说存在1个协积向量,使得资本深化和就业总量组成的系统成为一个I(0)过程,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唯一的共同趋势表达,他们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最后,为了解各时间序列之间是否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本文进行了Granger因果性检验。
从中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技术进步(tfp)不是就业总量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不能拒绝资本深化(k_inten)不是就业总量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技术进步(tfp)和资本深化(k_inten)联合不是就业总量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
通过向量误差纠正模型,模型Ⅰ的向量β被恰好识别,同时分别获得了技术进步与就业总量、资本深化与就业总量的长期均衡关系。
表明技术进步与就业总量的误差修正模型Ⅰ经过标准化后的协整向量β=(1,35.3652,212787.8),相应的方程为:
Employees=35.3652tfp+212787.8
(8.6227)
从上述方程看出,长期均衡方程中,技术进步的长期乘数为35.3652,统计上也非常显著,说明技术进步对于就业有明显的正面促进作用,这与何颖媛用人均产出与单位能耗产值的算术平均数表示技术进步所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何颖媛,20__6);也证实了龚玉泉、袁志刚(1997;20__2)、李正友、毕先萍(20__4)等经济学家关于长期而言,技术进步会产生就业的“补偿效应”,从整体上促进就业水平的增长的理论观点。
长期来讲,技术进步对就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模型Ⅱ的向量β也被恰好识别,同时获得了资本深化与就业总量的长期均衡关系,标准化后的协积向量β=(1,-63.9418,
-185950),相应的长期均衡方程为:
Employees=-63.9418k_inten-185950
(1505001)
从上述方程看出,资本深化的就业效应则与技术进步恰恰相反,长期乘数为-63.9418,统计上十分显著,从实证的角度,证明了由于资本与劳动具有替代效应,因此随着资本深化步伐的加快,长期来看就业总量将会下降的理论观点。
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计量工具,本文深刻揭示了技术进步、资本深化与就业总量的动态均衡关系,并对此得出结论、提出建议:
从长期来看,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有明显的积极促进作用。
笔者建议:为减少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的中短期冲击,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职工的技能培训、转岗培训,同时加强职业介绍等信息服务,尽量减少技术进步对就业的中短期冲击。
资本深化对就业总量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
无论是中短期还是长期的均衡中,资本深化都明显地抑制了就业总量的扩大。
笔者建议:进一步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适当降低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消费占GDP的比重,放慢资本深化速度,减少由于资本深化过快所导致的失业人口增加过快。
【参考文献】:^p :
1.龚玉泉,袁志刚.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及其形成原理.经济学动态,20__2(2)
2.何颖媛.中国技术进步的就业总量效应与就业结构效应.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__6
3.李京文,郑友敬,杨树庄,龚飞鸿.中国经济增长分析^p .中国社会科学,1992(1)
4.李红松.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问题研究.财经研究,20__3(4)
5.李正友,毕先萍.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一个理论分析^p 框架[J].经济评论,20__4(2)
6.袁志刚.失业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7.姚战琪,夏杰长.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效应的经验分析^p .世界经济,20__5(1)
8.张军.资本形成、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中国的转轨特征.经济研究,20__2(6)
作者简介:
李冰(1971年-),男,四川泸州人,现供职重庆科创职业学院,博士,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人口资环境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