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 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也许有人不知道,大家深恶痛绝的地沟油其实是生物柴油的上好原料,在欧洲许多国家,用菜籽等油料作物和回收的食用残油提炼生物柴油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技术。

生物柴油的概念是1895年由德国工程师、柴油的发明者鲁道夫?迪索提出的。

生物柴油是指利用各类动植油脂为原料,与甲醇或乙醇等醇类物质经过交脂化反应改性,使其最终变成可供内燃机使用的一种燃料。

20世纪70年代全球陷入能源危机以后,生物柴油成为了热门课题。

与普通柴油相比,生物柴油含硫量低,含氧量高,点火性能好,燃烧时排烟少,一氧化碳的排放与柴油相比减少约10%,可以减排50%的尾气。

此外,生物柴油不含导致环境污染的芳香族烷烃,废气对人体的损害低于柴油。

检测表明,与普通柴油相比,使用生物柴油可减少90%的空气毒性。

“地沟油”回收后,除了用提取物制造肥皂外,最普遍的处理方法就是提炼生物柴油。

地沟油生产的生物燃料不但能够用于汽车,甚至能够用于飞机。

今年6月,荷兰皇家航空成为全球第一家用地沟油提炼的航空煤油做燃料的航空公司。

像我们平时炒菜的油,一般是脂肪酸甘油酯,若跟甲醇反应,就能变成脂肪酸甲酯,它有很好的燃烧性,能当柴油烧。

据统计,现有生产物柴油的方法达20多种,生产技术相对简单。

在国内,也有科技创新企业在研发用食用残油提炼生物柴油。

地沟油杂质虽多,但主要成分还是油,油脂与甲醇或乙醇混合,使用氢氧化钠(占油脂重要的1%)或甲醇钠作触媒,在酸性或者碱性催化剂和高温(230℃—250℃)下发生酯交换反应,生成相应的脂肪酸甲酯或乙酯,经分离、洗涤、干燥即得生物柴油。

以地沟油做原料的生物柴油色泽透明澄净,略带芳香气味。

地沟油提炼生物柴油的转化率由最初70%到80%,提高到目前的98%,产出比高得惊人。

市场售价也低于化石柴油。

而且,作为可再生能源,与石油储量不同,通过农业和生物科学家的努力,生物柴油可供应量不会枯竭。

然而,目前用地沟油提炼生物柴油,综合利用成本还太高,导致合法渠道的地沟油回收无法与地沟油重上餐桌这条“黑心链”竞争,给“地沟油上餐桌”留下可乘之机,管理地沟油,各国各有招数。

德国的每一桶泔水都有张“身份证”,从产出、回收到利用都严格记录在案。

意大利政府规定家庭餐厨废油要集中倒进住宅区或是公共场所的专门容器里,由专业公司定期收集,用于提炼生物柴油。

此外,意大利会定期在学校推广展示废油转化为生物柴油的过程,培养青少年收集,利用废油的意识。

加拿大政府制定了生物燃料法规,为餐馆和家庭提供上门回收废油服务。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使这些废油真正用得其所,变废为宝。

5.下列关于“生物柴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不含可导致环境污染的芳香族烷烃,因此生物柴油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B.生物柴油含硫量低,含氧量高,点火性能好,色泽透明澄净,略带芳香气味。

C.菜籽等油料作物、各类动植物油脂和食用残油都可作为生产生物柴油的原料。

D.与普通柴油相比,生物柴油的优势明显,不仅用途广泛,存储量也比石油大。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生物柴油具有产出比高,售价低,燃烧时排烟少,废气对人体的损害低等特点,地沟油的最佳处理方法就是提炼生物柴油。

B.只要满足有触煤,催化剂和高温三个条件,油脂与甲醇或乙醇混合后就可以发生酯交换反应,生成相应的脂肪酸甲酯或乙酯。

C.在欧洲许多国家,提炼生物柴油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国内虽然也有企业在研发用食用残油提炼生物柴油,但技术比较落后。

D.管理地沟油各国措施不同,德国严格记录在案,加拿大制定法规。

意大利加强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这些都能使地沟油用得其所。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物柴油作为能够解决全球能源危机的可再生能源之一,成为研究的热门课题。

B.综合利用成本太高是制约用地沟油提炼生物柴油的重要因素,因此降低综合成本是加快其应用的关键。

C.当前生产生物柴油的方法很多,生产技术相对简单,由此看来要把地沟油转换成生物柴油是相对容易的。

D.地沟油制成生物柴油能造福人类,上餐桌就会危害人的健康,是“害”是“利”取决于人对它的利用。

参考答案:
5.C【A项以偏概全。

“生物柴油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错,由原文第三段可知,生物柴油对环境的污染小于传统柴油;B项张冠李戴。

由第五段可知,色泽透明澄净,略带芳香气味的是“以地沟油做原料的生物柴油”;D项无中生有。

“存储量也比石油大”原文无据,说法不妥。


6.D【A项“最佳处理方法”错,第三段“最普遍的处理方法”;B项“只要满足有触媒、催化剂和高温三个条件就可以发生酯交换反应”错,由第四段可知,三个条件均有具体限制;C项“技术比较落后”,原文无据】
7.A 【“能够解决全球能源危机”错,只能说生物柴油为解决全球能源危机提供了新的途径。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词经典的建构
说宋词是经典,今天已经不会有人怀疑。

可在宋代,词体刚刚流行的时候,压根儿就算不上是文学。

宋词最终能与唐诗媲美争胜,被奉为一代之文学,是经过了千年的淘汰和选择的。

所以说,经典,不是生来就是经典,会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认同过程。

诗词经典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比如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清以前鲜有评说,直到晚清才引人关注,当时著名学者王闿运评其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到了现代更是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之诗,顶峰中的顶峰”。

而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白居易的《卖炭翁》等,直到现当代才被确认为经典。

经典的形成和确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在清代以前知名度不高,到了现当代,由于词中崇高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与现代社会的精神需求、主流价值观念非常合拍,因而受到关注成为经典。

经典是变化的,在这个时代奉为经典的,另一个时代不一定被视为经典,这说明经典的形成和确立又具有变异性。

比如南宋人编有一部词选,叫《草堂诗馀》,在当时说不上有多大的影响,可到了明代,就成为十分流行的经典文本,写词的奉为典范,读词的爱不释手,各种注释本、评点本是层出不穷。

可由于词学观念的变化,《草堂诗馀》又大受冷落,康熙年间浙西词派的领袖朱彝尊等人不遗余力的贬抑排斥《草堂诗馀》,从此热门的经典《草堂诗馀》就再也无人问津了。

朱彝尊的《词综》和张惠言的《词选》代之而为当时流行的经典词选读本。

到了二十世纪,《词综》《词选》又风光不再,而被朱祖谋的《宋词三百首》等选本所替代。

经典的时代性和变异性表明,经典是需要不断发现、建构的。

一篇不很知名但内涵丰富的作品,经过名家的阐释或称扬,有可能得到读者的广泛认同而逐渐成为经典名篇。

比如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在宋明清三代是不入流的作品,而自从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把其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二句拈出来阐释为一种做事业、做学问的境界后,这两句词就成了名句,整首词也跟着成了名篇。

还有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更是因为伟大领袖毛泽东“反其意”而追和之后,才受到人们的热捧,成为名篇。

这些都说明了经典形成中的“名人效应”。

选择经典本是纯粹的个体行为、个人爱好,但个体总会受到群体态度的影响,而群体中权威和领袖的意见,往往会成为主流的、主导性的意见,被群体成员认同和接受。

因而“名人效应”就成为经典形成过程中的普遍现象。

此外,“故事效应”也能提高作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从而促进它的经典化。

所谓“故事效应”,即一篇诗词作品,如果有创作传播方面的逸闻趣事,往往更会引起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推动它的广泛传播和接受。

宋词在经典化过程中,“故事效应”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的《醉花阴》,姜夔的《暗香》《疏影》等都有吸引人的故事。

当然,“名人效应”“故事效应”都是作品经典化过程中外在的助推力。

一篇作品能否成为经典,还是取决于作品本身的内容含量和艺术质量。

(节选自《古典文学知识》,有改动)
1.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经典不是与生俱来的,像唐代许多诗歌,有的直到现当代才被确认为经典,可见经典的最终确立会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认同过程。

B. 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成为历代经典,是因为词中崇高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暗合了现代社会的精神需求和主流价值观念。

C. 明人喜欢《草堂诗馀》,清人推崇《词综》《词选》,二十世纪又盛行《宋词三百首》,体现了经典形成中的变异性。

D. “名人效应”“故事效应”都能提高作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从而促进作品的经典化。

2. 下列关于“名人效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学界泰斗王国维、政坛领袖毛泽东偶然的发现和阐释,使不很知名的两首词受到广泛关注成为经典。

这说明一篇作品要成为经典,“名人效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B. 名人的意见常常成为主流的、主导性的意见,被群体成员认同和接受,从而使个体对经典的选择受到群体态度的影响。

C. 一篇不很知名但内涵丰富的作品,最终得到读者的广泛认同而成为经典名篇,一方面取决于“名人效应”,更重要的还要取决于作品本身的质量。

D. 一篇优秀的作品经过名家的阐释或称扬,更容易成为经典。

所以“名人效应”是作品经典化过程中外在的助推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词最终能与唐诗媲美争胜,被奉为一代之文学,是经过了千年的淘汰和选择的。

所以当代的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要想成为经典,还需要经过历史的考量。

B. 经典的时代性和变异性表明,经典是需要不断发现、建构的。

一篇不很知名但内涵丰富的作品有可能成为经典,但经典要想永恒也非易事。

C. 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不仅依靠名人的热捧,更在于其作品内涵的丰富性。

所以,仅仅依靠名人的炒作,一篇普通的作品不可能成为经典。

D. 普通读者常常会对故事感兴趣,因而,作品的经典化过程中,如果有创作传播的逸闻趣事,会更加促进作品的经典化。

许多宋词成为经典,“故事效应”功不可没。

参考答案:
1. B
2. C
3. C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
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B项,“成为历代经典”错误,原文为“在清代以前知名度不高”。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名人效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到文中圈出有关“名人效应”的文字,再浏览选项的内容,与文本进行比较。

C项,“最终得到读者的广泛认同而成为经典名篇,一方面取决于‘名人效应’”错误。

结合“‘名人效应’‘故事效应’都是作品经典化过程中外在的助推力。

一篇作品能否成为经典,还是取决于作品本身的内容含量和艺术质量”分析,“名人效应”只能促进作品的经典化,不起决定作用。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C项,“不仅依靠名人的热捧”错误。

结合“一篇不很知名但内涵丰富的作品,经过名家的阐释或称扬,有可能得到读者的广泛认同而逐渐成为经典名篇”分析,柳永和陆游的词成为经典不是依靠名人的热捧,而是依靠名人的发现和阐释。

故选C。

3.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中国茶道
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

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红枣等来喝;另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

“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喝茶”;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则称为“茶艺”;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字真谛。

“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茶道追求“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

陆羽在《茶经》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

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

”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

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

“怡”有和悦愉快之意。

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

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

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

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

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情要真闲。

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

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7.下列不能作为为“中国茶道”下定义的证据的一项是()
A.“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B.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

C.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

D.“和”是中国茶道思想的核心和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

8.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按照中国茶道的说法,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

B.中国饮茶可分两类,一类是“混饮”,就是根据个人的口味,在茶中加入其他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混喝;另一类是“清饮”,为了不损茶的本味、真香,而不加入任何其他配料,只用开水泡喝。

C.中国茶道发源于道家的“真”,它有三个具体要求:一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二是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互见;三是在品茗过程中放松自己,达到“全性葆真”。

D. 本文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认识中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道与饮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只是按中国人的观点,茶道的文化品位更高罢了。

B.文章阐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个特点,实际上也是个人见解,主要是从中国哲学儒、佛、道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

C. 中国茶道之所以与日本茶道有区别,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日本茶道特别古板严肃,讲究“清寂”,而中国茶道更加重视雅俗共赏,不拘一格。

D.中国茶道追求的“和”的概念,发源于《周易》的“保合大和”,后来经过中国“茶圣”陆羽的发展,成为茶道哲学的基础。

参考答案:7.C(C 项不能作为正面下定义的证据。

因为“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属于“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属于“茶艺”。


8.B(A 项不符合原文的意思。

原文讲的是中国茶道一直在追求“和、静、怡、真”的境界,并没有说“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

C 项,原文说的是中国茶道起点是“真”,不是说发源于“真”;原文说它有“三重含义”不是说“三个具体要求”。

D项,原文只是借“武夷山茶痴”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而不是就以此为“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


9.D(D 项推断错误。

“和”的概念发源于《周易》,但是陆羽只是借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理论来阐述自己的茶道观,即五行相生相克,和合统一的哲学观,而不是“经过中国‘茶圣’的陆羽的发展,成为茶道哲学的基础”。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蔡徵,字希祥,侍中、中抚军将军景历子也。

幼聪敏,精识强记。

七岁,丁母忧,居丧如成人礼。

继母刘氏性悍忌,视之不以道,徵供侍益谨,初无怨色。

徵本名览,景历以为有王祥之性,更名徵,字希祥。

梁承圣初,高祖为南徐州刺史,召补迎主簿。

寻授太学博士。

天嘉初,迁始兴王府法曹行参军,历外兵参军事、尚书主客郎,所居以干理称。

至德二年,迁廷尉卿,寻为吏部郎。

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掌诏诰。

寻授左民尚书,与仆射江总知撰五礼事。

后主器其材干,任寄日重,迁吏部尚书、安右将军,每十日一往东宫,于太子前论述古今得丧及当时政务。

又敕以廷尉寺狱,事无大小,取徵议决。

俄有敕遣徵收募兵士,自为部曲,徵善抚恤,得物情,旬月之间,众近一万。

徵住望既重,兼声势熏灼,物议成忌惮之。

寻徙为中书令,将军如故。

中令清简无事,或云徵有怨言,事闻后主,后主大怒,收夺人马,将诛之,有固谏者获免。

祯明三年,隋军济江,后主以徵有干用,权知中领军。

徵日夜勤苦,备尽心力,后主嘉焉,谓日“事宁有以相报”。

及决战于钟山南岗,敕徵守宫城西北大营,寻令督众军战事。

城陷,随例入关。

徵美容仪,有口辩,多所详究。

至于士流官宦,皇家戚属,及当朝制度,宪章仪轨,户口风俗,山川土地,问无不对。

然性颇便佞进取,不能以退素自业。

初拜吏部尚书启后主借鼓吹后主谓所司日鼓吹军乐有功乃授蔡徵不自量揆紊我朝章然其父景历既有缔构之功宜且如所启拜讫即追还徵不修廉隅,皆此类也。

隋文帝闻其敏赡,召见顾问,言辄会旨,然累年不调,久之,除太常丞。

历尚书民部仪曹郎,转给事郎,卒,时年六十七。

(节选自《陈书?蔡徵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初拜吏部/尚书启后主/借鼓吹后主谓所司曰/鼓吹军乐有功乃授/蔡徵不自量揆/紊我朝章/然其父景历既有缔构之功/宜且如所启/拜讫即追还/
B. 初拜吏部尚书/启后主借鼓吹/后主谓所司曰/鼓吹军乐/有功乃授/蔡徵不自量揆/紊我朝章/然其父景历既有缔构之功/宜且如所启/拜讫即追还/
C. 初拜吏部尚书/启后主借鼓吹/后主谓所司曰/鼓吹军乐/有功乃授蔡徵/不自量揆/紊我朝章/然其父景历既有缔构之功/宜且如所启/拜讫即追还/
D. 初拜吏部/尚书启后主借鼓吹/后主谓所司曰/鼓吹军乐/有功乃授蔡徵/不自量揆/紊我朝章/然其父景历既有缔构之功/宜且如所启/拜讫即追还/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迁,调动改派。

一般情况下,“右迁”“陟”表示晋升;“左迁”“迁谪”表示降职。

B. 后主在本文指陈朝的末代君王。

我们熟知的“后主”还有蜀汉的刘禅、南唐的李煜等。

C. 吏部,官制六部之一,主管武官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长官为吏部尚书。

D. 隋文帝,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谥号。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蔡徵孝顺父母,笃守孝悌之道。

七岁时,母亲去世,他就按成人礼节为母亲服丧;他的父亲认为蔡徵有孝子王祥的品行,替蔡徵改名。

B. 蔡徵政务娴熟,办事能干老练。

陈后主诏令蔡徵决断廷尉寺狱大小事情,蔡徵受命招募兵士,十天到一个月之间,招募兵士将近一万人。

C. 蔡徵位高权重,险些遭遇不测。

蔡徵担任中书令时,有人说他有怨言,陈后主听闻后大怒,想杀蔡徵,幸亏有人极力谏诤,才免于一死。

D. 蔡徵历官三朝,颇受皇帝器重。

梁高祖征召他为主簿;陈后主让他给太子讲述古今得失和当时政务;隋文帝召他咨询,授予太常丞。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继母刘氏性悍忌,视之不以道,徵供侍益谨,初无怨色。

(2)隋军济江,后主以徵有干用,权知中领军。

参考答案:
10. B 11. C 12. D
13. (1)继母刘氏性格凶悍妒忌(蛮横猜忌),不按常理对待他,蔡徵供奉侍候更加谨慎,从来没有怨恨的神色。

(2)隋军渡江,后主认为蔡徵有才干,让他暂时代任中领军。

【1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

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题中,考生可以圈出句子中名词和代词,如“吏部尚书”“后主”“所司”“蔡徵”“朝章”“其父”“景”“功”等,然后根据语法和句意进行排除。

“拜”意思是“(被)授予”,后面应是官职,即“吏部尚书”,“吏部”是部门,不是官职,故应在“尚书”后断开,排除AD两项;
“乃授”的主语是有功者,“蔡徵”是“不自量揆”的主语,这是两个独立的句子,且如断成“有功乃授蔡徵”,则说明蔡徵有功劳,这与下面的“不自量揆”“紊我朝章”矛盾,故应在“授”和“蔡徵”之间断开,排除C项;
这段话的意思是“起初被授予吏部尚书,启奏后主借用鼓吹军乐,后主对主管官员说:‘鼓吹军乐,有功者才能授予,蔡徵不自量力,扰乱我的朝廷章法,然而他的父亲蔡景历有着缔造之功,应暂且如他所启奏,授官完毕就把它追讨回来’”,正确的标点是“初拜吏部尚书,启后主借鼓吹,后主谓所司日:‘鼓吹军乐,有功乃授,蔡徵不白量揆,紊我朝章,然其父景历既有缔构之功,宜且如所启,拜讫即追还’”。

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吏部,官制六部之一,主管武官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错误,“武官”解说不当,应为“文官”。

故选C。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梁高祖征召他为主簿”错误,文章第二段说“梁承圣初,高祖为南徐州刺史,召补迎主簿”,此处的“高祖”应是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蔡徵历官三朝,颇受皇帝器重……隋文帝召他咨询,授予太常丞”错误,文中说“然累年不调,久之,除太常丞”,由此可知,“授予太常丞”不能说明隋文帝对他器重。

故选D。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