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湖北书院考(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湖北书院考(下)
柏俊才
【摘要】明代科举制度极为完备,凡入仕途者必经进士考试,故培养进士成为明代学校的首要任务。

随着官学的逐渐衰微,书院日益成为培养进士的主要机构。

湖北本地乡绅或名宦,为了当地的教育发展,往往振臂高呼,士绅纷纷捐献,修建或重建了许多以科举为主的书院。

科举书院并不排斥讲学,但以培养人才为主。

在明代湖北书院衰落之时,亦出现过以祭祀为主的书院。

无论哪一种功能的书院,都为湖北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期刊名称】《荆楚学刊》
【年(卷),期】2014(000)006
【总页数】8页(P5-12)
【关键词】明代;湖北;书院;科举;祭祀
【作者】柏俊才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所,湖北武汉 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其他
书书书第 15 卷第 6 期 Vol. 15 No. 6 荆楚学刊 Academic Journal of Jingchu2014 年 12 月 Dec. 2014收稿日期: 2014 - 08 - 13基金项目: 2012 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湖北书院史研究” ( NCET - 12 -0874)作者简介: 柏俊才( 1970 - ) ,男,陕西麟游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
所教授,文学博士,国学研究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 汉唐历史文献与文学。

明代湖北书院考( 下)柏俊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所,湖北武汉 430079)摘要: 明代科举制度极为完备,凡入仕途者必经进士考试,故培养进士成为明代学校的首要任务。

随着官学的逐渐衰微,书院日益成为培养进士的主要机构。

湖北本地乡绅或名宦,为了当地的教育发展,往往振臂高呼,士绅纷纷捐献,修建或重
建了许多以科举为主的书院。

科举书院并不排斥讲学,但以培养人才为主。

在明
代湖北书院衰落之时,亦出现过以祭祀为主的书院。

无论哪一种功能的书院,都为湖北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 明代; 湖北; 书院; 科举; 祭祀中图分类号: G649. 2996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 - 0758( 2014) 06 - 0005 -08
二、科举书院书院作为官学的有益补充,培养参加科举的人才是其最为重要的职能之一。

特别在明代,科举制度极为完善,科举取士成为青年士子惟一步入仕
宦的门径。

书院顺应社会需要,承担了科举的任务。

湖北当地的士子成名后,其读书处往往建为书院,激励当地学子刻苦攻读; 或者某些官员到达湖北后,建书院以教育当地学子; 或者湖北本地乡绅捐建书院,培养英才。

无论哪一种形式的
科举书院,都为湖北本地教育做出了贡献。

这些以科举为主的书院采用“旬有课,月有试,季有考” 的考课制度,督促士子努力学习,以备科考。

明代以科举为主的书院有 54 所,兹考证如下: 郢门书院: 址在钟祥县东北阳春台,洪武年间曹国公李文忠建。

李文忠,字思本,小名保儿,江苏盱眙人,明朝开国第三功臣。

李文忠洪武三年 (1370) 封曹国公,洪武十七年( 1384) 卒,其建郢门书院的时间应在洪武年间。

鹿门书院: 址在襄阳府南,明稽功主事任显宗建。

任显宗是任亨
泰之子。

任亨泰是襄阳著名的状元。

洪武二十一年( 1388) ,湖广襄阳人任亨泰
中状元,明太祖朱元璋“命有司建状元坊以旌之” 。

这是第一个由皇帝下旨建造的状元坊,任亨泰也因而享有“圣旨建坊” 第一人的美誉。

相比父亲,
任显宗的境遇略差一些。

任显宗,字师古,自号鹿门居士,明建文四年( 1402) 举人,后任稽勋司主事。

任显宗乡举前在苏岭山读书,后辞官隐居于此山,并
建鹿门书院,从事讲学活动。

鹿门书院建时不可考,肯定在明建文四年( 1402) 任显宗中举之后,兹定于永乐年间( 1403—1424) 。

龙溪书院: 址在麻城县西,
天顺年间乡绅周兑建。

周兑,本名宋兑,后改姓周,字维东,景泰七年 (1456) 任知州,在麻城县西建龙溪书院。

相传周兑“ 以德化民,不为矫激之行”[1]743,则其在龙溪书院的教育以德行培养为目标。

相山书院: 于冯京祠堂的基础上建成。

据明人廖汉《重修相山书院记》载,相山书院是在冯京祠堂上建成的。

北宋绍圣元年( 1094) ,冯京卒,安葬在故乡咸宁。

相传咸宁有冯京墓,虽然《宋史》本传称冯京为鄂州江夏人,但冯京祖上早已迁居咸宁,冯京的读书活动在咸宁,故冯京是今咸宁人,死后当然只能安葬在咸宁凤凰山下。

宋代5书第15卷第 6 期Vol. 15 No. 6荆楚学刊Academic Journal of Jingchu2014 年12 月Dec. 2014摘要: 明代科举制度极为完备,凡入仕途者必经进士考试,故培养进士成为明代学校的首要任务。

随着官学的逐渐衰微,书院日益成为培养进
士的主要机构。

湖北本地乡绅或名宦,为了当地的教育发展,往往振臂高呼,士绅纷纷捐献,修建或重建了许多以科举为主的书院。

科举书院并不排斥讲学,但以培养人才为主。

在明代湖北书院衰落之时,亦出现过以祭祀为主的书院。

无论
哪一种功能的书院,都为湖北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科举书院书院作
为官学的有益补充,培养参加科举的人才是其最为重要的职能之一。

特别在明代,科举制度极为完善,科举取士成为青年士子惟一步入仕宦的门径。

书院顺应社会
需要,承担了科举的任务。

湖北当地的士子成名后,其读书处往往建为书院,激励当地学子刻苦攻读; 或者某些官员到达湖北后,建书院以教育当地学子; 或者湖
北本地乡绅捐建书院,培养英才。

无论哪一种形式的科举书院,都为湖北本地教育做出了贡献。

这些以科举为主的书院采用“旬有课,月有试,季有考” 的考课
制度,督促士子努力学习,以备科考。

明代以科举为主的书院有 54 所,兹考证如下:郢门书院: 址在钟祥县东北阳春台,洪武年间曹国公李文忠建。

李文忠,字思本,小名保儿,江苏盱眙人,明朝开国第三功臣。

李文忠洪武三年鹿门书院: 址在襄阳府南,明稽功主事任显宗建。

任显宗是任亨泰之子。

任亨泰是襄阳著名的状元。

洪武二十一年( 1388) ,湖广襄阳人任亨泰中状元,明太祖朱元璋“命有司建状元坊以旌之” 。

这是第一个由皇帝下旨建造的状元坊,任亨泰也因而享有“圣旨建坊” 第一人的美誉。

相比父亲,任显宗的境遇略差一些。

任显宗,字师古,自号鹿门居士,明建文四年( 1402) 举人,后任稽勋司主事。

任显宗乡举前在苏岭山读书,后辞官隐居于此山,并建鹿门书院,从事讲学活动。

鹿门书院建时不可考,肯定在明建文四年( 1402) 任显宗中举之后,兹定于永乐年间( 1403—1424) 。

龙溪书院: 址在麻城县西,天顺年间乡绅周兑建。

周兑,本名宋兑,后改姓周,字维东,景泰七年相山书院: 于冯京祠堂的基础上建成。

据明人廖汉《重修相山书院记》载,相山书院是在冯京祠堂上建成的。

北宋绍圣元年( 1094) ,冯京卒,安葬在故乡咸宁。

相传咸宁有冯京墓,虽然《宋史》本传称冯京为鄂州江夏人,但冯京祖上早已迁居咸宁,冯京的读书活动在咸宁,故冯京是今咸宁人,死后当然只能安葬在咸宁凤凰山下。

宋代咸宁县令钟璜有《谒冯文简公祠》,足证冯京卒后已建祠堂,不久荒废。

元代至元初年,重建冯京祠堂。

然冯京祠堂何时改建为书院,已不得而知。

大约书院年久失修,毁于战火,明代重建。

“ 相山书院,在相山下,与儒学相对,明成化间训导王庆重创。

”[2]527王庆曾任咸宁儒学训导。

明成化四年1468) ,王庆重建相山书院。

弘治年间,都御史韩文迁于儒学左侧。

正德十二年( 1517) ,咸宁知县邱魁迁回原址。

廖汉《重修相山书院记》云: “ 依邦之人曰: ‘邛侯宰我也,煦沫我也。

划奸以喆,返漓以朴,而悃愊无华,无往不事事。

是役也,其无乃非嘉惠也乎?’ ”[2]910 相山书院供奉冯京,宣扬其功绩,惠泽咸宁本地士人。


溪书院: 址在麻城莲湖,明代乡绅熊经建。

熊经,字载道,成化十四年 ( 1478)
进士,旋任知州,建东溪书院。

新城书院: 址在远安县,成化年间知县刘英建。

刘英,浙江会稽人,成化十五年( 1479) 任远安知县,建新城书院。

芹南书院:
址在武昌,成化十六年( 1480) 提学副使薛纲建,正德九年( 1514) 提学签事蔡
潮扩建。

薛纲《成化十六年谢侯修学记》云: “ 夫道之在天下,如水之在地中。

散而为池、为湖、为海、为江,皆水也,但止者滞焉,流者达焉。

南湖滞于一所,而易为涸止也。

长江一泻千里,达乎四海,而后已不止也。

诸生其为南湖之止,抑长江之不止乎?不止以求其止,必士而希贤,贤而希圣,不入精微不诣,达大不已。

”[3]241学道如水之走下,形象地说明了芹南书院传播儒学的发
展宗旨。

乾山书院: 址在嘉鱼县受澥里,成化十九年 (1483) 知县马炳然建。

马炳然,字思逵,成都内江人,成化十七年( 1481) 任嘉鱼知县。

在任励精图治,
使百姓安居乐业,“ 三年大治,流民复业,乃新治事之堂匾曰‘庶富
教’ ,退居之堂曰‘絜矩’ ”[4]94。

马炳然在任三年而嘉鱼大治,故乾
山书院当是成化十九年( 1483) 建成。

白皋书院: 址在麻城县南白皋河,弘治年
间乡绅董朴建。

董朴,字汝淳,成化二十年( 1484) 进士。

董朴少时以发愤苦读
而著称,“ 董大参公朴,公大父曰应轸,解元,官佥宪。

丈夫子七,蝉联科弟,有并时为南北御史者,独公父未仕。

公少鲁,攻苦诵读,日不能识数行。

邻父见而怜之,谓其父曰:‘ 郎君不慧,读书非其质也,奈何苦之,曷不令牧耶?’ 公闻之愤,丐工画一‘ 牧子牧牛’ 置座右,益奋励坚苦力学,比长而发慧,卒
成进士,以文学显,累官大参” [5]40。

早年发愤读书的经历,使得董朴担任官职后非常重视教育,“课农桑,立碉堡,建学舍,增祭器,尤勤讲学。

诸生
贫不能婚葬者,资助之” [1]717。

成化二十年甲辰( 1484) 进士及第后任麻城
参政,建白皋书院,以其刻苦学习的经历教育青年学子。

永阳书院: 址在应山县,是在傅凤翔读书处上扩建而成的,原为印台书院,后改名永阳书院。

据《光绪
德安府志》记载,永阳书院在应城县,本傅凤翔读书处。

傅凤翔,字德辉,成化二十一年 (1485 年) 登进士,历任上蔡知、县监察御史、任佥都御史、兵部右侍郎等职。

据何迁《赠右都御史兵侍应台傅公凤翔墓志铭》所载,傅凤
翔从未有在应城县任职,故其读书处应该在其故乡应山县。

据《光绪德安府志》载,傅凤翔是应山人,“字德辉,应山人,性孝友仁厚,知上蔡县,
临政敏达”[6]247,故其读书处应在应山县。

傅凤翔成化二十一年( 1485)
登进士,历任兵部右侍郎等职。

傅凤翔在故乡应山县的时间当在成化
二十一年 (1485) 之前,即其幼年读书之时。

明代理学家罗洪先在《印台书院记》中对傅凤翔有很高的评价: “ 袭水土而敦仁者,大智之造也; 慕忧郁焉覆用者,强服之修也; 乐旷莽尔寄情者,捐俗之适也; 与采物而呈葩者,多文之资也。

傅子奚得诸进不失正退,则得己为大智者。

”[6]96 罗洪先认为傅凤翔的成就以及性格,源于印台山水的濡染,得力于幼年印台山的读书生活。

傅凤翔读书处原本是非常简陋的印麓草堂,明代扩建后为印台书院,后改名为永阳书院。


东书院: 址在嘉鱼县北,知县姜溥建。

姜溥,字希广,南直广德人,弘治二年( 1489) 任嘉鱼知县。

在任“ 修学养士,文教聿兴” [4]94,琴东书院大约
亦在弘治二年( 1489) 左右建成。

姜溥卒于嘉鱼知县任上,则其经营琴东书院多年,具体情况不可考。

白云书院: 址在随州西随侯得珠处,为明人李充嗣所建。

麻城亦有白云书院,麻城距随州230 多公里,故二白云书院不可能是同一书院。

随州的白云书院“ 在白云楼下,夜光池上随虞活蛇处也。

弘治间知州李充嗣建。

黄巩诗‘ 珍重还珠意,千年迹未陈’ ”[ 7 ] 428。

李充嗣,字士修,内江人,历任河南、应天巡抚、工部尚书、南京兵部尚书等职。

弘治九年( 1496) 任
随州知州,建白云书院。

6咸宁县令钟璜有《谒冯文简公祠》,足证冯京卒后
已建祠堂,不久荒废。

元代至元初年,重建冯京祠堂。

然冯京祠堂何时改建为书院,已不得而知。

大约书院年久失修,毁于战火,明代重建。

“ 相山书院,在
相山下,与儒学相对,明成化间训导王庆重创。

”1468) ,王庆重建相山书院。

弘治年间,都御史韩文迁于儒学左侧。

正德十二年( 1517) ,咸宁知县邱魁迁回
原址。

廖汉《重修相山书院记》云:“ 依邦之人曰: ‘邛侯宰我也,煦沫我也。

划奸以喆,东溪书院: 址在麻城莲湖,明代乡绅熊经建。

熊经,字载道,成化十四
年 ( 1478) 进士,旋任知州,新城书院: 址在远安县,成化年间知县刘英建。

刘英,浙江会稽人,成化十五年( 1479) 任远安知县,建新城书院。

芹南书院: 址
在武昌,成化十六年( 1480) 提学副使薛纲建,正德九年( 1514) 提学签事蔡潮扩建。

薛纲《成化十六年谢侯修学记》云: “ 夫道之在天下,如水之在地中。


而为池、为湖、为海、为江,而易为涸止也。

长江一泻千里,达乎四海,而后
已不止也。

诸生其为南湖之止,抑长江之不止乎?地说明了芹南书院传播儒学的发展宗旨。

乾山书院: 址在嘉鱼县受澥里,成化十九年1483) 知县马炳然建。

马炳然,字思逵,成都内江人,成化十七年( 1481) 任嘉鱼知县。

在任励精图治,使百姓安居乐业,“ 三年大治,流民复业,乃新治事之堂匾曰‘庶富教’ ,退居之堂曰‘絜矩’ ”[4]94。

马炳然在任三年而嘉鱼大治,故乾山书院当是成化十九年( 1483) 建成。

白皋书院: 址在麻城县南白皋河,弘治年间乡绅董朴建。

董朴,字汝淳,成化二十年( 1484) 进士。

董朴少时以发愤苦读而著称,“ 董大参公朴,公大父曰应轸,解元,官佥宪。

丈夫子七,蝉联科弟,有并时
为南北御史者,独公父未仕。

公少鲁,攻苦诵读,日不能识数行。

邻父见而怜之,谓其父曰‘ 郎君不慧,读书非其质也,奈何苦之,曷不令牧耶?’ 公闻之愤,
丐工画一‘ 牧子牧牛’ 置座右,显,累官大参”[5]40。

早年发愤读书的经历,使得者,资助之”[1]717。

成化二十年甲辰( 1484) 进士永阳书院: 址在应山县,是在傅凤翔读书处上扩建而成的,原为印台书院,后改名永阳书院。

据《光绪德安府志》记载,永阳书院在应城县,本傅凤翔读书处。

傅凤翔,字德辉,
成化二十一年1485 年) 登进士,历任上蔡知、县监察御史、任佥都御史、
兵部右侍郎等职。

据何迁《赠右都御史兵侍应台傅公凤翔墓志铭》所载,傅凤翔从未有在应城县任职,故其读书处应该在其故乡应山县。

据《光绪德安府志》载,傅凤翔是应山人,“字德辉,应山人,性孝友仁厚,知上蔡县,临政
敏达”[6]247,故其读书处应在应山县。

傅凤翔成化二十一年( 1485) 登进士,历任兵部右侍郎等职。

傅凤翔在故乡应山县的时间当在成化二十一年1485) 之前,即其幼年读书之时。

明代理学家罗洪先在《印台书院记》中对傅
凤翔有很高的评价:“ 袭水土而敦仁者,大智之造也; 慕忧郁焉覆用强服之修也; 乐旷莽尔寄情者,捐俗之适也; 与采物而呈葩者,多文之资也。

傅子奚得诸进不失
正退,则得己为大智者。

”的成就以及性格,源于印台山水的濡染,得力于幼
年印台山的读书生活。

傅凤翔读书处原本是非常简陋的印麓草堂,明代扩建后为
印台书院,后改名为永阳书院。

字希广,南直广德人,弘治二年( 1489) 任嘉鱼
知县。

在任“ 修学养士,文教聿兴”[4]94,琴东书院大约亦在弘治二年
( 1489) 左右建成。

姜溥卒于嘉鱼知县任上,则其经营琴东书院多年,具体情况
不可考。

白云书院: 址在随州西随侯得珠处,为明人李充嗣所建。

麻城亦有白云书院,麻城距随州 230 多公里,故二白云书院不可能是同一书院。

随州的白云书院“ 在白云楼下,夜光池上随虞活蛇处也。

弘治间知州李充嗣建。

黄巩诗‘ 珍重
还珠意,千年迹未陈’ ”[7]428。

李充嗣,字士修,内江人,历任河南、塔山书院: 址在罗田县,弘治十一年( 1498) 通判毛应时建。

关于此书院的名称,《万历湖广总志》称“ 塔山书院” ,《光绪罗田县志》称“老塔书院” 。

据《光绪罗田县志》载,老塔山,一名潆洄山,又名玉屏山,因山上有塔建
自唐,因名塔山。

因此,老塔山就是塔山,书院也应以“塔山书院” 为名较好。

毛应时,河北蓟县人,弘治十一年 (1498) 举人,官黄州府通判。


泉书院: 址在崇阳大集山麓,明人汪文明、汪文盛读书处,后发展为书院。

汪文明,字希舜,崇阳人,正德二年( 1507) 举人,官至彭泽县令。

汪文盛,字希
周,崇阳人,正德六年( 1511) 进士,官至饶州府推官。

汪文明、汪文盛兄弟是从崇阳走出的名人,为了激励青年人读书,当地建白泉书院以纪念。

具体时间不可考,大约在正德六年 (1511) 左右。

凤山书院: 明代武昌府有两个凤山书院,另汉阳府也有一凤山书院。

武昌府一凤山书院在蒲圻县学宫之西,明正德中提学蔡潮建。

蔡潮,字巨源,号霞山,浙江临海人,明弘治十八年( 1505) 进士。

《民国临海县志》对其生平有简单介绍,今人丁伋先生《堆沙集》中有《蔡潮和〈霞山集〉》一文考述其生平事迹,然均未提及其任湖广提学的具体时间。

结合现有资料相互印证,蔡潮任湖广按察司佥事、提督学政的时间在正德六年( 1511) 二月至正德十年( 1515) 五月,前后共五年时间。

在这五年间,蔡潮先后建或扩建凤山书院、芹南书院、霞山书院,尤以凤山书院影响甚大。

蔡潮所建的蒲圻县的凤山书院影响甚大,主要与王阳明有很深的渊源: “霞山讲学,主于以《周官》‘六德’ ‘ 六行’ 造士,直开后来颜习斋学派。

同时如桂萼未枋用之日,其治县立学,办本古制,定课士法,真开今学校规制,与霞山实遥相应和,亦与《习斋年谱》所载某县书院规制,隐通消息。

惟两人皆阳明学派中人,桂萼之法,固本之阳明教社学之法,霞山更阳明学侣也。

考《阳明集》中,有《梦游黄鹤楼奉凤山书院长七古》一诗,即寄霞山者也。

廖氏《赋》称九嶷为蒲山之宗,阳明诗中亦有‘参差遥见九嶷峰’ 之句。

是此书院显于大儒之日,而又为颜李学派之发源,并为今日学科之芽蘖矣。

”[8]8凤山书院有集云楼、无逸所、颐贤堂、六行斋、务敏轩、会文堂、六德斋,可见其规模之大。

嘉靖中,吴本固重修,万历中知县吴宏济改为蒪川书院。

凤山书院在明代一直是很兴盛的。

明代武昌府另一凤山书院在咸宁县,知县邱魁建。

邱魁,号梨峰,福建浦城举人,正德九年( 1514) 任咸宁知县,修建了凤山书院和相山书院。

汉阳府凤山书院在汉阳府学后凤栖山下,是赵蕃、蔡镒读书处。

赵蕃为明代进士,蔡镒为举人,他们二人是汉阳县之佼佼者,后人在其读书处
的凤栖山下建凤山书院,以激励青年学子刻苦努力,发奋图强。

王葆心《再续
汉口丛谈》云: “ 此名不甚显著,迨至清季复建以古学课士,始有闻于时。

”[8]20 由此知,明代汉阳府的凤山书院影响甚微。

霞山书院: 址在蒲圻县金叠山,正德年间提学签事蔡潮建。

金叠山在蒲圻县城,“ 金叠山,祖金紫,宗凤凰,自西南叠叠而来,巃蓯岖嵂,为万峰之会”[9]347,为当地一景。

在这样一
个风景优美的所在建书院,实乃赏心悦目的美事。

“正德初提学签事蔡潮考旧
籍得其故,遂迁观于山川坛地,始建是院,为生徒藏修之所。

”[7]139东
皋书院: 址在武昌县城南,嘉靖二十一年1542) 教谕朱瓒建。

朱瓒,号墨泉,江西新淦举人,嘉靖二十年( 1541) 任武昌县教谕。

朱瓒《筑学堤建文星塔记》云 : “墨泉子署武昌教事之元日,谒先师名宦乡贤。

遍访乡先生毕,进诸生而试之,人文伟烂,彬彬乎可观也。

比询科第弗继者,凡八疑且骇焉。

”[3]247朱瓒
得知本县生童才华横溢而不得及第,于是在嘉靖二十一年( 1542) 筹资在武昌城
南修建东皋书院,并立文星塔于书院,激励学子奋发读书,培养人才。

濂溪书院: 址在武昌文昌门内宁湖寺侧,正德年间提学高世泰建。

高世泰选拔优秀的诸
生肄业其中,举江夏诸生陈冉为院长,后中试者颇多。

明嘉靖二十四年( 1545) 御史张雨改建,崇祯六年(1613) 御史白士麟移建。

清江书院: 为明人向文玺所建。

清江书院初名北山书院,是元代文璋读书处。

文璋,生平事迹不详,《同治
宜都县志》仅有二十余字的介绍: “ 文璋为吉州书院山长,祀邑乡贤祠。

惜旧
志只有赞颂,事实无考。

”[10]303 通过查《万历吉安府志》,发现并无吉州书院,也未有文璋任吉州书院山长的记载。

明正德年间( 1505—1521) ,向文玺在文璋读书处旧址上建书院,宜都知县江朝宗题匾额为北山书院。

嘉靖二十六年丁未( 1547) ,宜都知县陶师文迁于学宫之左,改名为清江书院。

万历二十六年戊戌( 1598) ,宜都知县王之栋重修,改名为青云馆。

塔山书院: 址在罗田县,弘治十一年( 1498)通判毛应时建。

关于此书院的名称,《万历湖广总志》称
“ 塔山书院” ,《光绪罗田县志》称“老塔书院” 。

据《光绪罗田县志》载,老塔山,一名潆洄山,又名玉屏山,因山上有塔建自唐,因名塔山。

因此,老
塔山就是塔山,书院也应以“塔山书院”为名较好。

毛应时,河北蓟县人,弘治十一年白泉书院: 址在崇阳大集山麓,明人汪文明、汪文盛读书处,后发
展为书院。

汪文明,字希舜,崇阳人,正德二年( 1507) 举人,官至彭泽县令。

汪文盛,字希周,崇阳人,正德六年( 1511) 进士,官至饶州府推官。

汪文明、
汪文盛兄弟是从崇阳走出的名人,为了激励青年人读书,当地建白泉书院以纪念。

具体时间不可考,大约在正德六年凤山书院: 明代武昌府有两个凤山书院,另汉
阳府也有一凤山书院。

武昌府一凤山书院在蒲圻县学宫之西,明正德中提学蔡潮建。

蔡潮,字巨源,。

《民国临海县志》对其生平有简单介绍,今人丁伋先生《堆沙集》中有《蔡潮和〈霞山集〉》一文考述其生平事迹,然均未提及其任湖广提学的具体时间。

结合现有资料相互印证,蔡潮任湖广按察司佥事、提督学政的时间在正德六年( 1511) 二月至正德十年( 1515) 五月,前后共五年时间。

在这五年间,蔡潮先后建或扩建凤山书院、芹南书院、霞山书院,尤以凤山书院影响甚大。

蔡潮所建的蒲圻县的凤山书院影响甚大,主要与王阳明有很深的渊源 : “霞山讲学,主于以《周官》‘六德’‘ 六行’ 造士,直开后来颜习斋学派。

同时如桂萼未枋用之日,其治县立学,办本古制,定课士法,真开今学校规制,与霞山实遥相应和,亦与《习斋年谱》所载某县书院规制,隐通消息。

惟两人
皆阳明学派中人,桂萼之法,固本之阳明教社学之法,霞山更阳明学侣也。

考《阳明集》中,有《梦游黄鹤楼奉凤山书院长七古》一诗,即寄霞山者也。

廖氏《赋》称九嶷为蒲山之宗,阳明诗中亦有‘参差遥见九嶷峰’ 之句。

是此书院显于大儒之日,而又为颜李学派之发源,并为今日学科之芽蘖矣。

务敏轩、
会文堂、六德斋,可见其规模之大。

嘉靖中,吴本固重修,万历中知县吴宏济
改为蒪川书院。

凤山书院在明代一直是很兴盛的。

明代武昌府另一凤山书院在咸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