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板隐患排查治理制度范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顶板隐患排查治理制度范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加强对工作场所顶板隐患的排查治理,确保劳动者生命财产安全,提出本制度。

本制度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部门文件制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具备顶板隐患排查治理需求的工作场所。

第三条定义
1.顶板隐患:指工作场所顶板及相关构件发生的破裂、脱落、渗漏、老化等不安全状态、有可能引发险情的情况。

2.排查治理:指对工作场所顶板隐患进行定期巡查、检测和治理的工作。

第二章排查治理职责
第四条主要职责
1.工作场所负责人负责制定顶板隐患排查治理方案,组织实施,保证职责到位。

2.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具体的顶板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行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

3.参与排查治理的相关人员负责按照要求履行职责,协助完成排查治理工作。

第五条负责人职责
1.制定顶板隐患排查治理方案,明确工作目标、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

2.组织安排专人负责顶板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确保工作有序进行。

3.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保障,如巡查工具、检测设备、材料等。

4.组织开展工作场所顶板隐患排查治理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5.定期检查和评估顶板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实施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第六条安全管理部门职责
1.制定顶板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计划,并报工作场所负责人批准。

2.培训并指导参与排查治理的相关人员,确保其具备必要的安全技能和知识。

3.组织对工作场所顶板隐患的定期巡查和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记录和处理。

4.建立顶板隐患排查治理档案,记录工作过程、结果和整改情况。

5.推动相关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的应用,提高工作场所顶板隐患的排查治理水平。

6.协助工作场所负责人开展顶板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宣传和教育。

第七条相关人员职责
1.按照要求参与顶板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遵守相关规定和操作规程。

2.配合安全管理部门进行顶板隐患的巡查和检测,提供必要的协助和支持。

3.发现顶板隐患或者安全隐患,应立即上报安全管理部门,并采取紧急措施进行处理。

4.接受安全管理部门的培训,熟悉本制度和相关要求,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

第三章排查治理程序
第八条排查治理计划
工作场所负责人和安全管理部门协商制定工作场所顶板隐患排查治理计划,包括工作内容、责任分工、时间安排等。

第九条顶板隐患巡查
1.按照排查治理计划,安全管理部门组织工作人员进行顶板隐患巡查。

2.巡查应覆盖所有工作区域和涉及顶板的场所,对于重点区域和场所,巡查频次可以适量增加。

3.巡查时,应按照相关要求,使用合适的工具和设备,对顶板进行检查和测试。

4.巡查人员应做好记录,准确记录发现的问题和隐患情况。

第十条顶板隐患检测
1.依据巡查发现的问题和隐患,进行进一步的检测工作,确定顶板的安全状态。

2.检测应由具备相应资质证书的专业人员进行,确保准确性和可靠性。

3.检测结果应详细记录,包括测量数据、图纸和照片等相关资料。

第十一条顶板隐患治理
1.针对发现的顶板隐患,按照治理计划进行处理,确保其符合安全要求。

2.治理工作应由具备相应技能和经验的人员进行,采取合适的方法和工艺,达到预期效果。

3.治理完成后,应进行验收和记录,确保治理效果满意。

第十二条隐患整改和落实
1.对于发现的顶板隐患,应及时进行整改,消除安全隐患。

2.整改工作应按照要求,由专人负责,保证整改质量和时限。

3.整改完成后,应进行验收,确保整改达到预期效果。

4.整改结果应及时通报有关人员,做好记录和归档。

第四章监督检查和评估
第十三条监督检查
1.安全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工作场所的顶板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2.监督检查内容包括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巡查治理工作的实施情况、隐患整改情况等。

3.监督检查结果应按照相关要求进行记录和报告,以便后续跟踪和评估。

第十四条评估和改进
1.定期对工作场所顶板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行评估,确定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评估结果应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考虑各项指标和影响因素。

3.根据评估结果,对工作场所的顶板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行改进和完善,提高工作效果和质量。

第五章附则
第十五条本制度的制定、修改和解释权归工作场所负责人和安全管理部门共同负责。

第十六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并不断进行完善和改进。

第十七条本制度解释权归工作场所负责人和安全管理部门共同负责。

以上制度为范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