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受热过程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的受热过程试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试题
多哈(25°16' N,51°31'E )气候变化大会于当地时间2012年12月8日20时闭幕,《京都议定书》作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框架得到了维持。

据此,回答第1-2题。

1.多哈气候变化大会闭幕时,北京时间约为
A.9日1时 B.8日24时 C.9日2时 D.8日15时
2.节能减排可以削弱
A.太阳辐射,从而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B.地面辐射,从而增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C.大气辐射,从而减弱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D.大气逆辐射,从而减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下左图为福建省某地区2010年1月份部分时段天气实况资料,右图是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关系图。

回答下题。

据左图,出现16日天气状况原因的描述正确的是
A. ①变小④变大
B. ③变大④变小
C. ①变大③变小
D. ②变大③变小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做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

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甲箱比没有放土的乙箱足足高了3℃。

据此回答下面2题。

4.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A.大气的温室效应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5.甲箱温度计比乙箱温度计高的原因是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可能总辐射是考虑了受大气减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是考虑了大气和云的减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读“北半球年总辐射随纬度的分布表”(表1),回答6-7题。

纬度(°N)64 50 40 30 20 0
可能总辐射(W/m2)139.3 169.9 196.4 216.3 228.2 248.1
有效总辐射(W/m2)54.4 71.7 98.2 120.8 132.7 108.8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影响可能总辐射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
B.云量最多的地区是64°N
C.可能总辐射量随纬度增加而迅速递减
D.20°N有效总辐射最大是因为太阳高度较大且降水较少
7.下列地区有效总辐射量最高的是:
A.青藏高原
B.墨累—达令盆地
C.西伯利亚地区
D.刚果盆地
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

图6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

读图6完成第 8-9 题。

8.图6中最不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2013年1月-2月,我国京津冀地区多次遭受严重的雾霾天气。

此季节,能使雾霾迅速消散的天气系统最可能是()
A.冷锋 B.暖锋 C.热带气旋 D.弱高压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七次缔约方会议于2011年11月28日在南非德班召开。

图3是南非矿产资源分布图,读图3回答10-12题。

10.德班宜人的气候受沿岸洋流影响,该洋流自北向南的流向主要受控于:
A.盛行西风 B.盐度差异 C.陆地阻挡 D.水温特征
11.南非人均碳排放高的主要原因是:
A.工矿业发达 B.人口数量大 C.森林覆盖率高 D.石油资源丰富
12.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增强是德班气候大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
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
13、读下图,李明同学发现乙、丙、丁三图所示现象有因果联系,地理老师认为有道理。

此因果顺序应该是
A.乙→丙→丁
B.丙→丁→乙
C.丙→乙→丁
D.丁→丙→乙
14.欧洲的日内瓦湖是优质葡萄的完美故乡,由于辽阔的湖面和群山围绕,这里有着宜人的局部温暖湿润的气候,特别适宜葡萄生长。

为了生产出更加优质的葡萄,有时候葡萄农还会特意在梯田表层铺上一层碎石。

农夫在梯田表层铺上一层碎石的主要作用是
A.反射太阳光 B.防风风力侵蚀 C.增加昼夜温差 D.防止水分蒸发
2012年冬季,华北地区频繁出现大雾天气,能见度很低,给道路交通和市民出行带来不便。

回答15-16题。

15.浓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A.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B.浓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C.浓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D.浓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16.深秋初冬时节也是该地区大雾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
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
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
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
读北京某月某日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气温日变化示意图,回答17-18题。

17.图中a、b、c三条曲线分别表示
A.气温、地面辐射、太阳辐射B.太阳辐射、气温、地面辐射
C.地面辐射、太阳辐射、气温
D.气温、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18.图示最有可能的月份是
A.一月 B.五月
C.七月 D.十月
某旅游团7月初来到地中海的西西里岛,导游温馨提示:①早晚天气较凉,备好外套;②气候干燥,多补充水分;③去海边沙滩烫脚,备好沙滩鞋;④游泳一定带好防晒用品。

回答19-20题。

19.上述提示与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A.①——大气削弱和保温作用均弱,气温日较差大
B.②——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上升,天气晴朗干燥
C.③——白天大气反射作用强,沙滩吸热快
D.④——正午太阳直射该岛,太阳辐射强
20.某旅游团7月初来到地中海的西西里岛,导游温馨提示:①早晚天气较凉,备好外套;②气候干燥,多补充水分;③去海边沙滩烫脚,备好沙滩鞋;④游泳一定带好防晒用品。

上述提示与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A.①——大气削弱和保温作用均弱,气温日较差大
B.②——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上升,天气晴朗干燥
C.③——白天大气反射作用强,沙滩吸热快
D.④——正午太阳直射该岛,太阳辐射强
安徽省某镇是“蓝田花猪”的产地,当地政府积极推广使用“日光温室、猪圈、厕所和沼气池”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读图3回答21-22题。

图3
21.二氧化碳进入日光温室有利于提高蔬菜产量,其主要原因是A.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虽然不利于蔬菜有机质的积累,但能够提高蔬菜产量
B.二氧化碳具有保温作用,能保持日光温室的温度,有利于蔬菜的生长
C.二氧化碳进入日光温室能够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提高蔬菜产量
D.二氧化碳进入日光温室能够大量吸收太阳辐射
22.“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
①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适应市场需求②大大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③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④开展综合利用,既发展了经济,又有效地保护了环境
A.①②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②③④
我国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霜冻现象进行探究性学习。

下图是他们通过长期收听天气预报绘制的我国东部地区的平均初霜、终霜日期曲线图。

据此回答23~24题。

23.图中初霜、终霜出现时间差异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因素是
A.作物品种 B.纬度位置 C.海陆位置 D.地形
24.不利于霜冻发生的条件是
A.天气严寒 B.地面辐射强 C.微风 D.大气逆辐射强
25.为了探究霜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小组成员在棉花试验田上铺了一层粗砂进行试验。

与不铺砂的棉田相比,铺砂棉田的A.霜冻发生机率增加 B.霜冻发生机率减少
C.棉花花期不变 D.棉花花期滞后
中国气象局与交通部2006年10月15日联合发布全国主要公路气象预报:l5日20时至l6日20时,……内蒙古中部的部分地区有沙尘天气。

土壤风蚀是沙尘暴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形成沙尘暴的条件主要是干旱、大风、对流旺盛,若对流层大气出现逆温现象可以抑制沙尘暴,读图完成26~29题。

26.若E处的高度为1000米,气温为—100C,要抑制沙尘暴的发生,F地的气温至少应降到
A.一40C以下 B.40C以下 C.一60C以下 D. 60C以下
27.上图右侧是“F地某日气温变化曲线图”,该地最有可能出现沙尘暴的时段是
A.①时段 B.②时段 C.③时段 D.④时段
29.若只考虑风力与沙源因素,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暴以冬春季最多;若再考虑地面状况及空气对流因素,则尤其以春季最多,原因主要有
①春季与冬季比较,春季的地面状况更干燥、裸露
②春季与冬季比较,春季的地面植被更多
③春季与冬季比较,春季出现逆温现象的时数增加
④春季与冬季比较,春季出现逆温现象的时数减少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下图是我国北方某城郊一个小型大棚蔬菜生产模式图,棚顶用塑料薄膜密封,背面是冬季用以御寒和提高棚内温度的挡风墙,侧面是唯一一个进出大棚的工作门。

回答30~31题。

30.理论上,工作门打开时,门槛处的水平气流方向一般应( )
A.向南 B.向北
C.向东 D.向西
31.春节期间,大棚内的蔬菜上市时,b处附近的蔬菜长势明显不如a处,但口感却优于a处,原因是( )
①a处土壤条件好②b处水分条件好③a处热量条件好④b处温差大⑤b处温度高
A.②③ B.③④
C.④⑤ D.①⑤
下图是某地气温垂直分布图,读图回答32-33题。

32.甲、乙、丙、丁四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33.若该地气温由甲逐渐演变到丁,则造成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可能是①台风过境
②晴朗无云的夜晚③冷空气南下④热带海洋气团影响⑤暖锋过境
⑥连续阴雨
A.①④
B.③⑥
C.②③
D.⑤⑥
34.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据图1说明大气保温作用发生的过程。

(4分)
(2)据上图分析人类活动是如何加剧全球变暖的。

(3分)
(3)以全球变暖为例说明人类活动是如何对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产生影响的?(6分)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久以来人们便有这样的想法,那就是在海洋中投放铁质养料,滋养大量的浮游生物繁殖,这些浮游生物会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以此来对抗某环境问题。

材料二图21是一种设想中的“云彩制造船”,它拥有弹簧般的造型。

这种船依靠风力驱动,会从海里抽取一些海水并以喷雾的形式释放出来,形成海面上的咸水水雾。

这些水雾密度比一般水雾要更大更白,这也是人们试图通过地球工程对抗上述环境问题的一个创意。

(1)材料所提到的想法及创意是为了解决哪种环境问题?请解释“云彩制造船”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的工作原理。

(4分)
(2)材料一提到的方法,长此以往是否有副作用?请说明理由。

(6分)
36.阅读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材料一图甲是“韩国交通简图”
材料二泡菜是韩国的特色菜,其主要佐料之一是大蒜。

大蒜喜冷凉气候,在首尔郊区为秋播作物,喜湿、喜肥、不耐旱、忌渍水,在发芽阶段忌阳光曝晒。

(1)图甲方框中的内容放大如图乙,其中有一段铁路未画出。

该段铁路应为图丙中①②③中的哪一段?并说明判断理由。

(4分)
(2)首尔为克服自然条件对种植大蒜的不利影响,播种时在原有土地上增铺了一层禾草,使大蒜的产量、质量显著提高。

说明禾草对大蒜生长自然条件的改善作用。

(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