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完整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完整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高一化学必修二期中考试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K L M N O P Q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结构特点: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Li Na K Rb Cs Fr (Fr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第ⅦA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1)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总复习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总复习

1、下表物质与其所含化学键类型、所 属化合物类型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B )
选项 物质 所含化学键 类型 所属化合物 类型 A MgCl2 离子键、 共价键 离子化合 物 B CO2 共价键 C HCl 离子键 D NaOH 离子键、 共价键 共价化合 物
共价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B.H2O(g)→H2O(l)该过程放出大量的热, 所以该过程是化学变化 C.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都表现为热量 的变化 D.所有的物质一定存在化学键
3、下列各组材料中,不能组成原电池的是 C
A 两极 材料 Zn片 石墨 B Cu片 Ag片 C Zn片 Cu片 D Fe片 Cu片
插入 H2SO4溶 AgNO3溶 糖溶液 稀盐酸 溶液 液 液
4.在某温度下,反应ClF(g) + F2(g)
ClF3(g)
(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 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温度不变,缩小体积,ClF的转化率增大 B.温度不变,增大体积,ClF3的产率提高 C.升高温度,增大体积,有利于平衡向正 反应方向移动 D.降低温度,体积不变,F2的转化率降低
氯气验满:湿润的淀粉KI试纸放在瓶 口,若试纸变蓝,则Cl2已满;
2NaOH+Cl2=NaCl+NaClO+H2O
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六 、 原 电 池
两个活泼性不同电极 构成条件 电解质溶液 闭合回路 电极 反应 微粒移 动方向
失电子-化合价↑发 负极: 生氧化反应
正极: 得电子-化合价↓
发生还原反应
2、下列方法可以加快锌与稀硫酸反应速 率的是( C ) A.增大压强 B.加少量水 C.加入少量硫酸铜 D.加入少量氯化锌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2)取代反应
① + Br2 + HBr 铁粉的作用:与溴反应生成溴化铁做催化剂;溴苯无色密度比水大
② 苯与硝酸(用 HONO2 表示)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无色、不溶于水、密度大于水、有毒的油 状液体——硝基苯。 + HONO2 + H2O 反应用水浴加热,控制温度在 50—60℃,浓硫酸做催化剂和脱水剂。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 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 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 H2 的放出。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 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 ——→ 逐渐减弱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2)电解质溶液(3)闭合回路(4) 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1.物质的三态物质的三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固态的特点是分子之间距离紧密, 分子之间有较大的吸引力, 分子只能振动;液态的特点是分子间距离较大, 分子间有一定的吸引力, 分子可以自由运动;气态的特点是分子间距离很大, 分子间只有极小的吸引力, 分子可以自由运动并具有较大的速度。

2.物质的查尔斯定律和盖-吕萨克定律查尔斯定律是指在一定压力下, 气体的体积与温度成正比。

即V1/T1 = V2/T2。

盖-吕萨克定律是指在一定温度下, 气体的体积与压力成反比。

即P1V1 = P2V2。

3.分子量和化学计量计算分子量指的是化学式中各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

计算分子量可以根据化学式中各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进行累加。

化学计量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化学物质的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计算化学计量可以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中各个物质的摩尔比例进行计算。

4.化合价和电子式化合价是指元素在化合物中所具有的化学力。

化合价可以通过化合物的化学式中元素的电子数和对应的化合期求出。

电子式是指化合物中元素的相对电子分布情况。

通过电子式可以推测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5.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是指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的大小排列, 发现元素周期性地出现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规律。

元素周期律按照近似周期性分为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

主族元素的原子内层电子数与周期数有关, 周期数越大, 原子半径越大, 同一周期中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增加而减小, 同一周期中各元素的化合价随着原子序数增加而增加。

过渡元素是指元素周期表中从第4周期开始到末尾周期结束的元素。

6.单质单质是指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单质可以根据物质的组织形式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常见的单质有金属、非金属和气体。

7.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离子键是指金属和非金属元素之间通过电子互相转移形成的化学键。

共价键是指非金属之间通过电子共享形成的化学键。

金属键是指金属元素之间通过金属中的自由电子形成的化学键。

(完整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元素周期表★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

(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二、元素周期律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负化合价数= 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三、化学键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

化学高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推荐13篇)

化学高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推荐13篇)

一、热量变化常见放热反应:1,酸碱中和2,所有燃烧反应3,金属和酸反应4,大多数的化合反应5,浓硫酸等溶解常见吸热反应:1,CO2+C====2CO2,H2O+C====CO+H2(水煤气)3,Ba(OH)2晶体与NH4Cl反应4,大多数分解反应5,硝酸铵的溶解热化学方程式;注意事项5二、燃料燃烧释放热量化学高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2篇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1.铝与盐酸的反应:2Al+6HCl=2AlCl3+3H2↑2.铝与强碱的反应:2Al+2NaOH+6H2O=2Na[Al(OH)4]+3H2↑3.铝在空气中氧化:4Al+3O2==2Al2O34.氧化铝与酸反应:Al2O3+6HCl=2AlCl3+3H2O5.氧化铝与强碱反应:Al2O3+2NaOH+3H2O=2Na[Al(OH)4]6.氢氧化铝与强酸反应:Al(OH)3+3HCl=AlCl3+3H2O7.氢氧化铝与强碱反应:Al(OH)3+NaOH=Na[Al(OH)4]8.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沉淀:Al3++3NH3?H2O=Al(OH)3↓+3NH4+1、空气的成分: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二氧化碳占,其它气体与杂质占2、主要的空气污染物:NO2、CO、SO2、H2S、NO等物质3、其它常见气体的化学式:NH3(氨气)、CO(一氧化碳)、CO2(二氧化碳)、CH4(甲烷)、SO2(二氧化硫)、SO3(三氧化硫)、NO(一氧化氮)、NO2(二氧化氮)、H2S(硫化氢)、HCl(_)4、常见的酸根或离子:SO42-(硫酸根)、NO3-(硝酸根)、CO32-(碳酸根)、ClO3-(氯酸)、MnO4-(高锰酸根)、MnO42-(锰酸根)、PO43-(磷酸根)、Cl-(氯离子)、HCO3-(碳酸氢根)、HSO4-(硫酸氢根)、HPO42-(磷酸氢根)、H2PO4-(磷酸二氢根)、OH-(氢氧根)、HS-(硫氢根)、S2-(硫离子)、NH4+(铵根或铵离子)、K+(钾离子)、Ca2+(钙离子)、Na+(钠离子)、Mg2+(镁离子)、Al3+(铝离子)、Zn2+(锌离子)、Fe2+(亚铁离子)、Fe3+(铁离子)、Cu2+(铜离子)、Ag+(银离子)、Ba2+(钡离子)各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与上面离子的电荷数相对应:课本P80一价钾钠氢和银,二价钙镁钡和锌;一二铜汞二三铁,三价铝来四价硅。

高一化学必修二必考知识点

高一化学必修二必考知识点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Z个)原子核注意: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Z1.原子( A 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Z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Q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周期序数=原子......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的电子层数)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2节《化学能与电能》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2节《化学能与电能》知识点总结

第2节 化学能与电能一、能源的分类1.化学能间接转化为电能(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存在能量的损失)—比如火力发电 ①转化过程火力发电是通过化石燃料的燃烧,使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加热水使之汽化为蒸汽以推动蒸汽轮机,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燃煤发电是从煤中的化学能开始的一系列能量转化过程.化学能−−→−燃烧热能−−→−蒸汽机械能−−→−发电机电能 ①转化原理燃烧(氧化还原反应)是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关键.因此燃烧一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必定有电子的转移,电子的转移引起化学键的重新组合,同时伴随着体系能量的变化. 拓展点1:火力发电的优缺点优点:①我国煤炭资源丰富①投资少,技术成熟,安全性能高缺点:①排出大量的能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CO 2以及导致酸雨的含硫氧化物,比如SO 2①消耗大量的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资源①能量转化率低①产生大量的废渣、废水.2.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不存在能量的损失)—原电池(将氧化还原反应所释放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2+会逐渐溶解,而由Zn失去的电子则由Zn片通过导线流向Cu片,因此Zn片上会带有大量的正电荷,Cu片上会带有大量的负电荷,而电解质溶液中含有阳离子(H+、Zn2+)以及阴离子(OH-、SO42-),由于正负电荷相互吸引,所以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会移向Cu片去中和Cu片上带负电荷的电子,阴离子则移向Zn片去中和Zn片上的正电荷,但是由于溶液中的H+得电子能力比Zn2+强,所以H+就移向Cu片去获得Cu片上由Zn片失去的电子而被还原为H原子,H 原子再结合成H分子即H2从Cu片上逸出,因此Cu片上有无色气泡产生.通过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并且指针偏向于Cu片这一边,可以得出该装置产生了电流(而电流的形成是因为电子发生了定向移动),并且电流移动的方向与电子移动的方向相反,所以电流是从Cu片流出,Zn片流进,即Cu片作为正极;Zn片作为负极.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总结归纳:①原电池中电流的流向:正极→负极①原电池中电子的流向:负极→导线→正极(注意:在该过程中,电子是永远都不会进入到电解质溶液中,因为电子只在金属内部运动并且电解质溶液中的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也不能在导线中通过)①原电池中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的移动方向:阳离子→正极阴离子→负极①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本质: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即将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形式释放.(所谓自发就是指该氧化还原反应不需要借助外在的力量即本身就能够自己发生)①原电池中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通常是电极材料或还原性气体失去电子被氧化,电子从负极流出;原电池的正极发生还原反应,通常是溶液中的阳离子或O2等氧化剂得到电子被还原,电子流入正极.(2)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极一液一回路,反应要自发)①两极:正极和负极是两种活泼性不同的电极材料,包括由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材料构成的电极或者是由一种金属与一种非金属导体(如石墨)构成的电极,一般活泼性较强的金属作为负极.①一液(电解质溶液):包括酸、碱、盐溶液.①一回路(构成闭合的电路):即两电极由导线相连或直接接触以及两电极必须插入到同一种电解质溶液中或者分别插入到一般与电极材料相同的阳离子的两种盐溶液中,两盐溶液之间用盐桥相连形成闭合回路.比如以下装置:①氧化还原反应要自发:指电解质溶液至少要与作为负极的金属电极材料发生自发的氧化反应.(3)电极反应式①定义:原电池中的正极和负极所发生的反应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方法:补充:复杂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如CH4碱性燃料电池负极反应式的书写:CH4+2O2+2OH-===CO2-3+3H2O……总反应式2O2+4H2O+8e-===8OH-……正极反应式CH4+10OH--8e-===7H2O+CO2-3……负极反应式注意: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必须遵守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要求,比如难溶物、弱电解质、气体等均应写成化学式形式.①注意电解质溶液对正、负极反应产物的影响.如果负极反应生成的阳离子能与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反应,则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应写入电极反应式中,例如Fe与Cu在NaOH溶液中形成原电池,负极反应式为:Fe+2e-+2OH-=Fe(OH)2.三、原电池的应用(1)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①原理:一般原电池中活动性较强的金属作负极,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作正极.①应用:比如A、B两种金属用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后插入到稀H2SO4电解质溶液中,若A极溶解,B极有气泡产生,由此可判断A是负极,B是正极,活动性:A>B.(2)加快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①原理:在原电池中,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分别在两极进行,溶液中的粒子运动时相互间的干扰小,从而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①应用:比如实验室中用Zn和稀H2SO4制取H2时,通常滴入几滴CuSO4溶液,能够加快产生H2的速率.原因在于Zn 与置换出的Cu构成了原电池,加快了反应的进行.(3)防止金属被腐蚀(比如要保护一个铁闸,可用导线将其与一Zn块相连,使Zn作原电池的负极,铁闸作正极)补充:金属腐蚀①定义:指金属或合金与周围接触到的气体或液体发生化学反应,使金属失去电子变为阳离子而消耗的过程.②金属腐蚀的分类: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在金属腐蚀中,我们把直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且不构成原电池的腐蚀称为化学腐蚀;而由不纯的金属与电解质溶液接触时形成的原电池反应而引起的腐蚀称为电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又分为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在潮湿的空气中,钢铁表面吸附一层薄薄的水膜,里面溶解了少量的O2、CO2等气体,含有少量的H+和OH-从而形成电解质溶液.A.当电解质溶液呈中性、弱碱性或弱酸性时,它跟钢铁里的Fe和少量的C形成了无数个微小的原电池,Fe作负极,C 作正极,因此钢铁发生吸氧腐蚀.电极反应式为:负极(Fe):2Fe-4e-=2Fe2+ 正极(C):O2+2H2O+4e-=4OH-总反应式为:2Fe+O2+2H2O=Fe(OH)2B.当电解质溶液的酸性较强时,钢铁则发生析氢腐蚀.电极反应式为:负极(Fe):Fe-2e-=Fe2+ 正极(C):2H++2e-=H2↑总反应式为:Fe+2H+=Fe2+ +H2↑(4)制作各种化学电源(比如制作干电池、铅蓄电池、新型高能电池等)(5)设计制作原电池①设计电路原电池的设计要满足构成原电池的四个条件:(a)由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由一种金属与其他导电的材料(非金属或某些氧化物)作为电极材料;(b)两个电极必须浸在电解质溶液中;(c)两个电极之间要用导线连接形成闭合回路;(d)有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②电极材料的选择电池的电极必须导电.电池中的负极必须能够与电解质溶液反应,容易失去电子,因此负极一般是活泼的金属材料.正极和负极之间只有产生电势差,电子才能定向移动,所以正极和负极一般不用同一种材料.③电解质溶液的选择电解质是使负极材料放电的物质.因此电解质溶液一般要能够与负极发生反应,或电解质溶液中溶解的其他物质与负极发生反应(如空气中的O2).但是如果两个半反应分别在两个容器中进行(中间连接盐桥),则左、右两个容器中的电解质溶液一般选择与电极材料相同的阳离子的盐溶液.比如Cu-Zn-硫酸盐原电池中,负极金属Zn浸泡在含有Zn2+的电解质溶液中.④设计示例拓展点2:原电池的正、负极的判断方法(1)根据组成原电池两电极的材料判断:一般是活泼性较强的金属作为负极,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作为正极.(2)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动的方向判断:电流方向(在外电路)是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的流动方向是由负极流向正极.(3)根据原电池中电解质溶液内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方向判断:在原电池的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4)根据原电池两电极发生的反应类型判断:原电池的负极总是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其正极总是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5)根据电极质量的变化判断:原电池工作后,X极质量增加,说明溶液中的阳离子在X极(正极)放电,X极活动性弱;反之,X极质量减少,说明X极金属溶解,X极为负极,活动性强.(6)根据电池中的现象判断:若某电极上有气泡冒出,则是因为析出了H2,说明该电极为正极,活动性弱.上述判断方法可简记为:特别提醒:①在判断原电池正、负极时,不能只根据金属活泼性的相对强弱判断,有时还要考虑电解质溶液,比如Mg、Al和NaOH溶液构成的原电池中,由于Mg不与NaOH溶液反应,虽然金属性Mg>Al,但是在该条件下却是Al作负极.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正、负极.又比如说Fe、Cu在稀H2SO4溶液中,Fe作负极,Cu作正极;而Fe、Cu在浓HNO3溶液中,Fe作正极,Cu作负极.①原电池的负极材料可以参加反应,表现为电极溶解,但有的原电池(比如燃料电池)负极材料不参加反应;原电池的正极材料通常不参加反应.四、发展中的化学电源1.化学电源的分类2PbSOSO4放电充电锌银蓄电池的负极是锌,正极是Ag电极反应:O+H O+2e- =2Ag+2OH2Ag+Zn(OH)2Zn+Ag2O+H2O放电充电五、燃料电池燃料电池是一种能连续地将燃料和氧化剂的化学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化学电池.燃料电池的最大优点在于能量转化率高,可以持续使用,无噪音,不污染环境.燃料电池的电极本身不参与氧化还原反应,只是一个催化转化元件.它工作时,燃料和氧化剂连续地由外部供给,在电极上不断地进行反应,生成物不断地被排出,于是电池就连续不断地提供电能.(1)氢氧燃料电池2H+O=2H O1)燃料电池正极反应式的书写因为燃料电池正极反应物一般是O2,即正极都是氧化剂—O2得到电子的还原反应,故正极反应的基础都是O2+4e-=2O2-,O2-的存在形式与燃料电池的电解质的状态以及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有着密切的联系.①电解质为酸性电解质溶液(如稀硫酸)在酸性环境中,O2-离子不能单独存在,可供O2-离子结合的微粒有H+离子和H2O,O2-离子优先结合H+离子生成H2O.这样在酸性电解质溶液中,正极反应式为O2+4H++4e-=2H2O.①电解质为中性或碱性电解质溶液(如氯化钠溶液或氢氧化钠溶液)在中性或碱性环境中,O 2-离子也不能单独存在,O 2-离子只能结合H 2O 生成OH -离子,故在中性或碱性电解质溶液中,正极反应式为O 2+2H 2O +4e -=4OH -.①电解质为熔融的碳酸盐(如Li 2CO 3和Na 2CO 3熔融盐混和物)在熔融的碳酸盐环境中,O 2-离子也不能单独存在,O 2-离子可结合CO 2生成CO 32-离子,则其正极反应式为O 2+2CO 2 +4e -=2CO 32-.①电解质为固体电解质(如固体氧化锆—氧化钇)该固体电解质在高温下可允许O 2-在其间通过,故其正极反应为O 2+4e -=2O 2-.2)燃料电池负极反应式的书写燃料电池负极反应物种类比较繁多,可为氢气、水煤气、甲烷、丁烷、甲醇、乙醇等可燃性物质.不同的可燃物有不同的书写方式,要想先写出负极反应式相当困难.一般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式都是采用间接方法书写,即按上述要求先正确写出燃料电池的总反应式和正极反应式,然后在电子守恒的基础上用总反应式减去正极反应式即得负极反应式.比如以H 2、C 3H 8为燃料的碱性电池为例说明如下: H 2-2e - =2H +或H 2-2e -+2OH -=2H 2O;C 3H 8−−→−--e 203CO 2−−→−-OH 63CO 32-(3个C 整体从-8价升高到+12价,失去20e -),则有:C 3H 8-20e -+aOH -=3CO 32-+bH 2O,由电荷守恒知a=26;由H 原子守恒知b=17,所以电极反应式为C 3H 8-20e -+26OH -=3CO 32-+17H 2O(3)燃料电池与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的主要区别①氧化剂与燃料在工作时不断地由外部供给.①生成物不断地被排出.(4)废弃电池的处理废弃电池中含有重金属和酸碱等有害物质,随意丢弃,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危害.若把它当作一种资源,加以回收利用,既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又可以节约资源.因此,应当重视废弃电池的回收.。

高一化学必修知识点梳理人教版

高一化学必修知识点梳理人教版

高一化学必修知识点梳理人教版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学科,是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变化规律以及变化过程的一门学科。

高一是化学学科的起点,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高一化学必修知识点,接下来将对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

第一章:物质的组成与结构1. 原子结构- 原子的组成:原子核(质子和中子)与电子- 质子数、中子数与电子数的关系- 元素的原子序数、质子数和电子数2.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分类- 元素周期表的读法和应用- 周期性规律: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特征3. 原子的结构与性质- 元素的同位素和同位素丰度- 原子的离子化和电子层次变化- 原子半径、电离能和电子亲和能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1. 化学方程式- 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和比例- 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方程式2. 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反应速率和速率方程式- 化学平衡和热力学平衡- 反应平衡常数和平衡常数表达式3. 能量与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焓和熵的概念和计算- 化学反应的热力学条件和热力学计算第三章:氧化与还原反应1. 氧化与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判别- 氧化还原反应的步骤和电子转移-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和实例2. 电化学基础- 电解和电化学反应的概念- 电解质溶液和电解过程- 电池的原理和工作原理第四章:酸碱与盐1. 水溶液的离子理论- 水溶液中的离子和离子方程式 - 酸碱中的离子和离子反应- 酸碱中的离子与溶液浓度2. 酸碱中的电离和pH值- 酸碱中的电离和酸碱强度- pH值和酸碱浓度关系- 酸碱中的中和反应和酸碱指示剂3. 盐及其应用- 盐的成分和离子特征- 盐的命名和制备方法- 盐的应用和意义以上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知识点的梳理,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将为同学们打下坚实的化学基础。

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还需进行大量的实验操作和练习题的训练,以提升实际应用能力和解题能力。

高一化学必修2化学方程式大汇总

高一化学必修2化学方程式大汇总

新课标高一必修2化学方程式总汇(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1、Li与O2反应(点燃)4Li + O22Li2 O P6Na与O2反应(点燃)2Na+O2Na2O2 P6Na与H2O反应:2Na+2H2O===2NaOH+H2↑P6K与H2O反应:P62、卤素单质F2、Cl2、Br2、I2与氢气反应、、P83、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1)氯水与饱和溴化钠、氯水与饱和碘化钠溶液反应:①②P9(2)溴水与碘化钠溶液反应:P94、Mg与H2O反应:P145、Na与Cl2、反应(点燃):P196、用电子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P20用电子式表示氯分子的形成过程:P20用电子式表示氯化氢的形成过程:P20用电子式表示下列分子:H2N2H2OCO2CH4P21[参考答案]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1、4Li + O22Li2 O2Na+O2Na2O22Na+2H2O===2NaOH+H2↑2K+2H2O===2KOH+H2↑2、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F2 + H2 === 2HFCl2 + H2 === 2HClBr2 + H2 === 2BrI2 + H2 === 2HI3、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1)Cl2可以从溴化物(或碘化物)中置换出Br2(或I2):①Cl2+2NaBr=Br2+2NaCl②Cl2+2KI=I2+2KCl(2)Br2可以从碘化物中置换出I2:Br2+2KI=I2+2KBr4、Mg+2H2O === Mg(OH)2↓+H2↑2Al+6HCl===2AlCl3+3H2↑Mg+2 HCl === MgCl2+ H2↑5、氯化钠的形成过程:略`氯分子的形成过程:氯化氢的形成过程:用电子式表示下列分子:略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1、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P302、原电池原理典型的原电池(Zn-Cu原电池)负极(锌):(氧化反应)正极(铜):(还原反应)电子流动方向:由锌经过外电路流向铜。

高一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_

高一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_

2、已知反应 2H O 2H O , 2 2 2 H-H键能436kJ/mol;O=O键能为496kJ/mol; H-O键能为463kJ/mol 求(1)该反应为放热还是吸热? (2) 能量的变化值为多少?

反应 Br2 H 2 2HBr , 已知的Br2的键能为193kJ/mol;H2的 键能为247kJ/mol;HBr的键能为 366kJ/mol;请问该反应的△H为多 少?

二、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怎样设计实验来了解反应中的 热量变化情况?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视频来认识 和感受一下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 转化!
[实验探究2—1]
铝片与盐酸的反应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6mol/L 的盐酸,再插入用砂纸打磨光的铝 条,观察现象,并用温度计测量溶 液温度的变化.
实验2-1
有关燃烧热的计算 【例2】乙醇的燃烧热△H= -1366.8 kJ/ mol ,在25℃、101kPa时,1 kg 乙醇充分燃烧 后放出多少热量?

【解】n(C2H5OH)= 1000 g / 46g/mol =21.74mol 1 kg C2H5OH燃烧后产生的热量: 1366.8 kJ/ mol× 21.74mol=2.971 ×10 4kJ
看图讨论
分析化学反应
放出能量
看图讨论
分析化学反应
吸收能量
规 律
宏观上:
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所具 有的总能量,那么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就有部分 能量以热的形式释放出来; 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所具 有的总能量,那么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就 需要吸收能量,才能转化为生成物。
3、多能源结构时期:可再生能源、清 洁能源
练习:指出下列说法的正误

高一化学必修二高一必修二化学知识点归纳(14篇)

高一化学必修二高一必修二化学知识点归纳(14篇)

高一化学必修二高一必修二化学知识点归纳(14篇)进入到高一阶段,大家的学习压力都是呈直线上升的,因此平时的积累也显得尤为重要,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下面是细心的小编为大伙儿整编的14篇高一化学必修二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阅读。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笔记篇一氧化物1、Al2O3的性质:氧化铝是一种白色难溶物,其熔点很高,可用来制造耐火材料如坩锅、耐火管、耐高温的实验仪器等。

Al2O3是XX氧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Al2O3+6HCl=2AlCl3+3H2O(Al2O3+6H+=2Al3++3H2O)Al2O3+2NaOH==2NaAlO2+H2O(Al2O3+2OH-=2AlO2-+H2O)2、铁的氧化物的性质:FeO、Fe2O3都为碱性氧化物,能与强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FeO+2HCl=FeCl2+H2OFe2O3+6HCl=2FeCl3+3H2O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篇二一、原子结构质子(Z个)原子核注意:中子(N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Z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2较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③较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较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较低) 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K L M N O P Q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对于原子来说)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笔记篇三离子的检验:①SO42-:先加稀盐酸,再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高一化学必修2第二章六个重难点 详细解析

高一化学必修2第二章六个重难点 详细解析

高一化学必修2第二章六个重难点 详细解析1、化学反应中热量的变化我们在做化学实验时,经常会感受到有热量的变化,比如钠与水的反应等,其实在化学反应中,不仅有物质的变化,即新物质的生成,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有的反应是吸热的,有的反应是放热的。

而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

化学反应是化学科学研究的核心,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而能量变化要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一定存在着能量的变化,而这些能量变化大多数表现为热量的变化,这就实现了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

1.从化学键的角度理解在化学变化前后,参加反应的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改变,只是进行了原子之间的重组和整合;原子进行重组、整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反应物中化学键断裂和生成物中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由于反应物中化学键的断裂要消耗能量,而生成物中化学键的形成要释放能量,因此我们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表示为反应物――――――――――――→旧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新化学键形成释放能量生成物 这样,当反应中吸收的能量大于释放的能量,则反应表现为吸收能量,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当反应中吸收的能量小于释放的能量,则反应表现为放出能量,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典例1】 已知:①1 mol H 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吸收436 kJ 的能量;②1 mol Cl 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吸收243 kJ 的能量;③由氢原子和氯原子形成1 mol HCl 分子时释放 431 kJ 的能量。

则1 mol H 2和1 mol Cl 2反应生成氯化氢气体时的能量变化为( )A .放出能量183 kJB .吸收能量183 kJC .吸收能量248 kJD .吸收能量862 kJ 解析 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 2+Cl 22HCl ,可知在反应过程中,断裂1 mol H—H 键、1 mol Cl—Cl 键,同时形成2 mol H—Cl 键。

计算可知生成2 mol HCl 气体时,吸收的热量为436 kJ +243 kJ =679 kJ ,放出的热量为431 kJ ×2=862 kJ ,故反应中放出的热量为862 kJ -679 kJ =183 kJ ,A 对。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本章讨论的主要内容是多原子化合物结构,以及化学键在其结构中的作用。

从物质的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能够清楚地追踪到原子之间的关系。

具体而言,化学键(原子之间的作用力)是影响多原子化合物的结构的因素。

在这一章中,我们对于原子间的化学键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包括静电力和共价键。

其中,共价键包括单键,双键和三键,每种键都有不同的特性,例如多少原子可以被包含其中以及每个键的最多稳定电子对数。

此外,本章还介绍了多原子分子的结构,主要是二元分子的坐标模型和立体模型,并对多原子分子的构型类型——平面和非平面构型进行了讨论。

在坐标模型中,我们可以使用键角来描述多原子分子的结构,同时使用其值来预测大多数二元分子的性质,如极化率和沸点等。

本章的最后一部分介绍了二元化合物名称,包括有机和无机化学,以及实验技术应用。

我们可以利用IUPAC有机化合物命名表达式,以便在科学研究中区分不同的化合物。

我们还介绍了不同种类的实验技术和计算手段,如比色、滴定、分光谱等,用于分析物质组成,并具体描述分子结构和性质。

综上,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主要为我们深入分析原子之间的关系,重点讨论化学键的作用,包括静电力和共价键等,并探讨多原子化合物的结构,以及命名和实验技术应用。

这对于我们深入掌握多原子化合物的结构及其性质的理解和探索,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提纲

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提纲

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提纲化学必修二第二章:溶液的稀释与溶液的配制
一、溶液的浓度计算
1. 浓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2. 溶液的质量浓度计算
3. 溶液的体积浓度计算
4. 原子浓度和物质容积浓度的关系
二、溶液的稀释
1. 稀释的概念
2. 稀释计算方法
3. 稀释后浓度的确定
三、溶液的配制
1. 配制溶液的条件与方法
2. 化学药品的常用浓度单位
3. 溶质与溶液质量的关系
四、溶液的稀释与溶液的配制的实验操作
1. 配制稀溶液的实验操作步骤
2. 稀溶液的制备方法
3. 溶液的配制与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五、溶液的稀释与溶液的配制的实际应用
1. 实际应用中的浓度计算
2. 实际应用中的稀释和配制实验操作
六、溶液的稀释与溶液的配制的相关实验
1. 浓度的测定实验
2. 体积浓度的测定实验
3. 稀释与配制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七、溶液的配制的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1. 实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2.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3. 结果的讨论与总结
八、溶液的稀释与溶液的配制的实验报告
1. 实验报告的写作要求
2. 实验结果的呈现
3. 实验过程的描述
4. 结论的总结与讨论。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一二章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一二章总结

学习必备一欢迎下载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知识点一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的诞生:1869年,门捷列夫制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原子序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周期短周期:1、2、3三周期,长周期:4、5、6、7周期。

(2)族:现在的长式元素周期表共有十八个纵行,它们又被划分为十六个族。

族分为:主族(A)7■个,副族(B)7■■个,血族第8、9、10三个纵行,0族稀有气体。

族排列数序为:IA、IIA、mB、IVB、VB、WB、如B、而、IB、IIB、mA、IVA、VA、WA、加A、0。

4.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些规律(1)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例:Na第三周期第IA族,Cl第三周期第加A族。

(2)除第一周期外,各个周期都是从活泼金属(碱金属)开始,逐渐过渡到活泼非金属(卤素),最后以稀有气体元素结束。

知识点二1.碱金属元素(Li锂,Na钠,K钾,Rb铷,Cs铯,Fr钫)(1)碱金属元素的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均为1.递变性: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⑵碱金属元素单质的性质相似性:物理性质方面,除Cs外,均为银白色;都比较柔软;密度小、熔点低;是电和热的良导体。

化学性质方面,最外层上都只有一个电子,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的阳离子,因此,碱金属均为活泼金属,与o2等非金属单质以及水反应。

递变性:由上而下,碱金属单质与02以及水反应越来越剧烈,说明从Li-Cs,失电子能力逐渐递增,金属性逐渐增强。

2PS:钾燃烧的实验现象:钾迅速燃烧并产生紫色的火焰。

在加热的条件下,钠也能在空气中燃烧并产生黄色的火焰,但钾比钠更容易燃烧。

钾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钾浮于水面上,熔成闪亮的球,钾球四处游动,不时地产生轻微的爆炸声,很快就消失了。

在常温下钠也能与水快速反应,但钾比钠更容易与水反应。

锂跟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只生成氧化锂(Li2O,钠跟氧气在常温下反应生成氧化钠、加热反应生成过氧化钠,钾、铷跟氧气反应生成更复杂的氧化物。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学点归纳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1、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2、能量是守恒的;3、 E(反应物的总能量)>E(生成物的总能量)化学反应放出热量E(反应物的总能量)<E(生成物的总能量)化学反应吸收热量二、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放热反应: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三、中和热的测定四、能量的分类典例剖析【例 1】下列有关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A.凡是伴有能量的变化都是化学反应B.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C.在确定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一定不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D.在确定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总是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解析:在化学变化中,既有物质的变化,又有能量的变化;但有能量的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如 NaOH 固体溶于水中放出热量, NH 4NO 3晶体溶于水吸收热量,核反应的能量变化等。

在确定的化学反应中, E (反应物总 )≠E (生成物总 ),当 E (反应物总 ) > E (生成物总 )时,反应放出热量;当 E (反应物总 ) < E (生成物总 )时,反应吸收热量。

B、 C 正确, A 、 D 错误。

【例 2】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与反应后相比较,肯定不变的是()① 元素的种类② 原子的种类③ 分子数目④原子数目⑤ 反应前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物质的质量总和⑥如果在水溶液中反应,则反应前与反应后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⑦反应前反应物的总能量与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能量A.①②③④B. ①②⑤⑥C.①②④⑤D. ②③⑤⑥答案:C解析:依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①②④⑤正确,但化学变化中物质的分子数会变化,且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例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有能量变化B.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都变现为热量的变化C.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放热反应D.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吸热反应解析: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通常变现为热量的变化,也可变现为光能、动能等能量形成, B 是错误的; A 从能量变化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正确; C、 D 都是关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正确描述,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多余的能量以热能释放出来就是放热反应,当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所差能量通过吸收热量来完成,表现为吸热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点归纳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1、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能量是守恒的;
3、E(反应物的总能量)>E(生成物的总能量)化学反应放出热量
E(反应物的总能量)<E(生成物的总能量)化学反应吸收热量
二、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放热反应: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三、中和热的测定
四、能量的分类
典例剖析
【例1】下列有关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凡是伴有能量的变化都是化学反应
B.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C.在确定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一定不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在确定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总是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解析:在化学变化中,既有物质的变化,又有能量的变化;但有能量的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如NaOH固体溶于水中放出热量,NH4NO3晶体溶于水吸收热量,核反应的能量变化等。

在确定的化学反应中,E (反应物总)
≠E (生成物总),当E (反应物总) >E (生成物总)时,反应放出热量;当E (反应物总) <E (生成物总)时,反应吸收热量。

B、C正确,A、D错误。

【例2】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与反应后相比较,肯定不变的是( )
①元素的种类②原子的种类③分子数目④原子数目
⑤反应前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物质的质量总和⑥如果在水溶液中反应,则反应前与反应后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⑦反应前反应物的总能量与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能量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⑤⑥
C. ①②④⑤
D. ②③⑤⑥
答案: C
解析:依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①②④⑤正确,但化学变化中物质的分子数会变化,且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例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有能量变化
B.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都变现为热量的变化
C.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放热反应
D.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吸热反应
解析: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通常变现为热量的变化,也可变现为光能、动能等能量形成,B是错误的;A从能量变化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正确;C、D都是关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正确描述,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多余的能量以热能释放出来就是放热反应,当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所差能量通过吸收热量来完成,表现为吸热反应。

答案: B
【例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反应中,随着物质的变化,既有化学键的断裂,又有化学键的形成,还有化学能的变化
B.化学反应过程中是放出热量还有吸收热量,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C.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则该反应进行后一定是吸收热量的
D.物质具有的能量越低,其稳定性越大,反应越难以发生;物质具有的能量越高,其稳定性越小,反应越容易发生
答案: C
解析: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反应后不一定是吸收能量的,如碳在空气中燃烧时需要加热才能进行,但反应后放出大量的热量。

ABD都是正确的。

【例5】已知反应X+Y=M+N为吸热反应,关于这个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X的能量一定低于M的,Y的能量一定低于N的
B.因为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一定要加热反应才能进行
C.破坏反应物中的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小于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
D.X、Y的总能量一定低于M、N的总能量
解析: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则X、Y总能量一定小于M、N的总
能量。

破坏反应物中的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要大于形成生成物的化学键的总能量。

故选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