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工发展的必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化工发展的必要性
一、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70年代后,随着我国石油化工的兴起,煤化工退居其次,发展缓慢。
近年来,由于石油供应紧张,油价不断增高,石油化工受到挑战,煤化工产业重新受到国家关注和成为投资者热点,并在我国兴起煤化工产业规划的高潮,一些大型煤炭液化、煤焦化、煤气化项目正在规划建设当中。
2005年我国焦炭、电石和煤制化肥和甲醇产量居世界首位,成为煤化工产品生产大国。
(一)焦化行业
焦化产业主要分布在炼油焦煤产地和钢铁大省,其中焦炭产能超过1000万吨的省份有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和辽宁;焦炭产量超过100万吨的企业多达50多家。
我国焦炭产品80%用于钢铁产业,焦炭产能富裕1/4左右。
经过近3年的清理规范,到2007年底,全国焦化生产企业约有1100家左右,但平均规模仍不到30万吨,全国机焦产量比重从2001年的70%提高到94%,土焦比重从30%下降到6%左。
从近几年新建及拟建新焦炉的趋势看,既非钢铁企业配套,又无依托煤矿资源的独立焦炉建设明显减少。
(二)电石行业
电石产业主要分布在煤炭、电力、焦炭价格较低的地区,其中内蒙古、宁夏、山西3省的产量超过100万吨,近几年电石工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生产能力大于10万吨的企业增至20多家。
我国电石产
品主要用于聚氯乙烯生产,能力闲置1/2左右。
(三)化肥行业
煤制化肥主要分布在煤炭产地和农业大省,其中产能超过200万吨(折纯,下同)的省份有山西、江苏、河南、山东等省。
近年产业集中度提高,有20家企业达到合理经济规模(年产20万吨合成氨)。
目前我国煤制化肥主要以无烟块煤为原料,煤制化肥占化肥(氮肥)总产能的65%左右。
(四)煤制甲醇
煤制甲醇主要分布河北、山西、安徽、山东、河南等地。
近两年煤制甲醇发展很快,2006年止有20家企业产能超过10万吨,煤制甲醇产能占甲醇总产能的70%以上。
目前一批几十万吨、几百万吨的甲醇装置陆续投入建设,成为煤炭产业投资热点之一。
到2006年,国内共有甲醇生产企业167家,产能合计1344.4万吨/年,产量874.7万吨,其中煤制甲醇产能约占70%。
2006年甲醇表观消费量968.4万吨,净进口量94万吨,消费同比增长45%。
“十一五”期间我国新建、拟建甲醇项目共42个(不包括二甲醚、甲醇制烯烃生产企业自身配套的甲醇生产装置)。
其中,“十一五”期间预计投产项目35个,产能合计1198万吨/年;其余7个项目尚处于前期工作阶段,目前尚未开工建设,其产能共计670万吨/年。
预计到2010年,我国甲醇生产企业的有200家左右,产能将达到2500-3200万吨。
(五)二甲醚
二甲醚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煤化工产品,2005年我国二甲醚产能约30万吨,建成投产了2套10万吨级生产装置,最大规模已达30万吨,居世界领先地位。
一批几十万吨级、百万吨级装置也正在投资建设当中。
目前,我国有二甲醚生产企业20余家,产能合计93万吨/年,产量约20万吨。
其中,产能在10万吨/年以上的企业只有3家,四川泸天化、山东久泰、湖北天茂各建成10万吨/年装置;其余均为1万吨/年及以下。
二甲醚作为一种清洁燃料,既可替代液化石油气作民用燃料,还可以作为柴油替代品,其发展空间很大。
“十一五”期间,在建的二甲醚项目14个,产量合计419万吨/年;规划建设产能近3000万吨。
如山东久泰在内蒙鄂尔多斯市建设的100万吨/年二甲醚项目已于2004年破土动工;2007年5月,国家发改委已批复中煤集团、中石化等3家联合在鄂尔多斯市建设300万吨/年二甲醚项目。
预计到2010年,我国二甲醚实际生产能力将达到500万吨以上。
(六)煤制烯烃
甲醇制烯烃在国际上仅有美国UOP公司开发的MTO技术,德国鲁奇公司开发的MTP技术宣称可对外转让,但至今还没有商业化的大型甲醇制烯烃生产装置运转。
我国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单位自主开发的DMTO技术已经完成了年处理甲醇1.67万吨的工业化试验;清华大学完成了流化床甲醇制丙烯(FMTP)小试技术的开发,小试规模为每小时处理甲醇量2公斤,
在此基础上与中国化学工程公司、淮南化肥厂等单位合作建设的年处理甲醇3万吨的FMTP工业性试验装置已于2007年10月举行了开工典礼。
目前国内共有6个甲醇制烯烃在建和拟建项目,烯烃产能合计325万吨/年。
其中,国家发改委于2006年已核准内蒙古包头神华煤化工有限公司60万吨/年煤经甲醇制烯烃(DMTO)项目,拟启动陕西榆林20万吨/年煤经甲醇制烯烃(DMTO)工业性示范项目建设。
目前国内正在建设的煤制烯烃项目有内蒙古大唐国际锡林郭勒盟煤化工项目,该项目采用引进鲁奇公司的MTP 技术建设煤制丙烯项目,也是国内第一套大型MTP项目。
年产中间产品甲醇168 万吨,最终产品聚丙烯46 万吨及其他副产品。
(七)煤制油
煤制油品在我国刚刚兴起,目前在建的示范项目主要有神华集团的内蒙古一期100万吨/年直接液化项目和采用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技术建设的山西潞安和内蒙伊泰各年产16万吨煤间接液化示范工程项目,预计分别于2008年底投产。
二、煤化工产业发展趋势
(一)煤化工产业布局
综合考虑水资源、产品市场、环境容量等要素,以及矿产资源和土地规划要求,鼓励煤炭后备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煤化工产业,合理规划煤炭调出区煤化工项目的建设,慎重决策煤炭调入区煤化工产业的发展,鼓励大中型钢铁企业配套建设焦炉,促进煤炭产销区域平衡。
稳步推进现代煤化工产业布局。
2010年以后,针对石油价格与
煤炭价格变动情况,在示范工程取得成功的基础上,适时启动煤制石油替代产品的发展,重点发展涉及国家能源安全的石油替代产品,争取到2020年形成与资源、环境、市场相适应的产业布局。
(二)引导和规范煤化工产业发展
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加强资源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继续发展煤制氮肥产品,不断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规范发展电石、焦炭等产品,大力推进结构优化和总量平衡;稳步发展煤制石油替代产品,努力缓解石油供求矛盾。
与此同时,大力调整传统煤化工产业结构,按照市场竞争力强、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标准,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改造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的企业,淘汰一批能耗高、污染重的装置,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其中:焦化行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在河北、山西等炼焦煤和钢铁产地,采用大型环保焦炉改造或新建一批大型焦化骨干企业,实现等量替代;
电石行业彻底关闭和淘汰1万吨/年以下(单台炉容量5000千伏安)电石炉及敞开式电石炉;2010年以前,淘汰单台炉容量5000千伏安以上至12500千伏安以下的内燃式电石炉。
在煤炭资源丰富的内蒙古、宁夏等主要电石产区和水资源丰富的云南、贵州等地扶持一批优势企业,发展电石及深加工产业。
煤制氮肥优化产业布局,逐步向煤炭产地转移。
在山西、黑龙江等能源产地和具有能源优势的粮棉产地建设氮肥生产基地,实现区域
平衡。
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以大型企业集团为主的信纸化产业格局。
甲醇行业要优化结构和布局,重点在资源地建设大型炼制甲醇生产基地及其输配体系,淘汰落后装置,原则上不支持天然气制甲醇项目。
在山西、内蒙古等焦炭产地发展焦炉气制甲醇,实现资源合理利用。
推动甲醇企业向深加工方向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
(三)加快现代煤化工示范工程建设
国家重点支持的煤化工示范工程有:
1、煤制二甲醚项目
新奥集团内蒙古年产40万吨二甲醚工程;新疆广汇百万吨级二甲醚项目;中煤集团鄂尔多斯年产300万吨二甲醚及其配套工程项目;四川化工控股公司内蒙古年产100万吨二甲醚项目;
2、煤制稀烃
陕西新兴煤制稀烃公司20万吨级煤经甲醇制稀烃示范工程;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与河南蓝天化工集团联合建设的年产20万吨级煤经甲醇制稀烃示范工程;神华集团内蒙古年产50万吨级煤经甲醇制稀烃示范工程;中煤集团黑龙江年产50万吨级煤经甲醇制稀烃示范工程;
3、煤制油
神华集团鄂尔多斯年产100万吨直接液化示范工程;兖矿集团采用自主研发技术建设的年产100万吨间接液化示范工程;采用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技术建设的山西潞安和内蒙古伊泰各年产16万吨间接液化工业化放大试验工程;神华集团与南非沙索公司合作的年产320万
吨间接液化工程。
此外,重点要切实加强煤化工创新能力建设,积极推进煤化工配套工程建设,大力推动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
并从资源使用、行业准入、投资管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关的产业政策建议。
三、煤化工产业发展政策
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转型,但我国发展煤化工产业资源要素分配匹配较差。
煤化工产业发展需要自然资源、技术装备、产品市场和资金投入作支撑,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水资源缺乏、生态脆弱、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远离产品消费市场。
因此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煤化工产业发展的管理力度,科学引导和规范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并对煤化工产业发展提出了要与资源、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要求,对具体项目提出了必须达到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硬性标准。
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印发煤炭工业节能减排工作意见的通知》还对煤炭企业节能减排提出了严格和具体的目标。
针对我国一些省市不顾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对煤化工产业盲目规划、盲目上马的现状,国家发改委于2006年就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引导和规范煤化工产业的发展下发了《关于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指出我国发展煤化工项目应注重规模化、集聚化、高新技术化,应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推广,以规避投资风险。
同时以煤制石油替代产品为主的煤化工产业
竞争力与国际油价和人民币汇率密切相关。
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而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等政治、经济因素影响,目前石油市场急剧下挫、价格波动较大,人民币存在升值压力,煤化工产业风险进一步加大。
为此,国家一直没有出台煤化工产业发展政策,征求意见的《煤化工产业中长期规划》也迟迟不能出台。
(一)焦炭行业发展政策
我国焦炭和电石产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针对我国焦炭行业集中度低的现状,2004年底以来,国家先后制订了《焦化行业准入条件》,《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快焦化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关于加快电石行业结构调整有关意见的通知》,严格控制新增焦炭和电石产能,淘汰1万吨以下或排放不达标的电石炉及开放式电石炉、土法炼焦和改良焦炉等。
焦炭行业今后几年的发展主要是大型企业的产能扩建、优势企业的兼收并购,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产企业或企业集团是大势所趋。
(二)化肥行业发展政策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趋紧,自2008年4月20日至9月30日,对所有化肥及部分化肥原料在现有出口税率基础上,加征100%的特别出口关税,从2008年9月1日至12月31日,国家将氮肥及合成氨的特别出口关税上调至150%,对磷肥产品继续征收100%特别关税,出口关税的征收限制了国内化肥的大量出口,国内化肥产能无法通过出口消化,只能供应国内市场,导致竞争激烈。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石油价格连续下跌,煤炭价格持续滑落,使得化肥主要原材料价
格大幅下跌,化肥的价格也出现回落。
(三)石油替代品发展相关政策
2006年7月,发改委就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引导和规范煤化工产业的发展,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发改工业[2006]1350号),要求各级投资主管部门在国家煤炭液化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前,暂停煤炭液化项目核准。
同时指出,一般不应批准年产规模在300万吨以下的煤制油项目,100万吨以下的甲醇和二甲醚项目,60万吨以下的煤制烯烃项目。
(四)煤制油发展相关政策
为应对日益突出的石油安全问题,“十一五”期间,国家财政将重点发展石油替代战略,包括加大对煤化工等项目开发的投入力度。
为进一步规范煤化工产业的发展,今年9月,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加强煤制油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除已开工建设的神华集团公司煤直接液化项目外,其余企业一律停止实施煤制油项目。
长远看来,我国一次性化石能源的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我国能源供应必须向多元化发展,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对实施石油替代战略,保障石油类产品稳定供给,缓解石油供求矛盾,促进社会经济平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煤化工技术创新目标
总体目标:为煤化工产业提供持续的技术和人才支持。
具体目标:对传统煤化工工艺进行革新,并不断推出煤化工新产
品;为煤化工产业培养一批技术人才。
中长期目标:在煤代油方面,攻克煤代油生产工艺中的一系列技术难题,使煤代油生产工艺走向成熟,并逐步推广。
在煤精细化工方面,探索煤焦油中多种的分离纯化工艺,形成多联产技术工艺。
近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