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必备知识二 文言虚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版块 任务群一 文言文阅读
24
[边练边悟]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虚词的翻译) 崔瑗字子玉,早孤,锐志好学,尽能传其父业。年十八游学,遂明天 官、历数、《京房易传》,诸儒宗之。年四十余,始为郡吏。以事系东郡发 干狱。狱掾善为.《礼》,瑗间考讯时,辄问以.《礼》说。其专心好学,虽颠 沛必于是。后事释归家,为.度辽将军邓遵所辟。居无何,遵被诛,瑗免归。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版块 任务群一 文言文阅读
17
2.实词“与”VS 虚词“与”
分不清“与”的词性,这是关于“与”的第二个难点。判断“与”是
实词还是虚词,关键要看“与”的前后是构成完整语句,还是构成并列短
语。例如:
(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这里的“与”和后面的“嬴”构
成动宾短语,因此“与”是实词,译为“亲附、亲近”。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版块 任务群一 文言文阅读
25
(1) 狱掾善为.《礼》,瑗间考讯时,辄问以.《礼》说。 译文:
(2)后事释归家,为.度辽将军邓遵所辟。 译文: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版块 任务群一 文言文阅读
26
解析:(1)此句中的“为”和“以”,根据句意“狱曹的属吏对《礼经》 很有研究”和“常常拿《礼经》中的有关问题向狱曹的属吏请教”可确定, 分别为“研究”和“介词,拿”。 (2)根据句意“被度辽将军邓遵征召” 可判断此句为被动句,“为”和“所”连用,表被动。
第二板块 古代诗文阅读
任务群一 文言文阅读
学科素养 落实必备知识,为文言文阅读奠基 必备知识二 文言虚词
语文
第二版块 任务群一 文言文阅读
1
01
一、易混淆的四个虚词辨析
02
二、文言虚词推断四法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版块 任务群一 文言文阅读
2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版块 任务群一 文言文阅读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版块 任务群一 文言文阅读
19
答案:(1)介词,和、跟、同 (2)介词,跟、同 (3)连词,和、同 (4) 动词,给予 (5)介词,和、同 (6)动词,赞许 (7)连词,和、跟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版块 任务群一 文言文阅读
(2)蜩与学鸠笑之。《( 逍遥游》)这里的“与”前后都是名词,因此“与”
是连词,译为“和、同”。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版块 任务群一 文言文阅读
18
[边练边悟]
3.解释下列句子中“与”的意义和用法。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版块 任务群一 文言文阅读
7
3.表修饰 VS 表顺承 前者侧重“而”后面的动词,“而”前面的词作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 后者强调先后关系。例如:(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 人之于国也》)“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后面的动词,一般不译。 (2)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而”,表顺承关系,不译或译为“就, 接着”。
答案:(1)狱曹的属吏对《礼经》很有研究,崔瑗受审讯之余,常常拿 《礼经》中的有关问题向狱曹的属吏请教。
(2)后来官司结案,崔瑗回到家乡,被度辽将军邓遵征召。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版块 任务群一 文言文阅读
27
参考译文:
崔瑗字子玉,在他幼年时父亲去世,他立志专心求学,能够全部继承
他父亲的学业。他十八岁时交游问学,于是通晓天文、历法、《京房易传》,
(5)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_____________
(6)人非生而.知之者
________________
(7)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版块 任务群一 文言文阅读
9
答案:(1)连词,表修饰 (2)连词,表并列 (3)连词,表并列 (4)连 词,表顺承 (5)连词,表递进 (6)连词,表顺承 (7)连词,表修饰
原因的介词。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版块 任务群一 文言文阅读
11
[提示] “以”作介词时,有修饰或限制作用,介宾短语后可加“而”, 如上面“不以物(而)喜,不以己(而)悲”“且以一璧之故(而)逆强秦之欢”。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版块 任务群一 文言文阅读
12
(2)“以”为连词:它后面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以”的前后 是被连接的两个部分,而这两部分中后一部分往往是前一部分的原因,如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以”连接了前后 两个句子,因此,应该看作表原因的连词。
20
(四)焉 表代词或兼词 VS 表语气助词
如何区分“焉”表代词或兼词还是表语气助词,我们只要注意辨别, 就有规律可循。只要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句尾的“焉”字即为语气助词, 否则就是代词或兼词。
(1)主语是表示处所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 词。如“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石钟山记》)中的“焉”表陈述语气。
答案:(1)表陈述语气的助词,啊 (2)表疑问的代词,哪里 (3)表反问
的语气助词,呢 (4)表疑问的代词,哪里 (5)代词,代指老师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版块 任务群一 文言文阅读
23
二、 文言虚词推断四法 (一)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劝学》),句子的大意是“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 这里兴起”,由此确定“焉”是兼词“于之”“于此”,“兴焉”即“在这 里兴起”。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Βιβλιοθήκη 第二版块 任务群一 文言文阅读
22
[边练边悟]
4.解释下列句子中“焉”的意义和用法。
(1)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 (2)且焉.置土石 (3)万钟于我何加焉.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5)犹且从师而问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古人……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臣以.供养无主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但以.刘日薄西山
__________________
(5)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_________________
(6)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提示] “以”作连词时,没有修饰和限制作用,只起关联作用,且因 果配套使用,即有因必有果,可以加“所以”或“之所以”。如上面“(之 所以)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版块 任务群一 文言文阅读
13
[边练边悟]
2.解释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1)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版块 任务群一 文言文阅读
10
(二)以
“以”在文言文中是使用最广泛的一个虚词,在其众多的义项中,我
们重点区分最易混淆的“以”表原因时的两类词性。
介词表原因 VS 连词表原因 区分表原因的“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关键看它后面的成分:
(1)“以”为介词:常与后面的代词、名词、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 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中的“以”均是表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版块 任务群一 文言文阅读
5
1.表修饰 VS 表递进 “而”表修饰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后两项分别是句子的状语和谓 语,其中前项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时间等。那么,判断“而” 是不是修饰关系,只要看它是否处在状语和谓语之间就基本上可以断定了, 此时的“而”不用翻译。如“夜缒而出”和“吾尝终日而思矣”中的“而” 皆表修饰关系。 “而”表递进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后两个动词,在语意上后面内 容对前面内容来说呈现更进一步的递进关系,此时的“而”要译为“并且, 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而”表递进关系。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版块 任务群一 文言文阅读
16
1.介词表“和、跟、同”VS 连词表“和、跟、同” (1)当“与”作介词时,前后内容不是并列关系,二者位置不能互换; 若互换,基本意思发生改变,且在句中前面可以加入状语等其他成分,如 “当与.秦相较”中的“与”作介词。 (2)当“与”作连词时,前后内容为并列关系,且在句中作同一种成分, 二者能够互换位置而基本意思不变,此时“与”前面不能增加状语成分, 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与”作连词。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版块 任务群一 文言文阅读
28
(二)语法辨析法 语法辨析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 “为”,前两句的主语分别是“人”和“我”,宾语分别是“刀俎”和“鱼 肉”,故前两个“为”应为谓语动词,译为“是”;末句中的“何辞”即“辞 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 不表示实在意义。
诸多学者把他当作宗师。崔瑗在四十多岁时,才任郡衙的办事吏员。后来
因事被关进东郡发干县的监狱。狱曹的属吏对《礼经》很有研究,崔瑗受
审讯之余,常常拿《礼经》中的有关问题向狱曹的属吏请教。他专心好学,
即使身处颠沛流离之境也一样。后来官司结案,崔瑗回到家乡,被度辽将
军邓遵征召。不久,邓遵被杀,崔瑗被免职而归。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版块 任务群一 文言文阅读
6
2.表顺承 VS 表并列 如何判断“而”是表顺承关系还是表并列关系,主要看两点: (1)“而”前后的词语有无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如果有,则此时 “而”表示顺承关系,如“图穷而匕首见”中的“而”。(2)“而”前后的 词语是否地位相等,是否可以互换位置而不改变语意,如果可以,那么“而” 一般表示并列关系,如“侣鱼虾而友麋鹿”中的“而”。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版块 任务群一 文言文阅读
8
[边练边悟]
1.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
(1)秦王还柱而.走
__________________
(2)蟹六跪而.二螯
________________
(3)夫赵强而.燕弱
_______________
(4)毕礼而.归之
_______________
3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 中的意义。新高考不直接命题考查,而是放在翻译题中间接考查。
“常见文言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 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文言虚词的考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其一,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其二,理解虚 词在句中的意义与语法功能,如词性、语法作用等。
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___________________
(4)则与.一生彘肩
_________________
(5)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___________________
(6)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________________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版块 任务群一 文言文阅读
21
(2)主语是表示处所、范围、方向的指示代词时,句尾的“焉”为语气 助词,如“此之谓三有礼焉”(《孟子·离娄下》)中的“焉”表陈述语气。
(3)状语是表示处所、范围、对象、原因、方式的词语或短语时,句尾 的“焉”字为语气助词,如“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焉?’”(《左传·曹刿论战》)中的“焉”表疑问语气。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可 归入文言虚词之中。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连词、介词、副词、助词、 代词。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版块 任务群一 文言文阅读
4
一、易混淆的四个虚词辨析 (一)而 “而”作为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虚词,它的主要用法是作为两项 内容或两个句子的连接词,表明前后内容或上下句之间的关系,但是 作为连词,构成的关系较为复杂。以下三种情况最容易使考生混淆, 辨析不清,我们重点加以讲解。
________________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版块 任务群一 文言文阅读
14
答案:(1)介词,因为 (2)连词,因为 (3)介词,因为 (4)连词,因 为 (5)连词,因为 (6)介词,因为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版块 任务群一 文言文阅读
15
(三)与 “与”作“和、跟、同”讲时,既可以作介词,又可以作连词。在某 些试题中,此类“与”属于意义相同而用法不同,尤其注意辨别区分。另 外,如何分清“与”是实词还是虚词,这也是个关键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