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企业家创业史第一讲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社会责任感
不以赢利为唯一目标,重视社会信誉,以服务社
会为自己的最高选择。"永久黄"团体制定的"四大信条 ",民生公司在抗日战争特别是宜昌大撤退中的巨大 牺牲和出色表现,都是最好的证据。"天之生人也, 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
不与草木同腐。故踊跃从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 一寸便是一寸。"这是张謇的名言。荣德生的座右铭 是"立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卢作孚信奉的 是"忠实地做事,诚恳地对人"。
(二)商人型 以荣家兄弟为代表,他们从开钱庄学徒到自己开钱庄,
在办厂之前只有纯粹的商人身份。叶澄衷、鲍咸昌、宋炜臣、 曾铸等都属于这个类型,“五金王”叶澄衷、商务印书馆创 始人鲍咸昌、夏粹芳也和荣家兄弟一样,在上海做学徒出身。
(三)买办型 早期的朱葆三、虞洽卿和后来的刘鸿生可以代表, 他们虽然都是买办出身,但在掘得第一桶金、完成原始 积累以后,他们投资办企业,已完成买办身份的转换。 “买办”说到底不过是一个中性词,类似今天外资企业 的高级白领或金领,并不是一个谈虎色变的政治符咒。 这一类型早期的代表还包括朱志尧、王一亭及徐润、徐 叔平父子等人。经济史学者严中平在《中国棉纺织史稿》 中说,“买办不独拥有创办现代工厂所必须的大量资金, 并且拥有创办现代工厂所必须具备的某些‘洋务’知识, 而这却是一切官僚、地主、高利贷者等等土财主纵使花 费巨额资金也是无从购买的。”
为什么不选胡雪岩?
胡光墉(1823~1885),字雪岩,徽州绩 溪县人,红顶商人,幼名顺官,字雪岩, 著名徽商。开办胡庆馀堂中药店。后入浙 江巡抚幕,为清军筹运饷械,1866年协助 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调任陕 甘总督后,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左大 借外债,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又依仗湘 军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20余处,并 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资 金最高达二千万两以上,人称“为官须看 《曾国藩》,为商必读《胡雪岩》”。中法 战争爆发后,由于资金周转困难,加上官 僚压榨,胡雪岩最终破产,客死杭州。
这一时期中国大陆政权更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成为中国 企业家的停滞期,乃至企业家阶层不复存在,这也正是为什么叫寻找一 个下落不明的阶层。
这是因为建国后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市场机制不 再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企业成为政府的附属物,企业的生产、财务计 划等都是国家计划的具体延伸与执行,企业的管理者也成为政府官员的 延伸——准官员或企业官员。市场机制的取消使中国在某种意义上不复 存在真正的企业,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市场体制中的企业家也就不会 存在了。
准确的讲,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在战争时代是必要的,但对于企业 家的成长非常不利,因为计划经济不需要创新,不需要冒风险的企业家, 计划经济是企业家成长的桎梏。
第四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后
简单说一下:这一时期中国逐渐引入市场经济因素, 中国的企业家从冬眠中苏醒,在我看来,是重新生长, 民国那一代企业级的精神脉络完全被斩断。
中华民国建立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中国现代经济 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进口贸易和外资竞争的锐 减,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而世界市场白银价格的上涨,更是 为中国货币购买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这种大背景下,产生了 一大批著名的企业及其培育了无数的成功企业家。如:穆藕初、 荣宗敬、荣德生、刘鸿生、范旭东、卢作孚、陈光甫等。
(三) 实业救国思潮:
以发展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手段的经济思想。实业 泛指农、工、商、交通等业。以张謇、康有为、梁启超 等为主要代表。主张不采取革命手段改变落后生产关系 的必要性。尤其在甲午战争以后成为一种社会思潮。
四、我国企业家的百年沉浮
纵观19世纪末到21世纪这1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企业家 的成长经历曲折过程,我们简单划分四个阶段:
民国企业家创业史第一讲
二、中国商人
(一)农业立国
(二)四民社会 韩非子:五蠹 指当时社会上的五种人:(一)学者(指战国末
期的儒家);(二)言谈者(指纵横家);(三)带剑者(指游侠);(四) 患御者(指依附贵族私门的人);(五)工商之民。五种人无益于耕 战,就像蛀虫那样有害于社会。(这种价值判断很早就已经形成) 但商人在不同时期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列举: 陶朱、猗顿、子贡 史记上有《货殖列传》
胡氏毕竟没有投资新式企业,并在改良工艺、提高品质等方面做出新 的努力,所以算不上是一个企业家,只是一个流通领域的商人。
同时,现代工商业真正的本土源头不在曾经辉煌一时
的晋商与徽商也不具备企业家的精神,他们都只是传统 农业文明的产物,身上还没有笼罩近代的曙光,简单地 说,他们不过是旧式商人。
而"洋务运动"后期崛起、曾在晚清中国声名显赫的盛 宣怀、唐廷枢,他们或是官商,或是买办,最终未能超 越身份的限制,踏入现代的门槛。
第一阶:段洋务运动时期至清末
以学习西方谋求富强的洋务运动,虽然不是全面彻底的改 革,而是在封建社会的体制中融入一点资本主义的内容,但是 再推进中国的近代化、市场化发展方面功绩是显著的。同时也 催生了一大批的企业家:经元善、陈启源、郑观应、张謇等人 就是当时涌现出的开拓者与创新者。
第二阶段:民国时期(1912-1949)
范蠡(前536-前448年)
春秋时期越国的大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 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公元前496年前 后入越,辅助勾践廿余年,在越国被吴国灭亡时, 是他提出降吴复国的计策的,并随同越王勾践一 同到吴国为奴,千方百计谋取勾践回国,成为辅 助勾践灭吴复国的第一谋臣,官拜上将军。
但当勾践复国之后,他了解勾践是一个可以 共患难但不能同安乐的人,于是他急流勇退,毅 然弃官而去,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开创 个人致富记录的典范。《史记》中载“累十九年 三致金,财聚巨万”。子号陶朱公。但他仗义疏 财,他赚了钱,就从事各种公益事业。他的行为 使他获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为几千年来 我国商业的楷模。
西方工商业立国,官就是官,商就是商。
六、民国企业家的几个特征
(一)经济创造力 就是敢于挑战风险、勇于掌握新事业机会的创业精神, 这是企业家的内在驱动力。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缺少类似 的冒险、开拓、创新等因素。
(二)核心价值观 实业救国、工业救国、民生救国、棉铁救国等理念曾 风行中国,胡厥文中学毕业就决心走实业救国之路,1914 年考入北京高等工业专门学校时,他认为机械是工业之本, 于是选择了机械系。1918年毕业后他抱定一不做官,二不 从教,终身以实业救国为己任。企业的凝聚力往往建立在 企业家引导的核心价值之上,而并非完全依赖外在规章制 度的约束。
端木赐,字子贡,名赐,姓端木.春 秋末期卫国人。是孔门七十二 贤之一,也是“孔门十哲”之 一。子贡虽出儒门,却懂经商 之术。多年的经商活动使他积 累了大量的财富,这为孔子与 其门徒的周游列国活动提供了 有力的经济保障,历史上多用 “端木遗风”来表经商致富之 人,即源于此。孔子曾称其为 “瑚琏之器”(古代宗庙中盛 生黍的祭器,常用来比喻有立 朝执政才能的人)。他利口巧 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 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 相。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郑观应(1842-1921),广东香山 县人。曾任上海机器织布局、轮 船招商局的总办,与洋务派关系 密切,主张与列强进行“商战”。 代表作:《盛世危言》影响深远。
《盛世危言》一经刊印后,很快洛
阳纸贵。一些朝廷官员将之向皇帝进 献,光绪看后大为赞赏,命总理衙门 印刷2 000部散发给大臣阅看。经过 皇帝的推荐,此书成了近代第一部真 正意义上的时政类畅销书。英文的 《新闻日报》刊文说,一些地方的考 试常以《盛世危言》中的内容作为考 题。该书在当时对国之青年的影响非 常之大,很多年后的1936年,毛泽东 在与美国记者斯诺的交谈中说:“由 于父亲只准读孔孟经书和会计之类的 书籍,所以我在深夜把屋子的窗户遮 起,好使父亲看不见灯光。”他偷读 的书中就有《盛世危言》,此书读毕, “激起我想要恢复学业的愿望”。
但张謇、荣氏兄弟、穆藕初、范旭东、卢作孚和刘鸿生 则开创了各种新式工业的民营企业,正是他们代表了近 代的方向。
官商帮国家 办事的同时为自己谋私利,实际上就是
官商勾结,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有一个官商情节,辛辛 苦苦做市场不如通过贿赂搞定某个官员,拿个大项目房 地产高铁等。商依附于官,官商勾结,产生腐败。
(四)管理制度化 现代企业不是旧式作坊,不是手工生产,而是
组织起来的大规模机器生产,从生产到经营,如果没 有制度规范,一切无从谈起。大生纱厂创办之前,张 謇就制定了《厂约》和一系列章程,早期得到了较好 的执行。穆藕初则率先引入美国最新的科学管理法, 并使之本土化。各企业先后引入以严格核算为基础的 理性化的簿记制度,包括会计成本核算制度。他们相 信专家的作用,对新机器、新技术、新人才有了相当 的认识,以工程师制代替了最初的工头制。尽管他们 的企业在管理上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在抗 日战争之前,荣氏企业、刘鸿生的一系列企业、卢作 孚的民生公司、范旭东的"永久黄"团体等,都已经往 制度化轨道上走去。
洋兄弟烟草公司的简照南、简玉阶兄弟, 永安公司的郭乐、郭泉兄弟,以及先施公 司的马应彪等人。
(五)知识型 代表人物有范旭东、穆藕初、卢作孚、以及陈光甫、周
作民这样的金融家。他们或是留学美、日,或自学起家。他 们在创业前没有官场背景,没有从商经历。他们的企业不是 家族企业,往往一开始就是股份制企业,在近代企业家阶层 中他们最具创造性和现代精神。他们有着更高的追求目标, 其中的许多人甚至算不上是资本家。
卢作孚
穆藕初
范旭东
陈光甫
荣宗敬
荣德生
历经四五十年的发展, 中国本土终于孕育出了一 批杰出成熟的企业家,他 们创造的辉煌和极具中国 本土色彩的经营管理方式、 企业精神,更有他们“实 业救国”的社会担当、社 会责任是我们以后来者应 该了解的。 这些人也是本课所重点讲 述的。
第三阶段:1949—1978年改革开放前
买办,comprador[kɔmprə‘dɔ:],原本是 葡萄牙语,用现在的通俗说法,就是跨 国企业里的中方职业及令人,在当年上 海陪翻译成康摆渡,谓买办介于华洋人 之间以成交易,犹籍糠片的摆渡之用, 既表示其桥梁作用,又含买办赚钱之轻 而易举。
(四)回母土创业的海外华侨 包括烟台张裕酿酒公司的张振勋,南
三、挑战与回应:商战思潮的兴起
(一) 在近代化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涌现了一系列的救 国思潮:
1.兵战 2.商战 3.学战
。
(商二战)思想:
早期维新思想家认为外国侵略者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是造成中国贫 弱的主要原因。从而主张不但讲求武备,加强国防,以抵抗西方资本 主义国家的“兵战”,而且必须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同西方国家进 行“商战”。
买办
在很多教科书和历史读本上,买办是一个遭人鄙视的 贬义词,对它的定义上这样的:“外国侵略者从雇用买办 从事侵略的活动中得到好处,逐步形成为一种代理制度, 这就是买办制度。以后外国侵略者与中国人打交道都照例 无色代理人,而那些为外国侵略者服务并甘心充当他们代 理人的中国人,如为军阀向帝国主义外债、买军火经手人, 在帝国主义同发动政府之间担任穿针引线、谈判卖国条约 的政客,以及贩卖帝国主义腐朽和反动文化的掮客,都成 为买办。”被赋予了广泛的意义,成为极不光彩的帝国主 义奴才和爪牙。
携红颜知己绝世美女西施游历于江湖之间。
Hale Waihona Puke 猗顿:战国时大工商业者。原 是春秋时代的鲁国的贫寒书生。 他在生计艰难时,听到范蠡弃 官经商很快致富的消息,于是, “往而问术”。范蠡告诉他: “子欲速富,当畜五(母畜)。 猗顿千里迢迢来到西河(今晋 南一带),定居于猗氏王寮, 大畜牛羊,后又兼营盐业,十 年之间,成为与陶公齐名的巨 富。晋商之祖。
又简单分为两个时期: 20世纪80年代第一阶段的早期企业家:步鑫生、禹作 敏、褚时健等,特点:快速崛起又快速跌落 90年代以后第二阶段的企业家,较为成功:柳传志、 李东生等。
五、民国企业家的几个基本来源
(一)绅商型 以张謇为代表,这一类型一般拥有科举功名,官场背 景,属于地方头面士绅,所以张謇把大生纱厂的性质定为 “绅领商办”,以区别于“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 这是民营企业的早期形式。第一代绅商型企业家可以包括 同属“状元办厂”的苏州人陆润庠,以及北方的周学熙, 南方的孙家鼐、孙多森父子和严信厚、严子均父子等人。 过渡性特点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