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的行星排列与魔鬼数字666的巧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阳系的行星排列与魔鬼数字666的巧合
“提丢斯——彼得”定则­
早在1772年,德国天文学家柏林天文台台长波得在他编写的《星空研究指南》一书中,总结并发表了6年前由一位德国物理学教授提丢斯提出的一条关于行星距离的定则。

­
这条定则的主要内容如下:­
取得0,3,6,12,24,48,96.....这么一个数列,每个数字加上4再用10来除,就得出了各行星到太阳实际距离的近似值。

­
如:水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0+4)/10=0.4(天文单位)­
金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3+4)/10=0.7 ­
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6+4)/10=1.0 ­
火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2+4)/10=1.6 ­
依此类推,下一个行星的距离应该是:(24+4)/10=2.8 ­
可是这个距离处没有行星,也没有任何别的天体。

波得相信,“造物主”不会有意在这个地方留下一片空白;提丢斯认为,也许是火星的一颗还没有发现的卫星在这个位置上的。

但事实表明,提丢斯——波得定则在“2.8“处出现了间断。

­
木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5.2 ­
土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0 ­
此定则给出的计算值距离与实际距离比较,两者令人难以置信地相近:­
行星定则计算距离真实距离­
水星0.4 0.39 ­
金星0.7 0.72 ­
地球 1.0 1.00 ­
火星 1.6 1.52 ­
小行星带? 2.8 ? -
木星 5.2 5.20 ­
土星10.0 9.54 ­
很明显,定则算出来的数值与行星的真实距离非常相近!­
当时的天文学家纷纷相信,“2.8”那个地方应该有颗大行星补上。

波得为此向其他天文学家呼吁,希望大家可以组织起来寻找这颗“丢失”了的行星。

­
当时的天文学家立刻响应号召开始了搜索,但毫无结果。

在1781年,英国天文学家赫歇耳于无意中发现了太阳系的第7大行星——天王星。

令人惊讶的是,天王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9.2天文单位,若用提丢斯——波得定则计算,得出的结果是:(192+4)/10=19.6 ­
这个定则数值与实际距离十分符合。

­
这时候天文学家几乎都相信,在“2.8”空缺的位置上,一定存在一颗大行星,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它。

­
直到1801年,一个惊人的消息才从意大利西西里岛传出,那里一处天文台的台长皮亚齐在一次观测时,发现了一颗新天体。

经过计算,它的距离是2.77天文单位,与“2.8”极为近似。

­
新天体被认为就是那颗一直没找到的天体,并被命名为“谷神星”。

­
谷神星的直径被测定了出来,是700多千米(后经重新测定为1020千米),显然并非大行星。

第二年,德国医生奥伯斯又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发现了一颗行星——智神星。

除了略小之外,智神星在好些方面与谷神星相差不多,距离则基本一致,接着人们又发现了第三颗——婚神星和第四颗——灶神星。

­
到最后,前前后后发现并已登记在案的小行星总数竟高达4000多颗(据估计总数最后会达到150万颗),它们都集中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一个“小行星带”的特定区域,该带的中心位置正好符合提丢斯——波得定则给出的数据。

­
最终,“提丢斯——波得”定则到现在也十分出名,成为天文学中的一大奇事。

­
­
众数和­
任意取一个数字,例如取48965,将这个数字的­
各个数字求和,结果为4+8+9+6+5=32,再将结果求和,得3+2=5。

我将这种求和的方法称为求一个数字的“众数和”。

­
关于众数和定理的更详细的描述及其背后的惊人秘密,可以查看我空间的相关文章:­
不为人知的众数和定理,并以此破译宇宙密码­­
用“众数和定律”分析“提丢斯——波得”定则­
如果用“众数和定律”分析“提丢斯——波得”定则,则会发现各大行星曾被人刻意摆设在太阳系的各个位置上。

­
行星定则计算距离求众数和前后众数的数值差值­
水星0.4 4 ­
金星0.7 7 3 ­
地球 1.0 1 -6 ­
火星 1.6 7 6 ­
小行星带 2.8 1 -6 ­
木星 5.2 7 6 ­
土星10.0 1 -6 ­
天王星19.6 7 6 ­
明显地,太阳系行星的排列十分强调数字6,另外只出现了一个数字3,这和圣经666亦即3个6不谋而合,6,-6相互交错,十分有规律。

­
我们知道,地球上存在许多巧合的事,这些巧合的事都存在许多巧合的可能性,但是太阳系的各个行星出现如此精确的巧合,则必须认真思考。

我们只要细心观察,上表最右面的数值6出现的次数刚好为3次,-6出现的次数也为3次。

­
毫无疑问,一种神秘的力量刻意人为安排了太阳系各行星的排列,当人类足够聪明时,就能破解这密码,认识他的力量。

­
无可否认,用"众数和定律"分析<<圣经>>之中最重要的密码,人类一直最想了解的内容,魔鬼666代号,那么就实在太简单了,只是当人类未知道"众数和定律"的情况下,才不能破译这密码含义.同时,密码的编译用太阳系的星球排列作证明,排除了任何主观性与造假性,实在不得不佩服造物主的精心安排。

­
附件:
水星58 000 000千米
金星 108 000 000千米
地球150 000 000千米
火星 228 000 000千米
木星 778 000 000千米
土星 1 427 000 000千米
天王星 2 870 000 000千米
海王星4 497 000 000千米
冥王星5 914 000 000千米
使用万有引力定律证明: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径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最佳答案
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GmM/r^2=m(2π/T)^2*r
r^3/T^2=GM/(4π^2)
M为太阳的质量,与行星无关.所以,GM/(4π^2)=K为常数.
行星三大定律!
最佳答案(开普勒定律Kepler's laws)关于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仔细分析和计算了第谷对行星特别是火星的长时间的观测资料,总结出这三大定律。

①所有行星的运动轨道都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

在以太阳S为极点、近日点方向SP为极轴的极坐标中,行星相对于太阳的运动轨迹为椭圆PP1P2P'1P', PSP'=2a表示椭圆的长径。

②行星的向径(太阳中心到行星中心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所扫过的面积相等,即面积定律。

由于扇形P1SP2 和P'1SP'的面积相等,因此行星在近日点附近比远日点附近移动得更快。

这两条定律是在1609年出版的《新天文学》一书中提出的。

③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它们的轨道半长径的立方成正比例。

设T为行星公转周期,则a3/T2=常数。

这条定律是在1619年出版的开普勒的另一著作《宇宙谐和论》一书中提出的。

这三条定律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行星与太阳平均距离(天文单位)
太阳的质量及各行星参数表
一般认为太阳系是由一团星云在距今约四十六亿年前由于自身引力的作用逐渐凝聚而成的,它是一个在很大范围内由多个天体按一定规律排列组成的天体系统。

这个太阳王国的成员包括一颗恒星、八大行星、四颗矮行星和至少六十三颗卫星,以及约一百万颗小行星和无数的彗星等。

太阳对太阳系而言是一个有着巨大影响并占支配地位的天体。

它的直径达一百四十多万公里,是地球直径的一百多倍;质量占整个太阳系的九十九点八。

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
半径 695,000km
质量 1.989e30
kg
自转 25-36天
逃逸速度618.02km/秒
平均表面温度 6,000摄氏度
年龄 45亿年
·水星
平均日距 57,910,000 km (0.38 AU)
直径 4,878 km
质量 3.30e23 kg
密度 5.43 gm/cm
重力 0.376 G
公转 87.97 地球天
自转 58.65 地球天
·金星
平均日距 108,200,000 km (0.72 AU)
直径 12,103.6 km
质量 4.869e24 kg
密度 5.24 gm/cm
重力 0.903 G
公转 224.7 地球天
自转 243 地球天
·地球
平均日距 149,600,000 km (1.00 AU)
直径 12,756.3 km
质量 5.976e24 kg
密度 5.52 gm/cm
重力 1 G(9.8 m/s2)
公转 365.26 地球天
自转 1 地球天
·火星
平均日距 227,940,000 km (1.52 AU)
直径 6,794 km
质量 6.4219e23 kg
密度 3.94 gm/cm
重力 0.38 G
公转 686.98 地球天
自转 1.026 地球天
·木星
平均日距 778,330,000 km (5.20 AU)
直径 142,984 km (equatorial)
质量 1.900e27 kg
密度 1.31 gm/cm
重力 2.34 G
公转 11.86 地球年
自转 0.414 地球天
·土星
平均日距 1,429,400,000 km (9.54 AU)
直径 120,536 km (equatorial)
质量 5.688e26 kg
密度 0.69 gm/cm
重力 1.16G
公转 29.46 地球年
自转 0.436 地球天
·天王星
平均日距 2,870,990,000 km (19.218 AU)
直径 51,118 km (equatorial)
质量 8.686e25 kg
密度 1.28 gm/cm
重力 1.15G
公转 84.81 地球年
自转 0.72 地球天
·海王星
平均日距 4,504,000,000 km (30.06 AU)
直径 49,528 km (equatorial)
质量 1.0247e26 kg
太阳与八大行星数据对照表(赤道直径以地球直径6370公里为单位),距离与轨道半径以天文单位为单位。

天体距离(AU) 赤道直径质量轨道半径(AU)|轨道倾角(度|公转周期(年|自转周期(天)|已发现卫星数
太阳 0 109 333 ,400 -- -- - - 27.275 --
水星 0.39 0.382 0.05528 0.38710 7.0050 0.240852 58.6 0 金星 0.72 0.949 0.82 0.72 3.4 0.615 243.0185(逆向自转) 0 地球 1.00 1.00 1.00 1.00 0 1.00 0.9973 1
火星 1.5 0.53 0.11 1.52 1.9 1.88 1.0260 2
木星 5.2 11.2 318 5.20 1.3 11.86 0.4135 63
土星 9.5 9.41 95 9.54 2.5 29.46 0.444 47(有34颗已命名)
天王星 19.2 3.98 14.6 19.22 0.8 84.01 0.7183 29
海王星 30.1 3.81 17.2 30.06 1.8 164.79 0.6713 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