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时作业岳麓版选修-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新提升·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 “孟母三迁”教子的故事流传至今,孟母的儿子后来成为了大思想家,关于他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提出了“仁”的学说
B.主张以“法”治国
C.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主张“性本善”
【解析】本题考查孟子的相关知识。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孔子的主张;B项是法家思想;C项是顾炎武的思想。
所以选D。
【答案】 D
2.荀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他广泛吸收各学派思想的精华。
下列各项中,属于荀子提出的主张是( )
A.“弱者道之用”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D.“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荀子思想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A项是道家学派。
B项是孟子的主张。
D项是法家思想。
所以选C。
【答案】 C
3.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用 D.民水君舟
【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共通”,即荀子和法家思想的共同点。
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其理论基础也是“人性本恶”。
【答案】 B
4.关于墨子的思想,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
A.主张“兼爱”,并把其称为“仁”,与孔子的“仁”完全一致
B.主张“非攻”,提倡节俭等,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要求
C.否认上天和鬼神的存在
D.战国时期成为显学,之后也很受统治者重视
【答案】 B
5.荀子说:“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圣王之治,礼义之化,然后始出于治,合于善也。
”据此,你认为荀子( )
①主张“性恶论”②重视礼制③强调教化④主张礼法并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实行“法”的主张,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
【答案】 A
6.孙膑认为“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
孙膑强调的是( )
A.兵贵神速 B.不战屈人之兵
C.创造有利于己的形势 D.重视人的作用
【解析】题干强调的是人的重要性,只有D项符合要求。
【答案】 D
7.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这句话出自( )
A.老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荀子思想的理解。
蓬昔日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
直。
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得到健康成长。
出处:《荀子·劝学》。
所以选C。
【答案】 C
8.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这一家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解析】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统治阶级出谋划策。
【答案】 B
9.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
甲生说:“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
”乙生说:“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
”丙生说:“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
”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
A.甲——儒,乙——法,丙——道
B.甲——儒,乙——道,丙——墨
C.甲——墨,乙——法,丙——道
D.甲——道,乙——墨,丙——儒
【解析】以德教化是儒家思想;严格惩罚是法家思想;自我觉悟是道家思想。
【答案】 A
10.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这是韩非“守株待兔”的故事,反映的政治观点有( )
①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②制天命而用之
③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④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题意体现①③,②④与本题无关。
【答案】 B
1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不包括( )
A.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
B.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局面的出现
C.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D.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正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才出现的。
【答案】 B
1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大变革
B.生产力的发展
C.文化教育的发展
D.国家分裂为言论自由提供了政治环境
【解析】一定时期的社会意识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产物和反映。
生产力的发展导致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代表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的是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的变化。
王官之学衰落代表的是旧学术的退场,私学兴起则包含着新学术的酝酿,私学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袁行霈、严文明等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三“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
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材料一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作者推崇墨家的哪一主张?又认为法家的主张中存在着怎样的不足?
(3)据材料三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解析】第(1)问“诸子”的含义回忆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应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三个方面回答。
第(2)问要抓住材料的关键词句,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出来。
第(3)问的影响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答案】(1)含义: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
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社会动荡;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经济的发展;私学兴起,“士”阶层的崛起。
(2)儒学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维护君臣、长幼秩序)。
墨家“强本节用”的主张。
法家“严而少恩”。
(3)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
14.阅读下面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言论: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以上言论都围绕着什么中心问题?各材料所提主张的核心是什么?
(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社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
(3)上面的主张哪种对当时的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上面的主张哪种对后世影响最大?
【解析】本题通过“如何治理国家”这一论题,考查了不同的学派的观点,解题的关键在于熟记各个学派的基本思想主张。
同时还要注意:一要结合时代背景去理解和分析各派所持思想观点的原因,二要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的基本观点。
【答案】(1)围绕的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
材料一主张用“德”和“礼”;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重罚。
(2)社会大变革时期;代表不同阶层的士人提出不同主张。
(3)材料四严刑重罚的主张。
因为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材料一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