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滨州市2005年财政决算草案的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滨州市2005年财政决算草案的报告
——2006年6月27日在市八届人大常委会
第25次会议上
滨州市财政局局长宋振华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政府委托,作关于2005年滨州市财政决算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
一、2005年财政决算情况
2005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在此基础上,全市财政收支保持快速增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全市连续14年实现收支平衡。
(一)全市财政决算情况
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21102万元,占预算的113.80%,增长45.91%。
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加上中央税收返还、专项补助、结算补助、上年结转收入、调入资金等221627万元,全市财力总计542729万元。
全市财政支出484243万元,完成预算的111.86%,增长31.32%。
当年财政支出,加上上解支出及结转下年支出57806万元,财政支出总计542049万元。
全市财政收支相抵,
累计净结余680万元,其中当年净结余13万元,连续14年实现财政平衡。
(二)市级财政决算情况
1、地方财政收入。
市八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05年市级财政收入预算54109万元。
预算执行中,滨魏科技工业园、盟威集团的纳税级次由市级改为开发区征管,滨化集团沾化经贸公司税收由沾化县征管改由中海沥青股份有限公司向市级缴纳,市级地方财政收入预算相应调整为62379万元,已专题向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做了汇报。
2005年市级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9679万元,完成预算的95.67%,增长21.86%,主要是年初非税收入预算安排增幅较高,预算执行中规范了非税收入管理,执行结果比预算减少2736万元。
主要项目完成情况是:增值税15812万元,完成预算的112.36%;营业税5735万元,完成预算的78.21%,主要是由于市级部分金融保险营业税下放给滨城区征收;企业所得税8250万元,完成预算的118.52%;个人所得税1522万元,完成预算的58.45%,主要是由于省调低了市以下个人所得税分享比例;城市维护建设税8597万元,完成预算的117.45%;其他各项收入19763万元,完成预算的82.05%。
2、财政支出。
市级财政支出88561元,完成预算的107.94%,增长26.57%。
主要项目是:企业挖潜改造资金5589万元,完成预算的347.14%,主要是增加了对中海沥青股份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科技三项费用及科学支出1511万元,完成预算
的172.49%,主要是省、市财政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农林水利气象支出4640万元,完成预算的116.88%;文体广播及卫生支出5389万元,完成预算的108.47%;教育支出9710万元,完成预算的102.68%;行政管理费9049万元,完成预算的100.35%;公检法司支出9186万元,完成预算的104.58%;抚恤救济及社会保障补助支出2524万元,完成预算的115.78%;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5646万元,完成预算的103.71%。
3、平衡情况。
按现行财政体制算账,2005年市级财政总财力119760万元,其中当年地方财政收入59679万元,体制补助、税收返还、所得税营业税改革结算补助、专项补助、县区上解收入和上年结转收入等60081万元;2005年市级财政总支出119685万元,其中当年地方财政支出88561万元,上解支出及结转下年支出31124万元。
市级财政收支相抵,累计净结余75万元,连续17年实现财政平衡。
4、结转支出主要项目情况。
2005年市级财政结转下年支出31124万元,主要项目包括:省专款结转支出10175万元;就业补助、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生活补助及困难企业军转干部生活补助等社会保障和抚恤资金3017万元、行政管理补助资金3563万元、行政事业单位人员一个月奖金等工资支出3000万元、国有资产经营收益3000万元;排污费、教育费附加等专项支出2568万元;偿债准备金1600万元、提取省结算水利建设资金1200万元、科学教育及医疗卫生支出738万元、滨化沾化经贸公司省税收奖励533万元、农
村党员远程教育354万元。
5、预算外资金收支情况。
2005年市级预算外收入完成31830万元,占年初计划105.38%,增长9.92%。
其中:行政事业性收费完成24436万元、基金及附加完成7321万元、其他收入完成73万元。
2005年市级预算外资金支出29270万元,占年初计划的93.30%,增长24.33%。
完成政府统筹资金收入3097万元,政府统筹资金支出3005万元。
二、增收节支,改革创新,圆满完成了全年财政预算任务
2005年预算执行中,全面取消农业特产税和降低农业税税率2个百分点、落实出口退税政策以及预防禽流感等救灾救济减收增支因素较多,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面对困难,各级财税部门紧紧依靠党委的正确领导、人大的依法监督,努力开源节流、增收节支、深化改革,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1、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经济发展。
认真落实市委“加大投入年”的决策,2005年全市财政预算内经济建设类支出达到13.24亿元,增长达46%,其中争取上级无偿资金5.5亿元,增长20%。
一是完善了财政投资管理机制。
为全力支持碧水绿茵生态园林型现代滨州建设,加快全市各项重点工程建设步伐,先后制定了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财务管理、监督检查等有关制度,实现了财政投资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二是科学合理运筹资金。
全市利用国债基金、国债转贷等资金1.24亿元,支持了防潮堤、污水处理厂等建设。
灵活运用贴息、担保、奖励等财政杠杆,四两拨千斤,吸引和促进多元化
投资。
落实招商引资的扶持及奖励政策,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境内外重大招商、展览、经贸洽谈和市场开拓活动,增强了对市外资金的吸引力、项目的承载力,调动了全民招商引资的积极性。
利用市场机制理财,以市经济开发投资公司为平台,融通国家开发银行、华夏银行、光大银行等贷款9.12亿元,用于全市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建设。
三是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产业和企业创新。
认真落实《滨州市市级风险投资管理办法(试行)》,筹措1500万元专项资金试行风险投资,重点支持了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有效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全年共投入科技三项费用、企业挖潜改造资金2.1亿元,积极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十大产业链延伸。
2、实现了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2.11亿元,增幅居全省第1位,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6.4个百分点,收入总量超越聊城和德州,由全省第13位上升到第11位,实现了超常规跨跃式发展。
各级财税部门积极探索科学的征管模式,完善税收征管的现代化手段和社会化综合治税机制,强化税源监控。
全市收入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地方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4.8%,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77.10%,比上年提高1.91个百分点。
其中,主体税种(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共完成15.1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47%,较上年同期上升1.6个百分点,是稳定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力量;耕地占用税、契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地方小税共完成9.06亿元,增长达52%,呈现出增长快、亮点多等特点。
3、提高了重点支出保障能力。
一是突出工资发放和社会稳定工作重点。
始终坚持把保工资放在首位,严格按照“保工资、保稳定、保法定支出”的顺序安排支出,市级及各县区均适当提高了行政事业人员工资和补贴,其中困难乡镇工资达到了国定标准。
二是深入开展“社会保障年”活动,全市财政社会保障支出7.02亿元,增强了对下岗失业人员、企业离退休人员、城市低保对象、受灾群众等的保障水平,加快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两个体系”建设,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
三是调整优化支出结构。
面对不断加大的支出压力,各级合理运筹财政资金,整合存量、调节增量、优化结构,集中财力统筹解决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全市教育支出、科技支出分别增长17.78%、40.85%,均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
同时,各级财政安排禽流感防治资金400多万元,财政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断提高。
4、落实了“三农”工作政策。
按照中央、省委“一号文件”和全市“三农工作年”部署,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全市财政用于“三农”的各项财政性投入9.12亿元,增长16.25%。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支持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
全面取消农业特产税,农业税税率降低2个百分点,其中博兴县、邹平县全部取消农业税,全市农民人均减负约38元。
落实“三补贴”政策,全市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4007万元,兑现农作物良种推广和农机具购置补贴1685万元。
认真落实对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新增投入主要用于农
村的要求,支持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课桌凳更新、农村合作医疗、计划生育家庭扶助、乡镇卫生院改造等,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5、加强了县乡财政建设。
为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按照“明确责任、综合治理、激励约束、分类指导”的原则,中央、省分别出台了“三奖一补”、“五奖一补”政策。
经过积极工作,惠民县、阳信县被列为中央扶持财政困难县,沾化县、无棣县被列为省扶持财政困难县,得到新增奖补资金8763万元,市级也努力克服困难,筹措配套资金1452万元,并采取措施确保各项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
同时,在财政困难县积极推行“乡财县管乡用”改革,规范基层财政收支行为;建立了财政困难县联络员制度,认真研究困难县加快发展摆脱贫困的对策措施。
经过努力,2005年基本达到了上级要求的县乡财政建设工作目标。
6、深化了财政管理改革。
一是理顺市与县(区)财政管理体制。
按照上级要求,从我市实际出发,2005年1月1日起调整规范了市与县(区)的财政体制,对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市以下部分实行市与县(区)按比例分享,同时对财政困难县建立保障性和激励性相结合的转移支付办法,重点考核县乡招商引资和税收增长两项指标,调动了各级发展增收的积极性。
二是大力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进一步扩大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改革,市县两级纳入集中核算单位855家,其中市级和惠民、阳信、沾化、邹平全部纳入。
将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有机
结合,在市级35个部门和无棣县、滨城区进行了试点,为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积累了经验。
三是政府采购规模再上新台阶。
2005年全市完成政府采购额5.29亿元,节支率11.93%;其中市级政府采购额2.92亿元,节支率12.56%。
四是认真贯彻执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组织开展了工商系统财务收支情况、契税和耕地占用税执法情况等专项检查,加强了财政监督,规范了财经秩序。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2005年预算执行总体上是好的,但也面临不少矛盾,财政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财政收支矛盾短时间内难以缓解。
一方面,受经济结构性矛盾的制约,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比较低,财政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不断向财政集聚,财政保障压力加大,收支矛盾是财政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是县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突出。
尽管中央、省、市财政加大了转移支付力度,但部分县乡财政仍比较困难,自身正常运转和事业发展受到制约。
三是财政监管有待加强,进一步规范财经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任务繁重,等等。
上述情况表明,深化财税改革和加强财政监管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对此,我们将积极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滨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2006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