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地区经济结构特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溪地区经济结构特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作者:陈瑛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7年第16期
[摘要]阐述可持续发展概念形成及其内涵,结合现有经济和社会整体发展现状说明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的必要性和意义,并就本人所居住的生活地区(本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进一步具体分析其产业结构特征及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和实际意义,从而更加深入的论述如何做好有关具体工作来真正实现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繁荣稳定。

[关键词]本溪地区;经济结构;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250-01
一、本溪产业结构和行业比例特征详细分析。

从本溪自身经济发展特征来了解其经济产业和行业结构,以此来看实现其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性和重要意义。

(一)本溪产业结构特征
第二产业一直是本溪经济发展的主体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一直处于相对主导作用,而第二产业又是包含能源消耗、资源开发及环境污染等行业的最重要产业。

本溪自建国以来三大产业结构经历如下变化:
第一产业。

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呈现不断下降趋势。

建国初期,全市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仅次于第二产业,高于第三产业。

到1952年,全市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7.4%,低于第三产业2.5个百分点,但是到2008年,所占比重已经下降到5.7%,降幅非常明显。

分阶段看,改革开放前,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一直稳定在7.0%—9.2%之间。

改革开放初期到1983年,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呈现上升趋势,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7.8%提高到1983年的9.7%,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才转为下降。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

随着全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第三产业的持续壮大,全市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再也没有提高到10.0%以上,并在随后几年继续保持下降态势。

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始终在全市经济中占据最重要的作用,占GDP的份额最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大,但同时也是本溪环境污染的主要破坏者和能源消耗的主体。

1952—1957年间,本溪工业得到迅猛发展,到1957年,第二产业比重高达75.2%。

从1957到1978年,本
溪第二产业比重一直高居在70.0%左右。

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现波浪式运动,但总体上看没有发生大幅度的变化。

从波动情况看,第二产业的比重从1978年的72.6%下降到1990年的61.4%,随后保持了小幅回升态势,到2008年回升至63。

4%。

近几年来,工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GDP比重为9.3%。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增长趋势的阶段性特征明显。

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全市第三产业一直徘徊在20.0%左右。

自改革开放到1987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一直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占比始终保持在20.0%以下。

而在1988年以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虽然迅速上升,1991年比重首次超过30%,1992年比重达到32.7%,但绝对比重相对现代经济产业结构特征还很低。

(二)行业特征
由于铁矿石和石灰矿石的储藏优势而行成了采矿、炼钢、炼铁和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因此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及环境的破坏都相对来说比较严重,具体分析如下。

1、本溪曾被喻为“煤铁之城”,后因煤碳资源濒临枯竭,本溪又缩成钢铁城市。

由于钢铁行业是本溪的传统行业,因此存在技术落后等比较突出的问题,造成能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等不可避免的问题。

2、本溪拥有大大小小水泥厂很多家,分布密度相对较大,并且有大部分中小水泥生产厂商技术工艺相对落后,因此使水泥生产这个本身就具极大污染特点的行业造成对环境尤其空气更大的污染,不但严重破坏了本地区的自然环境,而且还严重影响了本地区人们的正常生活环境。

3、本溪钢铁行业和水泥制造行业的发展,为满足前两者原材料的供应必然导致采矿行业的发展,而矿石原材料的开采由于长期的历史因素和技术相对不是很先进的原因,使采矿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对矿区地表生态环境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

同时炼钢和水泥制造也是高能源消耗行业,并且在能源消耗过程中由于废气废水处理技术不完善致使排污严重超标,也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二、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调整优化地区产业结构和行业比重,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针对本溪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和行业、产业特征,为真正实现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本地区具体实际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长期地区发展战略规划,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调整本溪经济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真正实现本溪“绿色经济、环保经济”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目标。

首先,要进一步深化调整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在整个地区经济体系中形成更加合理、优化的比例,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产业结构基础。

一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重点扶持和发展以软
件、金融、保险、咨询、物流等知识型服务业或“生产型”服务业。

积极把握住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新机遇,把承接服务业转移作为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内容,宽领域地开放服务业市场。

二是加大节能降耗工作力度,形成与经济增长阶段相适应的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

以节能降耗的目标为依据,继续加速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引导工业健康发展。

注重运用能源、资源产品的价格杠杆作用,发挥税收政策的调节作用,形成较有效的经济激励制度,促进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由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向原创型技术创新升级,增强产业的创新能力,加强技术科技队伍的建设,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体制,实现科技创新上的突破。

四是注重产业的布局规划,引导发展产业集群。

产业发展规划应从过去的总量规划转向产业地区结构规划,以地区的环境容量、基础设施条件等为约束变量,制定适合各地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规划。

其次,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自身优势和充分利用好科技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力的作用。

以培养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为目标,力争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从根本上提升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能力。

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研发为重点,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抓手,推动创新成果向企业集中、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和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

大力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强各县(区)工业园区载体的建设,构建科技创新创业的公共服务平台。

加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组织力量联合攻关,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

加大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在钢铁、医药和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中,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发展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最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升生存环境质量,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生态环境基础。

在污染治理上要着手面上工作的前提下,重点突出专项治理,在人财物上形成拳头,力争每年做成几件对环境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大事,一步一个脚印地改善环境。

重点整治二氧化硫和粉尘这两个本溪污染的罪魁祸首,它不仅点多量大,也是水、空气等污染的源头,理所当然地作为本溪开展专项治理的重中之重;专项整治低空污染、流域污染,拆除高污染立式燃煤锅炉,对全市小矿业进行大清查,避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参考文献:
[1] 布伦特兰夫人.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
[2] 黄振中.本溪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从源头消除污染[N].中国环境报,2009.09
[3] 孙岩,李永化,程娜.本溪环境问题与对策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8.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