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螳螂门秘传罗汉十八功(调理气口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螳螂门秘传罗汉十八功(调理气口篇)
古螳螂门秘传罗汉十八功(调理气口篇)
罗汉十八功在螳螂门中秘不外传,少有人知,是练金刚不坏之身的秘法,今全面公开,望习螳螂拳者重而珍之!
预备式
练习者两脚左右分开,脚趾抓地,并站成高式马步。

舌抵上颚,气沉丹田,两拳收拢于两侧腰间。

拢摊功
1.两拳变掌,掌心向上,向胸前伸出,两臂伸直。

两手手指在慢慢地将两拳握紧的同时,手臂也慢慢地向腰间收回。

2.左拳拳心贴身体中心线,向上慢慢地抬至胸口(剑突)下,全身放松。

随即翻转,拳心向上,全身绷紧,左拳用力,贴身体原路下落至丹田处,再收于腰间。

右拳照左拳的动作同样进行。

如此左右两拳交替各作八次(图1)。

3.两拳在丹田处变掌,左掌在里,右掌在外,两掌相叠,掌心向内,全身放松。

同时,相叠的两掌从丹田处起,沿身体的中心线慢慢地向上抬起至胸口剑突处,随即翻转,掌心向上,全身绷紧,两掌用力,贴身体原路下落回至丹田处(图2)。

两掌如此往返做八次。

随后,身体前倾,两掌交叉,迅速向大腿前用力下插(图3)。

身体站直,两掌变拳,在体前左右分开,收拳咂于腰的两侧(图4)。

准备接下式。

第一式
接拢摊功。

两脚不离地面,向左右转动,并向两侧分开,变成大马步(马步的高度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而设定,此式叫做骑马式)。

向左侧方向出左拳(图5),回咂左肋一下。

两拳在胸前向左右方向齐出,左拳在上,右拳在下。

左右两前臂在胸前相互重叠,拳尖与肘尖相互对齐(图6)。

两前臂用力向背后移动,两拳在后腰眼处相抵,揉按后腰眼两下(图7),再用力沿原路拉回至胸前。

如前,两前臂再成重叠状。

如此反复在胸前和背后做揉按后腰眼动作共八次。

当第九次两前臂在胸前做重叠动作后,身体前倾,两拳交叉变掌,迅速在腿前用力下插。

在直腰时,两掌变拳,两拳在胸前分左右向两侧咂向两肋。

两脚不离开地面并左右转动收回,站成高式马步,呈原预备式。

做拢摊功。

接下式。

第二式
接拢摊功,做骑马式,向左侧出左拳,回咂一下左肋。

1.两拳拳心向内,在丹田处拳面相抵。

两拳贴身体中心线向上提
至胸前剑突下,用力沿原路返回丹田处,两个拳面相抵的双拳再重复上述动作。

如此反复作八次。

2.两拳沿腰底部左右分开自乳头垂直向下,拳心向内,贴身体向上提至乳头上方边缘,拳由内向外旋转,拳心变成向上,两拳用力再按原路返回腰的底部,如此反复共作八次。

3.两拳移至肚脐处拳面相抵,贴身体沿腰部(图8),分左右向背后推移至两后腰眼处,各自揉按后腰眼三下,继续向后推至两拳面相抵,两拳一起沿脊柱向下推至尾骨尖处,揉按尾骨尖三下。

随后,两拳沿原路收回至两侧后腰眼处,再揉按后腰眼三下。

继续收回至肚脐处,使两拳拳面相抵。

如此反复共作八圈。

4.身体前倾,两前臂交叉,两手掌用力下插。

再站直,两拳拳心相对,并在一起,向上提至嘴巴处,贴着喉咙,从身体的中心线向下行至丹田处,两拳变掌,两掌交叉,迅速在腿前用力插下,同时,向肚内咽一口唾液。

做拢摊功。

接下式。

第三、四联动式
接拢摊功,做骑马式。

向左侧出左拳,回咂一下左肋。

1.腰向左转,两脚站成左弓步,左拳变立掌,走弧形用力慢慢地向左侧推出至眉高(图9),左掌在眉高处外旋握成拳,拳心向上,慢慢地向左肩方向屈肘收回。

同时,右拳拳心向下,慢慢地向左拳收回的
方向推出,身体重心随之后移,成左虚步。

在左拳后移至右臂的肘关节时(图10),两拳翻转,变成左拳在上、右拳在下,左拳向左侧打出,右拳收回在右侧腰间。

左拳回咂一下左肋。

右式与左式相同。

右式作完后,迅速做“扎把功”。

2.“扎把功”。

做骑马式。

两拳拳心向上,左拳靠在右手腕部,两拳慢慢地向胸前推进至两臂肘关节成120度角时,两拳紧靠并翻转成拳心向下,左拳打出(图11),同时,右拳收回贴于身体中心线处。

右拳打出,左拳收回于身体中心线处。

两拳出击两次后,在身体中心线处,两拳拳面相抵,贴身体中心线慢慢地向下移至丹田处。

身体前倾,两拳变掌,两掌交叉,迅速用力在腿前下插。

身体站直,两掌握拳,在体前向上、向左右分开,并向下咂向两肋。

做拢推功。

接练下式。

第五式
接拢摊功。

左脚脚尖向前点低,呈左虚步。

向左前方出左拳,然后回咂乳线穴。

左拳旋转使拳心向下,拳面顶在左乳头外侧,肘尖与左脚尖的方向相同。

出右拳,拳心向上,紧贴左肘下侧,慢慢地推至左肘尖相对齐(图12),两拳前臂相互靠拢,右拳向上、向里转,左拳向下、向外转。

在左侧方向,身体前倾,两拳变掌,迅速在腿前用力下插(图13)。

直身,两拳在身前向左右分开,咂向两肋。

右式也如此进行。

做拢摊功,接练下式。

第六式
接拢摊功。

做骑马式。

1.向左出左拳,然后回咂左肋。

左脚掌外转90度,左腿伸直,脚尖翘起,重心后移,坐在右腿上(图14)。

左拳变掌沿左腿里侧,走弧线用力慢慢地向上、向外推进。

步形随着左掌的推进也逐渐变成左弓步。

左掌推至眉高时,左掌指尖指向右边,并随着腰向右转。

左脚也转向正前方。

在左掌转向正右方向时,右臂也抬起,左掌尖与右肘尖相对,两前臂相互重叠。

2.左掌在上,右掌在下,两前臂内旋,开始握拳。

右脚尖翘起向左转,腰也向左转。

两脚站成左弓步。

左拳随腰的转动,向左斜上方转至正左方向,沿原路回咂左侧腰部。

同时,右拳也按原路收回至右侧腰部。

右式与左式相同。

身体前倾,两拳变掌,两掌交叉,迅速在腿前用力下插。

直身,两拳在身前向左右分开,咂向两肋。

做拢摊功。

接练下式。

第七式
接拢摊功。

做骑马式。

向左方出左拳,然后回咂左肋。

左脚向左
转,腰也向左转,左腿伸直,重心坐在右腿上。

两拳变掌,掌心相对,距离约两乳宽(图15)。

两掌慢慢地向左推出,使两臂伸直至眉高。

重心前移,两脚站成左弓步(图16)。

两掌内旋,使两掌掌心朝上。

腰向右转。

左脚向右转,两脚站成马步,两臂平端至正面(图17),握两拳并旋转,拳心向下。

两臂向额头收拢,两拳拳面在额头相抵,贴着身体的中心线向下推至丹田处。

身体前倾,两拳变掌,迅速在腿前用力下插。

直身,两拳在身前向左右分开,咂向两肋。

右式与左式相同。

做拢摊功。

接练下式。

第八式
接练拢摊功。

做骑马式。

向左出左拳,然后回咂左肋。

左脚向左转,腰也向左转,左腿伸直,重心坐在右腿上。

两拳拳心相对,相距约两乳宽。

两拳慢慢地向左推出,使两臂伸直至眉高。

重心前移,两脚成左弓步(图18)。

两拳旋转,使两拳拳心朝上。

腰向右转。

左脚向右转,两脚站成马步,两臂平端至正面。

两臂向额头收拢,两拳拳面在额头相抵,贴着身体的中心线向下推至丹田处。

身体前倾,两拳迅速在腿前用力下插。

直身,两拳在身前向左右分开,咂向两肋。

右式与左式相同。

做“扎把功”。

做拢摊功。

接练下式。

第九式
接练拢摊功。

做骑马式。

向左出左拳,然后回咂左肋。

左拳变掌,在左后腰部旋转,使左掌心由上变为向下。

左掌下沉至膝关节处。

腰向右旋。

左掌指向右边,走弧线慢慢地推行至正右方,左掌内旋握拳,
拳心向上(图19)。

腰向左转。

左拳沿原路转向左边,回咂左肋。

右式与左式相同。

做“扎把功”。

做拢摊功。

接练下式。

第十式
拳、脚、腰的行动路线与第九式相同,不同的是骑马式的要求比第九式矮一些。

第十一式
接练拢摊功。

以左脚跟为轴,腰向左转180度。

右脚跟翘起,重心在右脚,呈左坐盘步。

向左出左拳,然后回咂左肋。

左拳在左侧后腰部旋转变掌,掌心向下(图20)。

左掌手指指向右方,向右慢慢地推进至右侧,左掌旋转握拳,拳心朝上,沿原路返回,收拳咂向左肋。

左脚向右旋转180度,腰也向右旋转180度,两脚站成原来的位置。

右式与左式相同。

做拢摊功。

接练下式。

第十二式
接拢摊功。

出左脚,左脚尖虚步点地,呈左虚步。

向左侧出左拳,回咂胃部。

左拳变掌,掌心向右,贴左耳后边缘,沿后脑旋转向上升起,使左臂伸直(图21)。

左掌自旋,掌心向前,在头顶部上空自漩握拳。

拳心向下,沿前额贴身体中心线向下行(图22),在丹田处收拳。

再出左拳,回咂左肋部。

右式与左式相同。

做拢摊功。

接练下式。

第十三式
接拢摊功。

做骑马式。

1.向左出左拳,然后回咂左肋。

两拳变掌与肩同宽,掌心朝前,向胸前慢慢地伸出。

在两臂伸直时,两掌慢慢地下按至膝下,两掌掌
心向外,分左右收至腰间。

掌心向上,两臂向胸前平端至臂直(图23),两前臂向前额屈肘,两掌握拳,在额头两拳拳面相抵,沿中心线慢慢地下行到丹田处。

身体前倾,两拳迅速在腿前用力下插。

直身,两拳在身前向左右分开,咂向两肋。

2.向右出右拳,回咂右肋。

两拳在两侧后腰部旋转,两拳变掌,掌心向上。

两臂慢慢地向前伸出,在与肩等宽后,两前臂向前额屈肘,两掌握拳,在额头两拳拳面相抵,沿中心线慢慢地下行到丹田处。

身体前倾,两拳迅速在腿前用力下插。

直身,两拳在身前向左右分开,咂向两肋。

做拢摊功。

接练下式。

第十四式
接拢摊功。

左脚原地向左转,左脚跟部与右脚中心线垂直。

腰向左转。

向左侧出左拳,然后回咂左肋。

两拳变掌与肩同宽,向斜上方慢慢地推进。

头后仰,望着天空,脚不离地面,身体向上拔起(图24)。

两掌自旋握拳,两前臂向前额屈肘。

两拳拳面在前额相抵,贴着身体的中心线慢慢地向下行至丹田处。

两臂向左右分开,咂向两肋。

右式与左式相同。

做拢摊功。

第十五式
接练拢摊功。

除掌从耳边直接向上伸出外,其他动作与第十二式相同。

第十六式
接练拢摊功。

做骑马式。

1.向左出左拳,然后回咂左肋。

两拳变掌,左掌掌心向上,手指
向后,从左脸旁向上伸出,左臂伸直(图25),在头顶上方自旋握拳,拳心向下,沿额头和身体的中心线,向下行至丹田处,收拳咂左肋。

右式与左式相同。

2.两臂向左右分开,两拳分别咂向两肋。

两拳变掌,两掌与肩同宽,掌心向上,手指朝后,两臂向上伸直(图26)。

两掌自旋,拳心向下,沿额头和身体的中心线向下行至丹田处。

身体前倾,两拳迅速在腿前用力下插。

直身,两拳在身前向左右分开,咂向两肋。

做拢摊功。

接练下式。

第十七式
接练拢摊功。

向前出左腿,左脚尖点地,呈左虚步。

向左侧出左拳,回咂胃部。

左拳变掌,在胸前伸出,掌心向外,左臂慢慢地向前伸直。

同时,左脚贴着地面也慢慢地向前滑行至左弓步。

左臂伸直时,左掌自旋握拳,拳心向上,沿原路慢慢地收回,左脚也慢慢地跟随左拳的动作,按原路收回至左虚步。

左掌变拳向左侧伸出,左拳收回咂向左肋,站回原式。

右式与左式相同。

做拢摊功。

接练下式。

第十八式
接练拢摊功。

身体左转,左脚向左前伸出,脚尖点地,呈左虚步。

向左侧出左拳,回咂胃部。

左拳变掌,左掌呈立掌,掌心向右,并在胸前伸出。

右拳伸出至胸前时,被左掌罩住,左掌与右拳一起向前慢慢地伸出(图27)。

同时,左腿慢慢地提起,右腿慢慢地下蹲。

在两臂伸至120度、左腿提至胸前和右腿下蹲至90度时(图28),手臂和两腿各按原路慢慢地收回到原处。

左掌变拳向左侧伸出,左拳收回咂向左肋。

右式与左式相同。

做拢摊功。

收功
两掌自上身拍打至下肢,直至脚面。

气沉丹田。

注:关于此功与“三回九转功”的合练之效及合练之法、时间交错等事项,当在近期刊发,望对此两种功法感兴趣者注意。

罗汉十八功及三回九转功,一练内,一练外,是螳螂门卓有成效的内外双修秘法。

三回九转功罗汉十八功合练程序释义
太极梅花螳螂门三回九转功、罗汉十八功在《精武》刊发后,让
我们足足地激动了一把。

本门中这两个被视为不外传的神功秘笈,重又绽放光彩。

但在欣慰之余,对于编辑部转来的读者来信,我们认真拜读一番,感到这两篇稀世秘法,由于过去记录功法的人受传统保守思想的束缚,有意在文章中打造了一些“埋伏”,本想打一个“哈欠”就可以过去之处,已被一些读者明察秋毫,甚至一语点出问题所在。

为还读者一个明白,特将练功详法问答公诸如下:
问:太极梅花螳螂拳的功法有哪些,能详细介绍一下吗?
答:本门功法有很多种,但具体地让我们说出数和点出名来,这个我们不好讲。

生物学上有这么一句话:“有生命力的事物,才能繁衍下去。

”把这句话引用到武术范畴,我们认为,凡是能够让习武者练出功夫的功法,才是好功法,自然就能代代相传,留给后来人。

现在本门中有代表性的功法主要有三回九转功、罗汉十八功和“四铁功”(即铁砂掌、铁脚功、铁臂功和铁腚功)。

问:三回九转功和罗汉十八功的确是好功法,那它们是谁创出来的?
答:非常欣赏你这种追根溯源的精神,只是由于年代久远,已无法考究。

不过,大家认为是一种好的功夫,就应当毫不犹豫地坚持下去,这样,才能让功夫上身。

有一个文人说过,你既然已经吃上了鸡蛋,又何必一定要找那只生蛋的鸡呢?是否这样,请自想自思。

问:为什么说练就这两个功法就能超越泰拳的抗击能力,有根据吗?
答:这绝非自吹自擂。

武者大都知道泰拳抗击能力的过人之处,同时也知道螳螂门中“铁人”杨八楞、杨春霖和“铁巴掌”杨三爷等名人轶事。

在这里,我们可以做一个比较,结果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是使练者对外力抗击能力上的超越;二是使练者具备抗击能力存留时间上的超越;三是使练者具备抗击能力后在健康长寿上的超越。

年代较远的不说,就是近代、现代(从我们的师爷、师傅和师叔身
上的功夫)也能证实这一点。

在文章中,我们说到这些功法是三面双修的功夫,其根据也在这里。

问:三回九转功既然是“秘传”,又是怎么保留下来的?
答:过去的武馆里,师傅常把天赋较高的徒弟——拳不仅练得好、并且认为能够接他班的徒弟叫到一边没人的地方,单传这三回九转功。

因为这种“秘密行动”,所以给三回九转功罩上了神秘色彩。

而得到这种“神功秘笈”的人便自然怀珍自秘了,大概由于这些缘故,从而造成了这一功法流传的面非常窄,精此功者当然是凤毛麟角。

问:练三回九转功是否还有其它“窍门”?
答:首先,练功夫没有“窍门”可循,如果一定要谈“窍门”的话,我们可以非常直白地告诉大家:“窍门”就是苦练。

当然,苦练也要得“要领”。

练三回九转功的要领不外乎八个字:提、举、推、拉、抽、按、抓、坠。

拳谱中有几句非诗非词的口诀谈出了这八字的修炼之意:“内炼八字在天天,五脏六腑得安然。

五官百骸气运到,血气流通周身环。

人有精神体又健,万般事实不为难。

到老没当真罗汉,却也落个自在仙。


问:除了“八字”口诀外,还有其它注意事项吗?
答:当然有,而且还有很多。

比如,在练功期间,不可贪酒和房事过多。

在用棒槌拍打时,头要向上顶,脚趾要抓地,眼皮要下垂,目光要内收,心要静,不可心猿意马、胡思乱想。

在呼吸方面,要用鼻孔吸气,口呼气。

吸气要细长、缓慢和均匀,呼气也是如此。

问:练功时,常有唾液渐多之感,这是怎么回事?
答:练功时舌抵上腭,唾液自然比平时多,这是正常现象,不要吐掉,要分几次咽下。

唾液可助胃消化食物,被武家视为“神水”。

问:三回九转功需要练多长时间才能够有“火候”?
答:从开始练功那天算起,每天需要一小时左右的时间,不间断,需百天左右。

功成也不要停止,要慢慢地守功,即平时也要练一些,拳谱管这叫“温热”,其意是保持功力长期不减不退。

问:三回九转功仅仅练就人体筋骨皮的抗打吗?
答:这只是该功法一个重要的方面,它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炼五脏六腑中的内气。

问:该功法有健身作用吗?
答:当然有。

经常拍打全身,筋骨皮腠里(毛孔)也比常人细密,这会使病毒不易侵入体内,有预防作用。

特别是在偶遇风寒时,按照练功要领拍打全身,利于出汗,排除毒素,达到治病目的。

问:功法中要求用手指点击穴位后,再拍打身体,这是为什么?
答:初习此功,自身内气不足。

用手指点穴,可使意念导引内气,按照经络的走向流通全身,让自身内气渐足。

拍打穴位是封闭穴道,提高自身抗击能力。

问:罗汉十八功是螳螂门里的重要功法吗,怎么很少有人知其来由?
答:可以这么说,少有人知。

不过,可以坦率地说,本门得到罗汉十八功也是很偶然的。

也许是年代久远,我有一个师叔马英贤在江边练拳,时常有人在他练拳处观看。

马师叔遂上前与他搭讪,方知他是湖南人,也是一位练太极梅花螳螂拳的世家出身。

因此,每次出差在外,总爱找练螳螂拳的。

马师叔知其为同门后,便与他谈起练拳体会,并在一起切磋拳技。

马师叔感到他拳掌之力奇大,有时重拳打到他身上,浑如未觉,极其抗打。

对方也觉得马师叔拳速极快,而且妙招横生,技法巧妙。

两人都感到自身的不足。

于是,两人相互交换了各自的绝学。

罗汉十八功就是这位湖南练家传过来的功夫。

当时,马师叔得了罗汉十八功,只顾高兴,却忘记问这位湖南人有关该功法的来龙去脉。

究竟罗汉十八功是从哪代螳螂拳传人传下来的,恐怕现在
仍是个谜。

问:练这一功法可使人体具备多大抗击功能?
答:因为罗汉十八功是“从内练到外”的功法,且其效显著,练法简捷。

功成之后,其最大特点是内力特别大,尤其是掌上的穿透力特别强。

而人体产生的抗击能力也如穿上一层盔甲,且具有反弹功力,螳螂门杨八楞前辈就是典型例子。

问:每天练罗汉十八功需要多长时间?练成得需几载?
答:每天大约一小时左右可练完此功。

因为它出功夫比三回九转功慢一些,一般来说只要不间断,一年左右,可功德圆满。

问:比较三回九转功,罗汉十八功又有哪些技术要求?
答:罗汉十八功比较三回九转功的技术要求简单一些,虽然没有什么清规戒律,但是,它有自己的特点。

比如,在呼吸方法上,它要求自然呼吸。

还有在练功时,不要穿过紧的衣服等。

问:这两种功法,是选择一种功法练好,还是两种功法同练好?
答:因为两种功法一主练内(调理内气),一主练外(筋骨皮),属内外双修,同练比较好,也比较科学、实用。

其中,本门发生的一件事,也足以说明同练之功。

上面提到的马师叔,虽然他没有练过三回九转功,可是自得到罗汉十八功后,便下决心苦练。

一年时光下来,马师叔的掌力特别大,跟同门师兄弟过手,他的掌一撩上别人的身体,不是青紫,就是红肿。

后来,大家因他的掌打人特别疼痛,便谁也不敢与他过手,且管他叫“马铁掌”。

马师叔见师兄弟对他敬而远之,开始抱怨说:你们像纸糊的灯笼……其中有人说:大家不是怕你掌力,而是身体抗不住打。

你身体棒,你打自己一掌,如果不疼,说明你掌力一般。

马师叔可能气不过,便照着自己胸部使劲打了一掌。

这一掌下去,当时并没有什么感觉。

过了三天,马师叔感到胸部隐隐作痛,后来竟痛得挺不住了。

到医院一透视,发现胸部有一个手掌形的阴影。

后来这个阴影发生癌变,马师叔因此而亡。

这就告诉我们:第一,练成罗汉十八功后,千万不要与人轻易过招,否则很容易造成伤害;第二,三回九转功是练就人体抗击能力的,犹如给人套上了一层“铁甲壳”,而罗汉十八功则是练就人的肢体打击力,犹如装备了“穿甲弹”;第三,把这两种功法结合起来练习,就是内外双修,如虎添翼。

可惜,当年马师叔不明两功合练之理。

如果他把这两种功法都练到身上,就不会发生戕害自身之事了。

问:这两种功法结合练,有没有练功的先后顺序?
答:不分先后,可根据自身习惯及舒适程度即可,不必强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