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4.3. 动物的循环呼吸淋巴与免疫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组成与功能:
血浆约占55%,血细胞约占45%。
血浆
略呈黄色,微碱性(pH7.4),蛋白 质(7-9%)、氨基酸、糖类、脂类、激 素、固醇、抗体、维生素及无机盐离子 等,及氧、氮、二氧化碳等气体。 大分子难以通过血管壁。血浆蛋白质 与血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为重要的酸碱缓 冲剂。通过毛细血管时与组织液进行物 质交换。
弯至心脏背面,于两肺之间沿脊柱腹侧后行。
心脏的基本结构
位于围心腔中,壁分三层
内层:一层内皮肌细胞、结缔组织 中层:心肌、结缔组织 外层:结缔组织、一层间皮(上皮组 织)
基本结构
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 房室瓣(心房与心室间):左房室瓣(二尖瓣) 、右房室瓣(三尖瓣) 半月瓣(左心室与大动脉间、右心室与肺动脉间)
多种酶,在小肠中发挥消化作用。能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还含消 化核酸的酶。
肝脏:腺体。分左右二叶,左叶小右叶大。 分泌物为胆汁。从胆管入
十二指肠,胆囊有储存和浓缩胆汁作用。胆汁参与脂肪消化。 肝脏的功 能是多方面的,涉及多个器官系统。。
4.4.2 糖、蛋自质、脂肪的消化与吸收
糖:动物食入多糖、淀粉,蔗糖、乳糖及少量的单糖。淀粉的60-70%
1. 局灶性炎症反应(inflammiatory): 毛细血管、细胞→血管舒缓激肽→肥大细胞→组织胺 中性白细胞→吞噬→溶酶体 单核细胞→吞噬→生长因子→刺激白细胞产生 2. 干扰素(interferon):受病毒感染的细胞产生的一组蛋白,可抑制 病毒复制。已知αβγ三中类型。 3.补体系统(complement protein)(具有酶活性的血浆蛋白系统) 补体蛋白与病原体上已结合的抗体结合→补体活化→级联反应 补体蛋白与病原体表面的糖分子结合→级联反应
低等动物
气 体 交 换
硬 骨 鱼 的 气 体 交 换
昆虫气管系统和扁卷螺的“肺”
蜘蛛的书肺和气管侧面观
蝗虫气管系统
鸟类的气囊和气流方向
人 的 呼 吸 道
呼吸器官的形式
体表扩散 鳃 肺
4.3.4 淋巴系统和免疫
淋巴系统的构成和分布
淋巴管、淋巴器官、淋巴液 淋巴管:除脑、脊髓、骨骼肌、软骨外, 全身都有。壁薄、透明、具有瓣膜,周围 有 肌肉 淋巴液:透明、具淋巴细胞、单向流动 淋巴器官:胸腺、骨髓、脾脏、淋巴结
4.3.4.1 免疫的基本概念
一般意义上,对免疫的理解比较广泛 免疫是动物体识别自己和排斥外来的和内在的非本身的 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相对稳定的生理功能。作用对象 为非己的抗原物质(各种 可进入体内的病原、异物等)。 可分为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或体液免 疫和细胞 免疫。
体内非特异性反应
胃分泌胃液:
脊椎动物pH1.5-2.5,含胃蛋白酶,消化蛋白质。哺乳动物有凝乳酶, 能 使乳中蛋白质凝聚成乳酪,易为蛋白酶消化。哺乳类以外的动物很少 有凝乳酶
无脊椎动物胃蛋白酶存在碱性环境。
小肠腺:
分散在小肠绒毛基部的消化腺, 分泌消化蛋白质的酶和消化糖类 的 酶。 分泌多种其他肽链外切酶。
胰脏:胃和十二指肠之间,胰液管和十二 指肠相通。 分泌胰液,含
作用:补体分子→聚合成孔道复合体嵌入病原体细胞膜,胞外离子 和水通过孔道进入病原体细胞→病原体细胞膨胀破裂 补体分子→肥大细胞→组织胺→炎症反应
特异性免疫反应
1. 淋巴细胞 根据免疫功能的不同,淋巴细胞可分为B细胞和T细胞两类 均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其中 能够产生淋巴细胞的淋 巴母细 胞一部分通过血 液进入胸腺,经胸腺的 作用分裂分化成T细胞 ;人和哺 乳动物的B细 胞在骨髓中分化,鸟类 的B细胞是造血干细胞 进入腔上囊 后分化成。 B细胞:来自骨髓,能产生抗体的的淋巴细胞。多在淋巴结等淋巴器官 中,寿命几天到一两周。 T细胞:来自胸腺的淋巴细胞,是细胞免疫的细胞,主要分布血液和淋 巴液中。寿命可达10年。
体液免疫: 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活化,部分分化产生浆细 胞(主要在淋巴结处)可以分泌抗体。抗体随血液和淋巴液 到身体各部位清除抗原。 另一部分在巨噬细胞和T细胞参与下成为记忆细胞(寿命 长,也能分泌抗体),可对入侵的抗原产生“记忆”,当相 同的抗原再次入侵时,就会立刻发生免疫反应消灭抗原(终 身免疫)。
肝脏→胆汁 胰脏→多种酶
十二指肠
基本组成 食道:无消化和吸收功能 胃:机械搅拌等物理作用,腺体分泌胃液
贲门:括约肌控制, 幽门:食糜进入小肠
小肠:肌肉发达,可蠕动,消化和吸收器官。
小肠绒毛 (粘膜层褶皱) :长0.5~ 1.5mm,表面一层柱状上皮 细胞, 端部细胞膜 的突起形成微绒毛 。使小肠吸收面积 增加600倍以上。
在胃中被唾液淀粉酶分解,其余的被胰淀粉酶在十二指肠中消化。淀粉 被分解成麦芽糖、麦芽三糖和糊精。
微绒毛膜上的糖水解酶将上述产物分解成单 糖。小肠可以吸收各种 单糖。
脂肪:胆盐(肝脏) →脂肪乳化→胰脂肪酶→脂肪酸、甘油单酯、 甘油二酯、甘油→细胞膜(在脂类细胞膜中的溶解度高,可扩散穿过)
4.4.3 肝脏的主要功能
心脏组成
鱼类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和哺乳类
心脏组成
鱼类心脏简单,位于围心腔内,由静脉窦、1心房、1心室、动脉圆锥
(软骨鱼)或动脉球(硬骨鱼)组成。
两栖类的成体用肺吸收,循环系统发生相应的巨大变化。心脏分为2
心房、1心室;但仍存在静脉窦和动脉圆锥。左心房接受从肺静脉返回的 多氧血;右心房接受从体静脉返回的缺氧血及皮静脉返回的多氧血,最 后均进入了心室,为不完全双循环。
2. 抗原和抗体
凡是进入体内的非动物自身物质,并能与抗体结合,或与 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引起免疫反应的称为抗原 ( antigen)。多数为抗原表面的蛋白质分子,有一定的三 维结构。 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 合的球蛋白称为抗体(antibody )。
3.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无脊椎动物
1. 吞噬作用消灭非自身物质,原始的细胞免疫开始发生 2. 在某些腔肠动物中存在体液免疫(可诱导产生对抗小体) 3. 免疫细胞的类型,包括变形细胞、白细胞、体腔细胞及 初级的淋巴细胞 4. 免疫细胞抗原受体的性质还不清楚
4.3.4.2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免疫的差别
脊椎动物
1.具有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几乎都有免疫球蛋白,及更高级形式的其他类型免疫球 蛋白 3. 都有T及B淋巴细胞或更复杂的淋巴组织,鱼类、两栖类、 鸟 类和哺乳动物的淋巴细胞存在功能上的异质性 4. 免疫细胞有明确的抗原受体
对糖类代谢的调节作用。糖的贮存(消化 后产生葡萄糖、果糖、半乳 糖等在进入血 液后都转变为葡萄糖。肝脏将血液中的葡 萄糖转化为肝糖 原贮存) 糖原分解作用。将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多种激素参与肝脏对于糖代谢 的调节。肝脏在维持血糖的稳定方面起决定作用。 储存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调节氨基酸代谢。 蛋白质代谢中的转氨及脱氨。氨基酸只有脱 氨后才转化为葡萄糖,再 转化成糖原或淀粉 储存细胞中,或作为能源进入三羧酸循环。
细胞免疫: 主要由 T 细胞参与的特异性免疫过程。不靠抗 体清除抗原。T细胞可识别不同于自身的糖蛋白分子(细胞 表面有糖蛋白分子)。 细胞免疫是一旦病毒等侵入细胞或被巨噬细胞等细胞吞噬 后,体液免疫的抗体不能发挥作用的情况下,细胞免疫可识 别入侵 的细胞。
4.3.4.2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免疫的差别
消化腺 唾液腺:3对
腮腺1对:埋于两耳前下方的颊部组织中,开口于口腔内颊粘膜上; 颌下腺1对:位于下颌骨的的内面,粘膜以下的结缔组织中; 舌下腺1对:位于口腔底部粘膜深处。颌下腺以及舌下腺共同开口于
舌下。
唾液腺分泌的唾液:
主要功能是湿润口腔,稀释食物。 淀粉酶:将淀粉消化为麦芽糖。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有限, 唾液的分泌受神经系统的调控。
沿淋巴管有很多或大或小的淋巴结。 淋巴结中有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 液流过时,其中的细菌等外物以及人体 自身的死细胞可被吞噬细胞消灭。 淋巴毛细管从小淋巴管分支,末端封 闭。组织液可从淋巴毛细管壁渗入到淋 巴管中成为淋巴液。淋巴液在淋巴管中 向心脏方向流动,最后进入静脉, 在 静脉中淋巴液与血液混合而入心脏。淋 巴液的流动和血液的循环流动不同,淋 巴液始终是向心脏血干细胞 在骨髓中)。血细胞 分红细胞、白细胞、 血小板(凝细胞)三 类。 红细胞:哺乳类动物的红细胞无细胞核。 两面凹陷的扁平盘状 白细胞:不含血红蛋白,以变形运动穿 过毛细血管壁和淋 巴管壁进入组织液和 结缔组织 中。功能:吞噬和免疫。 凝细胞:在血液凝结中起重要作用的一 类细胞。脊椎动物 (除哺乳类外)凝细 胞均有 核。哺乳动物凝细胞小,无细胞 核,称为血小板。
爬行类的血液循环仍为不完全双循环,心脏分为2心房,1心室,但心
室中出现了一个隔,或多或少出现2部分。
心脏组成
鸟类、哺乳类的心脏已经分为完全的4个腔了,这样的结构使通过体
循环的缺氧血和与从肺静脉来的多氧血在心脏完全不混合,鸟类的左体 动脉弓退化,而哺乳类的右体动脉弓退化。
哺乳类的左体动脉弓自左心室底部发出,向前伸绕过左支气管向左转
红细胞
数量:我国成人:男 450 ~550 万/mm3;女380 ~460 / mm3
白细胞 数量:5000~10000/mm3,平均7000/mm3
成人红骨髓的造血干细胞
4.3.3 呼吸
动物的呼吸色素
血液中有4种呼吸色素:血红蛋白,血绿蛋白,血蓝蛋白和蚯蚓血红蛋 白。 呼吸色素是一种含有金属铁或铜的卟啉与蛋白质的结合体。其中血红 蛋白和血绿蛋白的结构类似,血红蛋白由血红素(亚铁原卟啉)与珠蛋白 结合形成。 血红蛋白分子中的每个铁原子能结合1个分子的氧。血蓝蛋白和蚯蚓血 红蛋白都不含血红素。血蓝蛋白中含铜,蚯蚓血红蛋白含铁。
4.4 动物消化和吸收
动物的消化方式
细胞内消化 细胞外消化
动物的消化管
二胚层动物:不完全消化管 三胚层动物:不完全消化管
完全消化管
4.4.1 消化道的结构及功能
基本结构
浆膜(结缔组织) 肌肉层(纵行平滑肌 和环行平滑肌) 粘膜下层(疏松结缔 组织) 粘膜层(上皮组织、 结缔组织、薄层粘膜肌 肉)肠、胃粘膜层有大 量腺细胞,分泌消化液
哺 乳 类 的 消 化 道
十 二 指 肠
盲肠:连接小肠后结肠的盲管为盲肠,草食动物盲肠大,共生细菌和
原生动物,消化纤维素。盲肠端部的附属物称为阑尾。
大肠:机械搅拌等物理作用,腺体分泌胃液
蠕动,吸收水分,排除过剩钙盐和铁盐 微生态系统中细菌合成核黄素、烟酸、维生素B12、微生素K等
直肠:是大肠的最后部分,粪便从肛门排
血管的基本结构
动脉
管壁圆,有强弹性、平滑肌发达、 管腔可随血液的流动而调整。
静脉
管壁较薄且皱缩,内壁上有阻止血 液逆流的瓣膜,压力比动脉管壁小
毛细血管
管壁单层细胞,管腔4-12um,与细 胞直接接触。
4.3.2 人的血液循环和组成
循环
体循环:左心室收缩→大动脉 →毛细血管→静脉→右心房→肺 循环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 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 心室→体循环 冠状动脉循环:大动脉→冠状 动脉( 2个)→毛细血管血管 (心脏壁)→冠状静脉→右心房
胸腺
人
脾脏
体
免
疫
系
统
淋巴结和
淋巴管
淋巴液靠肌肉收缩在淋巴管单向流动 淋巴液、组织液、血浆的成分基本一样 淋巴液中有大量淋巴细胞,无红细胞。 淋巴毛细管分布于组织内。
一级和二级淋巴器官:骨髓和胸腺,
因为T细胞和B细胞在迁移到二级淋巴器 官组织:如脾、淋巴结、黏膜相关淋巴 组织等之前,必须先在此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