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的教学杂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两首》的教学杂谈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很容易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借助音乐语言,再现教材提供的情景,可紧紧抓住他们感情的动情点,以情入手,以情导情,情理兼顾。

如教《蒹葭》时,我就配以邓丽君的《在水一方》。

缠绵排恻的旋律,打动了学生,再现了诗歌的朦胧的诗美。

自韩愈开始,古代文学家莫不倡导吟诵,郭沫假设也曾说过文学作品要“多读、熟读、烂读”。

在不停的诵读中,反复揣摩、体昧,才能领会其表达的独到之处。

如在教学《关雎》《蒹葭》等诗歌时,老师就应让学生反复诵读,在琅琅书声中感悟诗歌的意境,体味诗歌的回环往复反复咏唱之美,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

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那么多提逻辑性问题。

这类问题给予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探讨本质的时机,如“《关雎》和《蒹葭》都选自《诗经》,但二者在写法和内容上有什么异同呢?”在熟悉诗歌内容和写法的根底上,学生进展了求同和求异两种思维,认识到两首诗歌都运用了托物起兴的写法,表现了青年男子追求心上人的感想。

但是前者反映出男子因相思而苦恼的情状,后者表现了男子倾心于女子却又可望而不可及的心情,充满朦胧之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