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 区位理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原理。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局限性: ①韦伯的工业区位选择只从生产的角度寻求空
间费用最低点,未考虑需求与利润最大也可 能是企业区位选择追求的目标。 ②韦伯工业区位的选择没有考虑一些偶然因素 ,包括投资者个人的偏好、政府的政策等。
第三节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从需求的
角度考虑区位问题)
第三节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一.廖什市场区位模型的假设
1. 在一个均匀的平原上沿着各个方向运输条件都相同, 进行生产必要的原料充足且均匀分布;
2. 平原上农业人口(消费者)均匀分布; 3. 平原上的居民具有相同的技术,可以随时进入市场
(获得生产机会); 4. 除经济方面的作用外,其它因素不考虑。
? 在此假设前提下一农户开始生产啤酒,当产量超 过自己的消费量以后就开始向外出售。由于向外 运输距离的增加,啤酒的价格会越来越高,因此 销量会越来越少,最终形成企业的市场领地。
? 此外,该模型的成立,还有一个前提条件, 企业是“经济人”,经营农业以追求利益最 大化为目标。
? 在作了以上假设后,杜能就排除了一切干扰, 而只探讨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 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相互关系。 (这实质是借助经济学的方法研究空间问题)
第一节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2.形成机制
根据上述假设,以及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 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地租收 入最大化三个隐含的条件,杜能给出了一般地租公式:
也不合理,而成为某种作物耕作的极限 ③ 在市场中心(运费为 0)的点与耕作极限之间的
连线为地租曲线。 ④ 地租曲线的斜率取决于 t的大小(不易运输的商
品t较大,反之亦然。 此公式反映了土地收益与距离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公式 R=(P-C-Kt)Q
? 对于同种作物当t不变时,可令PK=P-Kt,PK 是离城市距离为K的地方的农产品价格,离城 市越远,价格越低。而此时的土地收益为 R=(PK-Cj)Q,Cj为采用耕作制度j时的生 产成本。产量较高的耕作制度成本也较高。 当K变大时,PK就会下降,较高成本的Cj就 会由较低成本的耕作制度Ci所取代。
是固定的,在这种劳动花费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供 给是无限的。
3. 建立工业区位论的三个步骤
① 只考虑运费一个因素时,构成韦伯的运费指向论 ② 加入劳动费用的地区差异,使原运费指向的工业区位发
生第一次偏转。劳动力指向论 ③ 加入集聚因子,观察工业区位发生的第二次偏转。集聚
指向论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i?1
i?1
求最小值满足下列方程组:
?k ?x
?
n
?
Wi
i?1 ri
(x ?
xi )
?
0
?k ?y
?
n
?
Wi
r i ? 1 i
(y ?
yi ) ?
0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5. 劳动力指向论
? 劳动力成本指数 —不是指地区工资的绝对额, 而是指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工资额。
? 在什么情况下企业才会离开运费最小区位而转 向劳动力成本最小区位呢?
?制造系数高的工业——集聚倾向较大(附 加值高的,原燃料消耗少的)
?制造系数低的工业——集聚倾向较小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韦伯区位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 意义: ① 韦伯是第一个建立工业区位理论的经济地理学家,
其理论模型对后人区位理论的研究有着启发作用; ② 韦伯运用抽象演绎的分析方法研究区位问题; ③ 韦伯区位论最主要的贡献就是最小费用区位原则; ④ 该理论不仅限于工业布局中的区位分析,它是经济
? 经营者并非总是在寻求最佳区位,而更多的 情况下是按“最小努力原则”寻求满意区位。
第五节 行为区位理论
? 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
1、获利空间范围的确定 图中: a点是平均费用最低点;也是利润
最大点; b点是平均收益最高点 Ma和Mb表示平均费用与价格相等的
区位,Ma和Mb表示利润的可能 性边界。 Ma与Mb之间地区,收入>费用的地 区为营利区域,在Ma和Mb以外 是收入<费用的地区,为亏损 区域; 只要在Ma和Mb之间,企业均能获利 。所以,企业不一定选择A点 (利润最大点)这一最佳区位 ,而是可以在Ma和Mb之间选择 一个最满意的区位。
? 思考练习题:
1. 一个生产性企业所占市场领地的大小,与哪些 因素有关?
2. 一个商业企业所占市场领地的大小,与哪些因 素有关?
第四节 区位的相互依附学派
? 当企业在空间任何地点的生产费用都相同的情况下,企业 所面临的市场是线状的时候,企业选择区位的原则趋向于 占领更大的市场领地。
? 霍特林模型
该公式还反映了耕作制度与距离的关系
根据上述条件杜能计算做出了杜能圈结构:
根据上述条件杜能计算做出了杜能圈结构:
第一节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三. 农业区位论的理论意义
1. 杜能第一次阐述了空间距离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对 后来的工业区位论和市场中心地理论上的形成给予了 极大的启发。
2. 杜能用模型分析方法抽象的分析经济问题,使之成为 空间经济学与数理经济学的创始人。
廖什认为: ?大多数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不是寻求成本最低的
空间点,而是寻求利润最大的空间点。利润的大小 与收入与成本两个因素相关。所以,费用最小区位 并不一定就是利润最大区位,而收入和费用的差最 大点即利润最大点才是最优区位。 ?企业产品的销售量取决于三个因素:
市场价格 市场地域(领地)的大小; 企业的生产区位 所以,廖什建立了价格、需求和区位之间的关系模型
② 区域性因素:使工业向特定地点布局的因素,在影响工业成 本的因素中,只有获得原料和动力燃料成本、劳动力成本、 运输成本属于区域性因素(而像固定资产折旧、利息等均不 具有区域性)。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2. 理论前提
① 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② 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③ 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成本
两者都在市场的中心点;
第四节 区位的相互依附学派
3. 如果产品是有需求弹性的,竞争的结果,在空间达到均 衡时两厂商一定是在市场的1/4与3/4处,此时,两 厂商销量最大。
第五节 行为区位理论
? 经济学讨论问题时习惯把人假定为“经济 人”,而现实生活中,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与 经营者,都并非是否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或费 用最小为唯一目标的。他们往往是在某种满 足的情况下行动,其实是“满意人”。
3. 揭示了即便是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出现农业生 产的空间分异,这种分异源自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 间的距离。分异的规律是以市场为中心呈同心圆状。
4. 距市场越近的土地,区位条件越好,土地收益越高, 布局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
5. 揭示了随着土地距城市(市场)距离的增加高成本的 耕作制度会被低成本的耕作制度所取代。
– 同上述农户一样,其它一些的农户也自己生产并出售啤 酒,便在空间上形成各自的市场领地,并不断扩大,最 终达到均衡时为六边形的市场结构。如图:
第三节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 当某一生产者的生产成本下降时,其市场的领地就会扩大了, 从而占据其它生产者的市场领地,使空间上原有的均衡被打
破。如下图:
第三节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假设: 1. 一海滩上消费者均匀分布; 2. 对于产品需求是无限的,而且要是非弹性的; 3. 生产费用在所有的区位都相同; 4. 产品的运费率在所有的区位都相等; 5. 生产者按工厂价销售,运费由消费者支付。
第四节 区位的相互依附学派
分析:
1. 如果只有一个企业,无论在何点布局都能占据所有市场; 2. 如果又有一个企业在进入,在两者竞争在空间达到均衡时,一定是
第三章 区位理论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 第五节 ? 第六节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区位的相互依附学派 行为区位理论 中心地理论
第一节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一. 理论产生的背景和目的
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二. 杜能农业区位论简介
1. 假设条件 杜能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了六个假设条件(教材P53 页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一. 工业区位论产生的背景和目的
韦伯要探讨工业城市在哪里诞生?人和资本在空间上向 哪里集中?其背后的空间机制是什么。
二. 韦伯工业区位论简介
1. 基本概念
① 区位因素(子):使经济活动趋向某一特定地点的“力”。 分一般区位因素(所有工业区位选择有关因素,如运费、劳 动费、地租等)和特殊区位因素(只与特定工业有关,如气 温、湿度等)。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6. 集聚指向论
? 集聚:是一定量的生产企业向空间特定地点集中的过程,这一过程
能带来生产经营成本的节约。
? 集聚有两种方式:一是单个企业规模的增大 —实现企业内部规模经
?
济;
二是由多个企业在空间上的集中产生的集聚,利
益来源于外部规模经济。
? 集聚的原因:纯粹的集聚
偶然的集聚
4. 运费指向论
运费=重量×运输距离,重量指原料与产品的重量,假定 运费率相同
① 工业原料
按原料在空间分布的状态可分为:遍在原料 局地原料
根据局地原料生产过程中的重量转换:纯原料 损重原料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原料指数
表示生产单位产品需运局地原料重量。
Mi
?
Wi Wp
Mi 原料指数
W i 局地原料重量
人为政策组织导致的集聚,源自专业化生产的需要。
? 分散:是与集聚相反的过程,当集聚过度时,分散同样会带来生产
经营成本的节约。
? 韦伯认为,当集聚的节约额比运费(劳动力成本)指向带来的生产费 用节约额大时,便产生集聚。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第二节 数=单位产品增加值/单位产品区 位重量
? 只有在劳动力成本的节约大于企业离开最小的 运费区位而增加的运费时,劳动力指向才会占 主导地位。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韦伯认为:劳动力指向的强弱取决于: ① 劳动力成本指数=劳动工资/产品总重
该指数越大,劳动力指向越强,运费指向越弱,反 之亦然。
② 劳动力系数=劳动力成本指数/区位重量
该系数越大,则劳动力指向强, 该系数越小,运费指向强。
第五节 行为区位理论
W p 产品重量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区位重量
表示每生产单位产品需运的原料与产品的总重量
区位重量
?
局地原料重量 ? 产品重量 =原料 产品重量
?1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② 根据最小运费原理, 当原料地与市场只各有一 个的时候 ,所确定的区位是:
a. 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区区位;Mi=0,Mi<1 b. 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Mi=1 c. 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Mi >1 d. 使用部分局地原料和遍在原料时,产品重大于局地
R=PQ-CQ-KtQ =(P-C-Kt )Q
?其中:
R为地租收入 P为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C农产品的生产费用 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 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 t农产品的运费率。
第一节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R=PQ-CQ-KtQ=(P-C-Kt)Q 从该土地收益(地租)收入公式可以看出:
① 地租收入R随K↑和t↑而↓ ② 地租收入R为零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
原料重,为消费区区位。Mi<1 如果原料地有两个且与市场不在一起时,则最小运费区
位点在“重心”的位置;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如果有多个原料地与市场时,则运费最小区位点满足 :
n
n
? Wi ri ? ? Wi ( x ? xi ) 2 ? ( y ? yi ) 2
)
① 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② 不存在其它(河流、运河)运输方式,马车是唯一的运输工
具; ③ 土质条件各地一样,任何地方均可耕作; ④ 距离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⑤ 人工产品供应仅来自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
于周围平原; ⑥ 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第一节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第三节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 图中P处为生产地点
?
PQ为P点的销售量(市场需
求量)
?
QF为随距P点距离增加的需
求量不断下降的需求曲线
?
以PQ为轴将QF旋转一转得到
的圆锥体,为廖什需求圆锥体,
也为该厂啤酒的需求总量。
? 需求圆锥的底面积,为该啤酒厂
的市场地域(市场领地)
第三节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 廖什的市场区组织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局限性: ①韦伯的工业区位选择只从生产的角度寻求空
间费用最低点,未考虑需求与利润最大也可 能是企业区位选择追求的目标。 ②韦伯工业区位的选择没有考虑一些偶然因素 ,包括投资者个人的偏好、政府的政策等。
第三节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从需求的
角度考虑区位问题)
第三节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一.廖什市场区位模型的假设
1. 在一个均匀的平原上沿着各个方向运输条件都相同, 进行生产必要的原料充足且均匀分布;
2. 平原上农业人口(消费者)均匀分布; 3. 平原上的居民具有相同的技术,可以随时进入市场
(获得生产机会); 4. 除经济方面的作用外,其它因素不考虑。
? 在此假设前提下一农户开始生产啤酒,当产量超 过自己的消费量以后就开始向外出售。由于向外 运输距离的增加,啤酒的价格会越来越高,因此 销量会越来越少,最终形成企业的市场领地。
? 此外,该模型的成立,还有一个前提条件, 企业是“经济人”,经营农业以追求利益最 大化为目标。
? 在作了以上假设后,杜能就排除了一切干扰, 而只探讨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 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相互关系。 (这实质是借助经济学的方法研究空间问题)
第一节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2.形成机制
根据上述假设,以及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 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地租收 入最大化三个隐含的条件,杜能给出了一般地租公式:
也不合理,而成为某种作物耕作的极限 ③ 在市场中心(运费为 0)的点与耕作极限之间的
连线为地租曲线。 ④ 地租曲线的斜率取决于 t的大小(不易运输的商
品t较大,反之亦然。 此公式反映了土地收益与距离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公式 R=(P-C-Kt)Q
? 对于同种作物当t不变时,可令PK=P-Kt,PK 是离城市距离为K的地方的农产品价格,离城 市越远,价格越低。而此时的土地收益为 R=(PK-Cj)Q,Cj为采用耕作制度j时的生 产成本。产量较高的耕作制度成本也较高。 当K变大时,PK就会下降,较高成本的Cj就 会由较低成本的耕作制度Ci所取代。
是固定的,在这种劳动花费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供 给是无限的。
3. 建立工业区位论的三个步骤
① 只考虑运费一个因素时,构成韦伯的运费指向论 ② 加入劳动费用的地区差异,使原运费指向的工业区位发
生第一次偏转。劳动力指向论 ③ 加入集聚因子,观察工业区位发生的第二次偏转。集聚
指向论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i?1
i?1
求最小值满足下列方程组:
?k ?x
?
n
?
Wi
i?1 ri
(x ?
xi )
?
0
?k ?y
?
n
?
Wi
r i ? 1 i
(y ?
yi ) ?
0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5. 劳动力指向论
? 劳动力成本指数 —不是指地区工资的绝对额, 而是指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工资额。
? 在什么情况下企业才会离开运费最小区位而转 向劳动力成本最小区位呢?
?制造系数高的工业——集聚倾向较大(附 加值高的,原燃料消耗少的)
?制造系数低的工业——集聚倾向较小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韦伯区位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 意义: ① 韦伯是第一个建立工业区位理论的经济地理学家,
其理论模型对后人区位理论的研究有着启发作用; ② 韦伯运用抽象演绎的分析方法研究区位问题; ③ 韦伯区位论最主要的贡献就是最小费用区位原则; ④ 该理论不仅限于工业布局中的区位分析,它是经济
? 经营者并非总是在寻求最佳区位,而更多的 情况下是按“最小努力原则”寻求满意区位。
第五节 行为区位理论
? 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
1、获利空间范围的确定 图中: a点是平均费用最低点;也是利润
最大点; b点是平均收益最高点 Ma和Mb表示平均费用与价格相等的
区位,Ma和Mb表示利润的可能 性边界。 Ma与Mb之间地区,收入>费用的地 区为营利区域,在Ma和Mb以外 是收入<费用的地区,为亏损 区域; 只要在Ma和Mb之间,企业均能获利 。所以,企业不一定选择A点 (利润最大点)这一最佳区位 ,而是可以在Ma和Mb之间选择 一个最满意的区位。
? 思考练习题:
1. 一个生产性企业所占市场领地的大小,与哪些 因素有关?
2. 一个商业企业所占市场领地的大小,与哪些因 素有关?
第四节 区位的相互依附学派
? 当企业在空间任何地点的生产费用都相同的情况下,企业 所面临的市场是线状的时候,企业选择区位的原则趋向于 占领更大的市场领地。
? 霍特林模型
该公式还反映了耕作制度与距离的关系
根据上述条件杜能计算做出了杜能圈结构:
根据上述条件杜能计算做出了杜能圈结构:
第一节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三. 农业区位论的理论意义
1. 杜能第一次阐述了空间距离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对 后来的工业区位论和市场中心地理论上的形成给予了 极大的启发。
2. 杜能用模型分析方法抽象的分析经济问题,使之成为 空间经济学与数理经济学的创始人。
廖什认为: ?大多数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不是寻求成本最低的
空间点,而是寻求利润最大的空间点。利润的大小 与收入与成本两个因素相关。所以,费用最小区位 并不一定就是利润最大区位,而收入和费用的差最 大点即利润最大点才是最优区位。 ?企业产品的销售量取决于三个因素:
市场价格 市场地域(领地)的大小; 企业的生产区位 所以,廖什建立了价格、需求和区位之间的关系模型
② 区域性因素:使工业向特定地点布局的因素,在影响工业成 本的因素中,只有获得原料和动力燃料成本、劳动力成本、 运输成本属于区域性因素(而像固定资产折旧、利息等均不 具有区域性)。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2. 理论前提
① 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② 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③ 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成本
两者都在市场的中心点;
第四节 区位的相互依附学派
3. 如果产品是有需求弹性的,竞争的结果,在空间达到均 衡时两厂商一定是在市场的1/4与3/4处,此时,两 厂商销量最大。
第五节 行为区位理论
? 经济学讨论问题时习惯把人假定为“经济 人”,而现实生活中,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与 经营者,都并非是否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或费 用最小为唯一目标的。他们往往是在某种满 足的情况下行动,其实是“满意人”。
3. 揭示了即便是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出现农业生 产的空间分异,这种分异源自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 间的距离。分异的规律是以市场为中心呈同心圆状。
4. 距市场越近的土地,区位条件越好,土地收益越高, 布局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
5. 揭示了随着土地距城市(市场)距离的增加高成本的 耕作制度会被低成本的耕作制度所取代。
– 同上述农户一样,其它一些的农户也自己生产并出售啤 酒,便在空间上形成各自的市场领地,并不断扩大,最 终达到均衡时为六边形的市场结构。如图:
第三节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 当某一生产者的生产成本下降时,其市场的领地就会扩大了, 从而占据其它生产者的市场领地,使空间上原有的均衡被打
破。如下图:
第三节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假设: 1. 一海滩上消费者均匀分布; 2. 对于产品需求是无限的,而且要是非弹性的; 3. 生产费用在所有的区位都相同; 4. 产品的运费率在所有的区位都相等; 5. 生产者按工厂价销售,运费由消费者支付。
第四节 区位的相互依附学派
分析:
1. 如果只有一个企业,无论在何点布局都能占据所有市场; 2. 如果又有一个企业在进入,在两者竞争在空间达到均衡时,一定是
第三章 区位理论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 第五节 ? 第六节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区位的相互依附学派 行为区位理论 中心地理论
第一节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一. 理论产生的背景和目的
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二. 杜能农业区位论简介
1. 假设条件 杜能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了六个假设条件(教材P53 页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一. 工业区位论产生的背景和目的
韦伯要探讨工业城市在哪里诞生?人和资本在空间上向 哪里集中?其背后的空间机制是什么。
二. 韦伯工业区位论简介
1. 基本概念
① 区位因素(子):使经济活动趋向某一特定地点的“力”。 分一般区位因素(所有工业区位选择有关因素,如运费、劳 动费、地租等)和特殊区位因素(只与特定工业有关,如气 温、湿度等)。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6. 集聚指向论
? 集聚:是一定量的生产企业向空间特定地点集中的过程,这一过程
能带来生产经营成本的节约。
? 集聚有两种方式:一是单个企业规模的增大 —实现企业内部规模经
?
济;
二是由多个企业在空间上的集中产生的集聚,利
益来源于外部规模经济。
? 集聚的原因:纯粹的集聚
偶然的集聚
4. 运费指向论
运费=重量×运输距离,重量指原料与产品的重量,假定 运费率相同
① 工业原料
按原料在空间分布的状态可分为:遍在原料 局地原料
根据局地原料生产过程中的重量转换:纯原料 损重原料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原料指数
表示生产单位产品需运局地原料重量。
Mi
?
Wi Wp
Mi 原料指数
W i 局地原料重量
人为政策组织导致的集聚,源自专业化生产的需要。
? 分散:是与集聚相反的过程,当集聚过度时,分散同样会带来生产
经营成本的节约。
? 韦伯认为,当集聚的节约额比运费(劳动力成本)指向带来的生产费 用节约额大时,便产生集聚。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第二节 数=单位产品增加值/单位产品区 位重量
? 只有在劳动力成本的节约大于企业离开最小的 运费区位而增加的运费时,劳动力指向才会占 主导地位。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韦伯认为:劳动力指向的强弱取决于: ① 劳动力成本指数=劳动工资/产品总重
该指数越大,劳动力指向越强,运费指向越弱,反 之亦然。
② 劳动力系数=劳动力成本指数/区位重量
该系数越大,则劳动力指向强, 该系数越小,运费指向强。
第五节 行为区位理论
W p 产品重量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区位重量
表示每生产单位产品需运的原料与产品的总重量
区位重量
?
局地原料重量 ? 产品重量 =原料 产品重量
?1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② 根据最小运费原理, 当原料地与市场只各有一 个的时候 ,所确定的区位是:
a. 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区区位;Mi=0,Mi<1 b. 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Mi=1 c. 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Mi >1 d. 使用部分局地原料和遍在原料时,产品重大于局地
R=PQ-CQ-KtQ =(P-C-Kt )Q
?其中:
R为地租收入 P为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C农产品的生产费用 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 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 t农产品的运费率。
第一节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R=PQ-CQ-KtQ=(P-C-Kt)Q 从该土地收益(地租)收入公式可以看出:
① 地租收入R随K↑和t↑而↓ ② 地租收入R为零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
原料重,为消费区区位。Mi<1 如果原料地有两个且与市场不在一起时,则最小运费区
位点在“重心”的位置;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如果有多个原料地与市场时,则运费最小区位点满足 :
n
n
? Wi ri ? ? Wi ( x ? xi ) 2 ? ( y ? yi ) 2
)
① 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② 不存在其它(河流、运河)运输方式,马车是唯一的运输工
具; ③ 土质条件各地一样,任何地方均可耕作; ④ 距离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⑤ 人工产品供应仅来自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
于周围平原; ⑥ 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第一节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第三节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 图中P处为生产地点
?
PQ为P点的销售量(市场需
求量)
?
QF为随距P点距离增加的需
求量不断下降的需求曲线
?
以PQ为轴将QF旋转一转得到
的圆锥体,为廖什需求圆锥体,
也为该厂啤酒的需求总量。
? 需求圆锥的底面积,为该啤酒厂
的市场地域(市场领地)
第三节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 廖什的市场区组织的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