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课乘法交换律教案与反思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课乘法交换律教案与反思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课乘法交换律教案与反思第【1】篇〗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p45-p46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过程,发现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

2、在理解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基础上,会对一结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索、发现、理解和应用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2、难点: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探索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口算比赛,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口算题
5×225×425×8125×8
2、师:以后在计算乘法时,一般看到“5”想到2,看到“25”想到4,看到“125”想到8;因为这样的两个数相乘能整到十、整
百、整千数,这样可以快速计算。

3、谈话引入:我们在前面已学过乘法的计算,在教学运算中,有许多有趣的规律,这节课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去探索,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二)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多媒体出示情境图
2、估一估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估一估这个长方体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搭成的?
3、算一算
师:谁估计的准确呢?请同学们在本子上算一算,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4、交流算法。

师:谁愿意把你的办法介绍给大家?学生汇报,汇报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师板书:(3×5)×4=60(个)
3×(5×4)=60(个)
(三)比较算式的特点,发现规律
1、刚才两位同学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请同学们一起观察这两个算式,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汇报:略
3、小结:(3×50)×4=3×(5×4)
(四)提出假设,举例验证
1、师:用别的三个数这样计算会不会结果也相同呢?请在本子上举例计算。

2、学生举例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3、集体交流
谁愿意介绍一下你们小组举例的情况?
(五)概括规律
1、从刚才大家所举的例子看,每一组的结果都是相同的。

这样的例子多不多?能举的完吗?
2、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乘法算式中的三个数字,你能写出所发现的规律吗?
板书(a×b)×c=a×(b×c)
板题:乘法结合律
(六)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比较(3×5)×4=603×(5×4)=60两个算式,哪个更简便?
2、看来运用乘法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3、练习:p46“试一试”的题目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七)探索乘法交换律
1、出示两组数据
4×5=5×412×10=10×12
2、师:认真观察,看看你有什么新发现?
3、学生汇报。

4、学生举例验证。

师:你能举出像这样的例子吗?
5、师:如果用字母a、b表示两个数,你能写出发现的规律吗?
6、板书:a×b=b×a
板题:乘法交换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46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口答,集体订正。

2、应用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快速计算下面各题。

25×17×413×8×128(25×125)×(8×4)
(1)学生独立完成,个别板演。

(2)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运用什么运算定律。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学生读课本第45、46页,质疑。

六、作业:课本第46页第2题。

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课乘法交换律教案与反思第【2】篇〗
从《乘法交换律》课堂教学看教学理念
同样是偏远乡镇学校,同样是四年级的课堂,却有着不一样的教学效果,他们的差距在哪儿呢?坐在回县城的车上,我思索着,寻找问题的答案。

【课堂实录一】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生齐: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师:用字母表示?
生1:a+b=b+a
师:用文字表达是?
生齐: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生2:加法结合律a+b+c=a+(b+c)
师:用文字表达是?三个数相加……
生齐: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师:这是前几节课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学习新的乘法运算定律
2.师:打开课本例5,观察图,看你能不能提出与课本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一共种多少棵树?
师:谁来解答?
生2:25×5,5×25
师:结果是?
生齐:125
师:你发现什么?前面有什么相似的?
生:加法交换律。

师:今天是学习乘法交换律(板书课题)
师:你能用字母的方法表达出来呢?
生齐:a×b=b×a
师:你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式子吗?
师:同桌之间交流一下,有的同学不是根据这个例子得到的等式
生1:25×5=5×25,2×25=25×2
生2:25×6=6×25
师:这些等式都有什么规律?
生齐:交换位置,积不变。

师: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乘法交换律。

3. 师:25页做一做,我们做上面两题,下面两题是下节课的内容,我们对一下答案。

12×32=32×(),108×75=()×()
4.小本练习册22页
【课堂实录二】
1.师:前面学习了什么?
生: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师:什么是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谁来说说,忘了吗?
生1: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

师:结合律呢?三个数相加……
生: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a+b)+c=a+(b+c)
2.口算:2×5,6×8,4×25,36×8,125×8,102×3
小结:乘法运算中的三对好朋友。

3.师出示课件:植树节来了,观察主题图,有的人在干什么?有的人在干什么?
生:有的人在植树,抬水。

师:一共有几个小组?每组有几人?几个人负责抬水浇树?
师:问题是什么?
示例5: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1:25×4=100
生2:4×25=100,
师:25×4=100,4×25=100,观察有什么不同?
生:位置不同
师:观察比较,这两个算式什么是相同的?什么是不相同的?
生:数字相同,位置不同。

师:所以25×4=4×25。

师:你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指名上台板演。

生1:20×50=50×20……
学生齐读,判断对错。

师:你能仿照加法交换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乘法交换律吗?
生: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吗?
生1: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
师:统一用字母a、b表示: a×b=b×a。

4.教学例6: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个负责抬水、浇树。

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解法一:25×5×2=250
解法二:25×(5×2)=250
25×5×2=25×(5×2)
师:观察上面的等式,你发现了什么?生:……
师:你能依照加法结合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乘法结合律吗?生:……
小结并齐读乘法结合律。

5.书25页做一做。

6.练习七。

7.总结全课。

师: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其相关简便运算后进行教学的,让学生在解决乘法问题中,观察比较发现算式的特点,并通过举例验证,让学生经历由特殊到普通的过程,进而揭示乘法交换律,再用符号表达,感受到数学的简洁美。

我们可以借鉴加法交换律的教学流程:出示情境——解决生活问题——发现规律——举例验证——揭示概念——用符号表达——练习巩固——总结全课。

这两个课堂如大多数老师一样,课始用回顾旧知的方法引入新课,让学生借助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

众所周知,吃美食讲究色、香、味俱全,吃菜之前,先观色,再闻香,充分调动人的味蕾,使人兴奋,食欲大增,继而品尝味道,让眼睛、鼻子、嘴巴都得到了美的享受。

课堂教学也是如此,除了旧知导入,还可创设学生情境导入,如课堂二出示植树节的情境,通过谈话把学生引入新知学习中;因为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已经熟练掌握,课始也可让学生猜想导入,乘法有哪些运算定律?什么是乘法交换律?再通过验证、归纳乘法交换律。

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观察、验证、比较、归纳等方法,经历和感悟数学知识,是新课程教学中倡导的基本理
念。

第二个课堂老师站在学生的中间,放手让学生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去发现特点,让学生去举例验证,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表达现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课堂氛围浓厚,学生思维活跃。

第二个课堂老师细心设计了课前口算,小结乘法计算的三对好朋友,为乘法结合律的运用打牢基础,如果课堂上老师能强调简便作用,学生就更能体会到运算定律的用处了。

现代科技落实到农村学校,解放了老师,多媒体教学、电子白板、班班通的使用,让数学课堂更加完整生动,知识呈现更加清楚直观。

优美的校园,简陋的课桌,现代化的硬件设施,传统的教学理念,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相信明天会更好。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课乘法交换律教案与反思第【3】篇〗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下p17,p24
教学目标:
1. 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并会用字母表示两个规律;
2. 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用途,发展应用意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迁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并会用字母表示两个规律。

教学准备:
ppt课件、草稿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受交换
师:同学们,你们有过跟同学交换礼物的时候吗?设想一下,你们相互交换礼物,礼物的种类会有变化吗?
学生分享。

师:生活中确实会出现很多交换的情境。

数学中也有交换的情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与交换相关的知识吧!
二、互动新授、探索新知
活动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 根据观察,提出猜想:
(1)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
师: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问题并解答吗?
出示加法问题。

(2)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说说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组内交流)
(3)引发猜想:是否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
2. 学生验证:
(1)你能照上面的样子再写一组吗?
(2)观察上面的式子,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给你所发现的规律起个名字吗?
(提示:这些例子都是几个数相加?两者之间发生了什么变化?结果怎样?)
我们给这个规律起的名字是:加法交换律(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验证时举例证明)
(3)课件出示: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4)课件出示: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a+b=b+a
活动二:探究乘法交换律
1.师:我们已经验证了加法交换律,那么乘法也有交换律吗?下面我们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

(出示课件例5)
猜想一下:(填有或没有)
举例验证:
2.学生汇报发现结果,课件出示: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3.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数,乘法交换律用字母可以怎样表示呢?
4. 学生汇报并齐读
5.课件出示: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
6.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的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交换律”(板书)下面,让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几个问题吧!
三、联系生活、运用定律
1. 结合例子说明等式成立吗?
2. 运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填数。

3.计算下面各题,并运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是否正确。

918十395 35×29
4. 运用所学知识编一编小故事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减法和除法也满足交换律吗?请课后去思考一下吧!
五、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