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专题——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专题——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归纳
一、我们周围的空气选择题
1.把分别盛满甲、乙、丙气体的试管倒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对甲、乙、丙气体的分析正确的是
A.甲、乙、丙气体都易溶于水
B.乙气体比甲气体更易溶于水
C.不可以用排空气方法收集甲气体
D.可以采用排水集气方法收集丙气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盛有可溶于水的气体的试管,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气体溶于水后试管内液面上升;溶水性越强,试管内的液面越高;不易溶于水的试管内没有液体。

所以观察图形可知,甲气体易溶于水,丙气体不易溶于水,乙气体处在甲气体和丙气体之间,据此判断ABCD的正确与否。

【详解】
A、丙气体是不易溶于水的,故错误;
B、应是甲气体比乙气体更易溶于水,而不是乙气体比甲气体更易溶于水,故错误;
C、甲气体易溶于水,我们只能说不可用排水法收集甲气体,而无法判断可否用排空气方法收集甲气体,故错误;
D、丙气体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故正确.
故选D.
2.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酸和碱反应B.检查装置气密性
C.加热液体D.闻气体的气味
【答案】D
【解析】
A、量筒不能做反应容器,故A错误;
B、检查装置气密性必须是密封体系,图示中导管与外界通着,故B错误;
C、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故C错误;
D、闻气体气味的方法:用手扇着闻,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实验基本操作,防止错误操作,造成实验失败。

3.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氟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9
B.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2.06
C.氟、硫、氯三种元素都属于非金属元素
D.氟元素和氯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同一周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
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有几个电子层,就属于第几周期。

【详解】
A、氟原子是9号原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则核外电子数为9,故A正确;
B、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2.06,故B正确;
C、氟、硫、氯三种元素都属于非金属元素,故C正确;
D、氟元素和氯元素核外电子层数不同,位于元素周期表的不同周期,故D不正确。

故选D。

【点睛】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4.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78%
B.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属于可燃物
C.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
D.稀有气体常用于医疗急救
【答案】A
【解析】
【分析】
A、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78%正确,故选项正确;
B、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助燃性,没有可燃性,属于可燃物错误;故选项错误;
C、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错误,因为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故选项错误;
D、稀有气体的用途是:做各种电光源、作保护气等,稀有气体常用于医疗急救错误;故选项错误;
故选A。

5.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据此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砷原子的质子数为33
B.氯原子的M层电子有7个
C.图中只有一种金属元素
D.砷、硒、溴在元素周期表中属于同一族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符号前的数字是原子序数,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原子内的质子数,砷原子的质子数为33,该选项说法正确;
B、M是第三电子层,氯原子的M层有7个电子,该选项说法正确;
C、图中只有一种金属元素,即锗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
D、砷、硒、溴在元素周期表中处在同一行,属于同一周期,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6.地壳中含有丰富的氧、硅、铝、铁等元素。

结合下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氧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6
B.硅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铝原子在化学反应是易失去电子
D.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5.85g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从图中可知氧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第一层为2;第二层为6。

此项不正确。

B.硅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此项不正确。

C.铝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个,在化学反应是易失去电子。

此项正确。

D.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5.85,此项不正确。

所以应选C项。

考点:原子的构成、元素周期表
7.化学上常用元素符号左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和,如136C表示核内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

下列关于13153I和12753I 的说法错误的是
A.各一个原子相比较,质子数相同B.各一个原子相比较,中子数相同
C.各一个原子相比较,核外电子数相同D.属于同种元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两个符号都表示质子数为53的碘元素的原子。

此项正确。

B两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但左上角的数值不同。

所以它们的中子数不同。

此项不正确。

C在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以两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同。

此项正确。

D元素的种类是由其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决定的。

两原子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

此项正确。

所以应选B 项。

考点:原子的构成
8.下列化学反应中既不是化合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的是()
−−−−→氧化镁
A.镁+氧气点燃
−−−−→水+二氧化碳
B.石蜡+氧气点燃
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C.高锰酸钾−−−→
D .氢气+氯气−−−→光照氯化氢
【答案】B
【解析】
【详解】
从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情况可知化合反应的特征是“多变一”,分解反应是“一变多”。

A 、镁+氧气点燃
−−−−→氧化镁中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故A 错误;
B 、石蜡+氧气点燃
−−−−→水+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分解反应,故B 正确。

C 、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
反应,故C 错误。

D 、氢气+氯气−−−→光照氯化氢,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D 错
误。

故选:B 。

9.分类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维,下列图中的包含关系,正确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答案】B
【解析】
【分析】
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分为氧化物、酸、碱、盐;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酸是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是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盐是电离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酸性溶液包含酸溶液,中和反应一定属于复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是交叉关系,盐和氧化物是并列关系。

【详解】
A 、酸性溶液包含酸溶液,故A 选项错误;
B 、中和反应一定属于复分解反应,是包含关系,故B 选项正确;
C 、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是交叉关系,不是包含关系,故C 选项错误;
D、盐和氧化物是并列关系,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点睛】
区分应用物质的分类、物质的关系等是解题关键。

10.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B.凡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的反应就是分解反应
C.物质只有和氧气发生的反应才是氧化反应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
【答案】D
【解析】
化合反应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其特征是“多变一”,而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的反应,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解:A、化合反应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其特征是“多变一”,而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的反应,两者并无直接的关系,所以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说法错误;
B、分解反应要求反应物一定是一种,所以凡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分解反应;
C、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的反应,说法错误;
D、红磷的燃烧时磷与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的反应,有氧参与且符合“多变一”的化合反应特征,故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

故选D。

11.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过程中,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试管中剩余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选项错误;
B、反应过程中锰元素的质量不变,随反应的进行剩余固体的质量减小,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大,选项正确;
C、试管内剩余固体的质量不能为零,选项错误;
D、生成气体的质量到达最大值后不能减少,选项错误;
故选B。

12.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倒入澄清石灰水后变浑浊
B.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更旺,火焰呈明亮的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D.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放出热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A、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B、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的热,故选项说法正确。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生成四氧化三铁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但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还需要注意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的区别。

13.下列图像中能表示用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时,二氧化锰在固体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a%)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图是(b时间表示反应已完全)()
A.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
在该反应中二氧化锰用作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在化学反应中,氯酸钾的质量在不断的减少(由于氯酸钾在加热时不断产生氧气),所以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a%)在不断增加,反应结束后就不变了,在没有反应时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不能是零。

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

故选B。

14.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氮气可用作食品保护气
B.按质量计算,空气中含有氮气约78%,氧气约21%
C.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D.空气中的CO2气体与雨水结合形成酸雨
【答案】A
【解析】A、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作保护气,正确;B、空气组成中按体积计算,空气中含有氮气约78%,氧气约21%,错误;C、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差,错误;D、酸雨形成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不是二氧化碳,错误。

故选A。

15.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B.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答案】B
【解析】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错误;
B、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正确;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在空气中仅能出现红热现象,错误;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生成四氧化三铁是结论而不是现象),错误。

故选B。

16.“低碳”是一种生活理念,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要求的是()
A.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B.长期微信在线,方便抢红包
C.节约使用化石燃料
D.尽量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出行
【答案】B
【解析】
低碳经济就是指通过开发新能源,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A、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含量,保护环境,符合“低碳”要求;正确;B、长期微信在线,方便抢红包,会浪费电能,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不符合“低碳”要求错误;C、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可以减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消耗,符合“低碳”要求,正确;D、尽量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出行可以减少石油、天然气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符合“低碳”要求,正确;故选B。

17.通过实验测定了空气组成的科学家是()
A.门捷列夫B.达尔文
C.拉瓦锡D.牛顿
【答案】C
【解析】
A、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元素周期表,错误;
B、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错误;
C、拉瓦锡首先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正确;
D、牛顿发现了力学定律,错误。

故选C。

18.已知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各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以上原子的核外都有三个电子层
B.Na+和Mg2+的核外电子数不相同
C.Na与S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2S
D.在化学反应中氯原子容易得到电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的数字为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为该层上的电子数。

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当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时,反应中易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当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时,反应中易得到电子成为阴离子;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且电子数为2,或者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结构为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

【详解】
A.以上原子的核外都有三个电子层,正确;
B.Na+和Mg2+的核外电子数相同,都是8,错误;
C.Na与S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2S,正确;
D.在化学反应中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大于4,容易得到电子,正确。

故选B。

19.图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燃烧匙中的红磷越多,水位上升越高
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用硫或木炭代替
C.选用红磷是因为反应可以耗尽O2,生成固态的P2O5
D.本实验可以证明空气含有N2、O2、CO2和稀有气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
A、红磷的量足,能耗尽氧气,当氧气耗尽后,反应停止,水位不会继续上升,故A不正确;
B、因硫或木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物都为气体,不能用于该实验,故B不正确;
C、因红磷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固态P2O5,固体生成物的体积对实验结果几乎没有影响,因此C正确;
D、该实验中红磷只与空气中氧气反应,所以只能确定空气中有氧气,剩余气体的成分不能确定,因此D不正确。

故选C。

20.采用燃烧法除去空气中的氧气得到较纯净的氮气,下列物质最适宜选用的是
A.铁丝B.木炭C.蜡烛D.红磷
【答案】D
【解析】
【详解】
A. 采用燃烧法除去空气中的氧气得到较纯净的氮气,所选物质必须只与氧气反应,且不生成气体物质。

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木炭燃烧有气体生成,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 蜡烛燃烧有气体生成,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红磷燃烧只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无气体生成,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