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3例尿液标本细菌L型培养结果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03例尿液标本细菌L型培养结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尿液中的细菌L型培养结果在临床感染诊疗中的作用价值。
方
法对503例患者尿标本选用普通培养和细菌L型培养方法进行检测,并对阳性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分析。
结果 503例患者尿标本共检出细菌320株,其中普通型阳性菌95例,L型阳性115例,普通型与L型混合感染110例。
药物敏感试验结
果分析所得,所有细菌L型对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敏感性较高。
结
论临床在感染性疾病中与细菌L型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尿液L型细菌培养可提高感染细菌检测阳性率,为临床诊断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感染疾病细菌培养细菌L型
1935年英国学者Klieneberger在研究鼠咬热的病原体念珠状链杆菌时,意外
地发现了一种肉眼可见的微小菌落,其菌体呈高度多型性,认为是该菌的一个变种;因为该变种是在Lister医学研究所内发现的,即取其第一个字母以命名,故
称为L菌。
在泌尿道感染疾病中尿常规培养细菌检出率较高,如今在高科技时代
的发展中,对L菌的认识已不仅仅是局限在细菌形态学问题,而是已经涉及到多
学科如传染病学、遗传学、病理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及生物制品质控等广泛
领域的重要问题[1]。
现将503例尿液标本细菌L型培养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资料选自2005年3月至2010年6月503例住院患者的清晨空腹中
段尿液。
年龄在17~68岁之间;患者有泌尿系感染等多种感染性疾病。
1.2 标本采集回顾分析的503例者的尿液培养结果,其标本均采自在患者入
院后使用抗菌素前,按照尿液细菌培养要求,清洗尿道口或外阴部位后采集患者
中段尿液,置于专用带盖尿液培养盒内并及时送检。
1.3培养方法培养及鉴定时均按操作规程进行[2],用定量接种环定量接种。
35℃24h,进行观察细菌菌落形态、计数、涂片、革兰染色,革兰阴性杆菌菌落
计数>105CFU/ml、革兰阳性球菌计数>104CFU/ml者判定为泌尿道感染。
1.4 培养鉴定培养细菌L型培养方法按照文献[3]进行。
选用的培养基有LPM
琼脂、Oxford或改良Oxford琼脂、PALCAM琼脂及EHA等琼脂。
将尿标本直接接种于固体L型平板,置35℃5%~10%CO2培养箱中孵育,每天观察。
一旦出现李斯
特菌样菌落、颗粒型菌落,则移种至血平板和L型平板传代回复成返祖菌,再按进
行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
药敏试验按WHO推荐的K-B纸片扩散法进行,判断
标准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标准。
抗生素纸片系卫生部生物制品和药品
检定所生产。
2 结果
在培养的503例患者尿标本中共检出细菌320株,其中普通型阳性菌95例,普通型与L型混合感染110例。
L型阳性115例,阳性率为22.86%。
其中有合并
2种细菌患者45例,合并3种细菌的患者28例,还有42例合并4种以上细菌。
培养的细菌有革兰氏阳性菌及革兰氏阴性菌。
其中李斯特菌115例患者所培养鉴
别出L细菌有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64株,威氏李斯特菌12株,伊氏李斯特菌17例,斯氏李斯特菌20株,格斯李斯特菌12株等合并其他李斯特亚种。
其余菌株为其他革兰氏阳性菌株或革兰氏阴性株。
药敏试验分析,李斯特菌株对万古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和小诺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螺旋霉素,和多西霉素、美满霉素等敏感。
3 讨论
本组503例尿液标本培养后,出现李斯特菌阳性的患者115例,阳性率为22.86%。
说明李斯特菌阳性率好高,感染性及致病性很强。
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
的不规范使用和机体免疫力降低等因素造成的条件致病性微生物感染的情况也呈
明显增多的趋势[4]。
由于L型细菌(L菌)发现早,但是直到近20多年来由于检
验技术不断地改善,才对L菌及其感染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有关的报道才越来
越多,其所致的病种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
3.1 L型细菌特性李斯特菌为革兰氏阳性短杆菌,不分枝,无芽孢,长0.5~
2μm,宽0.4~0.5μm,菌体细胞呈单个或短链状,培养时间延长或粗造型培养物
菌落呈丝状菌体(6~20μm)。
在35℃时失去动力或运动非常缓慢[5]。
李斯特菌
能发酵多种糖类,V-P和甲基红试验阳性,绝大多数菌株触酶阳性,氧化酶阴性。
3.2 L型细菌分布范围(1)此型细菌分布极广,凡有细菌存在之处,如土壤、河水、动物器官及人体组织等,便有L菌的存在;病原微生物的L菌保存着一定
的毒力,具有致病性。
此型细菌虽然胞壁缺如或残缺不全,但是只要其胞浆完整
无损,在高渗环境中依然具有生命力,可生长繁殖;(2)基本形态:高度多形性,
可表现为球状、杆状、链状及丝状形,且大小不一;菌落微小,直径只1μm左右;在琼脂培养基上,进而细胞壁便遭破坏菌落内陷,与普通的菌落外凸不同。
3.3 L型细菌培养特点此菌分为3种类型,即液体增菌培养基、液体培养基
和固体培养基。
在普通培养基中可加入渗透压稳定剂20%的马血浆和5%氯化钠,固体培养基现多用成品Kagan培养基;国内多用改良培养基。
要用特殊的高渗培
养剂是因为L菌的胞膜内蛋白质含量高,导致渗透压高于胞膜外,培养时需要有
一定的高渗环境才能稳住菌形不变。
这也就是L菌常规培养阳性率不高的原因。
现在知道L菌也存在于红细胞内,当红细胞裂解时此菌就大量释入于血中,故有
学者就把采得的血标本用溶血法把红细胞溶解来培养L菌,结果常规培养检出率
为1.4%(3/210份),溶血培养检出率为48.5%(102/210份),检出率明显提
高[6]。
3.4 L型细菌鉴别(1)注意属间鉴别大多数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在羊血
琼脂上可产生各种独特地溶血环进行鉴别。
(2)注意属内的其他L型细菌鉴别,如本组115例阳性李斯特菌株中所培养鉴别出L细菌有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64株,威氏李斯特菌12株,伊氏李斯特菌17例,斯氏李斯特菌20株,格斯李斯
特菌12株等合并其他李斯特亚种等不同属内菌株。
3.5 抗生素的选用本菌株变成L菌株后,其药敏性发生很大的变化,要针对L
菌的特点来选用抗菌药物。
选取对菌壁及胞浆膜均有效的抗生素,如万古霉素、
氯霉素和新生霉素等;可选取作用于胞浆膜和干扰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如阿米
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和小诺霉素等氨基糖甙类抗菌药物,它们对L菌株的
杀灭作用要比对本菌株更强,特别是前者对大多数氨基糖甙纯化酶稳定,尽管临
床使用频率高,也不易产生耐药;也可选用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分别如红霉素、罗红霉素、螺旋霉素等,这些抗生素均可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形成;喹诺酮类,如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均是抑制致病菌的核酸的核成,从而发挥杀菌效应的;不宜选择作用于胞浆膜上的磷脂的抗菌药物,如多黏菌素B等,因G+细菌的菌
壁及胞浆膜均缺乏磷脂,故这些抗生素对L菌株及其亲本菌株是无效的。
综上所述,只要掌握了L型细菌的生物特性,就会选择合适的培养方法及培
养皿进行尿液内L型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也才会培养出符合临床患者感染部位
需要治疗的有力诊断依据,同时也提高检验L型细菌水平,进一步指导临床合理
应用抗菌素。
参考文献
[1]贾辅忠,李家泰主编.感染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70~676.
[2]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472-570.
[3]樊秀华,彭少华. 427株细菌L型医院感染与耐药分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1):13-14
[4]李艳,蒋汉茂. 溶血法培养在细菌L型检验中的应用.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6,6(3):277~278.
[5]陈东科,孙长贵.需氧革兰阳性杆菌李斯特菌属.实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与图谱[M].B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1):264-267.
[6]Domingue GI,Thomas R,Walters F, et al. Cell wall deficient becteria as a cause
of idiopathic hematuria. J Urtol,1993,150(2) :48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