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第三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第三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诗的任侠精神
汉魏以来,游侠形象开始在诗歌里崭露头角。

但是,直到唐代,尤其是到了盛唐时期,对游侠的赞美才如奇峰突起,成为全社会普遍的歌唱。

唐诗中的任侠精神,不是个别的、偶然的现象,它随着唐诗高潮的到来而扩展成为诗坛上的一代风尚。

所谓任侠精神的具体内容,大致包括下面数端,即:排难解纷、效功当世的襟怀;轻财好施、重交谊、重恩义的操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风度;尚武轻儒的意识,以及豪荡使气,不以礼法为意的个性。

所有这些,曾被司马迁概称为“侠客之义”,它们在盛唐诗歌中不仅得到了全面的歌颂,而且由于它们和时代的进步理想相结合相渗透,因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健康、生动、有力。

盛唐诗歌对“尚武”精神的赞美,闪耀着立功效世的人生理想的光芒,这和“轻儒”的意识从一正一反两个方面张扬了任侠理想,从而呈现出一种“非文人文化”的面貌。

而对豪荡使气、磊落不羁的性格的推许,也是和反礼法、反权贵、反教条的思想内容结合在一起的。

诗人对游侠形象的集中歌唱,以及对生活中的侠义精神的开掘和赞美,表现了这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面貌。

它显然并非儒、道、释这些意识形态所尽能规范和牢笼的,但它构成了唐诗思想内容和美学风格的组成部分,却是毋庸置疑的。

任侠精神之所以能够成为唐代突出的文学现象,是因为当时社会生活为它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社会上盛行的游侠风气,一旦和特定时期的历史需要、社会思潮相结合,就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文学理想。

商业资财的积累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为游侠的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北方游牧民族的大规模内附和迁徙,不仅给中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且也使其雄杰剽悍的风尚深入内地。

但是,盛唐的诗人们之所以不约而同地从任侠风气中吸取诗情,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它提供了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力量。

唐诗中任侠精神的美学意义就在于: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富有开拓精神的性格,一种强者的性格,它以其富于展望的清醒信念,直面现实的斗争意识,敢说敢为的豪爽意气,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时期最富有朝气的青春时期。

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力的美,运动的美,因而成为中华民族淋漓元气的历史明证。

这正是构成唐诗永久魅力的奥秘之一。

1.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体现任侠精神的一项是( )
A.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B.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C.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D.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尚武”精神闪耀着唐人立功效世的人生理想的光芒,而“轻儒”的意识则使盛唐诗歌呈现出一
种“非文人化”的面貌。

B.“尚武”“轻儒”张扬了任侠理想,而后者更使唐诗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

C.“尚武”和“轻儒”并不矛盾,它们在张扬了任侠理想的同时,也使盛唐诗歌呈现出一种“非文
人化”的面貌。

D.盛唐诗歌对“尚武”的赞美正面张扬了任侠理想,而对“轻儒”的否定则从反面张扬了任侠理
想,二者结合,使盛唐诗歌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

3.以下概括任侠精神成为唐代突出的文学现象的原因的句子中,概括最准确、最全面的一句是( ) A.社会上盛行的游侠风气,一旦和特定时期的历史需要、社会思潮相结合,就形成强大的精神力
量,从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文学理想。

B.当时的社会生活为它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普遍、更健康、更生动、更
有力。

C.商业资财的积累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为游侠的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提供了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力量。

D.北方游牧民族的大规模内地迁徙,不仅给中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且也使其雄杰剽悍的风
尚深入内地。

参考答案:
1.D
2.C
3.A

2.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百家讲坛》拉开了“文化奶妈”时代
“《于丹〈论语〉心得》签售一日过万册”,这个新闻近几日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盘旋,因为它不是个枯燥的阿拉伯数字。

签售当日,我路过中关村图书大厦,看见好多人绕着楼排队,起先以为是商场要大优惠,他们在抢购什么东西,走近才知道,原来是为了于丹女士讲孔子的签名售书。

冬天的风在他们身上肆意拍打着,蛇样的队伍却越来越庞大,从这样的人群旁边走过,心情颇为复杂。

央视《百家讲坛》火爆后,文化传承似乎找到了一条通向罗马的捷径。

本来是给闲人解闷的讲坛,成了普及经典文化的圣地。

一批嘴皮厉害的讲人次第登场,于此扬名立万,跻身学者兼畅销书作
家的行列,名利双收。

自余秋雨开始,文化找到了他的“传教士”,“传教士”也先后找到了文化。

人们买名著经
典,只是为了装点门面,并不就去如饥似渴地阅读,而要等待"传教士"的出现。

比如,刘心武之于
《红楼梦》,易中天之于《三国演义》,孔庆东之于鲁迅著作。

从普及文化的角度看,这样的现象令
人欣喜。

每一个讲解者都复活了一本书甚至一个领域,读者也经由他们的讲解,激起强烈的阅读经典
的兴趣。

在一个精神无指向的时代,他们给出了一条文化传承之路。

一大批文化“传教士”的出现,改变了中国文化传播的方式。

我把讲解者称为“文化奶妈”,把
这种传承方式命名为“文化奶妈”式——就是得有奶妈吃了文化之草,再挤出奶汁喂养嗷嗷待哺的文
化学童。

“文化奶妈”出现的原因很复杂,但大致可以找到这么两条:一是长期与文化的隔离,大众阅读
理解能力极度下滑,已经很难弄明白老祖宗的字意了。

这就需要人把文化通俗化,导入大众之耳。


是缺乏耐心,渴求速成。

效率主导了人的生活,即使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也得服从这个硬道理。

我们
已经没有时间体味先哲的精神,我们要的是结论,能让我们受用的东西。

因此,文化方便面大行其
道。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要放声赞美奶妈的功劳。

他们尽管不是最有水准的学者,不能给我们提供学
术标杆,但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传达出中国文化的魅力,使百姓愿意亲近文化。

当国民阅读率持续走
低的时候,有这样安慰国人的二手经典,当然不是坏事。

如果往深里思考,忧虑也不少。

已经出版的种种解释,都是个人化的探究与心得,毫无疑问,都
在放大或缩小原著的思想空间,甚至背离原著主旨,把读者引向理解的歧途。

在读者与经典之间,他
们可能是桥梁,也可能是阻燃剂。

出版的一窝蜂,使咀嚼式文化产品急速繁殖,读者越来越懒了。


此造成的阅读依赖心理,将使名著远离人们,取椟还珠。

如果注意到《百家讲坛》的产业化运作方式,我们对其弊端就不能不加以警惕。

在我看来,“奶
妈文化”商业化操作的后遗症非常明显:首先就是急功近利,以市场定选题定人选,完全工业化操
作,把精微的理解纳入程式化的规范里,长此以往必将形成恶俗的风气。

其次,为了标新立异,对原
著发挥离谱,靠过度解释吸引大众耳目。

三是庸俗化家常化,以探究人性做幌子,把历史拆解成逗乐
子的庸俗段子。

提醒咂巴奶头的文化学童,你们吃的东西毕竟不是原汁,而是替代品,如果想弄明白中国文化的
原味,一定要去啃原著啊!
《论语》固然要看,但重在实行。

孔子塑造了中国人的特征和行为准则,昭示了礼乐调和的人生
境界。

人之为人的奥秘皆在于此。

用心去读,用力实践,《论语》才有价值,否则就只是滑稽的装
饰。

我们如果只是冲着某人的签名才会读孔子,孔子真的像艺术家金锋塑造的那样--要哭
了。

(选自《中国青年报》2006年12月4日,有删改) 7.下面关于"文化奶妈"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奶妈”是指那些讲解中国文化的人,即文化"传教士",他们改变了中国文化传播的方式。

B.“文化奶妈”传承文化的方式往往是他们吃了文化之草,再挤出奶汁喂养嗷嗷待哺的文化学童。

C.作者认为要赞美“文化奶妈”的功劳,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传达出中国文化的魅力,使百姓愿意亲近文化。

D.作者提醒咂巴奶头的文化学童们,一定要认真去啃文化方便面,因为其中有“文化奶妈”大量的个人化的探究和心得。

8.下面不是“文化奶妈”出现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大众长期与文化的隔离,大众阅读理解能力极度下降。

B.是《百家讲坛》产业化运作的结果,是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结合的产物。

C. 效率主导了人的生活,人们没有耐心去阅读,褐望速成。

D. 普通人读不明白传统文化的字意了,需要“文化奶妈”将其通俗化,直接让大众接受。

9.下面的表达与原文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文化”与“传教士”是一个双向选择,二者的结合,促进了文化的普及。

B.“文化奶妈”的出现,复活了一本书或一个领域,激起了读者强烈的阅读经典的兴趣。

C.作者认为现代人没有时间体味先哲的精神情感,但要知道其中的结论和能让我们受用的东西,因此作者提倡我们阅读“文化奶妈”的二手经典。

D.“文化奶妈”的商业化操作后遗症十分明显:形成恶俗化的风气、对原著的过度解释和把历史拆解成逗乐子的庸俗段子。

参考答案: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言志”,历来被我国诗人视为指导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领域的开山纲领。

作为一种文学观念,《诗经》在对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的萌芽,明确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作为一种理论概念,“诗言志”最早大约是出自《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

到了战国时代,“诗言志”的说法就比较普遍了,这个时期各家所说的“诗言志”含义并非完全相同,但占主流的还是指思想、抱负和志向,带有强烈的政治和伦理道德倾向。

汉代,“诗言志”的内涵开始发生了变化,加入了情的内容。

先秦的“志”到了两汉,主要指志
向抱负和情感相融合,情理结合。

孔颖达明确提出了“情志一也”:“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
一也。

”汉代将情志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看待,其意义在于,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的分别,道学家往往割裂二者,导致对各种情感抒发的抹杀。

而汉人的情志统一,一来是合理的,并且出现了诗歌创作上汉魏风骨的伟大成就,成为后世的典范;二来对后来“缘情”说的兴起起到了示范作用,因此在文学批评史上有重大理论意义。

汉魏之后,特别是六朝时期,诗歌创作则朝向重情的方向发展。

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指出:“诗者,持也,持人情性。

”这些观念的提出,反映了诗歌创作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

“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

而六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礼义”的束缚,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而且“情”甚至反过来包含了“志”。

刘勰提出了“为情造文”之说:“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为情造文”的“情”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情感,而是包含了先秦的“志”。

作为对佛道思想的批判和对儒学思想复兴的努力,唐代文学家韩愈提出“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反对仅仅将诗歌看作表达个人情感的工具,而是要尽力回溯到儒家“诗言志”的开端。

唐代诗歌创作重新回到了“情志一也”,这一点从李白、杜甫和白居易那里都可以明显感受到。

对前代“情志”的综合,正是唐代文学得以正常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也迎来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个黄金时代。

到了宋代,随着宋明理学兴起,宋代诗歌表现出说理的特征,成为圣贤之道的附庸,慢慢脱离了传统的志与情,中国诗歌的高峰和黄金时代也就此过去了。

(摘编自肖朗《“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流变》)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言志”作为古代诗歌理论纲领,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战国时代成为较为普遍的说法。

B. “诗言志”的含义,在先秦时期主要指思想、抱负和志向,汉代开始内涵更加丰富。

C. 古代诗歌创作中“志”与“情”的关系大致有重志轻情、志情相融、重情轻志及志含情中。

D. 汉魏之后,诗歌创作从“言志”转变为“缘情”,诗家不再言儒家政教怀抱之“志”。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为纲,论证了“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流变及其影响。

B. 文章引经据典,考据严谨,评析结合,体现了文学评论的特点。

C. 文章第三段两次引述刘勰的话,意在强调六朝时期诗歌创作“重情”的特点。

D. 对汉代“诗言志”内涵的变化,文章既肯定了其积极意义,又指出了存在的不足。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中情感的抒发被抹杀,根本原因是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之别。

B. 把“诗言志”与“诗缘情”有机统一起来,是汉唐诗歌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C. 唐代诗歌创作重回“情志统一”,是韩愈、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D. 由于背离了“诗言志”这一创作理论而偏重说理,宋代诗歌成为了圣贤之道的附庸。

参考答案:
1. D
2. C
3. B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汉魏之后,诗歌创作从‘言志’转变为‘缘情’,诗家不再言儒家政教怀抱之‘志’”错误,选项曲解文意,原文第三段首句“汉魏之后……诗歌创作朝向重情的方向发展”“……反映了诗歌创作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表达的是创作的侧重点变化,不是截然变化;其后说六朝“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不囿于”不意味着“不再言”。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说两次引述刘勰的话“意在强调六朝吋期诗歌创作‘重情’的特点”错,原文是“刘勰提出了‘为情造文’之说:‘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为情造文’的‘情’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情感,而是包含了先秦的‘志’”,由此可知第二次引用的目的有二,一是阐释刘勰的“为情造文”说,二是证明其“情”“包含了先秦的‘志’”,照应上文“而且‘情’甚至反过来包含了‘志’”的论述。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诗歌中情感的抒发被抹杀,根本原因是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之别”错误,选项因果不成立,原文是“汉代将情志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看待,其意义在于,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
志’与‘缘情’的分别,道学家往往割裂二者,导致对各种情感抒发的抹杀。

……因此在文学批评史上有重大理论意义”;
C项,逻辑混乱,韩愈“文以载道”的文学主张对唐代诗歌创作重回“情志统一”确实起了推动作用,但原文举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为例则是为了以其作品佐证“唐代诗歌创作重新回到了‘情志一也’”的观点,选项则将其曲解为重回“情志统一”的条件,故错;
D项,遗漏原文重要信息,原因表述不周全,原文说“宋诗……成为圣贤之道的附庸,慢慢脱离了传统的志与情……”,“脱离传统的志与情”意味着不仅脱离了“诗言志”,同时也脱离了“诗缘情”。

故选B。

【点睛】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

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8分)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
子谓子路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路》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3分)
译: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3分)
译:
(2)根据以上两段内容,简要谈谈孔子的治国理想。

(2分)
答:
参考答案:
(1)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2) 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0、选出不含通假字的一句
A.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D.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1、选出“之”字起取消主谓独立性作用的一项
A.不知东方之既白 B.徘徊于斗牛之间
C.扣舷而歌之 D.羡长江之无穷
12、选出下列句中属被动句的一项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B.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D.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文:
B.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C.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文:参考答案:
10、D
11、A
12、B
13、 (1) 听任小船飘流到各处,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

(2) (箫声)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妇为之饮泣。

(3) (曾盂德)横转矛槊岭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6分,每小题2分)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

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

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

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

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10、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有一老父,衣褐(名词作动词用,穿)
B.因长跪履之(名词作动词用,替……穿鞋)
C.良殊大惊,随目之(名词作动词用,目送)
D.良因怪之,跪曰:“诺。

”(名词作动词用,怪异)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父去里所
B.为其老,强忍良业为取履
C.良鄂然,欲殴之良殊大惊,随目之
D.与老人期,后,何也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12、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石老人走到张良跟前时,鞋子掉到了桥下。

老人是故意这样做的。

B.老人把鞋子掉下桥去,又要张良下去取回来。

张良认为这是在戏弄他,很生气,几乎要动手打老人。

C.张良因为看到老人年纪大,只好强忍着走下桥去取鞋。

D.为了得到那本《太公兵法》,张良按照老人的话,一连三天早早地来见老人,而且一天比一天来得早,以此来表示自己的诚心。

(16分)
13、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1)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3分)
(2)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2分)
参考答案:
10. D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11. 选C,都作代词,代老父。

A.处所,这里指张良身边。

/ 表示大概的数目。

B.因为,连词/替,介 D.助词,表疑问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
12. D
参考译文:
张良曾经有空闲,从容地在下邳桥上信步闲游。

有一老人,穿着麻布短衣,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鞋掉到桥下,回头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拿鞋!”张良很惊讶,想打他,因为他老了,勉强忍着气到桥下捡来了鞋。

老人说:“把鞋给我穿上!”张良(想)已经给他捡了鞋,就跪着给他穿上了,老人伸着脚承受,(而后)笑着离开了。

张良很惊奇,目送老人走了一里左右,老人又回来了,说道:“小伙子值得教导。

过五天,天刚亮的时候,和我在这儿相会。

”张良因此觉得奇怪,跪着回答:“好。

”五天后天刚亮,张良去到桥上,老人已经先到了,(老人)发火说:“同老年人约会,(却)晚来,为什么?”(说罢)就走,(嘱咐)说:“五天以后早早相会!”五天后鸡叫头遍,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儿)了,又发怒说:“又来晚了,为什么?”(说罢就)走了,(嘱咐)说:“过五天,再早点来。

”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

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这样。

”于是拿出一卷竹简编成的书,说:"好好读这卷书就可以做帝王之师了,。

十年后,将应验。

十三年(后),你去看望我,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那就是我。

"(说完)就走了,没有说别的话。

(张良)没有再见到(老人)。

天亮后,(张良)看看他送的那卷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张良感到这件事实在怪,(从此)经常诵读、研究这卷兵书。

13、(1)老人走了一里左右,又回来了,说道:“小伙子值得教导!过五天,天刚亮的时候,和我在这儿相会。

”(3分)
(2)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这样。

”(2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从意外致残、生活无望到残奥会夺冠,并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他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人生道路。

B. 学校宿舍、教学楼等人群密集区,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学生掌握火灾中自救互救相当重要。

C. 除了驾驶员要有熟练的驾驶技术、丰富的驾驶经验之外,汽车本身的状况,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