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研究
2010-08-25 09:41:56 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网进入论坛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从研究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目的和意义展开论述,分析了心理健康与教师个体成长、学习生活及教学工作的相互关系,明确了教师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及其他教师的心理与行为,而且对教师个人工作的成败、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笔者充分引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有关实证数据及相关媒体的个案报道,阐述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着重论述了几种中小学教师常见心理问题,从中我们看到: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到了必须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的时候了;然后笔者根据教师健康现状分析了影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社会(职业特征)、家庭(个体)及学校因素。

最后,从五个方面简要地论述提高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基本途径和做法。

【正文】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
学校是一个由学生和教师组成的整体,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关键所在,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及其他教师的心理与行为,对于教师个人工作的成败也有极其重大的作用。

本文作者根据自己近9年的教学工作经验及对有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两方面材料的学习,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认识。

1研究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目的和意义:
心理健康是个体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研究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就是关心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的体现;同时,由于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交往,所以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

因此研究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利于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心理健康是人生活、学习和工作积极性的基础,是一个人全面健康发展的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教师心理健康是教师完成工作职责的前提条件,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比常人更好的心理素质。

许多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心理健康的促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有学者指出,教师心理健康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是教师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一方面,健康的心理是教师良好
身体素质的必要条件,心理上的健康会有效增强身体机能进而促进生理健康;另一方面,教师心理健康与其工作积极性、创造性、持续性就密切相关。

只有教师处于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积极投入工作,充分发挥其潜能,因而取得令人满意的工作效果。

?
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教师心理健康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只有健康心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健康的学生。

教师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社会性和人格品质的发展。

只有心理积极、健康的教师,才能创造出一种和谐与温馨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相反,如果教师情绪紧张、烦躁、忧郁会产生一种紧张与压抑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惶惑不安;教师存在心理情绪问题及其导致不适宜的教育行为也会直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过度焦虑、压抑或抗拒、逆反,进而影响学生人格、情感的健康发展,并极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丧失学习与行为努力的动机与进取心,最终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

还有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状态是其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如果我们忽视教师这一重要的教育因素,而去寻求其他开展心理教育的途径,其效果会大打折扣。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只有发掘出教师自身的教育因素,才能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才能真正把心育工作落到实处。

?
此外,教师心理健康还直接关系到教师能否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

因为教师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教师的人际交往态度与行为,影响其师生关系、同事关系,而且还会影响其家庭关系、家庭生活氛围与质量。

因此,教师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是教师职业规范的需要,更是教师个体发展和自我追求的需要。

教师是人,既然是人,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失衡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就会产生心理疾病,教师一旦患有心理疾病就会产生负面影响,对教育事业不利。

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及其他教师的心理与行为,而且对教师个人工作的成败、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状况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一些心理学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得到大致的答案:
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曾采用国际公认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对教师进行检测,检测表明:69%的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

另外,嫉妒情绪明显,焦虑水平偏高等也较为突出;
1995年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课题组对上海市3055名小学教师进行(SCL-90)
量表的测试,调查结果为: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48%,其中12%有明显的心理症状,2%较为严重,其余有轻度的心理症状。

2000年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内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的检测,结果为: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

上海市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一项调查显示,教师心理疾患检出率为48%,与一般群体的“常模”相比,有23.4%的小学教师超出“常模”2人标准差;
2002年广州市天河区举行的一次心理保健讲座上,用心理健康测试量表对在场教师进行测试,结果显示:31.51%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12.3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2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师感到压力很大,嫉妒情绪、焦虑情绪的出现率也比较高。

调查发现,教师的心理问题症状主要表现为抑郁、精神不振、焦虑、过分担心、有说不出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

杭州市教科所曾对市区30所学校的近2000名教师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有1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76%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很大,其中男教师的压力大于女教师,毕业班教师和班主任的压力大于非毕业班和非班主任教师。

北京市也曾对500余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显示,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70%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

也有个别学者亲自进行了实证调查,发现本地的教师中有强迫症状的10.3%,有偏执心理的8.82%,有人际关系敏感的8.33%,有躯体症状的7.3%,有抑郁的6.88%,有敌对情绪的5.88%,有睡眠障碍的5.39%,并指出,教师的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忧郁化以及偏执倾向都比一般人群要高,具体表现为一些教师有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想法、与人交往不自在、容易猜疑等。

也有学者专项研究了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表明:中小学骨干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普通教师,其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0.4%;中小学骨干教师在强迫症状、恐怖、精神病性三项得分极显著高于全国成人常模,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显著低于全国成人常模,在敌对因子上则极显著低于全国成人常模。

也有学者针对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进行了专题研究,其结果是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44.2%,并认为小学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存在的,主要集中在躯体化、忧郁、敌对和焦虑四个方面。

?
上述结论的差异,尽管可能与样本差异有关,也可能与地区差异有关,而且用检出率来判定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不是十分理想。

但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的部分教师的确存在着不健
康的消极的心理问题,这与教师职业对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高等级要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而且,人们通过对大量体罚事件的剖析所示,绝大多数体罚并不是由于教师的师德差而造成的,而是由于教师心理压力过大,焦虑过度,致使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而造成的,换言之,是由于教师心理问题所带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