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广东省惠州市芦岚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惠州市芦岚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
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如下图所示)。
这一体制()
A.吸取前朝教训,否定了秦的郡县制度
B.巩固专制统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王国相对独立,直接威胁了专制皇权
D.管理体系多样,发展了中央集权制度
参考答案:
C
2. 朱熹在将两个孙子的教育托付于弟子后,在信中叮嘱弟子严督二孙“只可着力学做好人,是自家本分事。
平时所望于儿孙者不过如此,初不曾说要入太学,取科第也。
”王守仁也曾将读书作文称为“枝叶事”,立志才是“植根事”。
由此可知宋明理学家()A.强调人的修养为首位
B.明确反对科举制度
C.强调“发明本心”
D.强调“天理”的决定作用
参考答案:
考点:36:宋明理学.
分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宋明理学大致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阶段:“程朱理学”的核心是“天理”说和“格物致知”论;“陆王心学”是理学发展的新阶段,其核心是“心即理”、“心外无物”,即便是“知行合一”说,也是强调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
学,陆王心学在明中期以后得到广泛传播.
解答:“力学做好人”“立志才”强调的是人的伦理道德,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故BCD错误.
故选A.
3. 1979年安徽玉明公社社员叶旗衡的一幅春联写道“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断。
”横批:“已经过去”。
这幅对联说明了
A.对合作化政策的欢迎 B.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后的喜悦心情
C.人民公社化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得人心
参考答案:
D
4. 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
5.69倍。
这是()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1952年——1964年是赫鲁晓夫执政期间,他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所以本题选D。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
5. 罗斯福新政与传统的资产阶级统治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缓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B.国家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保护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
D.全国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参考答案:
B
6. 在梭伦改革中,使广大平民成为享有自由权利公民的措施是
A、颁布“解负令”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设立陪审法庭
D、建立四百人会议
参考答案:
A
7. 中国的汉字充满时代的气息,具有时代的特征,右图这个字不能出的时代信息是
A.耒为主要农具B.实行井田制
C.小农经济为主D.属于农耕文明
参考答案:
C
8.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
A.孟子和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参考答案:
B
9.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
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材料中三次“革命”分别对应的是
A.王位世袭制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制的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皇帝制度确立《临时约法》的颁布《共同纲领》的制定
C.秦的统一湖北军政府的建立解放战争的胜利
D.秦的统一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文字和材料中文字“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可以判断是指秦朝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第二次是指1911年的辛亥革命;第三次是指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10. 元朝文人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称:“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由此可以看出,元曲( )
A.形式灵活,雅俗兼具
B.重章叠句,语言质朴
C.结构严谨,平仄有致
D.半诗半文,辞藻华丽
参考答案:
A
11. 《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法国元帅福煦曾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主要是因为
A.资本主义大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依然存在
B.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终将激化
C.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却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
D.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对外扩张
参考答案:
C
12.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思想理论成果。
它们回答的共同问题是:
A.社会主义革命问题
B.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C.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问题
D.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问题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们回答的共同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故B正确。
社会主义革命问题只符合毛泽东思想,故A排除。
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问题也只符合毛泽东思想,故C排除。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问题只符合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故D排除。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特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特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特点
13. 清朝军机处起草的谕旨,往往不经过内阁,由军机处封缄严密,经驿马传递直达地方督抚。
这种做法
A.加强了内阁的权力
B.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C.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
参考答案:
B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便于皇帝可以不经内阁而通过军机处直接下达诏令,使军国大事直接
控制在皇帝手中,并提高了效率。
故 B项正确
14. 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
对下表中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
A.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展开
B.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
C.“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参考答案:
C
15.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就中国古代一个制度评论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
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
”这一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度 B.察举制度 C.九品中正
制 D.科举制度
参考答案:
D
16. 人丁兴旺是国治邦安的表征之一,所以健身除病的传统医学十分发达。
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的特征是()
A.重实用
B.重经验
C.重自然
D.重归纳
参考答案:
考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需要掌握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的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健身除病的传统医学十分发达”的分析理解得出特点.
解答:依据题干“健身除病的传统医学十分发达”可知,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的特征是重实用,故A项正确.
重经验、重自然、重归纳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BCD三项错误.
故选A.
17. 下图为康德拉捷夫世界经济增长与衰退的波动周期表,图中周期⑤凸显了“美国世纪”的到来,其标志是
A. 罗斯福新政 B.“美元帝国”形成 C.“两极格局”形成 D.美国独立
参考答案:
B
18. 关于《三字经》成书年代和作者,大多数学者倾向的意见应是宋儒王伯厚先生所作。
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同唱儿歌,用于教育子女朗朗上口,十分有趣,又启发心智。
时人觉得本书内容很好,纷纷翻印,因此广为流传,经久不衰,成为历朝历代最重要的童蒙养正教材之一。
它的出现和流行说明
A.儒学的政治地位已日益巩固
B.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日渐增强
C.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形成
参考答案:
B
19. 1912年1月4日,新上任的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立宪派代表人物张謇在与孙中山就政策问题进行长谈后在当天的日记中写下了“未知涯畔”四个字,表示对孙中山的不信任。
该事件从侧面说明了:
A.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B.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C.革命阵营内部存在着分歧
D.旧三民主义存在局限性
参考答案:
A
20.
参考答案:
D
21. 假如你是一位解放前的民族资本家,那么,你的经历可能有
①甲午战争后,创办了一家纺织业,发展较快
②一战期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利润丰厚
③日本全面侵华时期,企业内迁
④解放战争时期,因多种原因,企业陷入绝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参考答案:
22. 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四个选项的关键信息,A“为政以德”、B“以德兼人者王”都是强调以德治国,D“为天下,非为君也”是反对封建君主专制,C体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与巩固大一统的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故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
【名师点睛】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3)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以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23.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辑。
……能亲仁,无限好。
德日进,过日少。
……”该材料思想的核心来源于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参考答案:
B
24. 某画家目睹一桩抢劫案,根据该画家提供的嫌疑人肖像画,有警察判断嫌犯是一位妙龄少女,有警察认为是一位耄耋老头,甚至有警察认为是一台洗衣机。
据此,你认为该肖像画的风格是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该画家的作品破坏了人的正常视觉,其手法与传统绘画明显不同,属于现代主义手法,故D项正
确;ABC三项的手法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现代主义
25. 摩根索政治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分裂为国家的当代政治世界将会被具有截然不同特征的更大行为体所代替,这与技术革命不断发展的潜力相符,也与当代世界的道德呼吁相符。
与这一理论认识最相符的是
A.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建立
B.西欧一体化进程
C.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D.不结盟运动兴起
参考答案:
答案:B
考点: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欧洲一体化
【名师点睛】经济多极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
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标志着世界经济进入多极化发展时代,西方经济关系由美、西欧、日三足鼎立代替了美国独霸,美、日、西欧在经济领域里展开了激烈竞争,为了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它们都加强了与邻近区域的经济合作,区域性经济集团应运而生。
因此,世界经济多极化是区域经济集团化出现的基础,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多极化的表现形式。
26.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此印者才毕。
则第二板已具。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欧洲人开始使用这一技
术是在
A. 8世纪中期
B. 11世纪中期
C. 14世纪中期
D. 15世纪中期
参考答案:
D
27. 读右图。
下列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权力
②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③诸侯在本国内是小宗
④形成“天子—诸侯—大夫—士”等级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参考答案:
B
28.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述及明太祖所设的殿阁时说:“皇帝不能一一亲自动笔,便口授大学士写出,这即所谓‘传旨当笔’。
由皇帝吩咐下来,这事怎样办,那事怎样批,他们只照皇帝意见写下。
”材料中的“传旨当笔”反映明太祖的主要意图是()
A.减轻负担B.分化事权
C.加强皇权D.削弱相权
参考答案:
答案: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材料可知明太祖所设的殿阁的职责是“‘传旨当笔’,由皇帝吩咐下来,这事怎样办,那事怎样批,他们只照皇帝意见写下。
”,从中可以看出殿阁是没有决策权的,完全听从皇帝的旨
意,有利于加强皇权。
故本题答案选C项,A、B、D三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符合材料的主要意图。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加强皇权
29. 克里斯提尼废除传统的4个血缘部落而代之以10个新的地区部落,将平原、海岸、山地三大区各分为10区,每三种不同地区的小区又组成一个行政区。
这表明
A.环境对民主政治有一定影响
B.民主制度进入繁荣时期
C.城邦制推动了民主制的发展
D.贵族势力遭到沉重打击
参考答案:
D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克里斯提尼改革,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题干中涉及的是克里斯提尼时期废除血缘部落代之以地域部落的史实,这是对社会中传统贵族权力的削弱,符合题意的是D项,A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民主制度的繁荣时期在伯利克里时期,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涉及到城邦制度对民主的推动,排除C项。
30. 抗战胜利前后,中共领导中国人民为建立民主政治做了积极的努力,中共的努力包括()
① 皖南事变后宣布重建新四军,并公布事实揭露国民党阴谋② 与国民党签定《双十协定》,确立避免内战,建设民主国家的原则③ 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④ 参加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决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⑤领导第二战线开展运动
A. ①③④⑤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参考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是中国传统学术的分类方法。
“经”是儒家经典,“史”指史籍,“子”是诸子百家和宗教著作,“集”则为文集。
四部之关系,可以《春秋》一书予以说明:《春秋》虽为“经”,但孔子作《春秋》,实述旧史,故“史”与“经”通。
而“经”“史”皆是文章,则“集”亦与“经”“史”相通。
而出于孔子之手,为孔子一家言,则“经”、“史”、“子”、“集”四部之学,在中国实皆相通。
——摘编自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
材料二
1861年,冯桂芬提出了中国近代最早的学术分类方案,该方案包括“中学”和“西学”两大门类,“中学”又包括经学、史学、古学(文学)三科,“西学”包括“历算之学”(天文、历算等学科)和“格致之理”(光学、化学等学科)。
在中西学术的配置上,他提出的原则是“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1903年张之洞提出“八科分学”的方案,将学术分为八科:经学、政法、文学、医、格致、农、工、商,该方案初步奠定了中国近代学术分科的基础。
1913年,教育部公布了文科、理科、法科、商科、医科、农科、工科、这标志着中国传统学术分类“四部之学”在形式上完成了向近代分科性质的“七科之学”的转变。
——摘编自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学术分类演进过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学术分类演进的原因,并简析其意义。
参考答案:
(1)特点:类别由少到多;实用程度加强;融合中西学术;对儒家经典的重视程度减弱;从类别之间相互会通到走向专门。
(2)原因:中国传统学术分类的内在缺陷;西学的传播;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救亡图存的需要;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时人对科举制度的反思和批判。
意义:有利于中国学术自身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学术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有利于中西学术之间的交流。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一介绍了“经”、“史”、“子”、“集”的分类方法,并讲述了它的发展。
材料二讲述了近代的学术分类观点和方法。
从两者来看,我们能够的出丰富和发展的特点,从多到少,到了近代吸收了西方的学术。
从内容上来
看,儒家经典被弱化,交融性增加。
从类别上来看,更加丰富但比较专门化。
(2)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从材料来看,中国学术分类演讲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传统的分类法不再使用与当时的学术分类,西方的思想传入对其起到了推动作用。
此外对西学的认识以及社会的需要也加使了这种现象的出现。
对于它的意义我们可以从所学知识来回答,结合材料依次说明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学术分类
32. (10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犹如一股春风开始吹遍中国大地,并在中国扎根、发
芽、结果,历经曲折,不断丰富和发
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平等条约的这一个世纪(19世纪)对她(中国)来说特别残酷……现在中国……发奋要成为一个大国,惟一的大国,不论付出什么代价都在所不惜。
因此它渴望付出双倍的革命努力,毫不停息地向前进,并获取新的资源。
正如过去中国欣然……结识德先生(民主)和赛小姐(科学)那样……。
——布罗代尔《文明史纲》
材料二、毛泽东是二十世纪魅力超群的政治家,他使中国有了一个新的开端。
……一场没有毛泽东的共产主义运动肯定会逊色不少,它将失去其应有的、区别于其他国家共产主义运动的特色。
——R·特里尔《毛泽东传》
材料三、邓小平紧密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在理论上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的重大突破,在实践上制定了一系列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政策,这些政策是对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
请回答:
⑴ 据材料一,20世纪初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获取“新的资源”主要指什么?(2分)
⑵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使中国有了一个新的开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毛泽东领导的“区别于其他国家共产主义运动”的“特色”是什么?(4分)
⑶ 材料三中“新的时代特征”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是如何“在理论上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的重大突破”?(4分)
参考答案:
⑴ 开始接受并宣传马克思主义。
(2分)
⑵ 原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2分)
特色: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2分)
⑶ 新的时代特征: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文革”结束,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分)
突破: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分)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若使天下兼相爱,非相攻……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结合四则材料分别概括各家学派提出的观点或主张。
(2)四则材料中的言论都围绕着什么中心问题展开?结合社会背景分析其中哪一学派的主张最受统治者的欢迎?
参考答案:
(1)材料一儒家主张以“德”和“礼”治国;材料二墨家主张兼爱、尚贤、非攻;材料三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材料四法家主张严刑峻法治国。
(2)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
材料四的法家主张。
春秋战国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各国统治者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使自己在争霸兼并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法家的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积极进行变革的主张最符合时代和统治者的需求,因此最受重视和欢迎。
【详解】(1)根据“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强调了德与礼;根据“若使天下兼相爱,非相攻”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根据“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道家的“无为”思想;根据“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可知材料四反映的是法家的严刑峻法思想。
(2)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四则材料强调的中心问题都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治理国家。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法家思想主张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实行改革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这些主张迎合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社会潮流,所以法家思想最受到统
治者的欢迎。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
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
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
参考答案:
示例:
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
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