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23讲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意见,提出_治__国_济__世__的主张。
11
2.代表人物及主张 (1)儒家 ① 孟 子 : 以 “ 仁 ”“ 义 ” 为 核 心 , 主 张 性 善 论 ; 提 倡
“_仁_政__”“保民”,反对剥削和压迫。 ②荀子:重民,提出“_水__则__载__舟_,__水__则__覆__舟__”的思想;主张性
4
第23讲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5
基础知识 一遍过
6
异彩纷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老子和孔子的思想 1.老子的学说
(1)历史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_道_家__学派创始人。
7
(2)思想
①核心思想:“_道_”是派生万物的根源。 ②朴素的_辩__证__法_思想: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互
【提示】 (1)方案:孔子主张“仁”“礼”结合;贵贱有序、 富民足君和先德后刑。墨家主张官民无贵贱之分;提倡节俭,反对 浪费;主张兼爱、非攻。
26
(2)评价:孔子主张实行“仁、礼”,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 定和维护社会秩序,为古代中国封建统治提供理想政治的标准和基 本原则;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统治者自我认识与反思的理论 依据。但在春秋后期奴隶社会逐步瓦解的时代背景下,这种保守主 张不利于社会关系变革,无法实现其政治抱负。墨家“节俭”“兼爱” “非攻”等主张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的愿望,有利于促进社会关系 的缓和;但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难以实现。
——刘泽华《古代中国政治思想史》
24
材料二 面对当时的实际,墨家要求做到“官无常贵,民无终 贱”,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以“去无用之费”。墨家还 竭力宣扬天下如能“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由此出发,墨家反 对当时以强欺弱的残酷战争。
——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25
思考:依据材料,说明儒墨两家治理社会的方案,并加以简要 评价。
29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2019·唐山二模)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 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 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稷下学宫( ) A.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 B.繁荣了春秋时期的文化教育 C.成为当时战乱动荡的一个缩影 D.成为荀子法家思想的发源地
37
王霸糅合——董仲舒的新儒学和“罢黜百家”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董仲舒的新儒学
1.形成:董仲舒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_阴__阳__五_行__等学说,
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起来,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38
2.内容 (1)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 (2)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
第十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 变与科技文艺
2
————————[框图概览·线索归纳]————————
3
【认读导引】 两条线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其 他思想及佛教、道教思想对儒学的冲击。 五大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汉代儒学正统地 位的确立;宋明时期理学的诞生;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古代 中国的四大发明,文学成就和书法、绘画艺术。
恶论,主张王霸并用,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12
(2)道家:庄子。哲学的主要特点是_相__对__主_义__。认为对待人生和
社会,只需顺从命运、安于现状即可。
(3)墨家:墨子。主张“_兼__爱_”“非攻”,反对不义战争;主张 “_节__用_”“薄葬”,反对浪费。
(4)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提出以“法”为中心,
“法”“术”“势”三者结合的君主统治术,强调加强_中__央__集_权__。
13
3.影响 (1)大大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 (2)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4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15
16
►探究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史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 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 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 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
17
史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 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 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 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 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27
先秦儒家思想的内涵价值 (1)突显仁爱思想: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为政以 德;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统治者要爱民,得民心。 (2)强调整体精神和群体意识:在儒家思想中,国家利益、社会 利益、民族利益和整体利益,都占有重要地位。 (3)提倡人伦价值:孔子强调“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 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应尽的义务和权利。
23
以家国情怀感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材料一 在政治上,“有道”代表了孔子的理想政治和基本政治 原则。与之相对则称之为“无道”。孔子的“有道”具有两个特点: 所有的人按照礼制规定,贵贱有等,上下有序;靠“仁”来实现和 谐,具体表现为富民足君和先德后刑的政策。这一理论在当时以及 其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都成为统治者自我认识、自我批评和自 我调节的理论依据。
18
[思考] (1)你如何认识史料一中司马迁的观点? (2)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据所学知 识指出这一现象对古代中国学术发展的影响。
19
[解读] (1)史料一解读要分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分别从正反两 个角度对儒、墨、法三家进行了评价。根据句号分层概括,解读注 意史料一中的关键词“不可易”“不可废”“不可改”的内涵。
A.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 B.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 C.有较强道义和责任感 D.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
32
C [“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儒家有为而无求” 说明儒家从社会实际出发,以入世的态度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具有 较强的道义和社会责任感,故选 C 项;儒学在汉代经董仲舒改造后 比较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排除 A 项;墨家和儒家思想均是有为的, 因此不能说二者思想可以互补,排除 B 项;早期民本的表现为要求 统治者重视民众的作用,而材料并没有涉及到此项内容,排除 D 项。]
28
(4)注重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 己复礼,齐之以礼。
(5)注重道德修养:追求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儒家把“至善” 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把“圣人”作为最完善的理想人格。
(6)强调修养践履的重要:儒家认为修身、躬行是提高道德品质 的重要途径。因此儒家关注现实政治,具有理性精神。
——《春秋繁露·基义》
46
[思考] (1)二则史料分别提出了什么思想主张?指出其思想特 点。
(2)根据上述史料,分析其与先秦儒学的内在一致性及明显不同 点。
43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44
►探究 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史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45
史料二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 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 于天。
35
4.(2019·苏州一模)荀子曰:“(为人臣)以礼待君,忠顺而不
懈……逆命而利君谓之忠,从命而利君谓之顺。”韩非子曰:“人
臣要从主之法,虚心待令,皆宜其能,胜其官,而莫怀余力于心。”
两者都强调( )
A.人臣要效忠君主
B.人臣对君主可以抗命
C.君主要以礼待臣
D.人臣对君主绝对服从
36
A [荀子所说的无论是“逆命”还是“从命”,最终都是要“利 君”,韩非子更是直接指出“人臣要从主之法”,由此可知,材料强 调人臣要忠于君主,故选 A 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臣子对君的态度, 排除 C 项;B 项和 D 项分别是荀子和韩非子的主张,不是其共同点, 排除。]
(2)史料二解读注意标点符号是解读史料的重要依据,依据史料 中的分号划分层次可知,诸子百家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
20
[试答] (1)儒家的维护统治秩序“不可易”,墨家的“强本节 用”“不可废”,法家的“正君臣上下”“不可改”。
(2)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 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 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古 代中国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④兴办私学,主张“_有_教__无__类__”“因材施教”等。
9
老子不是道教创始人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而道教兴起于东汉,虽然与道家思 想有着密切联系,但道家不等于道教,故老子不是道教的创始人。
10
二、百家争鸣 1.原因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_社__会__大_变__革__的时期。
(2)各派政治势力的斗争十分激烈。 (3)代表各派政治势力的思想家,按照各自的利益和要求积极发
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后人归纳为“_三_纲__五__常__”。 3.影响: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_中__央_集__权__的需要。
39
二、“罢黜百家”
1.背景:汉武帝举贤良对策,董仲舒上书《_天__人__三_策__》,提出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实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_罢__黜_百__家__,独尊儒术”的建议,
并付诸实行。
3.影响:_儒__学_从此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0
董仲舒的新儒学
41
[教材拓展] 汉武帝独尊儒术 (1)思想: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并付诸实施。 (2)政治:起用儒学之士参与国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 任官授爵的标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2
(3)教育 ①教科书:规定儒家“五经”为官方教科书,教育被儒家垄断。 ②中央:兴办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太学生员,学完经考 试合格后即可授官,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③地方: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得儒 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依存,相互转化。
③政治主张:“_无__为_而__治__”,反对严刑峻法。
8
2.孔子的思想
(1)历史地位:孔子是_儒__家_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教育家。
(2)思想
①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仁__”,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强调统治者要“_为_政__以__德__”。
③崇尚周礼,提出“克己复礼为仁”。
30
A [根据材料“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孟子、申不害、淳于髡、 荀子等”可知,稷下学宫为各个学派宣讲自己的思想提供了重要平 台,故选 A 项;稷下学宫繁荣了战国时期的文化教育,排除 B 项; 稷下学宫是当时文化繁荣的一个缩影,排除 C 项;荀子是儒家思想 的代表人物,排除 D 项。]
31
2.(2019·河南六市一模)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 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 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据此可知,与 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 )
33
3.(2019·北京石景山区一模)“夫大块(自然)载我以形,劳我
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先秦时期
表现出善生乐死的超然态度,主张薄葬的学派应该是( )
A.道家
B.墨家
C.儒家
D.法家
34
A [由所学知识可知,庄子继承老子学说,主张放弃生死等观 念以获得精神自由,这与题干材料意思相符,故选 A 项;墨家也主 张薄葬,但和善生乐死的超然态度无关,排除 B 项;先秦儒家思想 强调仁政和民本,讲究“入世”,排除 C 项;法家主张加强中央集 权,与材料无关,排除 D 项。]
21
“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 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 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 道”。
22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 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 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