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的新制度经济学批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的新制度经济学批判
【摘要】:从新制度经济学的有限理性概念出发,以行为选择决定的心智成本论分析”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这句古语,并提出如何通过更有效率的勤奋获取个人成功。
【关键词】:勤能补拙; 批判; 有限理性
一、导论
中国古语有云:”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杵也能磨成针。
所以一个人,如果学习成绩不够好,工作能力不够强,其主要原因就是不够勤奋;而一个人,即使头脑再不灵光,只要他肯以勤补拙,定能笨鸟先飞。
但事实上是这样吗,或者有没有更优的选择呢?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有限理性理论
(一)有限理性的内涵
不同的经济学家对于有限理性有着不同的定义。
西蒙在1961年最早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
他认为”人在主观上追求理性,但只能在有限程度上做到这一点”。
1987年他又指出”有限理性是指那种把决策者在认识方面的局限性考虑在内的合理选择--包括知识和计算能力两方面的局限性,它非常关心的是实际的决策过程怎样最终影响作出的决策”。
诺思认为,人的有限理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们面临的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所获得的信息也就不完全。
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
新古典经济学中认为人是具有”理性”的经济人,即追求预期收益的最大化。
而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则强调人的”有限理性”,即人是有意识的理性人,但是这种理性却是有限的。
(二)心智成本论
基于有限理性特征的个人在进行行为选择时要考虑节约心智成本的因素。
心智成本包括理解和处理信息的思维成本、认知协调成本、情感、、动机、价值观念以及偏好等相关的心理成本。
自主选择的理性水平不仅与个人是否追求最大化的偏好有关,还与心智能力有关,心智成本是导致有选择的有限理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心智成本论的核心思想就是,由于人的理性是宝贵的稀缺资源,人们倾斜于以最小的心智成本获得最大的心智收益。
心智成本论将思维或心智作为稀缺资源,认为人类倾向于将有限的脑力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用途上去。
人们在运用节约型有限理性进行决策时首先应遵循”经济性原则”。
人类行为选择的基本原则是适应性理性的边际努力不高
于决策收益的边际改进。
三、有限理性视角下的勤能补拙
(一)何谓勤,何谓拙
勤,是指个人进行决策思维时所作出的努力以及决策后为达适应性理性所做出的努力。
通俗的讲,就是个体在做出一种选择的过程中以及之后为达到这种目标克服困难所做出的全部努力的程度。
拙,是指个人由于心智模式不同、价值观念以及偏好等方面的差异所造成的外在的能力表现。
因此,拙的概念是相对的,即一个人可能在某种学习或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是拙,而在另一个不同的领域则可能是”不拙”,甚至是”聪”。
(二)一分辛劳N分才
心智成本论中的观点认为,人类行为选择的基本原则是适应性理性的边际努力不高于决策收益的边际改进。
也就是说在做出决策后,个人对于既定目标的实现所做出的适应、协调和学习的努力不应该比改变原有决策,选择更优决策的成本更高。
历史学家吴晗考北大时严重偏科,语文得满分,数学得零分,如果吴晗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数学的提高,以勤补拙,也许在历史学方面,中国就少了一位杰出的代表。
爱因斯坦中学时除了数学成绩较好,其余科目都很差,校长对他下的评语是”他将来一事无成”,但是后来爱因斯坦通过对于数理方面的潜心研究,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成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物理学家。
比尔·盖茨选择了大学肄业,不是因为他不勤奋,而是因为他把勤放到了自己更擅长的领域,在那个领域,遍地都是黄金。
上述的例子表明,因为人的有限理性的存在,人的能力的提高不是在每一个领域都能与勤奋程度成正相关的增长。
同样的勤奋努力,错误的决策可能只能”一分辛劳半分才”,而正确的选择却是”一份辛劳两分才”。
决策的临界点就是适应性理性的边际努力与决策收益的边际改进的比较。
对于有限理性的充分认识要求我们不要过分盲目的、一味的追求”以勤补拙”,而是要思考如何以较小的成本获取较大的收益,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实现人生的成功。
四、启发
对于个体而言,要避免”一分辛劳半分才”,追求”一分辛劳两分才”,可以进行以下几点尝试
(一)破除内在约束
内在约束主要指人脑的有限的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在获取信息时所付出的资源和时间的昂贵使得人们自愿保持在”理性的无知”状态。
对于内在约束,改进的
空间很小。
个人在进行行为选择之前,应进行自身的评估,包括智力、偏好等各项评估。
如选择大学专业或工作之前,可以进行兴趣能力的专业心里测评,选择最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专业或工作,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或高薪工作。
只有做出了正确的决策,才能尽量降低执行决策的适应性成本,以较少的努力获取较大的收益。
所以,决策前对于自身的评估对于行为选择非常重要。
(二)破除外在约束
外在约束主要指人类选择的理性程度经常受到信息的不完全与不确定等外部因素的制约。
只有尽可能的收集相关的信息,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信息不对称性造成的影响。
以高考选择专业为例,考生要尽量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与资料,了解各学科的课程设置与发展方向,看是否与自己的偏好相符。
收集的信息越全面,读自己最满意专业的可能性就越大,自己的潜能就更容易被激发,学习就会更有效果,也更容易比其他同学取得优异的成绩。
五、结论
勤奋的精神是值得赞扬和传承的,但是新制度经济学对于人的有限理性的分析告诉我们盲目的勤奋并不能获得同等的回报,只有通过”经济性原则”的衡量,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策目标后,勤奋才能事半功倍,个人才会获得更大的成功,整个社会才会获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卢现祥,朱巧玲. 新制度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